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利用微胶囊化技术合成的新型磷氮体系无卤膨胀型阻燃剂IFR对聚丙烯(PP)进行阻燃。考察了阻燃剂IFR中聚磷酸铵(APP)的微胶囊包覆效果以及阻燃剂IFR对PP的阻燃性能、力学性能、热稳定性以及表面形态等的影响。结果发现包覆后的APP粒度均匀致密,效果比较良好;在PP中添加的IFR阻燃剂质量分数达到30%左右时,有明显的成炭效果,氧指数达到32%,阻燃性能提高;力学性能下降也趋于平缓;且IFR与PP的界面相容性比较良好;阻燃PP材料的热稳定性也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2.
EP微胶囊化APP对阻燃PP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微胶囊化技术合成的新型无卤膨胀型阻燃剂(IFR)制备阻燃聚丙烯(PP).考察了IFR中聚磷酸铵(APP)用环氧树脂(EP)的微胶囊包覆效果以及不同包覆EP量所复配的IFR对PP的阻燃性、耐水性以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EP包覆量为7%时,包覆APP的粒度均匀致密;随着包覆壁材EP用量的增加,阻燃PP的氧指数稍微变大.耐水性有所改变.力学性能下降变化幅度不大,电性能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3.
微胶囊化膨胀型无卤阻燃聚丙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聚磷酸铵(APP)进行微胶囊化,复配了新型无卤膨胀型阻燃剂(IFR)。利用IFR对聚丙烯(PP)进行阻燃。对包覆APP和IFR阻燃PP体系的表面形态和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包覆的APP粒度均匀致密;在PP中添加IFR阻燃剂不小于30份时,有明显成炭效果,获得良好的阻燃性能,UL-94阻燃级数为V-0。阻燃PP体系的热稳定性也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4.
采用硅树脂对三嗪系膨胀阻燃剂(IFR)进行表面包覆改性,并通过静态接触角测试对其进行了润湿性能表征。然后将改性前后的IFR分别添加到聚丙烯(PP)中制备了阻燃PP材料,并测试研究了该材料的阻燃性能、力学性能及耐水性。结果表明:当硅树脂的包覆量为5%时,改性IFR的接触角由改性前的0°上升到了151.3°,表现出超疏水性能。与未改性IFR阻燃的PP材料相比,由改性IFR得到的阻燃PP材料,其阻燃性能略有降低,但阻燃剂与聚合物的相容性以及阻燃PP的力学性能有所改善;同时阻燃PP的耐水性能显著提高,其阻燃剂的水抽出率大大降低。当阻燃剂添加量为20%时,未改性IFR阻燃的PP材料,其阻燃剂抽出率为3.71%,且耐水性测试后材料的阻燃性能明显下降;而改性IFR阻燃的PP材料,其阻燃剂抽出率仅为0.38%,且耐水性测试后材料的阻燃性能基本保持不变,表现出优良的耐水性能。  相似文献   

5.
通过微胶囊化技术合成了新型磷氮体系无卤膨胀型阻燃剂ANTI-6用ANTI-6对聚丙烯(PP)进行阻燃改性。研究了阻燃剂ANTI-6中聚磷酸铵的微胶囊包覆;考察了阻燃剂对PP的阻燃性能、力学性能和耐水性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包覆的聚磷酸铵粒度均匀致密,热稳定性提高;PP中添加25%ANTI-6阻燃剂可以获得良好的阻燃效果,氧指数达到30,阻燃性达UL94V~0级,改性PP具有优越的综合性能,耐热水性优于国外同类产品。  相似文献   

6.
为构建膨胀聚丙烯(PP)阻燃体系,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环氧树脂包覆聚磷酸铵微胶囊(EP-APP)以改善APP与PP材料的相容性,并选用季戊四醇(PER)为成炭剂与EP-APP构成膨胀型阻燃剂(IFR),制备PP/EP-APP/PER阻燃复合材料。以微胶囊的水溶性为指标优化微胶囊包覆工艺,考察了EP-APP与PER质量比和IFR添加量对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分析了IFR中EP-APP与PER的反应机理。结果表明,当EP加入量为APP质量的10%、固化剂三乙烯四胺(TETA)用量为EP质量的15%时,采用40℃(1 h)+70℃(1 h)的固化反应温度设置,可制得有良好耐水性的EP-APP微胶囊。当IFR质量分数为25%,IFR中EP-APP与PER质量比为3∶1时,制得PP/APP/PER阻燃复合材料的极限氧指数(LOI)达到35.0%,垂直燃烧性能达到UL 94 V-0等级,且复合材料仍能保持较好的拉伸性能。热重分析表明,IFR的分解反应可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EP-APP受热分解后与PER发生反应,生成含有磷酸酯键的物质;然后是酯类化合物生成稳定的环状酯并释放出H...  相似文献   

7.
新型膨胀型阻燃剂阻燃聚丙烯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微胶囊化技术合成了新型磷氮体系无卤膨胀型阻燃剂ANTI-6,用ANTI-6对聚丙烯(PP)进行阻燃改性。研究了阻燃剂ANTI-6中聚磷酸铵的微胶囊包覆;考察了阻燃剂对PP的阻燃性能、力学性能和耐水性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包覆的聚磷酸铵粒度均匀致密,热稳定性提高;PP中添加25%ANTI-6阻燃剂可以获得良好的阻燃效果,氧指数达到30,阻燃性达UL94V-0级,改性PP具有优越的综合性能,耐热水性优于国外同类产品。  相似文献   

8.
微胶囊化膨胀阻燃剂及膨胀阻燃聚丙烯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微胶囊化技术合成了新型磷氮体系无卤膨胀型阻燃剂(IFR),采用IFR提高聚丙烯(PP)的阻燃性能。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氧指数仪和垂直燃烧仪等对IFR阻燃PP体系的表面形态和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聚磷酸铵经包覆后粒度增大;当IFR的质量分数达到30%左右时,PP/IFR体系可以获得良好的阻燃效果,其氧指数达到32%,燃烧等级为FV-0级,抑烟效果较明显;力学性能下降不大;断裂面形态良好。  相似文献   

9.
采用苯基三甲氧基硅烷为前驱体,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出苯基聚硅氧烷微胶囊化聚磷酸铵(MAPP)。将MAPP作为阻燃剂,季戊四醇(PER)作为成炭剂,制备阻燃聚丙烯(PP)。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及热重分析仪对MAPP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聚磷酸铵(APP)被苯基聚硅氧烷成功包覆;较之APP,MAPP的热稳定性和疏水性显著提高;MAPP的阻燃性能优于APP,PP/MAPP/PER复合材料达到V-0级别;阻燃剂及成炭剂的加入对PP的结晶行为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以三聚氰胺-甲醛树脂(MF)为囊材、聚磷酸铵(APP)和次磷酸铝(AHP)为芯材,制备出共微胶囊化阻燃剂M(A-A)。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及溶解度测试等方法来表征MF的包覆效果;采用垂直燃烧测定仪、极限氧指数仪和锥形量热仪等设备考察M(A-A)对聚丙烯(PP)的阻燃效果;通过冲击和拉伸实验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MF树脂成功包覆并有效提高了A-A的耐水性能;添加相同质量的M(A-A)和A-A,前者明显降低热释放速率(RHRR)和总热释放量(HTHR),对PP的阻燃效果更好。添加阻燃剂后,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先提高后降低,经过微胶囊化处理的阻燃剂对材料的拉伸性能损伤更小。  相似文献   

11.
通过原位聚合法制备三聚氰胺-甲醛树脂(MF)微胶囊包覆聚磷酸铵(APP)粒子,研究了APP粒径对微胶囊化APP(MCAPP)结构与性能的影响。将两种MCAPP(APP平均粒径分别为5,15μm)添加至聚丙烯(PP)基体中,研究了PP/MCAPP阻燃材料的性能。结果表明:不同粒径的APP均能成功被MF包覆,且包覆后的APP粒子的水溶性均大幅下降。PP/MCAPP阻燃材料的耐渗析性和极限氧指数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粒径小的APP有利于MF的包覆,包覆结构层更完整。MF和APP有很好的协同作用,在APP包覆不完全的情况下,能更有效地发挥两者的相互作用,提高PP复合材料的阻燃性。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不同无机纳米粒子改性不饱和聚酯树脂(UPR)的研究现状,重点叙述了纳米粒子对UPR纳米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热性能、耐腐蚀性能和阻燃性能的影响,阐述了纳米粒子对UPR的改性机理,明确了未来研究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改性聚磷酸铵对三嗪类膨胀阻燃聚丙烯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由改性聚磷酸铵(APP)、自制的三嗪类成炭发泡剂(CFA)等复配制成膨胀型阻燃剂(IFR),以二氧化硅、二氧化钛等为协效剂阻燃聚丙烯(PP)。研究了不同组分的IFR及协效剂对阻燃PP复合材料阻燃性能、力学性能和耐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APP的亲水性下降;由改性APP/CFA(4/1)、二氧化硅协效剂复配的PP复合材料阻燃性能、力学性能优良,助剂在PP基体中分散性好,热水浸泡后氧指数为32.5%,仍能达到UL94V—1级,失重率为2.92%。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不同填充量的反应型和添加型含磷阻燃剂对阻燃环氧树脂力学性能和阻燃性能的影响,并对比研究了2种类型阻燃环氧树脂的热稳定性。结果表明,反应型阻燃剂中9,10-二氢-9-氧-10-磷杂菲-10-氧化物(DOPO)阻燃环氧树脂的力学性能和阻燃性能好于6-氢-二苯并[c,e][1,2]氧磷酰杂-6-甲醇,6-氧化物(DOPO-CH2OH),添加型阻燃剂中三聚氰胺磷酸盐(MP)阻燃环氧树脂的性能好于聚磷酸铵(APP);2种类型阻燃剂相比,2种反应型阻燃剂阻燃环氧树脂的力学性能、阻燃性能和热稳定性均好于添加型的MP和APP阻燃剂。  相似文献   

15.
Co‐microencapsulated ammonium polyphosphate and dipentaerythritol [M(A&D)] was prepared using a melamine‐formaldehyde (MF) resin by in situ polymerization method, and characterized by XPS. The co‐microencapsulation of ammonium polyphosphate and dipentaerythritol (DPER) leads to a great improvement in water solubility of the additives. The flame retardant effect of M(A&D) in polypropylene (PP) is evaluated using limiting oxygen index (LOI) and UL 94 test, and the water resistance of the PP/M(A&D) composites is also studied. The flame retardant properties and water resistance of the PP/M(A&D) composites are much better than the ones of the PP/APP/DPER composites. Moreover, the thermal stability of the PP/M(A&D) composites is improved compared with the PP/APP/DPER composites. POLYM. ENG. SCI., 2008. © 2008 Society of Plastics Engineers  相似文献   

16.
张帅  陈建钧 《无机盐工业》2020,52(12):46-49
阻燃剂能够增强聚丙烯(PP)的阻燃性能,但也会降低其力学性能,因此对阻燃剂进行改性以改善聚丙烯的力学性能显得至关重要。以传统的膨胀型阻燃剂(IFR)[由聚磷酸铵(APP)、季戊四醇(PER)、三聚氰胺(MA)组成]为PP阻燃。在合成APP过程中引入有机蒙脱土(OMt)。APP围绕OMt形成,剥离OMt使其能够较好地分散在阻燃剂中。为使OMt更好地分散在阻燃剂中,在磷酸氢二铵(DAP)、尿素(UREA)溶液中加入OMt,之后对溶液进行超声处理,蒸干后形成DAP-UREA-OMt与五氧化二磷反应生成APP。在PP中添加改性阻燃剂,有助于PP材料阻燃性能的提升与减缓力学性能的下降。当阻燃剂添加量为30%(阻燃剂添加量占总质量的质量分数)时,PP/IFRAPP/OMt复合材料的氧指数达到29.8%,通过V-0测试,拉伸强度为22.0 MPa,高出传统方法0.7 MPa。  相似文献   

17.
将Sb2O3、Fe2O3、聚磷酸铵(APP)、镁铝类水滑石(MgAl-LDHs)、APP-LDHs、ZnO、硼酸锌等无机物分别与十溴二苯乙烷(DBDPE)复配,并与聚丙烯(PP)熔融共混制备DBDPE/协效剂/PP阻燃复合材料;采用极限氧指数(LOI)、垂直燃烧测试(UL-94)、缺口冲击、弯曲实验等方法研究了协效剂对DBDPE/无机协效剂/PP阻燃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及力学性能影响;采用能谱(EDX)分析样品的成分,探索APP与DBDPE复配阻燃的协效原理。结果表明,Sb2O3与DBDPE协效阻燃效果最好,APP的复配效果次之;APP与DBDPE的协效主要为体系中的磷、氮、溴元素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8.
聚磷酸铵膨胀型阻燃剂在聚合物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小芳  张崇  代鑫  胡平  樊斌斌 《塑料助剂》2011,(2):14-17,38
综述了聚磷酸铵膨胀型阻燃剂的阻燃机理,介绍了该阻燃剂对聚丙烯(PP)、聚乙烯(PE)、ABS树脂、环氧树脂(EP)、尼龙(PA)、聚甲醛(POM)等材料燃烧性能的影响,并对该阻燃剂在阻燃方面的发展趋势、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