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术后患者实施放射性碘(131I)治疗,分析治疗疗效以及影响清除残余甲状腺(清甲)相关影响因素,得出结论:在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131I清甲治疗中,残余甲状腺大小和131I治疗剂量是影响清甲效果的主要因素.清甲成功的患者,Tg值的变化可预测转移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清甲治疗后131I全身显像(131I-WBS)与甲状腺球蛋白(Tg)检测结果的相关性,为判定甲状腺癌的复发及转移提供参考指标.方法:596例DTC患者,均行甲状腺部分切除术及131I清甲治疗,术后常规服用甲状腺激素进行替代治疗.首先检测血清中Tg水平,然后给予患者诊断剂量131 I...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99Tcm-MIBI显像与手术131Ⅰ清甲后复发的关系.方法:经手术病理确诊为DTC清甲治疗后患者173例,行99Tcm-MIBI双时相甲状腺局部静态显像,利用感兴趣区技术,分别计算99Tcm-M1BI早期、延迟T/N比值及洗脱率;依据Tg、TgAb、B超、X线及全身131Ⅰ显像的复发判定标准,分析DTC手术131Ⅰ清甲治疗成功后复发率;比较复发与无复发组99Tcm-MIBI早期、延迟T/N比值及洗脱率.结果:DTC手术131Ⅰ清甲治疗成功后3年内复发率为5.20%(9/173).其中乳头状癌复发率为4.90%(5/102),滤泡状癌复发率为5.63%(4/71),两组问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无论何种病理类型,分化型甲状腺癌复发组早期、延迟T/N比值均明显低于无复发组(P<0.05),洗脱率明显高于无复发组(P<0.05).结论:'99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DTC)首次131I清甲治疗半年后甲状腺球蛋白(thyroglobulin,Tg)阴性但甲状腺床仍有少量残留的患者是否需要再次131I治疗。方法:甲状腺全切或近全切术后行131I治疗且TGAb正常者72例,按首次131I治疗后有无甲状腺床残留分为残留组27例,对照组45例,分别随访动态监测Tg、TGAb及131I显像。结果:残留组与对照组随访前后Tg均无显著变化;残留组(t=0.970,P>0.05),对照组(t=0.800,P>0.05)。首次随访残留组与对照组Tg无显著差别(t=0.43,P>0.05),随访末残留组与对照组Tg仍无明显差异(t=0.846,P>0.05)。结论:甲状腺全切或近全切除术后行131I治疗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首次随访Tg<2μg/L但甲状腺床有少量残留时,无需再次碘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术后患者实施放射性碘(131Ⅰ)清除残余甲状腺(清甲)治疗,分析影响清甲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DTC术后接受131Ⅰ清甲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和x2检验,分析患者性别和年龄、DTC的病理学类型和有无转移、甲状腺残余组织大小、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甲状腺摄碘率和131Ⅰ治疗剂量对清甲疗效的影响.结果 共收集183例患者资料,其中一次清甲完全者109例,占59.56%.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残余甲状腺大小和131Ⅰ治疗剂量分别是影响清甲效果的主要因素(Wald=8.59,P=0.003;Wald=6.40,P=0.011).x2检验结果 显示,与血清TSH水平≥30 μIU/mL患者比较,血清TSH水平<30 μIU/mL患者的清甲效果较差(x2=7.291,P=0.007);而血清TSH水平<60 μIU/mL与t>60 μIU/mL患者间清甲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131Ⅰ清甲治疗中,残余甲状腺大小和131Ⅰ治疗剂量是影响清甲效果的主要因素.血清TSH水平≥30 μIU/mL者的清甲疗效较好,而过高的血清TSH水平则并不能使清甲效果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术后患者实施放射性碘(131Ⅰ)清除残余甲状腺(清甲)治疗,分析影响清甲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DTC术后接受131Ⅰ清甲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和x2检验,分析患者性别和年龄、DTC的病理学类型和有无转移、甲状腺残余组织大小、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甲状腺摄碘率和131Ⅰ治疗剂量对清甲疗效的影响.结果 共收集183例患者资料,其中一次清甲完全者109例,占59.56%.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残余甲状腺大小和131Ⅰ治疗剂量分别是影响清甲效果的主要因素(Wald=8.59,P=0.003;Wald=6.40,P=0.011).x2检验结果 显示,与血清TSH水平≥30 μIU/mL患者比较,血清TSH水平<30 μIU/mL患者的清甲效果较差(x2=7.291,P=0.007);而血清TSH水平<60 μIU/mL与t>60 μIU/mL患者间清甲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131Ⅰ清甲治疗中,残余甲状腺大小和131Ⅰ治疗剂量是影响清甲效果的主要因素.血清TSH水平≥30 μIU/mL者的清甲疗效较好,而过高的血清TSH水平则并不能使清甲效果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腺叶切除不完全的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实施放射性碘(131Ⅰ)清除甲状腺组织(清甲)治疗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DTC术后接受131Ⅰ清甲治疗的10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甲状腺平面显像结果 分为腺叶切除不完全组(n=33)和腺叶切除完全组(n=70).首次131Ⅰ清甲剂量为1.11~3.7 GBq(30~100 mCi).3~6个月后复查并评估清甲效果:若诊断剂量131Ⅰ全身显像显示颈部无放射性摄取即认为清甲完全;若有放射性摄取,即认为清甲不完全,需再次行131Ⅰ清甲治疗,定期随访复查清甲效果.结果 实施3次清甲治疗的成功率,腺叶切除完全组分别为61.43%、88.89%和100%,腺叶切除不完全组分别为21.2l%、46.15%和78.57%.统计学分析表明,腺叶切除完全组的第1、2次清甲疗效与腺叶切除不完全组的第2、3次清甲疗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甲状腺腺叶切除不完全的DTC患者,实施131Ⅰ治疗的一次清甲成功率较低,但经2~3次治疗后同样可达到较高的清甲疗效.尤其适用于再次手术可能会导致严重的手术并发症或拒绝再次手术的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患者的临床特征及131I清除甲状腺残余组织(清甲)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1 233例DT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3例患者既往有甲亢病史。入院前停用甲状腺素片,同时禁碘饮食3~6周,服用131I治疗前检测血清甲状腺球蛋白、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甲状腺激素(TT3、TT4、FT3、FT4)、促甲状腺激素(TSH)、血常规和肝、肾功能,选择性行颈部超声等影像学检查评估病情。所有患者给予口服131I后4~6个月,随访清甲治疗的效果。结果 DTC合并甲亢患者颈部超声对甲状腺癌的阳性检出率为61.54%(8/13),甲状腺显像阳性检出率为33.33%(2/6),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阳性检出率为75.00%(3/4)。DTC合并甲亢患者清甲所需的131I总剂量明显低于单纯DTC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31I治疗后4~6个月随访,13例DTC合并甲亢患者中,首次131I治疗即清甲成功的患者有11例,占84.62%,明显高于同期单纯DTC患者的一次131I清甲成功率55.90%。结论 颈部超声、甲状腺显像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仍是DTC合并甲亢患者的重要检查手段,DTC合并甲亢患者131I清甲疗效优于单纯DTC患者。  相似文献   

9.
分化型甲状腺癌^131I疗效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术后患者实施放射性碘(^131I)清除残余甲状腺(清甲)治疗,分析影响清甲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DTC术后接受^131I清甲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BinaryLogistic回归分析和x^2检验,分析患者性别和年龄、DTC的病理学类型和有无转移、甲状腺残余组织大小、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甲状腺摄碘率和^131I治疗剂量对清甲疗效的影响。结果共收集183例患者资料,其中一次清甲完全者109例,占59.56%。Binary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残余甲状腺大小和^131I治疗剂量分别是影响清甲效果的主要因素(Wald=8.59,P=0.003;Wald=6.40,P=0.011)。x^2检验结果显示,与血清TSH水平≥30uIU/mL患者比较,血清TSH水平〈30uIU/mL患者的清甲效果较差(x^2=7.291,P=0.007);而血清TSH水平〈60uIU/mL与≥60uIU/mL患者间清甲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131I清甲治疗中,残余甲状腺大小和^131I治疗剂量是影响清甲效果的主要因素。血清TSH水平≥30uIU/mL者的清甲疗效较好,而过高的血清TSH水平则并不能使清甲效果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腺叶切除不完全的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实施放射性碘(^131I)清除甲状腺组织(清甲)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DTC术后接受^131I清甲治疗的10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甲状腺平面显像结果分为腺叶切除不完全组(n=33)和腺叶切除完全组(n=70)。首次^131I清甲剂量为1.11~3.7GBq(30—100mCi)。3~6个月后复查并评估清甲效果:若诊断剂量^131I全身显像显示颈部无放射性摄取即认为清甲完全;若有放射性摄取,即认为清甲不完全,需再次行^131I清甲治疗,定期随访复查清甲效果。结果实施3次清甲治疗的成功率,腺叶切除完全组分别为61.43%、88.89%和100%,腺叶切除不完全组分别为21.21%、46.15%和78.57%。统计学分析表明,腺叶切除完全组的第1、2次清甲疗效与腺叶切除不完全组的第2、3次清甲疗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甲状腺腺叶切除不完全的DTC患者,实施^131I治疗的一次清甲成功率较低,但经2—3次治疗后同样可达到较高的清甲疗效。尤其适用于再次手术可能会导致严重的手术并发症或拒绝再次手术的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术后131I清除剩余甲状腺的作用,探讨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转移灶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107例甲癌术后患者,清除剂量131I3.70GBq。间隔3个月后伴有淋巴结、肺和骨转移的患者给予131I5.55-9.25GBq。3个月后颈部剩余甲状腺显像与周围本底相比未见摄碘为成功清除;131I甲状腺显像阴性,血清Tg<0.5μg/mol,TgAb阴性为转移灶治愈标准。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3个月行肝、肾功能和血常规检查,同时检测血清甲状旁腺素、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及染色体。结果:107例成功清除76例,清除率71.0%。31例中癌转移灶患者治愈15例(48.4%);有效12例(38.7%);无效4例(12.9%)。清甲剂量组和转移灶剂量组治疗前后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均无显著性变化。治疗前后甲状旁腺功能无明显变化。治疗后早期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明显增高,出现多种染色体畸变型体。结论:DTC术后131I治疗不仅可以有效清除剩余甲状腺组织,降低DTC复发率;而且治疗DTC转移灶疗效好,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12.
冯伟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2):212-214
目的探讨多功能放、取环钳的研制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将取出宫内节育器(IUD)者分为研究组200例,应用多功能放、取环钳;对照组200例,应用传统取器钩,比较两组术中疼痛程度、术中出血量和取器时间。将放置IUD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120例,应用多功能放、取环钳;对照组120例,应用传统放环叉,比较两组放环时间、术中一次放置成功率和术后B超复查放置效果。结果取器者中,研究组的术中疼痛程度为(2.53±0.34)分、术中出血量为(1.66±0.26)ml,对照组分别为(5.99±0.68)分和(4.23±0.41)ml,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手术时间为(2.95±0.55)min,对照组为(3.11±0.59)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环者中,研究组的放环时间为(2.46±0.37)min、术中一次放置成功率为100.00%、B超复查位置正常率为100.00%,对照组分别为(3.06±0.68)min、86.12%和91.67%,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B超复查声像图可见"O"型环或宫型环。结论临床上应用多功能放、取环钳与传统取器钩、放环叉相比,具有疼痛轻、出血量少和放置位置无异常等优点,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131I首次“清甲”的疗效及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确诊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经手术治疗后行^131I治疗,然后按手术方式、术后治疗时间^131I的剂量进行分类,观察首次“清甲”的疗效。结果“清甲”成功率:甲状腺全切88.5%,次全切除44.4%;“清甲”时间术后1~2个月92.7%,1年以上50.0%;^131I剂量2.96GBq为47.6%,4.44GBq为82.8%。结论DTC治疗应以甲状腺全切及颈淋巴结清扫为首选治疗方式,术后1~2个月为^131I“清甲”最佳时机,首次“清甲”^131I剂量以4.44GBq(120mci)为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糖代谢参数和甲状腺癌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行18F-FDG PET-CT显像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癌患者49例,分别对甲状腺癌灶和正常组织的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进行测量,分析不同病理类型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癌灶的SUVmax的差异。结果49例患者,18F-FDG PET-CT显像共检出癌灶49个。病理检查发现癌灶57个,分化型甲状腺癌38例,非分化型甲状腺癌11例;淋巴结转移22例,无淋巴结转移27例。甲状腺癌灶SUVmax为(5.39±1.42),明显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1.62±0.39)(P<0.05)。分化型甲状腺与非分化型甲状腺癌的SUVmax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有淋巴结转移与无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癌灶SUVmax对比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甲状腺癌灶SUVmax与病灶大小呈正相关(r=0.412,P<0.05)。结论18F-FDG PET-CT显示糖代谢增高对甲状腺癌有高度提示价值,但糖代谢水平与肿瘤病理类型及肿瘤分期可能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黑升麻制剂(莉芙敏片)用于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绝经相关症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60例因子宫内膜癌Ⅰ期术后出现绝经相关症状的患者,根据用药意愿分为莉芙敏研究组及不用药对照组,每组各30例。莉芙敏组口服莉芙敏片20 mg,每日2次,共24周;对照组不服药。随访12个月,比较2组的Kupperman绝经指数(KMI)总分、骨密度、肝肾功能、血常规等实验室检查项目及肿瘤复发率、死亡率。结果莉芙敏组治疗前KMI总分为26±7,治疗24周后为9±4,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KMI总分治疗前、后分别为25±8和2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莉芙敏组骨密度值在治疗前、后分别为(0.790±0.17)和(0.891±0.21) g/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骨密度值治疗前、后分别为(0.808±0.19)和(0.816±0.15) g/c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莉芙敏组服药期间无不良事件发生。随访1年对照组有1例肿瘤复发,莉芙敏组和对照组各有1例死亡。 结论黑升麻制剂可用于改善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的绝经相关症状,且不增加肿瘤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16.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review the outcome of ablative radioiodine treatment on ovarian function in young women treated for 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 Of 1398 patients with 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 496 were women under the age of 40 at the time of diagnosis who had received radioiodine therapy. Of these, 322 received a single 3 GBq ablation dose of radioiodine while the remainder received subsequent treatment with 131I with a cumulative activity of 8.5–59 GBq for residual, recurrent, or metastatic disease. Transient amenorrhoea or menstrual irregularities lasting up to 10 months were experienced in 83 patients (17%). No cases of permanent ovarian failure were recorded. There were 427 children born to 276 women; only one patient wishing to achieve a successful pregnancy outcome has been unsuccessful. Four premature births and 14 miscarriages occurred but no congenital abnormalities were reported. The risk of permanent damage to the ovaries after ablative radioiodine treatment appears to be low and patients can be reassured they can have normal pregnancies after this treatment.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在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2例甲状腺癌经全身131I扫描显示肺、骨转移灶摄碘能力低下,予口服ATRA 6~8周。比较ATRA治疗前后病灶摄碘的变化及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g)的变化。将碘摄取较前增加的病例归为治疗有效组,而碘摄取无变化的病例归为治疗无效组。结果:22例患者9例治疗有效。治疗有效组的中位Tg值较治疗无效组增高明显。结论:ATRA治疗能恢复或增强分化型甲状腺癌细胞的摄碘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低位小切口与传统甲状腺手术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的临床疗效。方法86例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抽签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甲状腺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低位小切口手术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手术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切口长度分别为(42.2±6.7)min、(3.2±0.5)d、(3.4±0.7)cm,均短于对照组的(60.1±4.7)min、(5.9±1.9)d、(5.7±1.3)cm,术中出血量(8.1±2.3)ml少于对照组的(36.2±6.1)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1.63%低于对照组的34.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治疗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甲状腺手术相比低位小切口手术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的安全性及美观度更高,相比传统甲状腺手术治疗的效果更加显著,对于无手术禁忌的患者来说,可首选低位小切口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9.
崔淑彦 《中外医疗》2016,(15):108-109
目的:探究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整群抽取来2015年9月—2016年3月于该院行手术治疗的乳腺癌女性患者86例,结合不同术式分为两组,将43例保乳术患者作为实验组,将43例根治术患者作为参照组,对比两组的住院时间、术后生活质量等情况。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109.87±2.74)min明显短于改良术的参照组(162.54±0.34)min(P<0.05);实验组切口长度(3.87±0.06)cm明显短于改良术的参照组(12.64±0.63)cm(P<0.05)。结论采用该种手术治疗早期乳腺癌患者,可明显减少对患者的创伤,进而有利于康复,从而提高术后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