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翔  刘宇 《电世界》2007,48(11):48-49
电流互感器(TA)采用的是电磁感应原理,根据一次电流的方向,二次电流在线圈中的流向是唯一的。这就是所谓“极性”。在进行二次接线时,如果忽略这个问题,因接线错误将造成二次回路中电流的比较关系发生错误,从而引起保护的误动或拒动,对设备和系统造成影响。通过对以下两起事故的分析,可以进一步认识TA接线正确的重要性。[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针对变压器差动保护回路中,电流互感器(TA)存在的型号及变比的选择、二次负载与TA10%误差曲线的匹配、二次接线的正确方法、一次侧换相和二次电流回路接地方式等几个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以防止差动保护误动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剖析SF6电流互感器(TA)的一次绝缘结构,研究其绝缘故障特征,提出等电位体的概念。TA内部故障时,大部分于等电位体先发生接地故障,如果等电位体安装错误将会导致保护不正确动作,将故障范围扩大。在大变比接线方式下,全面研究各类型TA对等电位体的要求,并将其进行抽象提炼。在传统的小变比接线方式TA发生接地故障时,二次电流和一次电流完全不成比例,TA将不能正确传送故障电流,有可能引起保护误动或者拒动,针对此情况,提出一种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4.
蔡增涛 《电世界》2014,(12):27-29
变电站电流互感器(TA)二次回路接线的正确与否,对保护、计量、测量、监控、录波测距等装置的正常工作都有重要影响,是能否保障变电站顺利投产、安全运行的关键环节。尤其对于变电站的技改项目而言,这点显得更加重要。事实表明,在变电站投运时,带负荷测试中发现TA二次回路存在接线错误的情况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差动保护依靠TA二次接线方式的选择,进行不同接线组别变压器各侧电流的相位补偿。在现场调试工作中发现,有两种情况是导致差动保护误动作的主要原因:其一是由于电流互感器二次接线错误而不能形成正确的相位补偿;其二是整定值的错误,导致保护装置所计算出来的差流很大。笔者以南自厂WBZ-03型主变保护为例,就主变差动保护TA接线的极性和整定值的计算进行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6.
TA在变压器微机差动保护装置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介绍了变压器微机羞动保护装置中TA二次回路相位校正、不平衡电流、极性、现场接线和TA饱和判据原理及现场TA断线测试等技术知识,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大港油田近几年几起主变差动保护误动原因分析,对新建变电站、运行中变电站、改造变电站的主变差动保护误动的原因,提出防范措施。变压器差动保护由于受其励磁电流、接线方式、TA误差等因素的影响可能导致变压器差动保护误动,本文针对如TA型号及变比的选择、二次接线、二次负荷能否满足TA10%误差曲线、一次换相和二次电流回路接地方式等几个可能导致差动保护误动的原因进行分析,以便针对实际情况采取措施防止此类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孙兆健 《电工技术》2006,(11):75-76
0引言 TA是继电保护系统中的重要组成元件,其自身特性的好坏及其接线正确性直接关系到继电保护系统的准确、可靠运行.由于TA二次接线较多而且接线较复杂,以及在其变比试验、伏安特性等试验中均要解开电流端子排连片或TA二次接线,故在现场工作中常会出现TA二次线接错及二次线断线等故障.一次通流试验则可在设备投运前有效地反映上述情况.现在对常见的几种接线形式的单相一次通流试验中TA断线时所得的电流数据情况进行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9.
李传东 《电世界》2009,(5):36-37
近几年来,莱钢电网的110kV、35kV变压器大多已采用微机型继电保护。但曾发生过几起因电流互感器(TA)极性接线错误,致使差流增大,主变差动保护动作跳闸的事故。我部相继组织实施过降压站8台主变的微机型继电保护改造。现以选用的RCS-9000型110kV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保护装置为例,总结出主变微机保护TA极性正确接线测试方法。  相似文献   

10.
某变电站发生1起母线差动保护误动事故,分析原因是故障线路L2相用于母差保护的二次回路电缆准确级绕组接错,当系统发生近端故障,短路电流较大时,在二次回路产生的电压作用下,测量级TA铁心磁通迅速增加而出现短时间内的反向饱和,励磁阻抗迅速减小,从而在该相上产生反向的异常电流,二次电流值无法正确反映故障电流情况,导致保护误动。同时通过故障录波图发现母差保护装置录波记录异常及所用TA抗饱和能力弱的问题。针对二次回路接线错误及TA饱和问题,提出校验电流二次回路正确性的方法及提高TA抗饱和能力的改进措施,可有效防止同类问题的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11.
在生产实践中,由于电流互感器极性及接线不正确,造成保护装置误动和拒动,由此而引起的停电事故时有发生,这在克拉玛依电网已发生过多起,且故障多发生在主变差动保护、110 kV线路保护及母差保护中。例如:石西地区110 kV陆良变电站及35 kV莫北变电站都因1,2号主变差动保护电流互感器极性及接线存在问题,造成多次全站失电。因此,正确判断电流互感器的极性及二次接线的正确性是非常重要的。1 极性的判断及二次线的联接 以双圈变压器差动保护接线为例,简要说明如何判断电流互感器极性以及正确的电流互感器二次接线。1.1 电流互感器的极性…  相似文献   

12.
向莅 《电工技术》2011,(10):47-48
220kV变压器各侧电流互感器(TA)二次绕组接错将导致保护误动.介绍一种检查220kV变压器各侧TA回路的简单方法,即一次升流法,并对220kV变压器接线原理、短路计算、相量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石吉银 《中国电力》2021,54(5):148-155
当测试负荷不足时,一次电流检验电流互感器(TA)二次回路的工作就无法完成,常造成新建变压器保护不能正常投入。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一种采用电动机启动电流或变压器励磁涌流等暂态电流检验TA二次回路的方法。分析了变压器流过暂态负荷时两侧电流之间的关系,并根据不同接线组别对电流进行重构,以使两侧电流呈现比例关系。引入信号相关函数对电流波形进行分析计算,得到变压器两侧TA相对于基准间隔的相角差和变比,从而判定TA二次回路的正确性。该方法在工程现场检验结果与传统稳态负荷检验方法一致,证明了其可行性和正确性。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电网接地方式,通过故障实例分析了大接地系统零序保护电流回路2点接地和中性线断线引起保护误动的原因;研究中性点经消弧线圈、经小电阻接地方式零序保护电缆屏蔽层接地点位置和多相穿芯TA二次接线错误、TA饱和误动以及如何考虑整定计算原则的问题。结合图示指出电缆接地点正确位置和施工注意事项,提出小电阻接地系统按阶梯原则整定计算零序电流保护原则。  相似文献   

15.
王静  肖凤 《四川电力技术》2006,29(6):41-42,81
对目前成都电业局110 kV内桥接线变电站中主变差动微机保护TA接线方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建议进行差动保护电流接线方式设计时,将主变每一侧开关的TA电流分别引至主变保护屏,分别接至对应的屏内小TA,不能在端子上组合成和电流以后再接入屏内小TA,否则发生主变差动保护区外故障,在TA饱和的情况下,差动保护有误动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
一次接线对主变差动保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某110kV变电站主变一次接线负相序为例,利用向量分析法,分析主变微机差动保护在变压器一次接线变化时,其各侧电流相位关系和变压器感受的实际接线组别的变化规律。对微机主变差动保护相位补偿算法进行分析,指出补偿算法不变,进入差动TA二次电流相位变化,导致差流的产生,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7.
对500 kV电流互感器(TA)更换中二次方面可能出现的保护误动、设备损坏的风险等问题进行总结,为同类工作提供经验.从基本概念和原理出发,结合现场经验和实际案例,阐述了可能出现的问题及造成的后果.介绍了更换TA过程中涉及极性、准确级、保护范围、一次绕组等电位点等方面的正确做法,对作业过程中的风险提出了控制措施.运行维护单位继电保护人员应注意前述各方面问题并做好作业风险控制,才能保证更换TA工作的安全和质量.  相似文献   

18.
通过研究锅顶山子站2号主变保护更换后送电过程中主变差动回路接线不正确的现象,分析了主变各侧TA极性和TA回路接线方式、开关和母排与变压器相别一致性等诸多因素对差动保护回路的影响,并对变压器保护的TA极性及其二次接线方式的统一、规范化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9.
《江西电力》2008,32(1):20
TA(即电流互感器)的饱和就是TA铁芯中的磁通饱和,由于磁通密度与感应电势成正比,因此,如果TA二次负载阻抗大,则在同样电流情况下,二次回路感应电势就大,或在同样的负载阻抗下,二次电流越大,感应电势就越大,这两种情况都会使铁芯中磁通密度大,磁通密度大到一定值时,TA就饱和。TA严重饱和时,一次电流全部变成励磁电流,二次侧感应电流为零,流过电流继电器的电流为零,保护装置就会拒动。避免TA饱和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0.
微机保护装置的交流回路接线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保护装置的工作。介绍11型保护装置的交流电压及电流回路与一次电压互感器和电流互感器的实际接线方式,以及各种适应一次系统接线方式的二次接线法,并用试验和实际工作交流变量2种方法来验证二次接线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