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运用PDCA循环不断改进急诊患者院内转运的质量,确保急诊危重症患者在院内转运中的安全,为修订和细化转运流程和转运制度提供依据。方法将2013年8月—2014年7月急诊科转至其它科室的245例患者设为对照组,2014年8月—2015年7月急诊科转至其它科室的266例患者设为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转运模式,实验组采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不断提高急诊患者院内转运质量,比较两组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转运交接单漏项发生率,转运所需平均时间,接收科室及转出科室满意度方面的指标。结果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转运交接单漏项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转运所需平均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接收科室满意度以及转出科室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CA循环管理是提高急诊护理工作质量,保障患者安全转运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护理安全管理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自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284例急诊危重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42例。对照组在院内转运过程中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其基础上,采用护理安全管理方法,对比两组意外发生率等情况。结果观察组家属满意度为97.18%,高于对照组的75.36%;观察组意外发生率为4.93%,低于对照组的20.42%,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可减少意外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联合SBAR沟通模式在急诊患者住院转运交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9年1月—2019年6月急诊抢救室住院转运患者的64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0例。观察组患者在转运前应用MEWS评分量表进行风险评估,根据得分施行分级转运,到达病房后应用SBAR沟通模式与接诊医护人员进行病情交接;对照组采用常规转运方式及交接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在住院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患者家属满意度、病房接诊医护人员满意度、医护人员交接用时。结果两组患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家属满意度、病房接诊医护人员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医护人员交接用时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改良早期预警评分联合SBAR沟通模式在急诊抢救室患者转运交接中的应用,能显著减少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家属及病房接诊医护人员的满意度,缩短医护人员交接用时。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持续性人文关怀理念的应用的护理干预用于ICU护理工作中的效果,以促进ICU患者预后。方法选择本院ICU收治的患者,总计106例。进行随机法分组护理,对照组以及研究组各53例,分别采取ICU常规护理、运用持续性人文关怀理念。对比两组ICU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不良事件发生率、舒适度以及情绪评分。结果护理干预后,研究组ICU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舒适度均高于对照组,发热、院内感染等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负性情绪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ICU患者的特殊性,应用持续性人文关怀理念可以进一步提高患者的舒适度、满意度、安全性,稳定患者情绪。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整体护理模式对急诊危重患者的抢救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75例急诊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实施整体护理管理,命名为实验组;随机抽取同时期就诊的75例急诊患者作为参照对象,行常规护理管理,命名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总满意度占比88.00%,实验组患者的总满意度占比96.00%;实施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临床医学中,整体护理干预模式不仅能有效的改善急诊危重患者的抢救效果,还能有效的降低临床治疗不良事件发生,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运用PDCA循环提高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执行的正确率。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8月—2018年8月我院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一组常规方法组(30例),一组PDCA循环组(30例),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转运途中意外事件发生情况、转运执行正确情况、转运耗时、病房交接准备情况、漏项发生情况、家属满意度、转出科室满意度、接收科室满意度。结果 PDCA循环组患者的转运途中意外事件发生率低于常规方法组(P0.05),转运执行正确率显著高于常规方法组(P0.05),转运耗时短于常规方法组(P0.05)。PDCA循环组的病房床头检查交接准备率显著高于常规方法组(P 0.05),但两组人员药物支持、液体支持、呼吸支持、监护设备交接准备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漏项发生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DCA循环组患者转出科室满意度和接收科室满意度分别为93.3%(28/30)和93.3%(28/30),高于常规方法组的73.3%(22/30)、76.7%(23/30)(P0.05),但两组患者家属满意度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PDCA循环较常规方法更能有效提高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执行的正确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手术室安全管理制度在减少护理不良事件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2016年5月96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根据手术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对医院的满意度。结果对照组患者手术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0.83%,观察组为1.04%(P0.05);两组患者在医院满意度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室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可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规范手术室护理操作,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改善医患关系,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析在ICU病房护理管理中应用家属弹性探视制度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ICU收治的110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分别实施限制性探视、家属弹性探视制度,分析和比较两组护理管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满意度为94.5%、患者家属满意度为96.4%、护患纠纷发生率为0%,对照组患者满意度为81.8%、患者家属满意度81.8%、护患纠纷发生率为9.1%,上述指标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ICU病房护理管理中应用家属弹性探视制度临床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阿莫西林联合果胶铋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疗效及不良事件。方法选择本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8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克拉霉素联合果胶铋治疗,研究组40例采用阿莫西林联合果胶铋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事件。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00%,比对照组的77.50%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症状消失时间、胃黏膜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0%,低于对照组的25.0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用阿莫西林联合果胶铋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能缩短患者症状消失及胃黏膜愈合时间,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有效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危重患者实行定人监管对ICU护理管理的效果。方法选取ICU重症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护理方法为常规ICU护理,观察组护理方法为针对危重患者实行定人监管,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护理指标质量评分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管理效能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ICU病房的危重患者实施定人监管护理方式,对医院资源、护理人员的个人素养及患者满意度等方面均有很好的影响作用,值得在ICU病房护理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风险管理在高压氧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本院接受高压氧治疗患者76例作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发分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8例,其中对照组实施基础高压氧护理,观察组实施风险管理。比较两组毒副反应、不良事件以及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无毒副反应、不良事件发生,明显低于对照组的毒副反应、不良事件发生率13.16%及13.1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满意度为100.00%,高于对照组满意度81.5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为高压氧治疗患者开展风险管理,有利于降低患者毒副反应,减少不良事件出现,同时有效提升其满意度,促使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对冠心病患者PCI围手术期采取品管圈活动的临床应用效果以及对降低患者心血管类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抽取院内2017年1月—2018年12月诊治的300例冠心病行PCI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数字法分组为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患者PCI围手术期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则在围手术期内开展品管圈活动。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围手术期内心律失常、血栓以及心肌缺血等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的总体护理满意度是98.67%,而同期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1.33%,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冠心病PCI术患者围手术期内采取品管圈活动,有助于降低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护理风险管理在小儿头皮静脉输液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6年5月进行头皮静脉输液的186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护理风险管理。对比分析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以及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而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头皮静脉输液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应用护理风险管理可以有效的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输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无接触视频探视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重症监护病房(ICU)探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莆田学院附属医院采取常规探视的63例ICU患者作为对照组,另选取2021年2月—2022年2月本院采取无接触视频探视的63例ICU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病房空气细菌培养合格率,干预前后心理韧性、家属焦虑情绪及家属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病房空气细菌培养合格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90.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坚韧、乐观、自强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家属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家属满意度为96.83%(61/63),高于对照组的87.30%(55/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接触视频探视应用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ICU探视管理中,可减少医院感染发生,进一步增强患者心理韧性水平,减轻家属焦虑情绪,从而获得更高的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人性化护理管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实施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患者126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所有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护理管理模式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研究组则采用人性化护理管理,对比两种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护理后,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采用人性化护理管理能够取得较高的护理满意度,并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科室护理安全管理中质控小组的作用效果。方法在我院多个科室中随机抽取200例患者作为对象进行满意度调查,根据有无实施质控小组管理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和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护理满意度97.50%显著高于对照组90.50%,研究组护理风险发生率4.50%显著低于对照组21.00%,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科室护理安全管理中质控小组的介入可显著提升患者满意度,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有助于做好护理安全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医院输液室的护理安全管理与风险防范策略进行探讨,希望日后为相关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需要输液治疗的9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择计算机表法作为分组依据,将其分为采用常规管理的参照组(n=46)以及采用护理安全管理的研究组(n=46),以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不良情绪评分作为评价标准,讨论医院输液室的护理安全管理与风险防范策略。结果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不良情绪评分均较参照组更优,组间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医院输液室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可有效降低患者输液过程中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护理风险管理在危重患者护理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本次选择对象为危重患者78例,时间在2017年5月—2018年6月,根据入院单双号的原则将所有患者均分两组,开展基础护理的39例患者为参照组,开展护理风险管理的39例患者为研究组,最后对护理效果的差异性进行总结。结果研究组风险事件发生率(2.6%)低于参照组(1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研究组(97.4%)高于参照组(7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危重患者护理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可使风险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适当的护理干预在预防新生儿院内感染中能够发挥的良好作用.方法:选取河南省信阳市中心医院的200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n=100)和研究组(n=100),对照组采取普通常规护理,研究组采取改良后的护理干预,包括加强基础护理、规范操作流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以及教育引导等.结果:研究组患儿的院内感染发生率和患儿的治疗满意度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适当的护理干预可以控制并减少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发生,保障护理安全,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麻醉科应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4年3月—2016年3月收治于我院麻醉科8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管理,观察组患者给予PDCA循环管理,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满意度及护理质量评分。结果在不良事件发生率上,观察组为25.58%,与对照组的62.79%相比更低,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护理满意度上,观察组为95.35%,与对照组69.77%相比更高,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服务态度、病房管理、拔针手法及熟练程度指标上,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更高,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醉科室应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的效果显著,不止能显著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更能提高护理满意度及护理质量评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