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筛选适宜于新疆奎屯垦区棉花的最佳脱叶催熟剂品种,开展了不同脱叶催熟剂对棉花脱叶效果及产量品质影响的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至喷施后20d,所有脱叶催熟剂处理的叶片脱落率均达到70%以上,且T1、T2与T3、T4棉花叶片脱落率差异不大,但T1、T2处理均显著高于单施乙烯利处理。各处理棉铃吐絮率均在90%以上,且不同脱叶催熟剂处理间差异不大,说明所有脱叶催熟剂的催熟效果均较好。喷施脱叶催熟剂后棉花产量、单铃重、衣分、子指、绒长、整齐度指数、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短纤维指数、棉纤维成熟度比等指标较对照无明显差异,说明喷施脱叶催熟剂对棉花产量及品质影响不大。从喷施次数来看,2次喷施的脱叶和吐絮效果略优于1次喷施,但差异不大;棉花品质较1次喷施有轻微降低。因此,综合比较来看,T1处理的脱叶、吐絮效果均较好,且瑞脱龙价格适中,适宜在新疆奎屯垦区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2.
我国棉花脱叶催熟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化学脱叶催熟技术是棉花机械收获的重要前提,是机采棉综合农艺配套技术的关键环节。合理施用脱叶催熟剂能够提高机采棉的脱叶吐絮质量,降低籽棉的含杂率,对解决新疆棉花品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棉花脱叶催熟剂存在有效成分单一、剂型同质化严重、喷施装备及喷施技术落后,造成籽棉含杂率高,严重影响棉花品质。本文评述了机采棉脱叶催熟剂及其施用的研究现状,总结提出了棉花脱叶催熟剂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对今后棉花脱叶催熟剂减施增效的前景和研究方向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新疆棉区植保无人机喷施棉花脱叶催熟剂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植保无人机喷施棉花脱叶催熟剂田间作业现状、作业效果,为构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棉花脱叶催熟剂喷施作业技术体系以及无人机在棉花脱叶催熟作业中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以市场主流无人机对比喷杆喷雾机进行田间试验,评价和分析不同作业区棉花脱叶和吐絮效果。【结果】药后22 d,无人机两次施药的棉花脱叶率在82.2%~92.1%,吐絮率在85.8%~100%,脱叶效果显著好于地面喷杆喷雾机一次顶喷施药,催熟效果差异不大;不同无人机以及同一无人机不同作业区,对棉花的脱叶催熟效果不同,无人机喷雾施药的8个作业区中,仅有1个能同时满足兵团棉花机械采收对脱叶率和吐絮率的要求。无人机部分施药作业中存在作业参数选择不当、作业不规范以及因无人机自身设备性能未达最优而导致的药液喷施不均匀、漏喷等现象。【结论】采用无人机喷施棉花脱叶催熟剂施药技术有待进一步优化完善。  相似文献   

4.
脱叶剂对棉花叶片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测定技术,对脱叶剂的不同喷施时间条件下棉花叶片光能吸收、传递、转换特性及棉花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喷施脱叶剂降低了棉花叶片的光合功能,降低了最大光化学效率(Maximum photochemical efficiency,Fv/Fm)及PSⅡ反应中心开放部分的比例,使初始荧光(Minimal fluorescence,Fo)上升、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lectron transport rate,ETR)和PSⅡ总的光化学量子产量(Photosynthetic quantum yield,Yield)降低,提高了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on-radiant energy,NPQ),说明脱叶剂胁迫下棉花叶片发生了光抑制,PSⅡ复合体受到损伤伴随着光合电子传递受阻。吐絮率10%时喷施脱叶剂使棉花铃重、衣分、皮棉产量显著低于对照。吐絮率50%时喷施脱吐隆300 g·hm~(-2)+40%乙烯利1200 m L·hm~(-2),第25天棉花脱叶率为90.1%,吐絮率为99.87%,对棉花铃重、衣分及皮棉产量影响最小且更有利于促进叶片脱落和棉铃成熟。  相似文献   

5.
为了明确吡草醚对棉花催熟效果,探明吡草醚催熟对棉花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及室内药效测定方法,对施用2%吡草醚ME后棉花叶片脱落速度、吐絮率及产量结果等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吡草醚ME脱叶、吐絮效果明显,与常规脱叶剂噻苯隆相当;药后30天收获籽棉产量比清水对照区增加10.75%~21.60%,霜前花比例增加显著;单铃重减小、僵桃增多;对衣分、纤维长度等品质指标影响不明显。吡草醚具有安全性好、脱叶速度快、棉铃吐絮早、大幅度提高霜前花比例等优点,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棉花脱叶催熟剂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设置小区试验探究了3种脱叶剂在棉花上的应用效果,为研究区开展棉花脱叶技术提供科学依据。以主栽棉花品种新陆早45号为供试材料,设置4个处理,测定了棉花的脱叶效果、产量及纤维品质,对脱叶剂的应用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喷施脱叶剂对棉花的脱叶率和吐絮率有显著影响(P 0.05)。喷施瑞脱龙20 d后脱叶率和吐絮率分别达到89.2%和92.1%,显著高于其它处理(P 0.05)。喷施脱叶剂后对棉花的单铃重、衣分、单株结铃数及产量影响较小,处理A、处理B及处理C与对照处理D差异不显著(P 0.05)。喷施脱叶剂后对棉花纤维的长度、整齐度、伸长率、成熟度及马克隆值影响较小,处理A、处理B及处理C与对照处理D差异不显著(P 0.05)。试验证明,处理B(瑞脱龙+助剂+乙烯利)最适宜在本研究区使用。  相似文献   

7.
棉花脱叶催熟剂对纤维品质的影响及应用时间的确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棉花脱叶催熟技术是实现棉花机械采收的重要前提,确定脱叶催熟剂喷施时期及标准对实现良好的脱叶和催熟效果至关重要。本研究采用分期喷施脱叶催熟剂的方式,探讨了脱叶催熟剂对纤维品质的损伤程度,及与棉铃铃期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脱叶催熟剂对纤维长度的影响在品种间存在差异, 46%~69%的供试品种纤维长度较对照下降或持平,另有31%~54%的品种纤维长度反而较对照增加,所有品种纤维长度较对照平均仅降低0.2%~1.2%。纤维比强度受脱叶催熟剂的影响较为明显,其损伤量(处理与对照的差值)集中分布在-4~0 cN tex~(-1)之间。脱叶催熟剂对纤维比强度的损伤程度与喷施时间有关,铃龄30 d时喷施损伤大,铃龄37 d时喷施损伤减小,且有61%供试品种的比强度较对照平均增加了1.1cN/tex。脱叶催熟剂对纤维比强度的损伤量随棉铃铃期延长而加剧,因此可根据"脱叶催熟剂喷施时棉铃的铃龄与铃期的比值(Rd/b)"这一指标确定脱叶催熟剂的喷施时间。此外,棉铃铃期与棉铃体积、棉铃体积与纤维比强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如要生产比强度31 cN tex-1的棉花纤维,所选品种的棉铃体积应31.8 cm3、棉铃铃期应60.0 d,且要在Rd/b0.68 (铃龄40.9 d)后喷施脱叶催熟剂(可控制纤维比强度损伤量小于0.5 cN tex~(-1))。  相似文献   

8.
通过喷施脱叶剂来调控棉花脱叶和吐絮已经成为机采棉花的重要管理手段。为进一步提高棉花脱叶催熟效果,本文对脱叶催熟喷施方案进行了优化。试验结果表明,脱叶剂喷施2遍较喷施1遍效果好,棉花脱叶率和吐絮率分别可达96.7%、98.3%;加施乙烯利时,宜在第2遍与脱叶剂一同喷施,脱叶率和吐絮率分别可达99.6%和99.7%。  相似文献   

9.
北疆棉花脱叶剂使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不同脱叶剂对棉花脱叶效果及棉花品质的影响,采用大田试验和室内检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分析不同脱叶剂对棉花脱叶率、吐絮率、衣分、马克隆值及纤维长度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6种脱叶剂处理对棉花均具有较好的脱叶效果和吐絮效果,其中,欣噻利、富棉和脱吐隆处理棉花脱叶效果最好,脱叶率达到87%以上;欣噻利和速脱乐处理棉花吐絮率均达到了90%以上;铁鸣、富棉、脱吐隆和喷脱处理吐絮率则低于对照。6种脱叶剂对棉花衣分的影响均较小,对马克隆值和纤维长度有一定的影响。综上分析,6种脱叶剂中欣噻利和富棉处理对棉花有较好的脱叶效果和吐絮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棉花的纤维品质。  相似文献   

10.
新疆机采棉花实现叶片快速脱落需要的温度条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机采棉的快速推进,籽棉含杂率过高导致清理工序过多及纤维不必要的损伤。新疆棉区棉花生长后期的热量资源有限,如何合理喷施脱叶催熟剂是改善原棉品质的关键技术措施。本研究采用分期喷施脱叶催熟剂的方式,探讨了温度变化对棉花叶片脱落率的影响及实现棉花叶片快速脱落需要的温度条件。结果表明,在喷施脱叶催熟剂后(7.0±1.0)d内,棉花叶片脱落率最高,达55%~79%,且与最高温度和每日≥12°C有效积温呈显著的线性关系。若要在喷施脱叶催熟剂后(7.0±1.0)d内实现>55%的叶片脱落率,则应满足该时间段最高温度大于27.2°C、每日≥12°C有效积温大于7.0°C·日的要求。因此,喷施脱叶催熟剂后(7.0±1.0) d内是实现良好脱叶效果的关键时间段,期间的最高温度和每日≥12°C有效积温则是影响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棉铃对位叶蔗糖代谢机制及棉铃产量性状、纤维品质对不同播期条件的响应。【方法】以棉铃产量性状具有明显差异的两个陆地棉品系A705和A201为供试材料,于2016―2017年进行大田试验研究,在不同播期(早播2016年4月12日,2017年4月15日;晚播2016年5月6日,2017年5月28日)条件下,研究棉铃对位叶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蔗糖、己糖、淀粉)和蔗糖代谢关键酶(液泡酸性转化酶、细胞壁酸性转化酶、蔗糖磷酸合成酶、蔗糖合成酶)的动态变化及差异,及不同播期对棉铃产量性状和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晚播棉铃铃期更长,铃重、单铃种子质量、籽指和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增加,衣分和马克隆值降低。晚播导致棉铃对位叶细胞壁酸性转化酶和蔗糖合成酶活性降低,蔗糖浓度升高,可能为棉铃的发育提供了更充足的碳源。【结论】晚播相对低温条件下,棉铃发育更完全,在生产上适当晚播可以提高纤维品质。  相似文献   

12.
棉铃对位叶C/N的变化及其与棉铃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产量差异显著的14个棉花品种为材料, 研究棉铃对位叶C/N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棉铃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关系。结果表明, 棉铃对位叶C/N随铃龄的变化可用y=at2+bt+c拟合[ y为C/N, t为铃龄(d), a、b、c为常数], 其主要特征值(a、b、c和C/N最大值)与单铃干物重(即单个棉铃的铃壳、棉籽和纤维3部分干重之和)和铃重(即棉籽和纤维两部分干重之和)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 而与衣分和铃壳率无显著相关关系。以a、b、c和C/N最大值为变量可将14个棉花品种聚类为Ⅰ(美棉33B等6个品种)、Ⅱ(科棉1号等6个品种)和Ⅲ(中棉所35和中棉所38) 3个类群, 三者棉铃对位叶C/N及单铃干物重的变化特征差异显著, 其中类群Ⅲ铃龄10~17 d期间的棉铃对位叶C/N显著高于类群Ⅰ和类群Ⅱ, 铃龄24 d之后仍保持在2.5左右, 整个铃期内变幅最大, 平均值最高, 其单铃干物重快速增长期最长, 平均增长速率最小, 最终单铃干物重和铃重均最大, 但3个类群棉花棉铃干物质在棉铃各部分分配率的动态变化无明显差异, 最终衣分和皮棉产量与棉铃对位叶C/N变化特性无明显相关性。棉铃对位叶C/N变化的基因型差异显著, 棉铃对位叶C/N在铃龄10~17 d期间高、铃龄24 d之后仍维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 有利于棉铃干物质的积累。  相似文献   

13.
不同脱叶剂对棉花生长和机采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研究了不同脱叶剂及施药时间对机采棉吐絮率、脱叶率及机采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脱叶剂喷施时间显著影响棉花脱叶率和吐絮率,其中,延迟喷施脱叶剂,脱叶率可降低18.6%~58.1%,尤其在喷药后5 d内,每天脱叶速率显著下降了1.7%。综合考虑脱叶率和吐絮率,建议阿拉尔垦区脱叶剂可选择瑞脱隆和脱吐隆,用量分别为375g/667m~2和180mL/667m~2,并复配1 050mL/667m~2的乙烯利。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棉铃发育过程中重量及品质的变化情况,通过挂牌选取不同时期棉铃进行测定分析。结果发现:在常规种植方式下,棉花上部(7台以上)、中部(4~6台)和下部(1~3台)果枝铃重有所差异,中部铃重最高,下部次之,上部最低,最大差值可达1.6 g;棉铃发育上,花后40~50天籽棉、铃壳、皮棉重量增加最快,且均在花后70天最重,而衣分则在花后55天最高;纤维品质指标中除了短纤维率呈不断下降趋势,花后45~55天下降最大,其余指标整体呈随生育进程增加而增加趋势,但长度、整齐度、断裂伸长率分别在花后65、70、60天出现最高值并有下降趋势。综上所述,棉铃发育并不是越长越好,花后超过70天,棉花重量、衣分、长度、强度、整齐度等多项指标都会降低,不利于棉花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15.
机采棉田脱叶催熟效果试验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脱叶催熟技术是机械化采棉配套措施之一。通过脱叶催熟剂的不同喷施时间、不同用量和不同配方试验,筛选出以脱落宝20g 乙烯利100g配方脱叶催熟效果最好且用量少、成本低;喷施时间以日平均温度20℃以上效果最好;随着处理时间推迟,用量大,效果不好,成本增高。施用脱叶催熟剂对棉花品质有一定的影响,施用越早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滴灌量变化对化学打顶棉花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为棉花化学打顶技术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2016年,田间自然条件下,以人工打顶作为对照,选用氟节胺复配型和缩节胺复配型两种打顶剂,分别设3种不同滴灌量,通过测定不同处理棉花农艺性状、机采前脱叶效果及产量变化,分析不同滴灌量条件下棉花化学打顶株型变化及产量效应。【结果】打顶处理与滴灌量处理对棉花株高及果枝长有显著的互作效应,其中化学打顶×中滴灌量组合较化学打顶×高滴灌量组合株高平均降低6%,果枝长平均变短12%,产量差异不大;而较化学打顶×低滴灌量组合株高增加13%,果枝长平均增加14%,籽棉产量却增加7%。化学打顶与人工打顶之间脱叶率及杂叶率无显著差异,而较低的滴灌量可以加快化学打顶棉花的脱叶进程。与人工打顶相比,化学打顶虽显著降低了上部果枝铃重,但对衣分及产量无显著影响。【结论】喷施打顶剂后的2次灌水控制在中滴灌量(32 m3·667 m~(-2)),不仅可以调节化学打顶棉花的株型和脱叶进程,还可以在不降低籽棉产量的同时减少滴灌量,生产上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脱叶剂喷施时间、频次对不同海岛棉品系脱叶、吐絮、产量性状及纤维品质的影响,以品系ZX102和ZX113为试验材料,采用三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置3个喷施时间,2种喷施频次,分析不同海岛棉品系对不同处理的响应。结果表明:使用脱叶剂能明显提高脱叶率,吐絮率为40%和50%下两品系药后15 d左右时脱叶率已达90%且显著高于清水对照(P<0.05);吐絮率40%和50%下使用脱叶剂使两品系马克隆值、上半部平均长度、比强度有所降低,表现为:CK>T2>T1,其中40%时T1处理的马克隆值显著低于CK(P<0.05),不同处理下两品系铃重和籽指表现为:CK>T2>T1,其中40%时T1处理的铃重显著低于CK(P<0.05)。在海岛棉机械采收实践中,为保证产量和纤维品质,当田间吐絮率50%时可采用T2喷施方式来实现。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以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艾氟迪(AFD)为研究对象,探索其对棉花产量形成以及纤维品质的影响,为科学施用AFD提供依据。【方法】设6个不同AFD处理水平,分析不同处理对棉株株高、铃数、铃重、籽棉产量和纤维品质等的影响。【结果】棉株株高与AFD处理水平呈负相关关系;AFD在抑制棉铃脱落率和提高棉铃吐絮率方面效果明显;AFD在处理水平为1 350~1 800 m L·hm-2时,单株铃数和铃重较对照有显著提高,同时获得的籽棉产量较高;不同水平的AFD处理对棉纤维的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断裂伸长率没有显著影响,但高水平的AFD处理对纤维长度和长度整齐度指数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结论】适宜的AFD处理水平对棉花增产效果显著,且对纤维品质影响较小。探寻AFD对棉花的影响机制,对生产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棉花脱叶催熟是实现机械采收的前提。噻苯隆和乙烯利混用是我国目前主要的脱叶催熟方式。鉴于不同棉区的环境条件和种植模式差异较大,研究了不同棉区噻苯隆和乙烯利的适宜用量及配比。【方法】于2018年在黄河流域棉区的河北河间、河北邯郸、山东德州和山东无棣、长江流域棉区的江苏大丰、北疆棉区的石河子Ⅰ和Ⅱ、南疆棉区的轮台和沙雅共9个地点开展田间试验,设50%(质量分数,下同)噻苯隆可湿性粉剂和40%乙烯利水剂3个混用处理,每公顷用量分别为450 g+1 725 m L(T1)、600 g+3 000 m L(T2)、600 g+4500 m L(T3),噻苯隆和乙烯利有效成分配比分别为1∶3、1∶4和1∶6,以喷施清水为对照。【结果】在江苏大丰,药后16 d各处理脱叶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在其他8个试验点,大多数处理药后14 d的脱叶率显著高于对照,且自然脱叶率越低提高幅度越大;但噻苯隆和乙烯利不同用量及配比之间的脱叶率差异不一致,且大部分情况下差异不大。部分地点某些处理药后14~16 d的脱叶率可达到90%。不论药前吐絮率低或高,药剂处理14~16 d后,与清水对照相比吐絮率未表现出明显的增加;然而,药前吐絮率较低的试验点药后吐絮率增幅大,反之,吐絮率增幅小。噻苯隆和乙烯利混用对大部分试验点的产量和纤维品质无显著影响。【结论】药后14 d左右,噻苯隆和乙烯利混用的脱叶效果比较明显,不同剂量和配比之间无一致性和大的差异;催熟效果相对较差,对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影响不大。综合考虑脱叶催熟效果的稳定性和药剂成本,初步建议各棉区每公顷应用600 g的50%噻苯隆可湿性粉剂和3 000 m L的40%乙烯利水剂进行脱叶催熟。  相似文献   

20.
一师二团长绒棉机采脱叶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提高长绒棉机采脱叶效果,一师二团选用80%噻苯隆可湿性粉剂(瑞脱龙)对长绒棉新海21号进行脱叶催熟田间药剂试验,结果显示,长绒棉机采前脱叶催热可用80%噻苯隆可湿性粉剂(瑞脱龙)25~30g/667 m~2+专用助剂5 mL/667 m~2+乙烯利50~70 mL/667 m~2叶面喷施,可显著提高棉花的脱叶率和棉铃的吐絮率,为该产品在生产中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