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叶娟丽  范晨岩 《探索》2020,(1):5-15
"中国之治"是十九大以来理论回应中国治理实践的最新成果,具有特定的语境与含义。但仅从"中国之治"这个四字词语的提出来看,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在可考证的资料中,苏轼最早提出"夷狄不可以中国之治治也",从而将"中国之治"与华夷论相连。此后,严复、康有为、鲁迅等人分别从不同立场使用了"中国之治"这个概念。根据"中国之治"的词源学意义与十九大以后"中国之治"在学术界"复兴"的具体历史背景,现实语境的"中国之治"至少具有三个层面的意义。具体而言,一是中国之智,即中国式治理理念;二是中国之制,即中国式治理方略;三是中国之志,即中国式治理愿景。当然,对"中国之治"还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和层面进行界定。结合"中国之治"的理论渊源与现实语境,在使用与传播这一概念时需要把握好三对关系:分清"中国之治"的应然形态与实然形态,处理好作为工具的"中国之治"与作为目的的"中国之治"的关系,注意将"中国之治"的中国特色与世界价值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现有宅基地制度框架使得宅基地资源难以开发利用。通过产权缔约,没有违背现有宅基地制度框架的前提之下,联众公司、农村农户和都市居民三方创造了"联众模式",实现宅基地资源合法利用。但是,现有的宅基地制度框架仍然造成"联众模式"运行的内外交困,宅基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整个区域土地开发价值的丧失。地方政府不得不对"联众模式"采取限制和抵制的措施,致使"联众模式"出现衰落。因此,应从国家层面允许宅基地制度框架可以根据区域特征进行框架重构。  相似文献   

3.
"腐败想象"是在官员腐败频发高发的背景下形成的对于官员及官员行为的一种先入为主的负面刻板印象,它损害着干部形象,损害着干群关系和党群关系。"腐败想象"的客观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资源的流失和干群关系、党群关系的疏离,反映的是"失信于民",因而革除"腐败想象"需要从加强反腐倡廉工作、提高领导干部媒介素养、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4.
六个"为什么"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课堂教学是对大学生实施六个"为什么"教育的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对大学生进行六个"为什么"教育,应注意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六个"为什么"的内在关系;二是正确处理六个"为什么"内容与教材的关系;三是正确处理对六个"为什么"的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同时,还要重视开辟第二课堂,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补充和延伸,从多个方面增强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5.
场域、惯习和实践三个要素构成了皮埃尔·布迪厄实践社会学研究的理论框架,其核心问题是解释实践,即通过"场域——惯习"的关系来分析人们进行某种实践或采取某种行动的原因。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既要体现在社会主义实践上又要融入到人们的社会生活和交往中。这种体现和融入是一种包含了外在性内化与内在性外化的双向互动的实践过程,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在布迪厄"场域—惯习"理论分析框架内得到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农二师三十团工会实行了职工容易接受并且简明扼要的菜单式点答,从而使职工信服的"阳光工程"变得更加阳光灿烂。该团连务公开工作做到"六化""五个到位",创新"一个机制",提升"一个水平"。"六化",即深化、细化、及时化公开内容;美化、多样化、规范化公开形式。"五个到位",即思想认识到位、组织领导到位、  相似文献   

7.
一位基层领导干部给我发来了一条关于干群关系内容的短信:"鱼水关系省事儿,油水关系找事儿,水火关系费事儿,鸭水关系没事儿".四种形象比喻,反映出了现实生活中干群关系的四种表现.前三种的是非对错不言而喻,值得关注的是"鸭水关系".  相似文献   

8.
今年,农二师三十三团连务、政务公开由"六公开、三上墙"均实现了"六个转变",深受广大职工群众的赞誉。这"六个转变"即:一是在公开形式上,由静止公开向直接对话转  相似文献   

9.
《当代贵州》2012,(4):59
"才能三态论"是由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王通讯提出的,它从能力的存在形式或表现状态来探讨人才能力标准,为人才能力建设与评价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才能三态论"认为人的才能在社会实践中有三种形态:一种是持有态,是指人内在的能力素质,以智力和性格作为  相似文献   

10.
<正>"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正在开展,如何加强自身修养,是所有党员干部面临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要做好"这道课题"还需养足"四股气",即"静气、正气、和气、大气",才能不断提升自身修养,练就"金刚不坏之身"。党员干部要有"静气"。所谓"静气",是一种精神境界、一种品德,"静"不仅可以让人理性思考,也可以养性、养心、养神。党员干部要"一日三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农八师一四七团工会加强了工会领导干部民主接待日管理,做到"一确定、四公开、三建立、五必办",营造了"面对面"反映、"心贴心"交流、"实打实"维护的氛围。"一确定":即确定每月的接待领导干部。"四公开",即公开接待时间、接待地点、接待方式和程序、接待人姓名,为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畅通渠道。"三建立"即建立工会干部责任六包机制,工会干部每人建立4~5个联系点,对职  相似文献   

12.
政治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和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我们在县以上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开展“三讲”教育,其主要目的,就是要进一步密切党群和干群关系。当前改革和发展中还有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为此,一把手更要在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建设中发挥表率作用,努力践行党的宗旨,在“真正做到”上下功夫。一、要正视干群关系的现实当前,党群、干群关系的主流是好的。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带领群众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改善了人民生活,维护了群众的根本利益,实践了党…  相似文献   

13.
"富有"与"贫困"作为经济学上经常使用的一对范畴,马克思对此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为其赋予了"人的即社会的意义"。围绕人的发展状况,马克思提出了"三种社会形态理论",即"人的依赖关系"社会形态、"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社会形态和"个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形态。在三种社会形态的演进中,人的"富有"与"贫困"状态也在相应地发生着变动。对人的"富有"与"贫困"的思考与研究,对于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富强观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让我们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从国富走向民富的必要性以及"富有"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性。  相似文献   

14.
领导干部直接联系群众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深化干部群众观教育的务实之举。必须紧扣"直接"这一核心要求,推动领导干部深入到群众中间,真正与群众面对面、手牵手、心连心。具体实践中,领导干部须做出"三常",确保直接联系群众联在实处、联出实效。  相似文献   

15.
正最近,一位企业界的朋友闲聊时问我:"如今,政商之间为啥不亲了?"并大叹苦经,"一些官员有意疏远我们,现在办事难了,真是‘清而不亲’!"朋友口中的"清而不亲",是时下一些官员在处理政商关系时的典型倾向,也是一种可怕的现象,甚至成了影响政企关系和干群关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干群关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即党的干部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是人民公仆和国家权力主人的关系,是鱼水关系。但由于种种客观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党的一些干部主观努力不够或思想素质低下,以致造成干群关系的种种扭曲现象,并成为现阶段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因此,正确认识干群关系的本质,密切干群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干群关系的本质 在我国,干部同广大人民群众之间,在本质上应体现如下关系: (一)人民公仆和国家权力主人的关系。人民公仆和国家权力主人的关系是干群关系中政治关系的首要之点,也是其中最本质的关系。在我们这个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宪法明文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中国共产党党章也明确规定:“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  相似文献   

17.
<正>农八师一四七团工会不断完善和推进以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为主体的场务公开制度和工作机制,团场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加强,职工的主人翁积极性、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在推进场务公开进程中,该团工会确立了"一个定位、六个结合、十把钥匙"的工作思路。一个定位,即明确提出"党委是第一责任人,行政是第一执行人,纪委是第一监督人,工会是第一执行人,职工是第一评价人"。六个结合,即一是场务公开与团场  相似文献   

18.
<正>义虽然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产物,但它始终是人性与利益理性互动的结果。利益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它参与了社会各领域的博弈,也融入正义的结构之中。正义的综合框架可归纳为:一本性、二重性、三形态、四环节。即除了"以人为本"外,正义没有其他的根本;只有在"理想与现实"的张力中,正义才不会成为虚无的乌托邦;只有具备"价值形态、制度形态、日常形态",正义才能从应然诉求经实然安排转化为具体的生活感受;但只有借助"政治、法律、伦理、经济"这些环节的配合,才能把正义组织成一个立体而鲜活的社会系统。真正的正义理想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是无法实现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为实现正义提供条件,只有共产主义才是正义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19.
今年以来,农一师塔里木灌区水利管理处紧扣职工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实施"点答式"政务公开,保障了职工群众的参与权、知情权、选择权、监督权,密切了干群关系。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法制的转型、变革的过程也就是法制现代化的过程.社会不断的现代化,法律制度也随之完成了其自身的现代性转型."情理法"既是一种传统,也是一种惯性力量,在"乡土社会"与国家制定法一道规范、调整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法理与亲情将在同一个场域之下,相互追求讨价还价式的利益分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