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2 毫秒
1.
从肺辨治肠易激综合征浅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易激综合征表现为排便习惯和便质性状的改变,多为“便秘”“腹泻”“便秘腹泻交替发作”三种类型,这与大肠的传导功能密不可分。肺气的肃降,可以推动大肠的传导,有助于糟粕下行;大肠传导功能正常,腑气通畅,也有助于肺的肃降。肺气的宣发与肃降,是相反相成的矛盾运动,肺气的宣发正常,才可以使肺的肃降功能正常,大肠传导功能正常;肺的宣发失常,可以导致肺的肃降不利,大肠传导不利。所以,利用肺气宣发肃降与大肠传导的关系,可以对肠易激综合征进行调治。  相似文献   

2.
溃疡性结肠炎归属中医"泄泻"、"痢疾"等范畴,这与大肠的传导功能密不可分。肺气宣发肃降,促进大肠的传导;大肠传导功能正常,腑气通畅,也有助于肺的宣发肃降。基于肺与大肠的经脉络属、气机升降、水液代谢、水谷传导的关系,故可以从肺对溃疡性结肠炎进行调治。  相似文献   

3.
便秘总由大肠传导失司而成,临床上多归责于胃热过热、脾气亏虚、肝气郁结、肾阴或肾阳不足等原因,而忽略了对肺脏的调治。肺与大肠相表里,主宣发肃降,肺热移于大肠、肺气亏虚、宣发无能、肃降失职均可导致便秘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胡国俊认为,老年性便秘病因复杂,常虚实夹杂。该病虽由大肠传导失司所致,但与肺、脾胃、肝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治疗应采用脏腑辨证,通过滋阴补阳、运中化湿、肃降肺气、疏肝行气等方法,恢复大肠传导之职。  相似文献   

5.
喘息性支气管炎的病因有内、外因之分,内因责之于肺脾肾三脏不足,痰饮内伏,外因责之于感受外邪,饮食、情志失调等,外因触动伏痰,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痰气搏结于气道,肺宣发肃降功能失常而出现喘息。主要病位在肺,治疗上以治肺为主。肺与大肠在生理病理上密切相关,肺与大肠互为表里,上下相应,肺气郁滞不降,则大肠腑气不通,肠腑气机壅滞又会进一步影响肺的肃降,因而哮喘急性发作时使用通腑法可较快缓解喘息。根据"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在辨证论治基础上辅助使用通腑法治疗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能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6.
水液代谢依赖于肺脾肾等脏器功能的正常运行,一旦阴阳平衡失调水湿停留体内,就会形成不同的病理形态影响着机体.肺通过宣发肃降的生理功能调节水液代谢,但多以肃降为主.而肃降与通调水道功能相结合,约束水液下注肾与膀胱.在临床多用肺主行水治疗肾系疾病且疗效显著,这也突显病在下治其上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1 掌握呼出吸入之机,善调升降肺系的全部功能在于肺气.肺气一主宣发,一主肃降.宣发者有升发、熏蒸、四布之意.肺喜疏宣,而恶郁闭.肃降者有清静、通降、下行之意.肺之有喜肃降而恶上逆之性.二者功能并行不悖,共为肺气之机.若肺气应宣而反闭,应降而反逆,则可出现腠理闭塞,发热无汗,鼻塞流涕,咳逆上气,痰声漉漉等症.从多年的临床实践中,认识到肺气宣降二者功能失常,虽可同病相连,但非等量齐观.如寒邪束肺而见憎寒发热、汗闭肤干、咳嗽痰鸣、呼吸喘促等症,病机表现则以肺气失宣为主,治当宣肺透邪.若痰阻气道,热邪闭肺而见咳嗽、气喘、喉(?)、喉痹者,则以肺气失降为主.治当肃肺泄热.宣发肺气法一般有清宣法和温宣法两种,前者适用于风热闭肺,后者适用于风寒束肺.通降肺气法常用的有降气肃肺法和通腑肃肺法两种.前者有降逆平喘之功,后者有祛痰泄热之效.临床在运用宣通二法时,紧紧把握小儿“易寒易热”的病理特点,时刻注意“宣肺应温清有度,肃肺须通降毋过”.尤其考虑到风温之邪传变最速,要在及早投入清气药,以防入气传营,实为上工之治.  相似文献   

8.
基于肺肠相关的ARDS研究思路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表现突出体现了中医"肺肠相关"的特点。"肺病及肠"、"肺肠同病"是从中医视角观察ARDS的常见结论。基于肺肠相关特征的ARDS研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工作:1)开展ARDS脏腑证候分布及演变规律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明确其肺肠相关的证候学特征,从而丰富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内涵。2)开展肺肠同治、肺病治肠、肺病治肺方法对ARDS证候演变及相关物质基础影响的临床研究,阐明不同治疗方案产生疗效的物质基础,寻找临床合理治疗方案,将有助于揭示病理状态下肺与大肠相互影响的内在联系和协调机制。3)开展ARDS肺肠相关的炎症调控与黏膜免疫机制的基础研究,将为揭示"肺与大肠相表里"这一脏腑相关理论的现代生物学机制提供实验学证据。  相似文献   

9.
仲景《伤寒杂病论》,涉及肺系病证颇多,诸如咳嗽、气喘、痰钦、吐衄、肺痈等等。其立法遣方,随证而异。用通腑攻下法治疗肺系病证,是仲景开辟的新途径。然而,其理论实渊源于《内经》。《灵枢·本输》篇指出:“肺合大肠,大肠者,传导之府。”说明肺与太肠,互为表里,互相关连。肺主气,司呼吸,有宣发肃降之功效。正常情况下,肺气肃降,肠腑畅通。若肺经受邪,肃降不利,则大肠不得传导,浊气上逆,影响肺之宣发。凡遇此类病证,仲景认为,“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即愈。”(《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篇)仲景深研歧黄,见病思源,“随其所得而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根据“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为肺肠合治法治疗肠道菌群失调并过敏性哮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实验共分了空白组、模型组、阳性组和3种中药复方的给药组;采用头孢哌酮加白色念珠菌灌胃SD大鼠的方式复制肠道菌群失调,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卵清清蛋白注射致敏与雾化诱发哮喘,雾化同时分别给予加味升降散、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和增液承气汤药液从肺肠合治、治肺和治肠进行治疗;采用Buxco全身体积描记系统分析呼吸功能,通过16SrDNA分析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 根据OTU值分析各组肠道菌群物种组成发现,各组对乳酸杆菌的恢复接近空白组且优于阳性组,3个治疗组均可促进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菌群的恢复,但肺肠合治效果最佳,通过Alpha多样性分析发现肠道微生物菌群多样性从高到低分别是治肠组、治肺组、肺肠合治组、模型组;呼吸频率和气道高反应性模型组为260.56(1.28),治疗后肺肠合治组、治肺组和治肠组分别为141.79(0.93)、137.25(1.30)和203.16(0.84),各治疗组大鼠呼吸频率均低于模型组,而气道高反应性只有肺肠合治组和治肠组低于模型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肺肠合治法治疗肠道菌群失调合并过敏性哮喘大鼠在肺功能和肠道菌群恢复上优于单纯治肠或治肺法.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结合西医学黏膜免疫研究进展,总结"肺肠合病"和肺、肠功能、黏膜免疫之间的病理生理关系。肺主宣降,使卫气布达周身肌表;大肠传化糟粕,使五脏安定。肺与大肠生理功能正常是抵御外邪的基础条件,两者功能失常是导致"肺肠合病"的根本原因。西医学认为"肺肠合病"与黏膜免疫密切相关,黏膜免疫中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是"肺肠合病"的物质基础,其"选择性的归巢机制"则是"肺肠合病"的桥梁。运用"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探讨"肺肠合病"与黏膜免疫的关系,可为"肺肠合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肺为脏,属阴,大肠为腑,属阳。两者互为表里。《灵枢·本输》云:“肺合大肠,大肠者,传道之腑。”肺肃降下行之气,能促进大肠传导糟粕;大肠传导通畅,肺气才能清肃通利。在病理情况下,肺有病,可致大肠传导失司,大肠传导失司又可导致肺气不利,肺与皮毛相表里,开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了解宣白承气汤与其拆方对内毒素诱导的急性肺损伤(ALI)大鼠肺和大肠组织中P物质的影响,从神经肽方面去研究ALI"从肠论治"的有效机理。方法:35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治肺组、治肠组、肺肠同治组、模型组。采取气管内注入脂多糖的方法制备ALI大鼠模型。各治疗组在造模前相应药物灌胃6 d,而对照组和模型组在相应时间点予等容积生理盐水灌胃,第6天灌胃后0.5 h造模,造模4 h后测肺组织湿/干重比(W/D),用ELISA法检测肺、大肠组织中P物质的含量,并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肺组织的W/D升高(P0.05),模型组大鼠肺组织P物质含量明显升高,肠组织里的P物质显著降低(P0.01);对比模型组,治肠组、肺肠同治组W/D下降(P0.05),治肺组、治肠组、肺肠同治组肺组织中的P物质含量都显著降低(P0.01),肠组织中的P物质都显著升高(P0.01或P0.05);对比治肺组,肺肠同治组肺组织中P物质显著降低(P0.01),而肠组织中P物质却升高(P0.05);光镜下模型组呈现ALI的病理改变,而各治疗组较模型组均有改善,肺肠同治组改善较明显。结论:通利大肠或在治肺的同时增进通利大肠,会改变ALI大鼠肺及大肠组织中P物质含量,这有可能是"从肠论治"ALI有效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4.
浅谈“肺肠同治”在喘症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伴随腹胀、腹痛、食欲不振,便秘不行或便溏不爽等胃肠系症状的部分喘症,依据"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改变传统治喘中以"肺和肾"为主的格局,重点突出"肺肠同治"以治喘。通过对"肺肠同治"四大法的适应症、证治机理、选方用药几个方面的阐述及若干验案的分析,得出"肺肠同治"治喘有效的结论,进而为"脏腑同治"、"上病下取"等法运用于各种疑难杂病以更大的启迪。  相似文献   

15.
范洪桥  杜俊毅 《中外医疗》2013,32(26):123-123,125
便秘虽属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实质是气机升降失司。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但其生理功能的正常与否,取决于肝的疏泄,肺的肃降的调节作用。若从调燮脾胃升降,疏肝通达脾胃,左金平木多脏调理脏腑气机升降的角度治疗便秘疾患,可收到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6.
“肺与大肠相表里”是中医学经典理论之一,揭示了肺与大肠在生理、病理上的密切相关性,在肺、肠疾病治疗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现代医学已揭示肺与大肠在组织来源、黏膜免疫上的联系,初步明确了“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物质基础及可能的调节机制,并将此理论应用于2019冠状病毒病、溃疡性结肠炎等肺肠难治病的治疗,获得可靠疗效。现有研究结果表明,肺与大肠解剖上的同质性促使了肺-肠黏膜免疫功能的相关性,黏膜免疫及固有淋巴细胞的迁移归巢是肺与大肠共享生理病理的调节机制之一。部分清热解毒类中药和补益类中药通过调节肺-肠黏膜免疫功能治疗肺、肠疾病,成为“肺肠同治”创新药物研发的候选药物。然而,上述两类中药现有免疫调节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分泌型IgA、细胞因子等表达水平及固有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数量的变化上,对与之相关的气道、肠道黏液高分泌、肺及肠道黏膜屏障免疫细胞功能改变、肺-肠黏膜免疫相互作用动态过程及肺-肠局部微生态的干预作用,以及清热解毒、补益功效与其调节肺-肠黏膜免疫作用间的相关性和生物学基础等尚缺乏深入研究。本文试从肺、肠共同拥有的黏膜免疫系统切入,从黏膜固有淋巴细胞归巢角度分析肺肠相关疾病的内在联系,并综述对肺、肠黏膜免疫具有调节作用的中药复方及其有效成分的作用特点和规律,为“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内涵的深入阐释及相关疾病治疗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组成:熟地27,玄参27,升麻6,火麻仁3 上4药用水150ml,煎取90ml,兑牛乳250ml,一次服,无效可再服1剂。每剂煎服2次。分解:本方为一润上、宣上、通下之方。肺为水之上源,对五脏六腑有如雾露之溉,五行中属金。肾属水,金生水,与大肠相表里。肺将从脾转输而来的水液,通过宣发功能,酒陈于五脏六腑,尤为滋润于肾与大肠,使肾水不枯,大肠不燥。同时肺的清肃下降,肾的主司二便,协助大肠传导通降功能的发挥。临床常见的习惯性便秘,久治不效,原因就是仅从大肠治而未顾及肺肾,是只治其标,不顾根本之治,从临床观察,习惯性便秘多为…  相似文献   

18.
笔者在治疗冠心病时 ,运用中医脏腑相关学说进行辨证论治 ,取得较好疗效 ,今摘录数例以供同道参考。1 脏腑相关 腑通脏安  《素问·通评虚实论》曰 :“五脏不平 ,六腑闭之所生也。”周学海明确指出 :“五脏受邪 ,治在六腑。”所以脏实可以泻其腑 ,腑虚可以补其脏。通腑安脏也为治疗冠心病的方法之一。例如肺与大肠相表里 ,大肠不通 ,可以影响肺的肃降功能。只有肺的宣发肃降功能正常 ,才能使血脉无阻。故“凡治病必察其下。”王某 ,男 ,6 0岁 ,农民 ,1 998年 1 0月 6日初诊。患高血压病 1 0余年 ,心律失常 5年 ,主诉心痛不舒 ,项背板滞 …  相似文献   

19.
正"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起源可追溯至《黄帝内经》,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研究者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等多学科方向研究探讨"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实质和基础,对其认识不断加深。肺与肠在多方面联系密切,比如肺肠组织来源相同~([1])、肺肠黏膜免疫互相联系~([2])、肺肠菌群变化呈现一定的相关和同步~([3])、肺肠同病趋势~([4])。这些研究表明,肺与肠不仅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也相互影响。故本文就"肺与大肠相表里"机制及其临床运用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以期更好的运用该理论以指导肺肠相关疾病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2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是当下极为关注的流行性传染病,目前全世界仍在持续蔓延,中国能在这次疫情中取得成效,中医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西医尚缺乏对病原体的有效抗病毒药物,以隔离治疗、对症支持治疗为主,且需要靠自身免疫调节,而肠道免疫功能占全身免疫功能的70%,肠道微生物群的消耗或缺失会导致免疫反应受损,通过肠-肺轴可以间接调节肺的免疫功能,因此在COVID-19治疗中肠道功能的维护不可忽视。COVID-19属于中医"疫"病的范畴,"肺肠合治"来源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肺主皮毛,其开窍于鼻,胃开窍于口,疫病多从口鼻而入,入肺与胃,肺与大肠相表里,手足同名经同气相求,所以疫病的发展变化始终关乎阳明,与肺、大肠相关。肺经与大肠经疾病的发展及诊治密不可分,古今医家在治疗肺部疾患也多运用"肺肠合治"观点,文章基于现代"肠-肺轴"的认识,初探中医从"肺肠合治"在以消化道为首发或伴消化道症状的COVID-19的应用,通过分清别浊、渗湿利小便、宣肺通腑、分消走泻的治疗原则,使邪有出处,从而达到治疗及预防疾病转归的效果,希望能为新冠肺炎的预防治疗提供医学理论基础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