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侧隐窝进路突出物内外联合注射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在CT引导下经侧隐窝进路穿刺,观察组采用突出物内外联合注射胶原酶,对照组采用突出物表面注射胶原酶.术后3、7 d、1、3、6、12月随访,记录患者的VAS、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术后改善率及近、远期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溶盘术后1、3月JO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12月观察组疗效总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CT引导下突出物内外联合注射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及远期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突出物表面注射胶原酶.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CT引导下臭氧椎间盘内注射联合胶原酶盘外溶解与单纯臭氧盘内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分别行单纯臭氧椎间盘内注射术(A组)及臭氧盘内注射联合胶原酶盘外溶解术(B组),比较两组疗效及VAS评分。结果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B组治疗后3 d、7 dVAS评分高于A组,而6个月时则低于A组(P〈0.05)。治疗后6个月A组优良率为77.5%(31/40),B组优良率为95.0%(38/40),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臭氧椎间盘内注射联合胶原酶盘外溶解术较单纯臭氧椎间盘内注射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好。  相似文献   

3.
胶原酶化学溶解术两种注射方法的临床对比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目的 探讨联合注射胶原酶与突出物表面注射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应用的疗效与突出物溶解情况对比研究。方法 对 18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在CT引导下注射胶原酶 ,①突出物表面注射 30例 :将 12 0 0U胶原酶 (溶于 5ml生理盐水中 )注射在突出物表面 ;②突出物内和表面联合注射 15 5例 :在突出物内注射 2 0 0U左右胶原酶 (溶于 0 33ml生理盐水中 )、在突出物表面注射 10 0 0U胶原酶 (溶于 3ml生理盐水中 )。经过 3个月以上进行随访 ;4 4例行CT复查。结果 ①突出物表面注射 :溶解率 2 0 % ,优良率 6 3.3% ;②突出物内和表面联合注射 :溶解率 94 1% ,优良率 94 .2 %。结论 联合注射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溶解率高和疗效高的方法 ,突出物表面注射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溶解率明显低和疗效较低的方法。其二者差别显著。单一突出物表面 (盘外 )注射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应用不被推荐 ,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观察胶原酶溶解术三种不同注射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远期疗效。方法 473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突出节段的多少、突出物的大小及突出类型分为ABC三种不同 的穿刺进路:A组2619例,采用经骶裂孔硬膜囊前置管术;B组1504例,采用小关节间隙或小关节 外侧缘穿刺术;C组613例,采用骶裂孔突出物内外联合注射。结果 三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及治 疗前症状无统计学意义;三组远期疗效比较,优良率及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三种不 同注射方法,均为胶原酶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效方法,远期疗效确切,治愈率高。  相似文献   

5.
硬膜外腔注药联合胶原酶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硬膜外腔注药联合胶原酶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应用的疗效与突出物的溶解情况,并与单独应用硬膜外腔注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疗效对比。方法对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B组)n=26,采用硬膜外腔注药和CT引导下胶原酶突出物内与突出物表面注射。对照组(A组)n=24,单独硬膜外腔注药。经过1个月以上进行随访;18例行CT复查。结果3个月与12个月随访时,B组疗效优良率分别为88.4%与92.3%,A组疗效优良率分别为70.8%与54.1%。B组1个月疗效优良率为80.7%,6个月以上疗效优良率为92.3%。B组突出物溶解率为91.6%,A组突出物未见缩小。两组均未发生明显副作用及不良反应。结论硬膜外腔注药联合胶原酶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优于单纯硬膜外腔注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臭氧盘内、盘外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选择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6例,在CT引导下行盘内穿刺注射浓度为60μg/ml的氧气-臭氧混合气体5~8ml,盘外(椎间孔)注射浓度为40μg/ml氧气-臭氧混合气体10ml,得保松1ml,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4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3个月后进行随访,按照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定,优17例(36.9%),良26例(56.5%),差3例(6.5%),优良率93.2%。无一例脊髓、神经、硬膜囊、血管、肠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CT引导下臭氧盘内盘外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定位准确、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痛苦小、并发症少、恢复快、效果佳的特点,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良好的介入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CT导引注射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CT导引下盘内和盘外注射胶原酶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 对151例椎间盘突出的患苦在CT导引下分别于椎间盘突出的髓核内和突出物的表面注射胶原酶,所有患者均获随访。结果 术后随访8个月~4年,优良率为92%,无并发症。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的髓核内和突出物的表面共同注射胶原酶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胶原酶溶盘术后早期神经根病损临床与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斌  戴闽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6,14(11):852-856,i0001
[目的]探讨胶原酶溶盘术后早期出现神经根病损原因,寻找胶原酶溶盘术后出现早期神经根病损预防与处理方法。[方法]临床回顾分析本院2000年1月-2004年12月开展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胶原酶溶盘术1280例,其中早期出现神经根病损病例12例(发生率0.94%)。实验将18只日本大耳兔随机分为A、B、C组,A组为后纵韧带完整+盘内注射组,B组为后纵韧带破损+盘内注射组,c组为盘外(硬膜外腔)注射组,大体及光镜下观察不同时间椎间盘及神经根改变。[结果]临床资料表明腰椎间盘突出症胶原酶盘内+盘外溶盘组胶原酶使用剂量大,出现早期神经根损伤病例明显多于其他组(P〈0.05);12例早期出现神经根病损病例中,10例约在溶盘术后7d内出现;8例术中均未见明显神经根压迫;随访4—30个月,症状有不同程度好转,但无1例痊愈,且3d内手术治疗病例优良率明显高于8d后手术治疗病例。动物实验显示胶原酶对髓核有明显溶解作用,B组(后纵韧带破损组)神经根出现明显损害,C组(盘外注射组)椎间盘内未见明显溶解,亦未见神经根损害。[结论](1)胶原酶溶盘中间产物和残余髓核溢人椎管可导致神经根损害症状,大剂量的盘内外联合溶盘可加剧神经根损害的发生率,对后纵韧带、纤维环破裂、髓核突人椎管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行胶原酶溶盘术应慎用;(2)胶原酶溶盘术后神经根损害预后差,预后与手术早晚明显有关;(3)胶原酶溶盘术后严格卧床,正确翻身,有助于降低神经根损害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椎间隙加压冲洗在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1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行髓核摘除术,采用椎间隙冲洗90例(A组),未冲洗组60例(B组).结果 所有患者得到随访3个月~7年,平均2年.术后遗留腰腿痛者10例,5例复发者行二次手术治疗.根据Macnab改良评分标准评定疗效,A组优良率93%,B组优良率90%.结论 椎间隙加压冲洗可提高手术疗效,减少术后椎间盘再突出及预防感染的发生,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分析胶原酶盘内注射和盘外注射对突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符合治疗标准的腰椎间盘突症197例,其中盘内注射法103例,盘外注射法94例。随机分组,统一疗效标准并6个月以上随访。经电视X线机引导注射过程。结果197例近期总优良率70.1%,总有效率93.4%。远期盘内组优良率83.2%,有效率89.1%(101例);盘外组优良率81.7%,有效率90.3%(93例);两组疼痛反应加剧分别为43.7%和8.5%。两组有效率和优良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 0.05),疼痛反应发生率有明显差异。结论两种注射途径治疗腰椎间盘突症均可达到满意疗效,需严格选择病例。  相似文献   

11.
CT引导下激光联合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单纯应用靶点注射胶原酶及联合应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60例,随机分为2组,胶原酶组(A组n=30例)和联合组(B组n=30)。A组在CT引导穿刺成功确认无"脊麻"体征后注射胶原酶。B组在患者在激光汽化减压完成后行胶原酶化学溶解术。分别于术前、术后1、3、7、30、90天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评价疼痛程度,参照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脊柱外科组手术疗效标准评价疗效。结果B组术后3个月疗效优良率明显高于A组(P〈0.05),两组病人的VAS评分组间比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天A组VAS评分明显高于B组(P〈0.05),术后7、30、60、90天两组VAS评分组间比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的VAS评分组内比较A组术后1、3天VAS评分明显低于术前,但高于其余各时点(P〈0.05);B组术后各时点VAS评分明显低于术前(P〈0.05)。结论靶点注射胶原酶适用于纤维环破损较重,间盘内压力低,突出物较大且无钙化的患者。联合应用PLDD可显著提高疗效,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射频联合50单位胶原酶盘内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两组穿刺均在C型臂引导下经安全三角区,进入责任间盘中后113处,B组进行射频热凝治疗,A组在完成B组治疗后,留置射频穿刺针8~10rain后,旋转射频穿刺针斜口对准突出物方向,并退针少许,注造影剂0.5ml,C臂观察造影剂流向突出的椎间盘,5rain后注射50单位胶原酶溶液0.5ml。治疗结果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结果治疗后1、6、12个月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A组较B组VAS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射频联合极小量胶原酶盘内应用,是一种较为理想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好方法,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射频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经皮激光汽化减压联合靶点注射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 拟行椎间盘松解术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0例,年龄31~52岁,体重58~70 kg,随机分为3组:经皮激光汽化减压组(P组,n=29)、靶点注射胶原酶组(C组,n=31例)和两种方法联合治疗组(PC组,n=30).P组光纤经穿刺针达病变椎间盘后进行激光汽化减压;C组在CT扫描下调整针尖位置,固定于突出物表面后注入胶原酶400~600 U,继续进针刺入突出物后注入200~300 U;PC组在激光汽化减压完成后行靶点注射胶原酶溶解术.于术前、术后7、30、60、90 d采用改良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分级(M-JOA)评价疗效.结果 与术前比较,P组和PC组术后各时点M-JOA分级升高,C组术后30、60和90 d升高(P<0.05),术后7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7d比较,P组术后30 d M-JOA分级降低(P<0.05),术后60、90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和PC组术后30、60和90 dM-JOA分级明显升高(P<0.05);与PC组比较,P组和C组术后各时点M-JOA分级明显降低,近期疗效分级降低.结论 经皮激光汽化减压联合靶点注射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稳定,优于两者单独应用.  相似文献   

14.
杜磊 《浙江创伤外科》2012,17(2):152-154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吸术结合臭氧与胶原酶联合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收治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40例,A组行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吸术结合臭氧和与胶原酶联合注射治疗,B组行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吸术结合单纯臭氧注射治疗。结果术后6个月随访结果示:A组疗效总改善率为92.5%,显著优于B组82.5%(P〈0.05)。结论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吸术结合臭氧与胶原酶联合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显示出良好的临床疗效,与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吸术结合单纯臭氧注射相比明显改善了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低温等离子射频盘内髓核消融术联合胶原酶盘外溶解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 具有头痛、头晕、颈肩臂痛等症状的颈椎病患者56例,年龄33~61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n=28):胶原酶盘外溶解术组(C组)和低温等离子射频盘内髓核消融术联合胶原酶盘外溶解术组(R组).两组手术均在CT引导下进行,术后6个月采用改良划线法评价疗效.结果 C组患者头痛、头晕和颈肩臂痛缓解率分别为86%、79%和93%,R组分别为96%、93%和1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温等离子射频盘内髓核消融术联合胶原酶盘外溶解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优于单独应用胶原酶盘外溶解术.  相似文献   

16.
显微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远期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显微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远期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18例经显微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远期疗效,术后随访3年以上,采用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评分标准(JOA)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本组病例术后随访3年以上,优121例,良80例,可16例,差1例,优良率92.2%(201/218).结论显微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远期疗效确切,娴熟的操作技巧和术后正确指导患者康复训练是确保手术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开放手术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溶核失败45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通过开放手术观察分析椎间盘髓核化学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失败原因。方法 收集溶核失败的腰椎间盘突出症45例行开放手术治疗。结果 术中见45例硬膜外脂肪完全消失,43例髓核未见溶解,2例髓核溶解呈糊状但未被吸收,21例伴有侧隐窝狭窄,15例突出物与神经根粘连,20例黄韧带增厚,2例椎管骨性狭窄,14例突出物钙化。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变间隙合并有侧隐窝狭窄、神经根粘连、椎管狭窄、突出物钙化等,不是溶核治疗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18.
腰椎间盘源性疼痛和隐形椎间盘突出的臭氧消融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臭氧消融术对腰椎间盘源性疼痛和隐形椎间盘突出的治疗效果。方法对腰椎间盘源性疼痛患者87例和隐形椎间盘突出患者69例行CT引导下臭氧消融治疗,其中33例隐形椎间盘突出患者在臭氧消融术的同时实施纤维环切割开窗术。治疗6个月后采用改良Macnab法对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在间盘源性疼痛患者,注入臭氧后立刻诱发腰部疼痛,CT扫描显示间盘形态较注射前膨隆明显但未见局限性突出。隐形椎间盘突出患者在注射臭氧后CT扫描显示间盘局限性突出,并表现为硬膜囊及神经根的受压改变。术后6个月随访,显效134例(134/156,85.89%),有效19例(19/156,12.18%),无效3例(3/156,1.92%)。结论臭氧消融术对腰椎间盘源性疼痛和隐形椎间盘突出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余庆阳  何斌 《中国骨伤》2005,18(10):593-596
目的分析比较3种不同联合疗法治疗突出型L4,5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并观察其不良反应。方法本组59例,男36例,女23例;年龄19~69岁,平均(38.18±10.24)岁。将所有病例随机分为3组进行相应治疗切吸+盘内法组(A组)15例,切吸+盘外法组(B组)26例,切吸+盘内外法组(C组)18例。结果59例术后进行了4个月以上的随访,近期总优良率72.88%,总有效率96.61%;远期总优良率72.88%,总有效率86.44%。但各组间近、远期疗效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以上3种不同联合疗法均是临床治疗突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的有效方法,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