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严重疾病,会导致损伤平面以下严重的功能和感觉障碍。目前,治疗SCI的方法包括脊髓减压手术、药物和物理治疗,然而,上述治疗方法均无法显著改善脊髓功能。近年来,细胞治疗被认为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越来越多研究发现,细胞治疗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是通过外泌体(exosomes)所介导,且外泌体中的微小RNA(microRNA,miRNA)起主要的治疗作用。笔者就外泌体miRNA治疗SCI的潜在机制进行综述,为SCI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肌腱是肌骨系统的一部分,是将力量从肌肉传递到骨骼的结缔组织,在急性或慢性损伤后,由于本身的性质独特,肌腱的强度易受影响,易发生粘连并出现再次受伤的情况。在本病的治疗上除常规的物理疗法及手术治疗外,生物技术作为一种新颖且前景广阔的方法正逐步应用于临床。外泌体是一种双层膜结构的囊性小泡,包括多种蛋白标志物、DNA片段及RNA,近年研究发现,外泌体在肌腱病的治疗中发挥了抗炎、免疫调节和细胞修复等作用。本文通过对不同来源的外泌体在肌腱损伤修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概括并总结该领域最新的与临床转化相关的组织工程技术,旨在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3.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可导致严重的感觉与运动功能障碍,其病理特征为轴索的直接断裂、神经细胞的坏死和凋亡等细胞损伤。目前临床治疗方法较有限。传统的干预措施,例如药物治疗和细胞治疗,疗效有限,预后较差。近年来,外泌体因其独特的磷脂特性及能够包裹核酸与蛋白质等内含物而成为脊髓损伤修复的新手段。多种细胞可在内体分选复合物蛋白、大鼠肉瘤相关蛋白及脂质等细胞内囊泡运输相关分子的辅助下产生外泌体。这些因继承各自细胞来源的分子组成而具有结构和功能上多样性的外泌体可靶向递送至不同的受体细胞,在抑制胶质瘢痕形成、减少炎症和促进神经再生修复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通过明确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干细胞、Schwann细胞等来源外泌体对脊髓损伤修复的作用靶点,可根据患者损伤类型的特定细胞和分子背景进行个体化治疗,从而优化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但外泌体的临床应用尚存在诸如循环清除较快,难以长期维持损伤部位的治疗浓度,缺乏兼顾分离效率与特异性的分离纯化手段,难以满足临床需求等限制。在国际细胞外囊泡学会总结的分离提纯手段的基础上,学者们目前常用的解决方案包括:利用3D培养与理化因素刺激等手段提高外泌体产量与活性;使用产量较高的人工合成细胞外囊泡模拟物替代外泌体;以水凝胶与3D打印材料等支架负载外泌体,以提供稳定的促神经修复环境。  相似文献   

4.
脊髓损伤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干细胞修复脊髓损伤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研究进展,然而,干细胞移植的一些缺点限制其临床转化。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干细胞可以旁分泌外泌体的方式修复脊髓损伤,为脊髓损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该文主要针对干细胞源性外泌体修复脊髓损伤的研究现状,从分子水平、细胞水平、组织水平对外泌体修复脊髓损伤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更好地理解外泌体作为干细胞移植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脊髓损伤是严重创伤事件,可对患者的感觉、运动或自主神经功能产生严重影响。由于脊髓损伤的病理过程复杂,目前尚无成功的临床治疗策略。外泌体被认为是细胞与组织之间通过转运蛋白质、脂质和核酸进行交流的关键载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在脊髓损伤治疗的研究中已成为热点。该文对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在脊髓损伤治疗中的潜在作用机制以及微RNA在其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由椎骨骨折、外伤、髓内肿瘤等原因引起的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神经系统疾患。由于该病的复杂性,目前,对于SCI的治疗,主要是以手术减压、去除压迫;减轻炎症、改善血流电力学;保护神经元,促进轴突再生等为主。外泌体特指直径在40~150纳米的细胞外囊泡。在外泌体表面和里面已经发现大量与源细胞相关的复杂分子,如蛋白质(受体、粘附分子、白蛋白和酶等)、脂类(胆固醇、鞘脂和神经酰胺等)和核酸(DNA、mRNA和miRNA等)。在外泌体蛋白中,既存在广泛分布的蛋白,也包含细胞特异性蛋白,这些特异性蛋白可被用于区分不同种类的外泌体。外泌体可以作为一种很好的靶向给药系统。当其由宿主细胞分泌到外界时,外泌体可通过其携带的蛋白质、核酸、脂类等来调节受体细胞的生物学活性。此外,由于几乎所有细胞都分泌外泌体,且在几乎所有体液中都可检测到其存在;同时,基于外泌体的液体活检相较传统检查更容易取样,因此,在疾病诊断和跟踪方面,外泌体具有巨大潜力,并有望成为某些特定疾病的唯一生物标志物。不仅如此,外泌体RNA在细胞间通讯中同样也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尤其是miRNA,被认为是多细胞生物转录后基因表达调控的关键,在多种调节通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针对特定的细胞或组织,传递特异性miRNA至受体细胞,参与各种生理和病理过程,在疾病的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综上所述,外泌体的这些特点,使其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都具有潜在的优势。血脑屏障能够有效地调控大分子物质的进出,维持神经元活动所需的局部离子环境和中枢神经系统稳态。然而,在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时,药物必须穿过血脑屏障并传递到大脑的特定区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功效。因此,实现针对大脑的特定区域输送药物成为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所面临的重要挑战。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外泌体能够穿越血脑屏障并抵达脊髓受损病灶,在该区域产生积极的修复作用。而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分泌的外泌体(MSC-exosomes)较其他细胞更多,并且MSC-exosomes不仅表达外泌体常见的CD9、CD81等表面标记物,还表达一些粘附分子,如CD29、CD44、CD73。MSC-exosomes生物学功能与MSCs相似。相对于MSCs在组织中停留时间长,会引起免疫反应;作为细胞疗法,价格昂贵且难以储存;可行性和安全性存在争议等不足,MSC-exosomes更稳定,不会诱导致瘤性或免疫排斥反应,且易于分离和储存,几乎不受伦理限制,作为细胞治疗的替代品,MSC-exosomes具有促进损伤后恢复的巨大潜力。因此,目前对于外泌体在SCI中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MSCs。因此,笔者就MSC-exosomes在脊髓损伤修复中的积极作用进行了综述,希望为SCI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外泌体作为干细胞分泌的纳米级别囊泡样物质,富含参与细胞间交流的各种信号,且规避了干细胞移植治疗中存在的风险,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该文简述了外泌体的生物学特性,回顾了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对皮肤成纤维细胞功能、细胞外基质降解及抗氧化等方面的影响及分子机制研究进展,表明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作为无细胞治疗的替代方法,在抗皮肤老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观察大鼠脊髓损伤后内源性腺苷含量的变化,以及外源性腺苷对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的影响,探讨腺苷在脊髓继发性损伤中的作用。 方法 采用大鼠T13脊髓腹侧压迫模型,用微透析技术每20分钟连续收集脊髓损伤后脊髓组织细胞外液,用高效液相色谱仪紫外检测法检测细胞外液腺苷的含量;伤前15分钟蛛网膜下腔给予非特异性腺苷受体激动剂2-氯腺苷,观察伤后神经功能评分、倾斜平面临界角和组织学变化。 结果 脊髓损伤后腺苷浓度立即显著升高,至1小时达最高峰,且升高幅度与伤情成正比,2小时降至基础水平;大剂量2-氯腺苷蛛网膜下腔注射能显著改善脊髓损伤后的神经功能。 结论 腺苷参与了脊髓继发性损伤的病理过程,其作用是保护性的。  相似文献   

9.
腺苷在继发性脊髓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通过观察大鼠脊髓损伤后内源性腺苷含量的变化,以及外源性腺苷地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的影响,探讨腺苷在髓继发性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大鼠T13脊髓腹侧压迫模型,用微透析技术每20分钟连续收集脊髓损伤后脊髓组织细胞上液,用高效液相色谱仪紫外检测法检测细胞外液腺式的含量;伤前14分钟蛛网膜下腔给予非特异性腺苷受体激动剂2-氯腺苷,观察伤后神经功能评分、倾斜平面临界角和组织学变化。结果 脊髓损伤后腺苷  相似文献   

10.
脊髓损伤(SCI)常与高能量机械冲击有关,而现有治疗方法往往无法取得预期效果。多项研究均表明,采用来源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外泌体(MSC-Exo)治疗SCI效果确切。将负载MSC-Exo的可注射材料直接注射到病变部位,使之在促进SCI部位修复的同时充当修复支架,已成为优化外泌体治疗SCI效果的新方向。与传统方法相比,使用可注射材料优势更明显,即通过微创技术将药物直接注射到靶组织中可以避免二次损伤,保证药物作用时间长而稳定,并可有效填充病变腔和诱导桥接效应,从而实现SCI组织的有效修复。该文将就近年来负载MSC-Exo的可注射材料治疗SCI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总结可注射材料的优点,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