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下颌骨原发性浆细胞肉瘤5例报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首发于下颌骨的浆细胞肉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经验。方法 回顾性地介绍5例首发部位为下颌骨的浆细胞肉瘤,就诊断方法、误诊、漏诊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5例病例中误诊为颅骨中心性血管瘤2例,成釉细胞瘤1例,诊断不明确1例。结论 细胞学穿刺有助于早期诊断,KCT、MRI有助于明确颌骨以外身体其他部位的病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和总结头颈部滑膜肉瘤的组织来源、临床表现和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1993~2015收治的13例头颈部滑膜肉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和病理特点,总结其临床特点并对其误诊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中2例病理活检得到明确诊断.其余病例分别误诊为纤维肉瘤2例,恶性外周神经鞘瘤1例,血管肉瘤l例,下颌骨骨髓炎1例,下咽癌腮腺转移1例,颈部囊肿1例.12例行手术治疗,其中4例术后联合放疗,3例联合化疗.术后易复发,随访4个月~2年,共5例复发(其中3例死亡,2例仍生存),1例死于肿瘤肺转移,1例死于咽部鳞癌,失访3例,未复发3例.结论 头颈部滑膜肉瘤是一种恶性程度较高,易发生复发及远处转移,预后较差的软组织恶性肿瘤,临床上易误诊,应加强对其临床特点和分子遗传学检测的认识,提高早期诊断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计算机辅助下颌骨个体化功能性修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下颌骨缺损个体化功能性修复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初步建立和生物力学分析,为下颌骨缺损的个体化功能性修复提供生物力学指导。方法: 在CT扫描获取下颌骨断层解剖信息的基础上进行三维重建,重建模型实体化后模拟颌骨缺损,设计个体化带种植体三维钛网修复体加以修复,然后进行三维有限元建模和应力分析。结果:所建下颌骨缺损个体化功能性修复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几何相似性好,力学分析证实这种个体化功能性三维网状修复体早期能对骨缺损断端起到良好的固定作用,后期骨应力遮挡影响不大。结论:采用CT扫描获取下颌骨原始解剖信息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可以建立下颌骨个体化功能性修复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利用此模型进行生物力学分析可以指导下颌骨缺损的个体化功能性修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一种高效的三维有限元建模方法,为下颌骨的整形修复提供生物力学仿真基础。方法:对1名男性志愿者进行下颌骨螺旋CT扫描,将获取的Dicom格式数据在Mimics 10.01软件中进行完整下颌骨3D重建和面网格划分,所得的.lis文件导入ANSYS 12.0软件完成体网格划分并写出PREP7文件,再将PREP7文件导入Mimics 10.01进行赋值,最后导入ANSYS 12.0生成完整下颌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结果:建立了人体完整下颌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共得到51 735单元和78 993节点,根据CT值为下颌骨赋予了10种不同的材料属性。结论:高效、精确地建立了人体下颌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颌骨尤文肉瘤的临床表现及CT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22年6月经病理证实的8例颌骨尤文肉瘤的临床表现及CT影像学特征。结果 8例颌骨尤文肉瘤病例的发病平均年龄为29.4岁,男女比例为7∶1,发病部位下颌骨后部多见(75%),早期多数有下唇麻木及淋巴结肿大表现。下颌骨尤文肉瘤影像学表现为颌骨内混杂低密度骨质破坏伴软组织肿块形成,纤维索条状及毛刷状瘤骨为其特征型影像学表现。上颌骨尤文肉瘤主要变现为溶蚀状骨质破坏,伴软组织肿块形成。骨膜成骨少见。结论 颌骨尤文肉瘤具有一定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这有助于其影像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利用螺旋CT扫描建立下颌骨、模拟下颌骨骨折、骨折内固定以及愈合进程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的途径。方法:对正常志愿者颌面部进行螺旋CT扫描,使用计算机图像处理软件,获取下颌骨解剖结构的三维坐标数据库;输入ANSYS前处理程序,获取正常下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结果:获得了形态细致逼真、相似性好的健康人下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建立了模拟骨折、骨折内固定以及骨折愈合进程的下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结论:应用螺旋CT扫描、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与Ansys前处理程序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正常下颌骨、模拟下颌骨骨折、骨折内固定以及愈合进程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一种快速、精确的正常人下颌骨三维有限元建模方法。方法:对1名牙列完整、咬合关系正常的男性志愿者进行颌骨螺旋CT扫描,将获取的Dicom格式数据在Mimics 10.01软件中进行完整下颌骨3D重建,将所得的下颌骨三维几何模型转换成iges格式后,导入HyperMesh软件中完成网格划分及对材料属性进行赋值,最后导入ABAQUS 6.9对模型边界约束条件进行限制,生成完整下颌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结果:快速地建立了更加精确的人体完整下颌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联合运用HyperMesh软件和Mimics软件对下颌骨进行建模,大大提高了建模的速度以及模型的质量。结论:应用Mimics和HyperMesh软件可以快速、精确的建立人体下颌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为进一步的生物力学分析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基于钉孔共用理念设计的数字化导板在正颌外科及下颌骨重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需行正颌手术的16例牙颌面畸形患者和需要下颌骨重建的1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牙颌面畸形患者行颌面部CT扫描和石膏模型激光扫描,下颌骨重建患者行颌面部CT扫描和腓骨或髂骨的CT扫描,并建立三维模型.使用数字化技术基于钉孔共用理念制作截...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下颌骨滤泡树突细胞肉瘤(FDCS)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报道1例发生于下颌骨的FDCS患者,通过问诊及专科查体,结合放射线、CT检查及病理检查,分析该病例的诊断和治疗,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结果:手术采取在肿瘤外1.5cm截骨,并配合放疗,该患者经5年复诊未见复发。结论:初步明确下颌骨FDCS的诊断方法,确诊必须依靠免疫组化,主要特征为CD21(+),CD35(+),治疗应采取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0.
螺旋CT三维重建在复杂颌面骨折的应用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对复杂颌面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6例复杂颌面骨折患者行螺旋CT 扫描,层厚3 mm或5 mm,应用表面阴影显示法进行三维图像重建,用不同的旋转轴观察不同角度骨折的三维病变图像。若怀疑下颌骨骨折时,应用勾画删除技术对图像进行切割删除处理,以便单独显示下颌骨的三维图像。结果:螺旋CT三维重建能清楚显示复杂颌面骨折的立体解剖图像及与周围结构关系;应用勾画删除技术可清楚显示下颌骨骨折部位与移位,尤其是髁突骨折移位的方向和程度。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有利于确定复杂颌面骨折的程度与骨折的移位情况,有利于手术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相似文献   

11.
髁突矢状骨折的影像学特征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索髁突矢状骨折的影像学特征及临床特点。方法 对14例(15侧)下颌骨髁突矢状骨折患者的临床表现、常规X线、二维CT和三维CT图像进行分析,并对治疗效果随访。结果 14例15侧约占下颌骨髁突骨折的31.25%(15/48),髁突前斜面纵裂处常位于髁突外1/3与中1/3交界处,在髁突后斜面,纵裂常位于髁突中1/3处。随访3-29个月;14例咬合关系均正常。结论 下颌骨髁突矢状骨折主要发生于髁突翼外肌凹所在部位,有效的治疗可获良好的治疗效果;二维CT和三维CT对诊断髁突矢状骨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钛合金3D打印技术的拓展,对个体化钛合金下颌骨植入体的设计、制作与临床应用进行探讨。方法:1)对1例单侧下颌骨体部与升支造釉细胞瘤患者,在手术前对下颌骨作薄层螺旋CT扫描,然后采用计算机辅助技术,进行下颌骨三维重建、模拟病变切除、镜像修复及植入体的设计,同时通过力学分析对植入体进行生物力学优化;2)将设计完善的下颌骨植入体数据输入钛合金3D打印设备,完成解剖形态个体化的下颌骨钛合金植入体制作;3)根据术前设计进行病变侧下颌骨切除,术中即刻将下颌骨植入体植入。结果:基于钛合金3D打印技术设计和制作的下颌骨植入体,在解剖形态上完全达到个体化三维仿真,与健侧下颌骨对称一致,缺损下颌骨的解剖形态即刻得到个体化修复重建。结论:钛合金3D打印技术使得解剖形态高度个体化仿真的下颌骨植入体的设计制作和临床应用成为现实,优化设计的钛合金下颌骨植入体力学性能优良,重量轻,制作精度高,为下颌骨节段性缺损的修复重建提供了一种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计算机辅助设计下颌骨带种植体三维钛网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探讨利用计算机辅助方法,制作可用于下颌骨个体化功能性重建的修复体,为下颌骨个体化功能性修复探索新的方法。方法:首先通过CT扫描获取下颌骨断层解剖信息,然后运用三维重建、镜像及快速原型技术获得拟修复下颌骨复原实体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铸造手段完成个体化三维钛网修复体的制作,然后将种植体与钛网相连接,构建个体化功能性修复体。结果:以CT扫描获取下颌骨断层解剖信息为基础,通过计算机辅助成功制作了带种植体的个体化钛网修复体,与相应的下颌骨标本连接匹配良好,个体化恢复了骨缺损的连续性,所带种植体为进行种植义齿修复恢复理想的咀嚼功能提供了可能。结论:在CT扫描获取下颌骨原始解剖信息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CAD/CAM过程,能够成功构建下颌骨个体化功能性修复体,为临床个体化功能性颌骨重建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增强现实技术,将下颌骨的虚拟三维数字模型及术前设计的预截骨平面同时显示在快速成型实体模型上,实现虚拟图像与实体的重叠配准.方法:选取20例下颌骨肥大患者,行三维CT扫描,重建下颌骨三维数字模型.利用上海九院整形设计系统完成术前设计,生成截骨平面,并与下颌骨合并为STL文件.取患者下牙石膏牙模,制作包含下牙咬合板在内的标志物支架,固定于石膏牙模,两者一并扫描.然后将扫描数据和下颌骨三维数字模型数据导入同一三维处理平台,选择右第一磨牙的远中舌尖、第二磨牙的近中舌尖、左第一磨牙的近中舌尖,进行标志物支架和下颌骨的拟合,生成虚拟影像.此时的三维虚拟数字化影像包括标志物、下颌骨及预截骨平面.然后将标志物支架的下牙咬合板固定于下颌骨快速成型模型上,采用增强现实视频检测方法.用视频捕捉器识别到标志物后,将虚拟影像与下颌骨快速成型实体模型进行配准.结果:该技术实现了三维虚拟数字化影像与下颌骨快速成型模型的虚实融合叠加,使下颌骨和术前设计的预截骨平面实时显示在下颌骨实体上.结论:本研究建立的配准方法具有良好的重复性,有望成为下颌角截骨术可视化手术有效的配准途径,为未来增强现实手术应用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下颌骨形态变化量的三维可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使用成熟的商业软件,重建离体下颌骨硬组织形态变化量的三维模型。方法 利用M IM ICS软件,对下颌骨模型螺旋CT扫描数据进行计算机三维模型重建。再利用快速成型软件MAG IC RP对重建的两个不同时期下颌骨模型进行对比加工,生成下颌骨形态变化量的三维模型。结果 对不同时期的离体下颌骨形态进行CT扫描后,应用M IM ICS和MAG-IC RP软件,可以将下颌骨模型的形态变化量进行三维重建。从而得到一个直观的、可以任意两点测量和自动包含容积量的下颌骨形态变化量的三维重建模型。结论 使用该方法可以借助模型不同时期的CT扫描数据,快速建立实物模型形态变化量的三维可视模型,改变实物模型形态变量抽象性为直观性。具有操作简单、交流方便、应用范围广、精密度高、数据保存范围大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基于三维CT重建的快速成型技术在下颌骨重建中的作用。 方法 本组选取7例下颌骨病变病例,术前均采用基于三维CT重建的快速成型技术,制作下颌骨实体模型,并在实体模型上设计下颌骨切骨范围和拟用髂骨瓣或腓骨瓣的骨量和形态。术中按拟定方案切除下颌骨病变,并同期以钛板、血管化游离腓骨瓣或髂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术后定期观察随访。 结果 采用游离髂骨瓣移植修复者3例,游离腓骨瓣移植者3例,单纯以重建钛板固定者1例。移植骨块均顺利成活。已随访6个月~2年。下颌骨形态和面型基本对称,无下颌偏颌。余留牙咬合关系同术前,张口度正常,咀嚼和语音功能恢复良好。 结论 基于三维CT重建的快速成型技术为下颌骨缺损的个体化和功能性修复提供良好桥梁。  相似文献   

17.
颌面部恶性淋巴瘤15例早期临床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颌面部恶性淋巴瘤的早期临床诊断方法及注意点。方法:总结近年来我科收治的15例早期颌面部恶性淋巴瘤的诊断方法和经验。结果:对临床高度怀疑恶性淋巴瘤的患者,全面分析临床表现,结合CT、B超等各种全身辅助和特殊检查,最终通过针吸活检和病理明确诊断。结论:肿块针吸或切取活检辅以全身系统性检查是诊断颌面部早期恶性淋巴瘤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含多个种植体的无牙下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旨在探讨一种建立含多个种植体无牙下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方法,为下颌种植覆盖义齿中种植体位置的优化设计提供研究手段.方法:应用薄层CT扫描和CATlA建模软件,对层厚为1 mm的无牙下颌骨CT断层影像进行分析处理,结合ABAQUS三维有限元软件建立含4个标准ITI种植体的有限元模型.结果:所建立的模型精确且无损伤性,图形、图像和数据可重复使用,结构相似性好,可根据需要模拟相应的由4个种植体支持的覆盖义齿的应力分布情况.结论:CT扫描结合建模软件的应用,为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提供了准确、简洁的方法,可用于相应的生物力学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下颌骨颈胸CT连续扫描在牙源性下行坏死性纵隔炎(DNM)诊治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总结12例牙源性DNM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治疗及CT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0例可见病灶牙及颌骨变化,下颌颈胸CT连续扫描显示感染自颌面向胸部扩散的连续过程,表现为口底、颌下广泛积气、积脓,经颈部间隙达纵隔,3例为上纵隔感染,9例扩散到下后纵隔;8例伴胸腔积脓、肺部感染,2例心包积脓、积气.结论:牙源性下行坏死性纵隔炎发病急、扩散快、病情凶险、死亡率高,值得警惕.早诊断、早治疗是提高治愈的有效方法.颌面颈胸连续CT扫描是判断感染扩散范围、确定引流部位的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20.
下颌骨缺损腓骨重建的三维有限元应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建立下颌骨缺损腓骨重建有限元模型,对模型进行定量的三维有限元应力分析,为临床下颌骨修复重建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方法通过螺旋CT扫描、CAD/CAM软件,建立下颌骨缺损腓骨重建有限元模型,模拟3种下颌骨缺损类型,对模型进行定量的三维有限元应力分析,了解下颌骨重建后应力分布特征。结果建立了3种与临床相似的下颌骨部分切除腓骨重建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各腓骨重建模型的应力分布与正常模型有明显差别,最大应力出现在腓骨和下颌骨交界处。腓骨重建模型各兴趣区Von Mises应力和最大主应力与正常下颌骨模型相比,除健侧(左侧)髁突区外多数兴趣区均有显著差异。结论应用CT扫描、计算机建模和有限元分析软件,可以建立模拟腓骨重建下颌骨缺损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下颌骨缺损腓骨重建后,下颌骨的应力出现显著改变,而这一改变在手术侧的髁突和髁颈表现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