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Planning》2014,(19)
本文根据石屑棱角多、0.315mm以下颗粒少、含粉量较大、配制的混凝土流动性差,不利于泵送的特点,设计和研究了石屑和细砂复合配制泵送混凝土的优化方案,以及复合砂混凝土和易性和抗压强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水泥掺量一定且石屑和细砂的比例为1∶1时,混凝土的和易性良好、抗压强度最高,坍落度经时损失小,适用于商品混凝土生产。  相似文献   

2.
机制砂与天然细砂混掺配制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机制砂与天然细砂混掺配制的混凝土与中砂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抗冻性、抗渗性、抗硫酸盐侵蚀与抗碳化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机制砂与水泥浆体界面的结合良好;机制砂中的石粉填充了混凝土中的孔隙,提高了混凝土的密实性;机制砂与天然细砂混掺配制的混凝土,其抗冻性、抗渗性、抗硫酸盐侵蚀及抗碳化性能都优于中砂混凝土。  相似文献   

3.
采用水泥裹石法成型透水混凝土,研究了不同水泥用量、粉煤灰、矿粉不同取代水泥量、特细砂和机制中砂掺量对透水混凝土强度和透水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水泥用量的增大,透水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均增大,而透水系数随着水泥用量的增加而下降。粉煤灰和矿粉取代水泥来配制透水混凝土,透水混凝土的7d和28d抗压强度均有所下降,且早期强度下降明显。透水混凝土中掺入特细砂和机制中砂都可以使透水混凝土内部更加密实,提高其抗压强度;当使用特细砂和机砂双掺时,增强效果大于单掺。  相似文献   

4.
特细砂配制混凝土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宓永宁  孙荣华  张玉清  王鑫 《混凝土》2011,(12):56-58,61
为用特细砂取代中砂配制混凝土,研究了混凝土配合比的砂率、水灰比、拌合物和易性等因素对特细砂混凝土的性能和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用特细砂这种资源可以配制出符合工作性能和强度要求的特细砂混凝土,特细砂混凝土28 d立方体抗压强度和灰水比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坍落度取值控制的范围不同对强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此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5.
通过测定机制砂和特细砂细度模数,将机制砂与特细砂按比例混合配制成机制复合砂,从中找出机制砂与特细砂复合细度模数的对应关系。通过对机制复合砂拌制的混凝土强度等方面与河砂进行对比试验,找出不同细度模数的机制砂与特细砂之间的最佳比例关系,以有效克服机制砂棱角多,表面粗糙,单独用于配制混凝土很难满足其工作性要求的问题。为在建设工程中混凝土采用机制砂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能够与现行天然砂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相适应,以符合混凝土的和易性、强度等方面质量要求与标准。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特细砂与水洗粗砂不同比例对混凝土强度、和易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特细砂与水洗粗砂存在最佳比例,此时混凝土和易性良好、强度最高。  相似文献   

7.
机制砂因石粉含量高、细度模数大等特点,对自密实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力学性能影响显著。通过将不同比例的机制砂、细砂进行混合,完全可以配制出性能优异的C50自密实混凝土。研究分析了机制砂与细砂混合比例、砂率、机制砂石粉含量对混凝土V型漏斗通过时间、扩展时间T50、坍落扩展度等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合适的机制砂和细砂混合比例完全可以配制性能优良的C50自密实混凝土;机制砂的砂率对C50自密实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力学性能影响最为显著;机制砂石粉在5%左右时有利于C50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能的改善和抗压强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针对新疆地区机制砂的细度模数大、含石率高,配制出的混凝土和易性较差这一问题,本文采用沙漠砂与粗机制砂掺配,研究了沙漠砂的比例对粗机制砂细度模数、级配的影响,同时研究了沙漠砂对混凝土的和易性、抗压强度、氯离子扩散系数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沙漠砂和粗机制砂混合后,砂的颗粒级配得到良好的改善;混合砂配制的各等级混凝土和易性较好,28d抗压强度较粗机制砂混凝土高3MPa~5MPa,抗氯离子渗透能力和抗碳化性能均优于粗机制砂配制的混凝土。  相似文献   

9.
为确定分离式墙体中影响自密实混凝土的主要因素,通过正交设计试验及理论分析研究了分离式墙体中不同矿渣代砂率、水胶比、砂率对外部保护层自密实混凝土的抗压强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水胶比是影响自密实混凝土强度的最主要因素,砂率次之。当矿渣代砂率为20%时。外部保护层自密实混凝土的强度略大于其他两种代砂率,且和易性最好。  相似文献   

10.
为实现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和特细砂的大宗利用,将废混凝土再生粗砂、废砖再生粗砂分别与特细砂掺配,得到建筑垃圾再生混合砂,研究其对混凝土表观密度、和易性、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建筑垃圾再生混合砂替代天然砂配制混凝土,可达到设计和易性和强度要求,并有利于降低容重;废砖再生混合砂混凝土的韧性优于普通混凝土,而废混凝土再生混合砂混凝土的韧性劣于普通混凝土。  相似文献   

11.
利用海砂制备高性能混凝土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博  欧阳东  温喜廉 《混凝土》2012,(1):88-90,93
研究了细集料砂对水泥胶砂性能的影响,并以海砂为细骨料制备高性能混凝土,分别进行了C60、C100等级海砂高性能混凝土工作性能、力学性能以及耐久性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海砂水泥胶砂抗压强度比河砂低,但是抗折强度要高于河砂;海砂制备同等级高性能混凝土的工作性、28 d抗压强度及劈裂抗拉强度要优于天然河砂,且早期强度发展迅速;采用电通量法和NEL法评价的氯离子渗透性都处于很低的水平,为海砂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了研究基础,为制定海砂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2.
对比研究天然中砂和混合砂清水混凝土的工作性、物理力学性能、外观质量、收缩和抗渗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机制砂和特细砂按适当比例混合.可以配制出性能高、外观质量好的C50清水混凝土.  相似文献   

13.
试验研究了不同机制砂取代率对PK-3型板用混凝土工作性、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和弹性模量的影响,并对实测弹性模量进行了拟合分析.结果 表明:机制砂部分或全取代河砂,改善了混凝土的工作性,提高了混凝土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和弹性模量;通过回归分析拟合出的弹性模量函数表达式与实测数据拟合度较好;采用机制砂混凝土生产的PK-...  相似文献   

14.
当前,机制砂是代替天然河砂最普遍的材料,但机制砂存在级配不均匀、石粉含量过高、生产过程消耗能源和污染环境等问题。该文结合我国西部地区沙漠砂资源丰富的情况,开展了沙漠砂+机制砂混凝土(Desert sand + Machine-made sand Concrete, DMC)的力学性能试验,分析了不同沙漠砂替代率对混凝土强度和弹性模量的影响规律:DMC的强度与弹性模量随龄期逐渐增长,养护14d和28d时DMC轴心抗压强度随着沙漠砂替代率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沙漠砂替代率为20%时达到峰值。试验发现,DMC抗压强度受沙漠砂替代率的影响要大于弹性模量的影响。基于混凝土可压缩堆积理论,考虑沙漠砂和机制砂混合后堆积密度的变化及机制砂与沙漠砂在外观几何形状上的差异,并将混凝土二元混合料堆积模型扩展到细骨料堆积物理参数的分析中,建立了DMC抗压强度预测模型,模型精度较高。通过案例分析,在保证车站结构材料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前提下,当采用20%DMC时,由于减少了细骨料中机制砂的使用,案例的材料碳排放较低。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水泥用量、絮凝剂掺量、砂率对海水拌和珊瑚砂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珊瑚砂水下不分散混凝土单位用水量为235~283 kg/m^3时,砂率对单位用水量的影响最为显著,用水量随砂率增加而增大;水泥用量为400~490 kg/m^3时,28 d抗压强度在26~39 MPa之间,可配制C20~C30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水泥用量对抗压强度的影响最为显著,强度随水泥用量的增加而增大;水陆强度比随水泥和絮凝剂掺量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6.
针对C60、C80、C100强度等级混凝土,研究了砂率对其新拌性能和抗压强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砂率下的C60、C80、C100均不发生泌水现象,增加砂率,需要提高减水剂掺量才能达到相应工作性,同时改善对粗骨料的包裹性;砂率对C60、C80、C100含气量、表观密度无明显影响,C100含气量明显高于C60、C80...  相似文献   

17.
砂率对高性能混凝土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细集料对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有更甚于普通混凝土的重要影响。目前,关于细集料对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性能影响的较为系统的研究成果与资料还鲜有报道,对不同胶凝材料用量和不同水胶比条件下,砂率对高性能混凝土工作性、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对应不同凝胶材料用量和不同水胶比,存在各自的最佳砂率值。  相似文献   

18.
自燃煤矸石集料预处理对混凝土工作性及强度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燃煤矸石集料的多孔性能决定了其吸水特性,其附加水及预湿时间对混凝土性能影响较大。通过对自燃煤矸砂+天然碎石、天然河砂+自燃煤矸石两种组合集料配制的混凝土进行试验研究,揭示附加水及预湿时间的变化对混凝土拌合物工作性及硬化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自燃煤矸砂按饱和吸水率的60%、自燃煤矸石按吸水率的80%加入附加水,拌合物可获得预拌混凝土大流动性的配制要求。自燃煤矸砂、煤矸石随着附加水的递增,混凝土7,28 d抗压和劈拉强度皆呈下降的趋势,抗压强度下降幅度较大;自燃煤矸石粗集料预湿时间越长其强度增长越好,但当预湿时间大于1 h,变化幅度很小。而自燃煤矸砂随预湿时间的递增,强度呈递减趋势。  相似文献   

19.
小沙湾黄河大桥地处内蒙古,当地难以找到符合标准的砂和碎石,所选用的山砂含泥量比较高,对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早期强度有较大的影响.对小沙湾黄河大桥主桥箱梁C55混凝土配合比和施工工艺进行了研究,重点分析了山砂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两次掺加减水剂的施工工艺,配制的C55混凝土工作性能良好、早期强度高,满足了工程进度要求的4d进行预应力张拉,该混凝土已在小沙湾黄河大桥得到了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20.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was conducted to study the effect of using copper slag as a fine aggregate on the properties of cement mortars and concrete. Various mortar and concrete mixtures were prepared with different proportions of copper slag ranging from 0% (for the control mixture) to 100% as fine aggregates replacement. Cement mortar mixtures were evaluated for compressive strength, whereas concrete mixtures were evaluated for workability, density, compressive strength, tensile strength, flexural strength and durability. The results obtained for cement mortars revealed that all mixtures with different copper slag proportions yielded comparable or higher compressive strength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mixture. Also, there was more than 70% improvement in the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mortars with 50% copper slag substitution in comparison with the control mixture. The results obtained for concrete indicated that there is a slight increase in density of nearly 5% as copper slag content increases, whereas the workability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s copper slag percentage increased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mixture. A substitution of up to 40–50% copper slag as a sand replacement yielded comparable strength to that of the control mixture. However, addition of more copper slag resulted in strength reduction due to the increase in the free water content in the mix. Also,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surface water absorption decreased as copper slag content increases up to 50% replacement. Beyond that, the absorption rate increased rapidly and the percentage volume of the permeable voids was comparable to the control mixture. Therefore, it is recommended that up to 40–50% (by weight of sand) of copper slag can be used as a replacement for fine aggregates in order to obtain a concrete with good strength and durability require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