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是细胞分化重要的调控因子,通过调节其他转录因子的表达,参与调节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 目的:构建pEGFP-N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真核表达载体,体外转染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受体功能和基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受体靶点的药物筛选提供分子研究平台。 设计、时间及地点:单一样本观察,于2007-09/2008-07在南华大学附属一医院临床研究所完成。 材料:选择雄性2~5月龄新西兰大白兔,用于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方法: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贴壁法不断纯化。从正常小鼠的肝组织中提取总RNA,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获得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cDNA,经Xho Ⅰ,Apa Ⅰ双酶切,定向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构建重组质粒pEGFP-N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主要观察指标:经酶切分析和测序鉴定重组质粒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基因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脂质体介导下体外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瞬时表达及转染效率,提取总RNA和总蛋白,进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Western blot检测。 结果:获得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基因片段经酶切和测序鉴定正确,重组质粒经酶切和测序鉴定证实构建正确,成功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其中检测到目的基因及蛋白表达。 结论:实验成功构建了pEGFP-N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重组质粒,同时在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获得了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的高效表达。  相似文献   

2.
背景:脂联素对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其合成受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活性的调节,研究表明部分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可通过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影响脂联素代谢,但具体机制尚不清楚。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对脂肪细胞脂联素表达和分泌的影响,并与坎地沙坦进行比较。 方法:体外培养、诱导分化3T3-L1脂肪细胞,分别用空白培养液、坎地沙坦(10 μmol/L)和替米沙坦(10 μmol/L)干预3T3-L1脂肪细胞,采用RT-PCR法、Western blot法和ELISA法检测脂肪细胞脂联素mRNA和蛋白表达及培养液中脂联素的分泌水平。 结果与结论:与空白组和坎地沙坦组相比,替米沙坦组脂肪细胞脂联素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 < 0.05或P < 0.01),但各组间脂肪细胞培养液中脂联素的分泌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替米沙坦可以明显增加脂肪细胞脂联素的表达,但并不增加脂联素的分泌水平,其促进脂联素表达的作用优于坎地沙坦。  相似文献   

3.
目的:有研究发现,喂食牛磺酸的糖尿病鼠脂肪细胞摄糖的能力增加,但牛磺酸是否能影响脂肪细胞分化,目前还尚不清楚。本实验观察牛磺酸对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并探讨牛磺酸影响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的机制。 方法:实验于2006-07/09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实验中心完成。①实验材料:实验中应用的3T3-L1细胞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库提供。②实验方法:将3T3-L1细胞用含体积分数为0.10胎牛血清的高糖DMEM培养液培养,内含108 u/L 青霉素,80×1010 U/L链霉素。细胞达汇片后,按5×107 L-1密度接种于培养瓶中,应用0.5 mmol/L IBMX、0.5 mg/L胰岛素和1 μmol/L地塞米松诱导分化,实验组加入牛磺酸,对照组未实施牛磺酸干预。油红O染色观察脂肪细胞分化情况。10, 20 mmol/L牛磺酸分别干预C3T3-L1前脂肪细胞24,48 h,抽提实验组和对照组细胞RNA及蛋白。③实验评估:采用RT-PCR及Western-blot方法观察脂肪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 结果:①10 mmol/L 牛磺酸干预后14 d,实验组油红O染色阳性脂肪细胞明显少于对照组。②10,20 mmol/L牛磺酸分别干预3T3-L1前脂肪细胞24,48 h后,对脂肪分化相关基因Insig-2蛋白、PPAR、Insing-2、脂联素、脂联素受体、GLUT-4、AP-2 mRNA表达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背景: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激动剂对转化生长因子β1致矽肺肺间质纤维化作用的影响及机制尚不明确,罕见报道。 目的: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激动剂对转化生长因子β1致矽肺肺纤维化作用的影响。 方法:200 mg/L SiO2刺激SD大鼠肺泡巨噬细胞培养上清液作用于中国仓鼠肺成纤维细胞株(CHL)建立矽肺纤维化的体外细胞模型。RT-PCR检测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配体15d-PGJ2及其激动剂曲格列酮和齐格列酮对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CHL的纤维连接蛋白mRNA表达的影响。利用Western印迹技术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激动剂对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CHL的纤维连接蛋白表达的影响。 结果与结论:①转化生长因子β1 mRNA表达呈一定范围内的剂量(0~5 μg/L)和时间(0~24 h)依赖效应。②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配体及激动剂降低了纤维连接蛋白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提示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激动剂可以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的SiO2致肺成纤维细胞纤维连接蛋白合成,具有抗SiO2所致肺间质纤维化的潜在作用。  相似文献   

5.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与成脂分化方向对骨再生和修复的影响是目前的研究热点,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特别是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2和核心结合因子α1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方向有调控作用。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大鼠骨髓腔内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和核心结合因子α1的表达变化与骨折愈合障碍的关系。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8/12在中南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 材料:选用雄性SD大鼠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10只,实验组20只,分别给予普通饲料、高糖高脂饲料喂养。 方法:大鼠喂养8周后断尾法取血,实验组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30 mg/kg,对照组注射等量枸橼酸盐缓冲液。注射2周后断尾法取血,建立大鼠左胫骨牵引成骨模型,行左胫骨中上段骨干横行截骨,安置特制延长外固定架,牵引14 d。 主要观察指标:行X射线摄片比较2组大鼠牵引间隙内骨痂的形成;在组织学水平观察牵引骨痂内微骨柱及初始基质前沿形成及骨折两端髓腔内脂肪细胞形成,并计算骨折两端髓腔内脂肪细胞与骨髓腔面积百分比;以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双侧股骨骨髓腔内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和核心结合因子α1 mRNA的表达。 结果:实验组大鼠高糖高脂饲料喂养8周后,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及空腹胰岛素浓度均高于对照组(P < 0.05~0.01);实验组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2周后:空腹血糖、总胆固醇及三酰甘油浓度高于对照组(P < 0.05~0.01),说明2型糖尿病建立成功。X射线摄片显示,实验组大鼠骨折断端之间牵引骨痂形成明显减少,骨痂组织学检查表现为微骨柱基质排列紊乱,初始基质前沿浅染。组织学检查显示,实验组大鼠骨折两端髓腔内脂肪细胞及脂肪细胞占骨髓腔面积百分比高于对照组(P < 0.01)。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显示,实验组大鼠双侧股骨骨髓腔内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mRNA表达上调(P < 0.05),核心结合因子α1 mRNA表达下调(P < 0.05)。 结论:2型糖尿病大鼠骨折愈合障碍可能与2型糖尿病条件下骨髓腔内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mRNA表达增加及核心结合因子α1mRNA的表达受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6.
背景:研究表明经典的wnt信号途径可通过抑制成脂分化关键因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而抑制细胞向脂肪细胞的分化。 目的:观察紫外光辐射肝组织致创后自然恢复期不同阶段β连环蛋白及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的表达。 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4组:激光致创组大鼠是以355 nm紫外激光辐射肝叶形成损伤区,器械致创对照组则以手术剪肝叶致创,假手术组仅做腹部切开及缝合,正常组大鼠仅实施正常喂养。 结果与结论:紫外激光可在肝组织形成边缘整齐的消融区并在周围形成可自然修复的有限致损区域。免疫组织化学图像平面测量表明紫外激光辐射后自然恢复1周大鼠肝组织中β连环蛋白表达低于各对照组(P < 0.01),而自然恢复表达β连环蛋白 辐射区周围组织表达高于正常(P < 0.01)。蛋白印迹结果显示辐射致创组辐射后自然同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蛋白2周 恢复高于1周恢复(P < 0.01),且恢复期肝组织中可同时表达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1及2。结果证实,辐射区旁组织自然恢复各阶段存在不同的β连环蛋白及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表达调控,2周自然恢复后辐射区旁组织成脂进程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7.
背景:骨髓脂肪细胞、成骨细胞共同来源于骨髓基质细胞,二者存在基因同源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分化。 目的:观察骨髓细胞源性脂肪细胞在成骨诱导分化培养条件下转分化为成骨细胞的活性,探索股骨头坏死细胞水平治疗的新途径。 方法:将前脂肪细胞3T3-L1分别进行成骨诱导培养和成脂诱导培养。培养后不同时间点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并于诱导培养后5,21 d分别进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成骨、成脂分化过程中,细胞中Runt相关基因转录因子2、氧化物增殖体激活物受体γ2、骨钙素和Ⅰ型胶原mRNA表达。并于成骨、成脂培养21 d后采用Wertern-blot法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培养细胞爬片,分别进行碱性磷酸酶、钙结节茜素红、油红O染色,观察3T3-L1成骨转分化情况以及成骨细胞活性表达。 结果与结论:3T3-L1在成骨诱导培养5 d后,细胞由圆形逐渐演变成纺锤形和梭形;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氧化物增殖体激活物受体γ2 mRNA表达减弱,而Runt相关基因转录因子2、骨钙素和Ⅰ型胶原mRNA表达微量增强。至21 d时,这种表达改变更加明显;Western-blot显示,Runt相关基因转录因子2、骨钙素和Ⅰ型胶原蛋白量增加,而氧化物增殖体激活物受体γ2微量甚至无表达;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表达较多,茜素红钙结节染色可见多个散在分布的钙结节;油红O染色微量脂滴。提示小鼠骨髓基质细胞源性前脂肪细胞3T3-L1在成骨诱导培养下,可在一定程度上转分化为有生物活性的成骨细胞;小鼠骨髓基质细胞的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二者之间存在着可塑性。  相似文献   

8.
背景:杜仲对骨质疏松具有明显的干预和治疗作用,前期研究发现杜仲能够显著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和抑制成脂分化,而对于学术界广泛认同的成骨和成脂相关转录因子的表达变化还未见报道。 目的:观察杜仲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过程中成骨和成脂相关转录因子表达的变化。 方法:制备杜仲水/醇提取物,诱导培养至第3代的SD大鼠间充质干细胞,提取物按生药2 g,定容至15 mL体积为原液,诱导时按10-3、10-4倍稀释度稀释。诱导实验分为6组:阴性对照组(加入与诱导物等量的PBS);阳性对照组(诱导物为地塞米松0.01 mmol/L,β-甘油磷酸钠10 mmol/L,L-抗坏血酸钠50 mg/L);杜仲水提取物10-4稀释度诱导组;杜仲水提取物10-3稀释度诱导组;杜仲醇提取物10-4稀释度诱导组;杜仲醇提取物10-3稀释度诱导组,各组于诱导之后的第15天终止培养。RT-PCR和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成骨分化转录因子基因Runx2、Osterix和成脂分化转录因子基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脂肪酸结合蛋白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Runx2除在10-3稀释度水提取物组表达下调,在10-4稀释度醇提取物组上调外,其他各组无显著变化;Osx在各诱导组的表达均明显下调;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在各组中无显著变化;脂肪酸结合蛋白在各组均下调。提示杜仲诱导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与成脂相关转录因子脂肪酸结合蛋白的表达抑制相关。  相似文献   

9.
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PPAR)是一个细胞核激素受体家族,具有配体激活核转录因子的功能,有α、δ、γ3种类型[1],激活时须与类维生素A受体结合形成异二聚体而产生作用。类维生素A受体是9-顺势维A酸受体二聚化后PPAR/RXR复合体结合靶基  相似文献   

10.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s,PPARs)是配体活化的核转录因子,属Ⅱ型核受体超家族成员之一,有α、β、γ3种亚型。PPARγ在1990年由Isseman等首次发现存在于脂肪细胞的分化调控通路中,故又称为脂激活转录因子。该受体被其配体激活后可以和特异的DNA反应元件结合,调控多种基因的转录和表达,参与体内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如血糖调节、脂肪代谢。  相似文献   

11.
王鑫  刘秀华  沈俐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08,12(51):10121-10124
背景:前脂肪细胞是一类具有增殖和向脂肪细胞分化潜力的特异化的前体细胞,如果能够找到可以强力促进前脂肪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因子或药物,在脂肪组织移植的同时使用,则有希望提高脂肪组织的移植效果。 目的:摸索体外培养经典的3T3-L1前脂肪细胞的最佳培养环境并积累培养经验,观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对3T3-L1前脂肪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并探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最佳作用剂量。 设计、时间及地点:以细胞为对象的对照观察实验,于2007-10/2008-02在辽宁医学院科学实验中心完成。 材料:3T3-L1前脂肪细胞株购于上海中科院生命科学院;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购于美国Biological公司。 方法:根据3T3-L1前脂肪细胞的体外培养条件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应用含体积分数为0.1的胎牛血清的标准高糖DMEM培养基培养;各实验组分别应用含有5,10,20,50,100 μg/L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含体积分数为0.1的胎牛血清的高糖DMEM培养基培养。 主要观察指标: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各组3T3-L1前脂肪细胞的生长、增殖及分化情况并拍照记录。待细胞铺满瓶底达到单层汇合时,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应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测定3T3-L1前脂肪细胞的增殖率;应用油红O染色提取法测定3T3-L1前脂肪细胞内脂肪含量的增殖率。 结果:①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分化前3T3-L1前脂肪细胞呈梭形,胞浆内无脂滴,分化后3T3-L1前脂细胞呈圆形,胞浆内含有大量的脂滴,脂滴聚集于核周,被油红O染成橙红色,形成“戒环”样形态。②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和油红O染色提取法检测结果均显示,不同剂量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组中3T3-L1前脂肪细胞的增殖率及细胞内脂肪含量的增殖率均高于空白对照组(P < 0.05),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20 μg/L组对3T3-L1前脂肪细胞的增殖、分化作用最为明显(P < 0.05);流式细胞仪的分析结果与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及油红O染色提取法的检测结果基本一致。 结论:体外细胞培养实验表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对3T3-L1前脂肪细胞的增殖、分化有明显促进作用,其促进作用与浓度并非成正比,而是达到一定剂量后,其促进作用不再增加,而这个剂量接近本实验的最佳剂量值,即20 μg/L。  相似文献   

12.
背景:残粒脂蛋白可诱导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成熟的脂肪细胞。 目的:观察残粒脂蛋白对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成脂分化和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脂联素基因表达的影响。 方法:采用成脂诱导剂刺激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油红O染色鉴定脂肪细胞。分离高三酰甘油血症患者高脂餐后4 h抗凝血浆中的残粒脂蛋白,分别将0,50,100,150,200 mg/L残粒脂蛋白与10 mg/L胰岛素联合刺激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结果与结论:油红O染色发现0,50 mg/L 残粒脂蛋白组有微量脂滴形成。100~200 mg/L残粒脂蛋白组红色脂滴逐渐增加,以200mg/L组红色脂滴最多。在50~200 mg/L质量浓度范围内,细胞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mRNA与脂联素mRNA表达随残粒脂蛋白浓度增加而逐渐增强(P < 0.05)。200 mg/L残粒脂蛋白组脂联素 mRNA表达量显著低于150 mg/L组(P < 0.05),但与100 mg/L 残粒脂蛋白组差异未达到显著性意义。表明残粒脂蛋白通过激活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诱导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成脂分化,并上调脂联素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13.
背景:有报道随着年龄的增加,骨折愈合的难度加大,可能是由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成脂细胞、成骨细胞等时的基因调控不同,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清楚。 目的: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以及核结合因子α1在增龄性骨折愈合过程中的表达情况,以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与核结合因子α1基因的增龄性表达变化与增龄性骨折愈合障碍的联系。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10/2008-02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完成。 材料:随机选取雄性3月龄及23月龄SD大鼠各6只,分为高龄组(23月龄)和低龄对照组(3月龄),每组各6只。 方法:所有动物左下肢胫骨处安装自制微型外固定延长支架并行中上段横行截骨。术后第2天始每日延长牵引外固定架2次,0.20 mm/次,牵引期为14 d。术后第15天处死大鼠,无菌条件下分离采集左胫骨标本。 主要观察指标:骨折影像学、组织学检查;以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与核结合因子α1 mRNA的表达。 结果:所有动物均进入结果分析。骨折断端间影像学检查,低龄对照组骨折断端间大量骨痂产生,成骨显著强于实验组;组织学检查,低龄对照组各实验动物均有大量骨痂生长,膜内成骨显著;而老龄组骨痂生长存在明显减弱,断端间仅为纤维连接;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查,低龄组大鼠骨髓中核结合因子α1 mRNA表达明显强于高龄组,而高龄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mRNA表达则较为显著,且两组间该两种因子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结论:不同年龄组大鼠骨折愈合情况存在差异,随着年龄的增加,骨折愈合能力下降;大鼠骨髓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mRNA与核结合因子α1 mRNA表达水平随年龄增加发生相应变化,提示该两种基因表达水平变化与增龄性骨折愈合障碍存在联系。  相似文献   

14.
背景:阿托伐他汀作为过氧化酶体增殖体激活受体γ的激动剂,不仅可以调节脂质代谢,而且能够抑制炎症递质生产,减轻缺血性炎症损伤,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 目的:观察原代培养的人单核细胞中阿托伐他汀对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受体的影响和抗炎作用。 方法:将原代培养的人单核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10,1,0.1 µmol/L阿托伐他汀组和抗过氧化酶体增殖体激活受体γ抗体组;预先被肿瘤坏死因子α激活的人单核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0.1,1,10 µmol/L阿托伐他汀组,分别和不同浓度的阿托伐他汀共同孵育24 h,通过电泳迁移率变化分析抗过氧化酶体增殖体激活受体γ蛋白的表达情况,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明胶酶B的水平,并且通过氧电极法测定细胞氧耗量。 结果与结论:在未被肿瘤坏死因子α激活的单核细胞中,阿托伐他汀可以呈浓度依赖性激活抗过氧化酶体增殖体激活受体γ,降低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降低明胶酶B的水平,但对肿瘤坏死因子α的水平没有明显影响。而在预先被肿瘤坏死因子α激活的单核细胞中,阿托伐他汀使抗过氧化酶体增殖体激活受体γ上调的作用并不明显,但仍可浓度依赖性降低肿瘤坏死因子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和明胶酶B的水平,同时阿托伐他汀呈浓度依赖性降低细胞氧耗量达41%。说明阿托伐他汀具有确切的抗炎效果,但这种作用并不完全依赖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体激活受体γ途径。  相似文献   

15.
背景:GATA-1、GATA-2、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和干细胞因子基因在骨髓造血及成脂调控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目的:观察GATA-1、GATA-2、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和干细胞因子基因在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及正常人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 方法:收集6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及6位正常人骨髓液各10 mL,Ficoll贴壁法分离培养骨髓单个核细胞,达70%~80%融合后扩增传代。取传至第3代的间充质干细胞,应用流式细胞仪进行鉴定。提取总RNA,比较各组基因与内参基因之间的差别。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GATA-1、GATA-2、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和干细胞因子基因在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及正常人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量。 结果与结论:与正常人间充质干细胞相比,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间充质干细胞的GATA-2和干细胞因子基因表达量降低(P=0.012,0.039),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基因表达量升高(P=0.035);两组GATA-1基因表达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GATA-2、干细胞因子基因的异常表达可能影响AA患者骨髓微环境的造血调控作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基因的异常表达可能解释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易成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AD是-种以老年斑、神经纤维缠结、突触密度减少和神经元丢失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γ,PPARy)是配体激活核转录因子,具有调节能量代谢和糖脂代谢,参与胰岛素的敏感性调节以及脂肪细胞和巨噬细胞分化,抑制炎性基因表达等生物学作用.  相似文献   

17.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gamma,PPAR-γ)不仅对细胞生长、分化以及炎症、凋亡具有重要影响,而且与肿瘤细胞的生长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背景:有研究表明有氧运动可通过调节脂肪组织过氧化物酶体激活物增殖受体γ及其相关脂肪因子进而影响胰岛素敏感性,但其影响结果及作用机制至今少有报道。 目的:观察有氧运动后,胰岛素抵抗C57BL/6小鼠脂肪组织过氧化物酶体激活物增殖受体γ、肿瘤坏死因子α和脂联素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分析有氧运动对胰岛素抵抗小鼠影响的作用机制。 方法:C57BL /6 小鼠经高脂饮食喂养10周后建立胰岛素抵抗动物模型,建模后将小鼠随机分为安静组与运动组。运动组进行为期6周,75% VO2max强度跑台运动;安静组同等条件下饲养不运动。使用RT-PCR 和Western blot法检测两组脂肪组织过氧化物酶体激活物增殖受体γ,脂联素、肿瘤坏死因子α mRNA和蛋白表达。 结果与结论:6周有氧跑台运动对小鼠脂肪组织过氧化物酶体激活物增殖受体γ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但可显著增加小鼠脂肪组织脂联素的表达(P < 0.01),降低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P < 0.05);并且可显著降低血液中三酰甘油、游离脂肪酸水平(P < 0.05, P < 0.01)。结果提示有氧运动可能通过调节过氧化物酶体激活物增殖受体γ相关脂肪因子-脂联素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来间接调节脂肪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有氧运动可以显著增加机体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改善C57BL/6 小鼠胰岛素抵抗的症状。  相似文献   

19.
背景:蚕丝是天然制品,其力学性能及生物相容性优于传统人工合成的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在医疗领域中已获得了广泛的应用而受到关注。 目的:观察蚕丝对3T3-L1前脂肪细胞吸附作用及蚕丝对3T3-L1前脂肪细胞形态和功能的影响。 方法:取原料蚕丝和用胰酶消化后的蚕丝任意缠绕成网状立体构型纤维条索,架空固定在自制的不锈钢支架上,支架网孔70~ 200 μm,厚200~300 μm,孔隙率为20%。消化后的蚕丝三维支架放入24孔培养板中,将浓度为6×1010 L-1的3T3-L1前脂肪细胞悬液每孔滴入3滴,每孔细胞数量为1×107个。悬空孵育4 h,待细胞充分吸附在支架上后加入培养液,令细胞完全浸没,隔两三天换半液,培养1~4周。 结果与结论:①倒置显微镜观察3T3-L1前脂肪细胞-蚕丝复合物可见细胞伸出细长的突起沿着蚕丝不断向前迁移延伸,细胞首尾相互融合,渐渐连成一片分布于蚕丝网眼内。②扫描电镜观察3T3-L1前脂肪细胞-蚕丝复合物可见细胞与支架紧密贴附,适度伸展,并有基质分泌。提示蚕丝对3T3-L1前脂肪细胞具有良好的吸附作用,并能维持3T3-L1前脂肪细胞正常形态和功能。 关键词:3T3-L1前脂肪细胞;细胞培养;蚕丝;组织工程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03.045  相似文献   

20.
邓雷  王松  牛洁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10,14(11):2022-2025
背景:肌肉收缩活性的增加可诱导多种信号分子转录,并通过专有的信号通路激活细胞核内大量基因的表达。 目的:综述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受体γ共激活因子1与骨骼肌的适应机制相关方面的研究。 方法:以PGC1,skeletal muscle,exercise,adaptations为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1995/2009-01)。文献检索语种限制为英文。纳入PGC1与运动性骨骼肌适应的相关内容。排除重复性研究。以PGC1与线粒体的氧化代谢,以及运动诱导PGC1s变化与骨骼肌适应为评价指标。 结果与结论:计算机初检得到57篇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34篇进行分析。长期的耐力训练可诱导骨骼肌发生可塑性变化,包括线粒体的生物合成、肌纤维类型的改变和毛细血管密度的增加。转录因子高度依赖共激活分子从转录水平调控这些运动诱导生理性适应过程。这些转录因子的目标基因大部分涉及到线粒体的生物合成和细胞的新陈代谢,其转录调控方式可能为了解运动性能量变化特征的信号通路与线粒体生物合成及其功能之间的关系提供基本框架。提示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蛋白自身转录后,存在多种蛋白修饰,与多种生物学过程密切相关,可能在运动诱导骨骼肌的适应机制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