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8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使用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2周对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0月在我科住院的ACS患者117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完全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无降脂药)、瑞舒伐他汀组(给予瑞舒伐他汀10mg/d)和强化瑞舒伐他汀组(给予瑞舒伐他汀20mg/d),每组39人,疗程2周,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脂及血清hsCRP水平.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常规治疗组血脂水平无显著差异,hsCRP水平有显著降低(P<0.05);瑞舒伐他汀组和强化瑞舒伐他汀组血脂(除HDL-C外)、hsCRP水平显著降低(P<0.05或<0.01).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治疗2周后瑞舒伐他汀组和强化瑞舒伐他汀组hsCRP水平[(10.33±3.15) mg/L比(8.98±1.69) mg/L比(6.59±1.54) mg/L]均有显著降低(P均<0.01),且强化瑞舒伐他汀组降低更显著(P<0.01).结论: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在有效调脂的同时可剂量依赖性显著降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观察瑞舒伐他汀短期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变化,探讨瑞舒伐他汀对ACS患者炎症反应及稳定斑块的影响。方法选择ACS患者69例及正常对照组30名,ACS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瑞舒伐他汀短期(2周)治疗,比较治疗前后血清MMP-9的水平变化。结果 ACS患者治疗前血清MMP-9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瑞舒伐他汀治疗2周后,血清血清MMP-9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但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 ACS患者存在着高水平的MMP-9,在经过瑞舒伐他汀短期治疗后血清MMP-9水平显著降低,显示瑞舒伐他汀可降低炎症反应及稳定斑块,动态检测血清MMP-9水平变化可作为ACS发生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观察瑞舒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探讨瑞舒伐他汀对ACS患者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ACS患者70例及正常对照组30例,ACS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比较治疗前后血清hs-CRP和TNF-α的水平变化。结果治疗组ACS患者治疗前血清hs-CRP和TNF-α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4周后血清hs-CRP和TNF-α水平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hs-CRP为应变量,血清hs-CRP与TNF-α呈正相关(r=0.712,P〈0.01)。结论 ACS患者存在着高水平的hs-CRP及TNF-α,经瑞舒伐他汀治疗后血清hs-CRP及TNF-α平显著降低,显示瑞舒伐他汀可降低炎症反应,动态检测血清hs-CRP和TNF-α水平变化可作为ACS发生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ACS患者血清的s LOX-1水平的早期作用,探讨负荷剂量他汀应用安全性。方法选择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80例,随机分为瑞舒伐他汀10 mg组40例及瑞舒伐他汀5 mg组40例。瑞舒伐他汀10 mg组入院后立即给予瑞舒伐他汀40 mg负荷剂量及瑞舒伐他汀10 mg,每晚1次,瑞舒伐他汀5 mg组予瑞舒伐他汀5 mg,每晚1次。观察住院期间MACE事件发生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患者入院即刻、入院后第3天血清s LOX-1水平并进行前后比较及组间比较。结果瑞舒伐他汀10 mg组入院第三天血清s LOX-1浓度为290.03±141.43 ng/L,较入院即刻血清s LOX-1浓度397.86±170.61 ng/L明显下降,降低幅度为27.1%(t=4.625,P0.001);瑞舒伐他汀5 mg组入院第三天血清s LOX-1浓度为300.03±135.31 ng/L,较入院即刻血清s LOX-1浓度385.66±154.39 ng/L明显下降,降低幅度为22.2%(t=3.329,P0.05);两组间比较入院即刻血清s LOX-1浓度差异无显著性(t=-0.335,P=0.739);两组间s LOX-1降低幅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0.639,P=0.525)。两组入院即刻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无差异,治疗后均下降,其中瑞舒伐他汀10组下降更显著(t=2.254,P0.05);瑞舒伐他汀10 mg组住院期间MACE事件发生率低于瑞舒伐他汀5 mg组(χ2=4.588,P0.05)。两组住院期间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早期他汀治疗能够显著降低ACS患者血清s LOX-1浓度;负荷剂量及中等剂量他汀治疗能降低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且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观察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介素-6(IL-6)的变化水平,探讨瑞舒伐他汀对ACS患者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将72例ACS患者随机分为低剂量、高剂量两组各36例,在给予同样的基础治疗上,低剂量组口服瑞舒伐他汀10mg一天,高剂量组口服瑞舒伐他汀20mg一天,服药4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抽取静脉血,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脂、血清hs-CRP、IL-6水平,并监测其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ACS患者治疗前后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C(LDL-C)、血清hs-CRP和IL-6水平都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HDL-C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高剂量组比低剂量组血清hs-CRP和IL-6降低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不良反应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S患者早期使用瑞舒伐他汀尤其使用大剂量可明显减轻炎性反应,降低血脂水平,而不良反应未见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6.
瑞舒伐他汀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对70岁以上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血脂及临床疗效。方法 184例UA患者随机分为随机分为瑞舒伐他汀5mg/d组(A组)与瑞舒伐他汀10mg/d组(B组)。分析比较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前和治疗后8周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酰甘油(TG)的变化,同时观察UA患者临床效果。结果瑞舒伐他汀5mg/d与瑞舒伐他汀10mg/d均能显著降低TC(P<0.01)、LDL-C(P<0.01),瑞舒伐他汀10mg/d作用强于瑞舒伐他汀5mg/d(P<0.05),瑞舒伐他汀5mg/d与瑞舒伐他汀10mg/d均能升高HDL-C,并降低TG,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瑞舒伐他汀5mg/d与瑞舒伐他汀10mg/d均能显著降低TC、LDL-C,但瑞舒伐他汀10mg/d作用优于瑞舒伐他汀5mg/d。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瑞舒伐他汀对血脂正常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合并高血压患者血栓前状态的影响.方法 血脂正常的OSAS合并高血压患者75例,随机分成瑞舒伐他汀组40例,常规治疗组35例,另选取25名门诊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1)及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颗粒膜蛋白(GMP-140)、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的水平变化.结果 ①治疗前两组OSAS合并高血压患者NO、t-PA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T-1、vWF、GMP-140、PAI-1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治疗后瑞舒伐他汀组及常规治疗组NO、t-PA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瑞舒伐他汀组NO、t-PA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后瑞舒伐他汀组及常规治疗组ET-1及vWF、GMP-140、PAI-1均较治疗前降低,瑞舒伐他汀组ET-1、vWF,GMP-140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于血脂正常的OSAS合并高血压患者,瑞舒伐他汀可通过提高血浆NO、t-PA浓度和降低ET-1、vWF、GMP-140、PAI-1浓度等非调脂机制改善血栓前状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代谢综合征(MS)患者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60例MS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瑞舒伐他汀组各30例。常规治疗组行常规用药,瑞舒伐他汀组在常规用药的基础上加服瑞舒伐他汀10mg/d,治疗3个月。治疗前后分别检测两组血浆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超声检测肱动脉内径观察血管舒张功能。结果治疗3个月与常规治疗组比较,瑞舒伐他汀组的ET-1和Hcy水平明显下降(P<0.05),而NO水平明显升高(P<0.05),充血后肱动脉内径增大(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能通过改变MS患者血浆ET-1、Hcy、NO水平,从而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脂联素(APN)、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42例ACS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瑞舒伐他汀10mg,睡前服用,1次/d。另选取年龄、性别等相匹配33例正常体检者为NC组。治疗时间12周。检测治疗前后2组研究对象血脂、APN、hs—CRP等因素的变化。结果治疗前ACS组的血清APN明显低于NC组(P〈0.05),而血清hs—CRP明显高于NC组(P〈0.05);瑞舒伐他汀治疗后血清APN明显升高,hs—CRP水平显著下降(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可明显升高血清APN水平,明显降低ACS患者hs—CRP水平,从而可能改善ACS患者的炎症状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血浆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87例ACS患者分为瑞舒伐他汀组44例和阿托伐他汀组43例,其中根据瑞舒伐他汀剂量又分为瑞舒伐他汀20 mg组22例和瑞舒伐他汀10 mg组22例,治疗6月;另选35例在我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对比各组血浆炎症细胞因子水平、检测斑块的形状和回声情况、大小、数量和厚度,同时测量分叉内膜厚度(IMT)。结果瑞舒伐他汀20 mg组、瑞舒伐他汀10 mg组在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明显低于阿托伐他汀组(P0.05)。瑞舒伐他汀20 mg组、瑞舒伐他汀10 mg组在斑块厚度、IMT减少方面,明显优于阿托伐他汀组,但瑞舒伐他汀20 mg组与瑞舒伐他汀10 mg组比较未见明显差异。结论 ACS患者早期服用小剂量瑞舒伐他汀可降低血浆细胞因子水平,减轻反应炎症,稳定动脉粥样斑块,从而降低严重心血管病发生率,改善ACS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干预前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7(IL-17)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ACS患者48例(A组),另选取同时期我院收治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30例(B组)。检测2组患者的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心肌酶以及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并分析其与血清IL-17的相关性;用瑞舒伐他汀对A组患者进行干预治疗,对比干预前后4周2组患者血清IL-17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A组患者血清IL-17水平显著高于B组[(34.41±6.37)ng/L vs(15.18±3.11)ng/L,P<0.05];与治疗前比较,A组患者治疗4周后血清IL-17水平显著下降至(16.71±4.72)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IL-17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高敏C反应蛋白、肌钙蛋白、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血清IL-17水平呈正相关(P=0.012,0.008,0.000)。结论 ACS患者血清IL-17水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早期应用瑞舒伐他汀干预,可减轻机体炎性反应、降低血清IL-17水平,对稳定冠状动脉斑块、降低ACS的发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D-二聚体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变化,探讨瑞舒伐他汀对ACS患者稳定斑块的影响,及其临床检测价值。方法选择ACS患者85例及正常对照组30例,ACS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比较治疗前后血清D-二聚体和MMP-9的水平变化。结果 ACS患者治疗前血清D-二聚体和MMP-9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瑞舒伐他汀治疗2周后,血清血清D-二聚体和MMP-9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但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血清D-二聚体与MMP-9呈显著性正相关。结论 ACS患者存在着高水平的D-二聚体及MMP-9,在经过瑞舒伐他汀治疗后血清D-二聚体及MMP-9水平显著降低,显示瑞舒伐他汀可稳定斑块,动态检测血清D-二聚体及MMP-9水平变化可作为ACS发生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1例给予强心、利尿、扩血管、p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等常规治疗;治疗组31例在此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5000U/次皮下注射,2次/d,共15d,2周后检查心脏超声。评估心功能、测定血浆D一二聚体,血浆纤维蚤白原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后左室舒张末径(LVEDd)水平明显降低,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治疗组治疗后LVEDd、LVEF水平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浆D-二聚体、血浆纤维蛋白原(FPG)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低分予肝素既能降低血浆D—dimer、FPG水平,又可改善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脏功能,有益于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替格瑞洛应用于冠心病高脂血症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8年4月到2019年3月在东莞市人民医院接受诊治的冠心病高血脂症患者13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而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替格瑞洛治疗,持续12周,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心绞痛发病频率和持续时间,记录两组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以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含量变化,观察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的情况。 结果观察组在干预12周后的心绞痛发作频率和发作持续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前TC、HDL-C、LDL-C、TG以及血清中Hcy、hs-CRP和VEGF的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TC、HDL-C、LDL-C、TG均显著改善(P<0.05),血清中Hcy、hs-CRP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而VEGF的含量则明显升高(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中Hcy、hs-CRP水平显著下降,而VEGF的水平显著升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替格瑞洛能有效控制冠心病高血脂症患者的血脂水平,抑制血清中Hcy、hs-CRP的含量,提高VEGF的表达水平,效果优于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氯吡格雷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在大鼠模型中探讨糖尿病对氯吡格雷治疗后血小板高反应性(HTPR)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影响机制。方法造模成功的雄性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空白组11只、氯吡格雷组11只、糖尿病组11只和糖尿病+氯吡格雷组(实验组)12只,普通饲料饲养8周,采用灌胃法给予氯吡格雷,糖尿病模型采用链脲佐菌素(STZ)一次性注射法建立。流式细胞术检测CD62P水平和细胞质内Ca2+水平,ELISA法检测同型半胱氨酸(Hcy)、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血栓素A2(TXA2)、前列环素(PGI2)及NO等水平,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细胞色素450(CYP450)、蛋白激酶C(PKC)及P2Y12受体基因和蛋白表达。结果糖尿病组和实验组血糖、Hcy、MDA、TXA2、hs-CRP水平、P2Y12基因和蛋白及PKC蛋白表达显著高于空白组和氯吡格雷组(P<0.01);PGI2、SOD及NO、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ADP-IR)、CYP450蛋白表达显著低于空白组和氯吡格雷组(P<0.01)。实验组ADP-IR显著低于糖尿病组[(45.64±13.31)%vs(80.14±4.30)%,P<0.01]。糖尿病组CD62P、细胞质内Ca2+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组(P<0.01);且实验组明显高于空白组和氯吡格雷组(P<0.05,P<0.01);氯吡格雷组细胞质内Ca2+水平显著低于空白组(P<0.05)。各组PKC和CYP450基因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DP-IR与SOD和TXA2水平呈负相关(P<0.05,P<0.01);CD62P水平与细胞质内Ca2+水平呈正相关(P<0.01)。ADP-IR与CD62P水平呈负相关(r=-0.3567,P=0.015)。结论糖尿病导致氯吡格雷HTPR的机制为血小板功能异常、血小板表面受体表达上调及氯吡格雷活化相关酶系表达减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脑钠肽(BNP)和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以34例冠脉造影正常,心功能正常者作为对照。采用荧光免疫抗原抗体结合方法测定3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人院后第二天清晨及82例ACS患者症状发作后24h内的血浆BNP水平。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所有患者人院第二日清晨血浆Hey水平。结果:ACS患者血浆BNP浓度分别高于SAP组及对照组(P〈0.01)。心肌梗塞(AMI)组BNP浓度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P〈0.05)。ACS组的Hey水平分别高于SAP组及对照组(P均〈20.01)。结论:ACS患者血浆BNP和Hey水平明显升高,AMI的较UAP的更高,提示两者在ACS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通心络胶囊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介入治疗术后血小板活化状态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90例ACS患者(ACS组)随机分为通心络胶囊治疗组(45例)和常规治疗组(45例),另选健康对照组45例,分别检测血小板表面活性标记蛋白CD62P、CD63和膜糖蛋白(GP)Ⅱb/Ⅲa,测定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并测量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服用通心络胶囊治疗8周后复查上述指标并进行治疗前后比较及两组间比较。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ACS组患者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CD63及GPⅡb/Ⅲa受体复合物显著升高(P<0.01),vWF显著升高(P<0.01),FMD显著降低(P<0.01)。冠状动脉介入术后vWF升高(P<0.05),FMD降低(P<0.05)。与常规治疗组比较,通心络胶囊治疗组更明显降低CD62P、CD63、vWF(P<0.05)及GPⅡb/Ⅲa复合物(P<0.01),增加FMD的水平(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可用于冠状动脉介入术前后预防和治疗冠状动脉内血栓及保护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使用瑞舒伐他汀治疗2周后对血清几丁质酶-3样蛋白-1(chitinase 3-like protein1,YKL-40)浓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莱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ACS患者120例,分为3组,每组40例,均予硝酸酯、拜阿司匹林、β受体阻断药、低分子肝素等常规治疗。A组给予常规治疗,B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瑞舒伐他汀10mg/d,C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瑞舒伐他汀20mg/d。所有患者在治疗前、治疗2周后分别测定血脂、血糖和血清YKL-40浓度。结果A组治疗前、后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的血清YKL-40浓度比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治疗2周后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比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清YKL-40浓度的降低幅度更大(P〈0.01)。结论瑞舒伐他汀能明显降低血清YKL-40浓度,其效应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