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探讨低剂量X线照射对骨折愈合的影响及初步机理.方法 80个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制作标准的单侧股骨中段闭合骨折模型,对实验组立即采用医用直线加速器对大鼠进行总量为1 Gy的低剂量伞身照射.对照组不予照射.术后2、3、4、8周处死动物.使用常规摄片和微焦点CT(MicroCT)观察骨痂桥接,肢体定量CT(pQCT)检测骨矿含量,四点弯曲试验检测骨痂的力学性能并对标本作组织学分析.同时测定周围血白细胞数量和血清碱性磷酸酶(ALP).结果 骨折后第3周,实验组的ALP、骨痂桥接评分值、骨矿含量、组织学评分及力学测试结果均大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白细胞数量尽管在最初两周内降低,但随后(第3周)则高于对照组.实验组ALP数值也在第3、4周高于对照组.结论 LDI对硬骨痂形成期的骨痂形成和矿化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β-磷酸三钙构建中心血管化人工骨的效果,探索人工骨血管化机制及血管植入的可行性。方法:将兔的腰背动脉解剖分离形成血管束,实验组将血管束植入人工骨侧槽内,并用自体微小颗粒骨填满,埋入背阔肌肌袋内,对侧不植入血管作为对照。术后4、8、12周行螺旋CT、X线和组织学检查。结果:实验组人工骨形成类似滋养孔的结构,有大量新生血管自中央向四周生长,4周时开始出现新生骨,12周新生骨更趋于成熟。对照组有血管自周围长入,新生骨少且不成熟。术后4周,实验组和对照组CT值、X线及组织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8、12周,实验组和对照组CT值、X线及组织学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植入人工骨可显著促进人工骨血管化,该方法可作为构建血管化骨模型。  相似文献   

3.
本文用21只兔研究同种脱钙骨的实验性脊柱融合,实验动物分三组:脱钙骨粉组;脱钙骨条组;脱钙骨粉加明胶赋形剂组。手术在胸_(10)~腰_3椎体侧后方施行,作者观察术后1、2、3、5个月的结果表明:X线片及组织学都证明三组均有诱导新生骨形成。  相似文献   

4.
X线平片、CT、MRI对脊柱结核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比较研究X线平片、CT、MRI对脊柱结核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本文收集有完整影像学资料(X线平片、CT、MRI)的脊柱结核35例,包括颈椎结核12例,胸椎结核8例,腰椎结核15例。分析了脊柱结核的X线平片、CT、MRI的影像学表现。结果:X线平片是观察脊柱结核发生部位、椎间隙变窄、脊柱后变畸形的较好方法;CT是评价椎骨破坏和类型、椎旁脓肿和钙化、以及骨性椎管疾病的可靠检查方法;而MRI特别是增强MRI,是观察早期椎体骨质破坏、椎管内侵犯和脊髓病变最敏感的诊断方法。结论:X线平片结合CT扫描可对脊柱结核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必要时应用MRI作为补充。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一种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的动物模型,分析模型影像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 32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5只)和实验组(27只),对照组只暴露T9~11脊髓,实验组显露T9~11脊髓后采用钳夹法致伤.伤后行运动功能BMS评分,术后对模型均行脊柱X线片、CT、MRI检查.结果 实验组后肢运动功能损伤均明显,BMS评分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 (P<0.01); X线片可见胸椎T9~11局部骨质缺失;CT可见损伤脊髓周围组织有异常信号,但边界不清;MRI可见实验组损伤的脊髓组织T2异常强化,范围清楚,局部渗出液积聚.结论 钳夹损伤建立了可靠的脊髓损伤动物模型,MRI检查对大鼠的急性脊髓损伤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评价牛骨形成蛋白 (b BMP) -白蛋白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 FGF)复合材料修复腭裂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建立家兔腭骨缺损模型 ,将固化的 b BMP-白蛋白 - b FGF复合材料植入骨缺损区 ,通过其骨诱导作用 ,诱导新骨生成 ,修复骨缺损。经 X线、组织学观察和钙含量测定。结果  b BMP-白蛋白 - b FGF有很强的骨诱导作用 ,可以诱导骨形成 ,实验组与对照组 X线骨修复分数评估分别为 12分 ,0分 ,组织学检查实验组骨修复完成 ,而对照组无骨修复 ,钙含量测定也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b BMP-白蛋白 - b FGF复合材料可诱导修复腭骨缺损 ,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一种新型输尿管支架管纳米铁牵引线的抗张强度及生物相容性.方法 分别对纳米铁牵引线的抗张强度及用膀胱镜拔除普通输尿管支架管的拔管阻力进行测量并分析比较.在SD大鼠背部脊柱左侧肌肉组织中植入普通手术缝线作为对照组,在SD大鼠脊柱右侧肌肉组织中埋入纳米铁牵引线作为实验组,分别于术后1、2、4、6、8、12周取标本,HE染色,光镜观察,根据软组织植入物生物学定级评分方法对两组植入物所引起的组织学反应进行反应灶厚度定量、反应灶定性及接触面定性评分,并对得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纳米铁牵引线的抗张强度显著大于输尿管支架管拔管阻力(P<0.05).术后两组植入丝线周围组织都表现出典型的异物慢性炎症反应,组织学可见两组植入丝线周围都以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浸润为主,并可见吞噬丝线纤维或纳米铁颗粒的异物巨细胞.生物学定级评分比较结果显示,术后1周时两组间反应灶厚度定量评分及接触面定性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时期评分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纳米铁牵引线具有良好的抗张强度和组织相容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新型生物功能化复合材料在SD大鼠颅骨标准骨缺损中再生修复作用,为骨生物材料的基础研究、成骨及成 血管提供实验资料。方法3 月龄雄性SD 大鼠颅骨标准缺损模型随机分入不同实验组,观察时间6 周。实验分为 CaPfromGEM21、CaPfromGEM21 + 10 ng 复合了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CaPfromGEM21 + 100 ng BMP-2、 CaPfromGEM21+0.3 μg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BB、CaPfromGEM21+3 μg PDGF-BB 和空白组。对标本行X 线、 Micro CT,苏木素-伊红染色(HE染色)及相关的定量分析。结果X线影像提示各组骨缺损均有不同程度的修复,骨折线逐 渐模糊,PDGF-BB组的骨缺损基本修复。Micro CT可见各组骨缺损均有不同程度新生骨长入。新生骨体积定量结果提示 添加PDGF-BB组新生骨明显多于BMP-2 实验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HE染色切片各组均未见急慢性炎症细胞浸 润,缺损中可见染色均一的新生骨组织,新生骨内及周围可见散在的新生血管,新生骨面积百分数提示10 ng BMP-2 组新生 骨面积百分数及0.3 μg PDGF-BB组新生骨量百分数均明显大于单纯材料组(P<0.05),新生血管密度定量提示4 个添加因子 的实验组的新生血管密度均明显大于空白组及单纯材料组(P<0.05),4 个添加因子的实验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CaPfromGEM21 复合BMP-2/PDGF-BB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骨缺损修复效果优于单纯材料植入,有望成为 理想的新型骨再生修复替代材料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带血供骨膜瓣与同种异体脱钙骨联合修复大段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以兔桡骨中段 15mm的大段骨缺损为模型 ,通过X线lane评分、组织学观察、电镜扫描 ,评价术后 4、8、12、16周时带血供骨膜瓣与同种异体脱钙骨联合修复骨缺损的效果。结果 带血供的骨膜瓣与同种异体脱钙骨联合修复效果明显好于单纯脱钙骨组 ,前者在Lane评分 (P <0 .0 5 )、组织学观察等方面均优于后者。结论 带血供骨膜瓣与同种异体脱钙骨联合修复大段骨缺损效果优于单纯脱钙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BMP-9基因修饰的骨髓基质细胞(marrow stromal cells,MSCs)治疗山羊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12只12~18月龄中国青山羊,股骨中段建立临界骨缺损模型,按照配对比较法随机分为2组,缺损区域明胶海绵填充,实验组加入预先准备好的BMP-9腺病毒感染的MSCs悬液,对照组加入GFP腺病毒感染的MSCs悬液,术后1 d、2、4、8、12、20周行X线片检查,20周时进行CT检查,处死动物,行大体标本、组织学染色和生物力学的检测。结果 X线片显示实验组较对照组骨痂形成更早更多,大体标本、组织学染色显示实验组的新生骨更加成熟,CT显示实验组新生骨塑形更好,生物力学检测显示实验组新生骨痂的力学强度更强。结论 BMP-9基因修饰的MSCs可以有效地促进山羊股骨骨缺损的愈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不同植骨融合材料在兔腰椎椎体间脊柱融合的愈合情况,探讨不同的植骨材料替代自体骨用于腰椎椎体间融合的可能性。方法试验组分5组:空白对照组、自体骨组、同种异体骨组、生物陶瓷+自体骨组、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rhBMP-2)复合体组。椎体间移植后4、8、12周,通过大体观察、手法检测、影像学、生物力学和组织学方法评价脊柱愈合情况。结果术后12周,大体及手法检测显示空白对照组不能自行达到脊柱融合,融合率为0%(0/12);自体骨组脊柱融合率为83.3%(10/12);同种异体骨组为66.7%(8/12);生物陶瓷+自体骨组融合率为66.7%(8/12);rhBMP-2复合体组为100%(12/12),组织学显示成骨早,新骨形成量大,降解快,生物力学测试结果表明,自体骨组与同种异体骨组和生物陶瓷+自体骨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hBMP-2复合体组优于其它组(P<0.05)。结论同种异体骨、生物陶瓷+自体骨、rhBMP-2复合体均能替代自体骨行脊柱椎体间融合,rhBMP-2复合体更能促进脊柱愈合,提高脊柱愈合的生物力学强度。  相似文献   

12.
Background Biphasic calcium phosphate (BCP) ceramics has a potential advantage as an osteoconductive matrix and has an optimal resorption rate for bone formation. Using BCP ceramics as a bone graft during spinal fusion requires osteogenesis within the material and subsequent bridging between adjacent vertebraes to provide long-term support. Bisphosphonates have been reported to prolong the process of bone healing. The influence of bisphosphonate treatment on bone formation within BCP ceramics in spinal fusion remains unknown.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influence of alendronate on BCP osteoaenesis in Dosterolateral spinal fusion.
Methods Posterolateral spinal fusion with pedicle screw fixation was performed at the lumbar spine in twenty-two pigs. BCP ceramics were applied as a bone graft to obtain bone fusion between adjacent transverse processes. Eleven pig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received oral alendronate 10 mg/d for three months postoperatively. Eleven pigs in the control group did not receive treatment with alendronate. All animals underwent posterolateral spinal fusion with BCP ceramics. The fusion rate was evaluated three months after the operation.
Results The fusion rates evaluated by X-ray were 27.3% i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20%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fusion rates using histological evaluation were 18.2% i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20%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mean volumes of fusion mass were (3.64±0.86) cm^3 i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4.26±0.63) cm^3 in the control group.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in either trabecular bone volume or residual BCP volume between treatment and control groups using histological evaluation. The new bone formation within BCP ceramics was greater in the area adjacent to transverse process (P 〈0.01).
Conclusion Oral alendronate with a dose of 10 mg daily do not inhibit bone formation within BCP ceramics or affect the fusion rate in posterolateral spinal fusion from porcine models.  相似文献   

13.
背景:双相磷酸钙是一种有潜在应用优势的植骨材料,它具有骨传导作用,其吸收率适合新骨形成。在脊柱后外侧融合中可使用双相磷酸钙作为植骨材料,使骨组织长入其中并能桥接临近椎体以提供长期的生物性支持,以往文献报告双磷酸盐能延长骨愈合过程,但其对脊柱融合中双相磷酸钙中的成骨的影响尚不得而知。 方法:使用椎弓根钉对22只长白猪行腰椎后外侧融合手术,用双相磷酸钙作横突间植骨材料,治疗组11只长白猪连续使用阿伦磷酸钠片剂10mg/日三个月,术后3月评价融合情况。 结果:平片上治疗组的融合率为27.3%,对照组为20%,两组间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别;组织学上,治疗组融合率为18.2%,对照组为20%,两组间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别;治疗组的平均融合体积为3.64±0.86 cm3,对照组为4.26±0.63 cm3,两组间统计学上也无显著差别。两组的松质骨体积和残余双相磷酸钙体积无显著差别。双相磷酸钙中的新骨形成量在近横突处较多(P<0.01)。 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每日口服10 mg阿伦磷酸钠治疗剂量未抑制双相磷酸钙中的新骨形成,不影响实验中脊柱后外侧的融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低强度脉冲超声对兔腰椎融合区软骨内成骨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20只新西兰兔行双侧腰椎后外侧融合术,左侧植入自体髂骨,右侧植入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所有实验兔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于术后1周开始低强度脉冲超声治疗,共4周;对照组予以假治疗.于手术结束及超声治疗结束时摄腰椎后前位X线片观察融合情况;组织学检测观察融合区形态学结构,并计数软骨细胞.结果:治疗组X线融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组织学切片发现治疗组融合区骨小梁结构丰富,软骨细胞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髂骨组与人工骨组治疗后软骨细胞数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低强度脉冲超声能提高兔腰椎后外侧融合的植骨融合率,其可能机制是促进软骨内成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降钙素(密盖息)对骨质疏松大鼠骨密度、骨形态计量学影响以及与血钙、磷、维生素D代谢和生长因子的关系。方法用摘除大鼠双侧卵巢的方式制备骨质疏松模型(OVX),实验动物分为4个组:模型对照组、密盖息治疗组,盐酸雷洛昔芬治疗组,假手术组。应用HOLOGIC第4代双能X线4500W骨密度仪测定大鼠腰椎、股骨上段骨密度值(BMD);以骨形态计量学测股骨骨小梁面积、矿化沉积率;用ELISA法测定血清IGF-1水平和血清25OHVitD浓度以及血淋巴细胞维生素D受体(VDR)含量。结果密盖息治疗组、盐酸雷洛昔芬治疗组均较OVX组腰椎、股骨上段骨密度增高,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密盖息治疗组较盐酸雷洛昔芬治疗组股骨上段骨密度增高,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密盖息治疗组骨小梁面积明显增加、矿化沉积率增高。密盖息治疗组、盐酸雷洛昔芬治疗组血清IGF-1浓度值、血清25-OHVitD浓度值升高,与OVX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各组血淋巴细胞VDR含量无明显变化,与OVX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密盖息能够预防腰椎、股骨上段骨密度丢失,使骨小梁面积明显增加、矿化沉积率增高并且血清IGF-1及血清25-OHVitD浓度值升高,但对VDR含量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丁润会 《中国医药导刊》2012,14(1):100-101,103
目的:探讨甘草酸二铵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的疗效及炎症因子(IFN-γ)和抗炎因子(IL-10)的影响。方法:将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UC模型组和甘草酸二铵治疗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大鼠自由饮用蒸馏水;UC模型组大鼠采用自由饮用葡聚糖硫酸钠(DSS)水溶液造模;甘草酸二铵治疗组大鼠在造模7d后给予甘草酸二铵灌肠治疗7d。观察各组大鼠一般症状(腹泻和肉眼血便症状)和疾病活动度(DAI积分);光学镜下观察大肠黏膜组织学的改变;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鼠结肠黏膜组织中IFN-γ和IL-10的表达情况。结果:UC模型组大鼠出现腹泻及肉眼血便;甘草酸二铵治疗组大鼠仅出现不同程度腹泻,未出现明显肉眼血便;正常对照组大鼠未出现腹泻及肉眼血便情况。各组大鼠之间的DAI积分和组织学损伤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F1=287.50,F2=125.68,P<0.05),UC模型组大鼠DAI积分和组织学损伤评分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甘草酸二铵治疗组大鼠DAI积分和组织学损伤评分明显低于UC模型组(P<0.05)。病理组织学发现甘草酸二铵治疗组大鼠病理改变明显轻于UC模型组大鼠,正常对照组大鼠肠黏膜未见明显病理学改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UC模型组和甘草酸二铵治疗组的结肠黏膜固有层IFN-γ和IL-10表达显著增多(P<0.05);与UC模型组相比,甘草酸二铵治疗组IFN-γ的表达显著减少(P<0.05),而IL-10表达显著增多(P<0.05)。结论:甘草酸二铵能够有效减轻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症状(腹泻和肉眼血便)及肠黏膜病理组织学改变,其机制与调节肠黏膜炎症因子(IFN-γ)和抗炎因子(IL-10)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整群选取并回顾性分析该院于2014年7月—2015年4月收治的48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抽签方式分为对照组(n=24)和观察组(n=24)。对照组患者接受前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将两组手术相关指标、临床疗效及住院时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及住院时间相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5.8%,高于对照组的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对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进行治疗,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缩短手术时间,临床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利用兔颈椎骨性结构测量数据建立兔颈椎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动物模型,观察不同时间点椎间融合情况。 方法 选取雄性健康新西兰大白兔36只(2.0~2.5 kg),随机分为A、B、C、D 4组,每组9只。A组用于解剖测量兔颈椎椎体结构;B、C、D组造模行颈椎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植骨材料选用兔自体髂骨。术后4、8、12周对实验动物或标本分别进行大体观察、X线检查、手触检查及微型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 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 结果 自颈2(C2)~颈6(C6)椎体长度、椎体下端矢状径、椎体下端斜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X线检查显示B、C、D组植骨充分,钢板螺钉置入情况良好,仅1例术后发生螺钉松动退钉。B、C、D组手触检查颈椎融合率分别为22.2%(2/9)、55.6%(5/9)、88.9%(8/9)。C组新生骨体积与植入材料总体积比值和X线评分高于B组,D组BV/TV和X线评分高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颈椎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模型建立方法简便,为颈椎椎间融合的基础研究提供了一种可靠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采用“跑台+撞击”交替刺激踝关节的方式制作大鼠踝前撞击综合征模型,并进行相应的评价.方法 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跑台组、撞击组和跑台+撞击组4组,每组各10只,空白组不处理,跑台组大鼠置于跑台,每日30 min,每周5d,跑台平板斜度30°,履带传输速度12 m/min,进行4周跑台训练;撞击组大鼠固定右侧踝关节后,采用撞击装置撞击踝关节,单次撞击能量4.5 J,每日撞击300次,每周5d,连续30 d.跑台+撞击组大鼠采用跑台与撞击仪共同处置,仪器参数设置同上两组.实验的10d、20 d、30d对各组大鼠进行踝关节屈伸疼痛评分、踝关节体积测定,实验30 d进行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Micro CT)、病理学检测.结果 跑台+撞击组踝关节屈伸疼痛评分、踝关节体积在各个检测节点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跑台+撞击组踝关节Micro CT及软骨标本大体观察以轻度或中度病变为主,严重程度及评分与其余各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跑台+撞击可以制作较为理想的踝前撞击综合征模型,其病情分期类似于骨性关节炎的早期及中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多模融合影像评估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雄激素治疗相关肝占位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经超声检查提示肝占位的雄激素治疗再障病人49例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接受治疗的其他肝占位病变病人78例为对照组,所有病人均接受螺旋CT和MRI扫描,将CT与MRI双期图像进行融合,分析多模融合影像在再障雄激素治疗相关肝占位中的评估价值。结果:49例观察组病人经血清生物学检查、穿刺检查、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或临床及影像随访>6个月,最终证实观察组肝占位45例,病灶68个,对照组肝占位75例,病灶92个。观察组良性病变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融合图像的病灶检出率高于CT检查,对照组融合图像的病灶检出率高于CT和MRI检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融合图像的病灶检出率与MRI检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手术、病理穿刺及随访后的最终结果为“金标准”,螺旋CT检查诊断再障雄激素治疗相关肝占位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71.43%、87.50%和80.00%;MRI检查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85.00%、88.00%和86.6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