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提高含油量是花生育种的重要目标。综述了2000年以来河南省育成的高油花生品种及抗病性,分析了部分品种的系谱来源并构建了系谱图,讨论了当前育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以期为今后的高油花生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吉林省花生育种现状及发展方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进一步明确吉林省花生育种目标,论述了吉林省花生育种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指出吉林省花生育种近期目标应以高产、早熟、高油和高蛋白为主,中长期目标兼顾抗逆育种、高油酸育种和适宜机械化育种,同时阐明要注重多优良性状的聚合改良。提出将传统育种和现代分子育种技术有机结合,多途径、多手段开展花生新品种选育的育种思路。强调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同时兼顾长期目标与短期效应,满足生产需要。  相似文献   

3.
随着花生食品产业的发展,高油酸花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市场需求逐渐扩大,培育高产、多抗、优质的高油酸花生新品种成为花生育种工作者的重要目标。综述近年来国内外花生高油酸遗传育种的研究进展和成果,并分析讨论当前育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以期为我国的高油酸花生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正>濮科花9号是濮阳市农业科学院通过有性杂交系统选育而成的优质高产高油花生新品种,于2015年通过国家鉴定,鉴定编号:国品鉴花生2015004。该品种具有高产、高油、抗病、适宜机械化收获等突出特性。适宜在我国山东、河南、河北、辽宁、北京以及江苏、安徽两省淮河以北的大花生产区种植。1育种过程濮科花9号系本院1998年以高产、高油花生品种豫花15号为母本,以高产潜力大、茎秆韧性好、抗性好、  相似文献   

5.
濮科花9号是濮阳市农业科学院通过有性杂交系统选育而成的优质高产高油花生新品种,2015年通过国家鉴定,鉴定编号:国品鉴花生2015004,濮科花9号具有高产、高油、抗病、适宜机械化收获等突出特性。介绍了濮科花9号的育种过程、产量表现、品质特性及特征特性,并提出了配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6.
吉花54为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花生育种研究团队以白沙1016为母本,远杂9102为父本,经有性杂交结合分子标记与近红外辅助选择选育而成的珍珠豆型高油花生新品种,于2022年通过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登记,该品种具有早熟、高油、高产、结果集中宜机收、抗性好等特点,适宜吉林省花生主产区大面积露地栽培,可为花生食品加工业提供优质原料。  相似文献   

7.
创新种质 走中国发展高油玉米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了高油玉米的发展历程,介绍了我国高油玉米育种的技术路线,论述了高油玉米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花生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含油量是花生重要的品质性状和育种目标。花生含油量每提高1个百分点,相当于增产2个百分点,油脂加工利润可提高7个百分点。培育高油高产花生品种是增加食用油供给和保障食用油供给安全的重要途径。本文概述了花生含油量表型鉴定的4种常用方法;阐述了花生含油量的遗传特性是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即受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的影响,也存在基因型和环境互作;总结了已报道的含油量QTL 124个,表型变异解释率超过10%的主效位点有36个,分布在A03、A05和A08上的8个主效QTL可重复检测到;构建了一张花生含油量的一致性遗传图谱, A08染色体上33.59~50.24 Mb为热点区间;介绍了油脂合成及调控相关基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花生含油量遗传改良和高油品种培育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
利用RIL群体创造抗黄曲霉兼抗青枯病的高油花生新种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协同提高抗青枯病花生品种的黄曲霉抗性及含油量是我国花生育种的重要目标之一。利用远杂9102×中花5号杂交后代衍生的重组近交系群体(RIL),通过黄曲霉抗性、青枯病抗性鉴定及含油量测试,表明黄曲霉抗性受2对连锁并具累加作用主基因+加性多基因控制,含油量受2对具抑制作用主基因+加性多基因控制,RIL群体的黄曲霉抗性和含油量变异远远超过双亲的差异,表明它们均具有通过互补产生超亲性状的潜力。获得了抗黄曲霉或抗青枯病的高油后代家系18份,其中抗黄曲霉兼抗青枯病高油新种质1份(J091)。农艺性状和SSR分析结果表明,18份后代材料具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农艺性状优良,具有重要育种价值。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世界上生产花生量最多的国家,也是主要的花生出口国。花生兼具油用、食品加工、外贸出口等多种用途,花生生产不仅要满足广大消费者的不同需求,而且要适应工业、外贸、加工转化等部门的发展需要。我国花生育种目标的重点长期放在产量、熟性、地域适应性和年度间的稳定性等上面,并培育出了一批高产、稳产、抗逆性强的花生新品种,对我国花生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1.
山西花生地方品种芽期耐寒性鉴定及SSR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温寒害是引起花生产量和品质下降的主要因素之一, 培育和种植高产稳产耐寒性强的品种是降低低温寒害的理想途径。然而高耐寒性种质的缺乏和耐寒性鉴定的困难, 是限制耐寒性育种取得突破的主要原因。本研究对72份山西花生地方品种进行芽期耐寒性鉴定, 以其相对发芽率和相对发芽指数作为耐寒性评价指标, 初步将其分为高耐寒、耐寒、中感、敏感、高感5级。为了解山西花生地方品种耐寒性遗传多样性, 合理、高效利用耐寒型花生资源, 用多态性好的90对SSR引物评价了不同耐寒性花生品种, 结果显示, 参试品种遗传多样性存在较大差异, 在遗传距离为0.4时, 被聚类为三大类群。3份高耐寒品种和7份耐寒品种分别聚类到不同的3个类群中, 说明耐寒性花生遗传多样性丰富。  相似文献   

12.
为了准确了解油用型花生籽仁油分积累特性, 筛选适合描述花生籽仁油分累积特性的生长模型, 以6个高油花生品种(系)为材料, 用Richards、Logistic和Gompertz方程拟合了花生籽仁油分累积特征曲线。研究结果表明, Richards方程能够较好地拟合不同花生品种(系)的油分累积特性, 其拟合度优于Logistic和Gompertz方程。不同花生品种(系)间油分累积特性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籽仁脂肪含量的变化过程基本可以划分为初始积累、快速积累和稳定积累3个阶段, 油分积累主要集中在前2个阶段。提高含油量有提高油分积累速率和延长油分积累持续时间2策略。提高籽仁油分最大积累速率、初始积累阶段油分积累量和快速积累阶段油分积累量是增加籽仁含油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以远杂9102×中花5号杂交后代衍生的重组近交系F8代家系为材料,在含油量测试的基础上,选用10份低油材料(平均含油量52.91%)、12份高油材料(平均含油量58.85%)以及亲本进行SSR引物筛选,通过631对SSR引物扩增,筛选出来源于7对引物的13个有显著差异的片段可以有效区分低油材料和高油材料。以这7对差异引物在F8 RIL群体中扩增,对20份低油家系材料(含油量<55%)和45份高油家系材料(含油量>56%)进行统计分析,获得1个与花生含油量相关的分子标记2A5-250/240,其中,标记2A5-250为低油材料(含油量<55%)所拥有,相符率为95.0%,标记2A5-240为高油材料(含油量>56%)所拥有,相符率为88.9%。用SSR标记2A5-250/240检测11份高油(平均含油量为55.93%)栽培种花生和11份低油(平均含油量为48.41%)栽培种花生,结果表明,标记2A5-240与高油栽培种花生的符合率为63.6%,2A5-250与低油栽培种花生的符合率为90.9%。在19份高油(平均含油量为58.60%)野生花生中,10份野生花生能检测到标记2A5-240。综合分析RIL群体和自然群体的研究结果表明,标记2A5-250/240可用于花生含油量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四川花生新品种繁育加代慢、鲜食花生供应周期短的问题,试验探究了四川地区花生一年两熟的可行性。试验以‘蜀花1号(SH1)’、‘蜀彩花1号(SCH1)’、‘蜀彩花2号(SCH2)’3个彩色花生品种为材料,在四川攀西仁和试验基地对其在全年不同月份播种的生长发育状况、产量相关性状及繁殖系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个品种自身产量最高的种植时期有所不同,但时期差异不大,种植时间对各品种生长性状和产量性状均产生显著性影响,在1—9月播种期间出苗率、成熟株高、单株结果数、繁殖系数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表现趋势,生育期则与之相反,因积温过低等气候条件限制,10—11月播种3个品种均未结果。进一步分析发现:5月播种‘SCH1’的单季繁殖系数为试验最高值,加权平均计算结果显示,3月播种‘SH1’和‘SCH2’时的全年繁殖系数最高,1月播种‘SCH1’的全年繁殖系数最高,最适宜一年两熟种植。结果证明:在攀西地区进行花生一年两熟种植可行,尤其是使用生育期较短的品种效果更好,可延长四川地区鲜食花生供应时长,同时为四川花生新品种本地快繁加代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15.
青枯菌接种的2个花生抗感品种中几种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给花生的抗病育种提供理论基础,用不同浓度的青枯菌接种2个抗感花生品种,分5个时期收获样品,用分光光度计法测量酶活性。感病品种的4种酶活性前期升高,而后期下降。而抗病品种的酶活性前期升高缓慢,后期升高速度越来越快。前期抗病品种酶活性不是都高于感病品种,后期,抗病品种的酶活性则都高于感病品种。对照组两品种花生的酶活性始终变化不大,它们之间酶活性也没有明显差异。PAL、CAT、PPO和POD作为植物的保护性酶类均参与了病程反应,其表达模式的差异可能与花生的青枯病抗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不同抗旱性花生品种根系形态及生理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12个花生品种为试验材料, 在人工控水条件下, 通过苗期及结荚期干旱试验, 对比分析花生品种苗期根系性状与抗旱性的关系。结果表明, 花生苗期与结荚期抗旱性基本一致。利用产量抗旱系数可把12个花生品种的抗旱性划分为强、中、弱3级, 抗旱性强的品种为A596、山花11和如皋西洋生, 中度抗旱品种为花育20、农大818、海花1号、山花9号和79266, 抗旱性弱的品种有ICG6848、白沙1016、花17和蓬莱一窝猴。山花11可作为花生强抗旱性鉴定的标准品种, 79266可作为花生弱抗旱性鉴定的标准品种。山花9号、山花11、花育20的根系抗旱机制为较大的根量及根系吸收能力, 而A596、如皋西洋生、农大818、山花11为较强的根系抗氧化能力及膜稳定性。相关分析表明, 苗期重度干旱胁迫下的单株根系干重、体积、总吸收面积、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与品种抗旱系数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 对照与重度干旱胁迫下的以上性状呈极显著正相关。因此, 在花生出苗后10 d进行40%土壤相对含水量的干旱胁迫, 持续胁迫至出苗24 d的单株根系干重、体积、总吸收面积、根尖SOD活性和MDA含量可鉴定花生品种的根系抗旱能力, 正常水分下的性状值也能反映根系性状的抗旱级别。山花11可作为花生根系形态及生理优异抗旱性状鉴定的标准品种。  相似文献   

17.
中国花生育种的发展历程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花生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几十年来,中国花生生产迅速发展,花生良种的培育和推广在其中的贡献巨大。为了阐明花生育种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本研究介绍了中国花生品种的更替历程,综述了除引种和传统的杂交育种技术之外,新技术在花生育种中的应用,归纳了中国花生育种的目标。指出综合利用花生育种新技术并结合常规育种技术,培育高产、早熟、优质、多抗、适于出口以及适于机械化栽培和加工的花生新品种将是今后中国花生育种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Peanut is an important oil and cash crop in China. We selected 540 peanut cultivars—released in three ecological regions of China (Yellow River, Yangtze River and Southeast Coast regions)—to examine changes in quality characters and pod yield in the last 60 years. From 1957 to 2016, crude fat, protein and pod yields in peanut cultivar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three regions. In contrast, the crude fat content, as opposed to its yield, did not change in the Yellow River region, increased in the Yangtze River region and decreased in the Southeast Coast region, and the protein content decreased in the Yellow and Yangtze River regions but did not change in the Southeast Coast region. Peanut cultivars grown in the Yellow and Yangtze River regions had higher mean crude fat contents, while those in the Southeast Coast region had higher mean protein contents. In future, breeders and farmer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high protein peanuts in the Southeast Coast region and high oil peanuts in the Yellow River and Yangtze River regions.  相似文献   

19.
高油酸低亚油酸的花生油稳定性好、营养价值高,培育高油酸/亚油酸比值(O/L)的花生品种一直是花生育种的重要目标。为深入了解控制花生O/L比值的遗传基础,提高花生品质育种效率,对鲁花14等13个花生品种Δ12脂肪酸脱氢酶AhFAD2基因的编码区进行了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在13个花生品种中皆存在3类转录本,即AhFAD2A、AhFAD2B和假基因。台山珍珠、台山三粒肉、江田种、Chico、05-21063、白沙1016的基因型是OL1OL1OL2OL2;临桂麻壳、飞龙乡、勾了种、鲁花14、花育19、花育23的基因型是ol1ol1OL2OL2;鲁花11的基因型可能存在OL1ol1杂合等位位点。在个别品种中AhFAD2A基因的若干位置存在多态性;AhFAD2B基因相对保守,所测13个花生品种的核苷酸序列基本相同。结合13个花生栽培品种籽粒中O/L比值测定的结果,初步探讨了基因多态性与O/L比值之间的关系,同时对假基因可能存在的功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