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探讨子痫前期患者凝血功能及血小板相关指标包括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H),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平均体积(MPV)等的参数变化,了解子痫前期患者凝血功能的状态。方法选取41例子痫前期患者,41例正常晚期妊娠妇女和41例非孕妇女作为对照组。采用日本Sysmex Corporation公司的CS-5100凝血分析系统与XT-1800i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结果子痫前期患者PT、APTT值较正常晚期妊娠妇女和非孕妇女明显减低(P<0.05),PT-H、FIB、D-D值明显升高(P<0.05),TT值在3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T减少(P<0.05),PCT,MPV,PDW均增高(P<0.05)。结论子痫前期患者有明显的高凝状态和血小板消耗,妊娠期检测凝血功能及血小板功能对子痫前期的病情检测和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医药科学》2017,(6):23-26
目的探讨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凝血指标及血小板聚集率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阿司匹林组及联合组,每组40例,阿司匹林组接受阿司匹林肠溶片抗凝治疗,联合组接受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抗凝治疗,分析两组治疗过程中凝血指标及血小板聚集率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过程中,PT、APTT及INR呈升高趋势,FIB及PAR呈下降趋势(P<0.05),入组时及治疗7d时比较,两组间PT、APTT、INR、FIB及PAR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治疗14d及治疗28d时,联合组PT、APTT及INR高于阿司匹林组,FIB及PAR低于阿司匹林组(P<0.05)。同时,两组治疗过程中,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老年冠心病的治疗中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可在不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同时,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凝血及血小板聚集率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凝血4项和血小板参数指标在肝硬化患者病情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对65例肝硬化患者与4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凝血4项凝血活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指标检测。结果 PT、APTT、FIB、PLT、PCT、MPV、PDW8项指标中,PT、APTT明显延长,TT稍延长,FIB、PLT、PCT显著减少,MPV、PDW增大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异常程度与肝硬化的严重程度相关。结论凝血4项和血小板参数联合检验,对观察肝硬化患者肝脏功能损害程度、判断预后及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凝血4项和血小板参数指标在肝硬化患者病情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对40例健康对照组与65例肝硬化患者进行PDW(血小板分布宽度)、PCT(血小板压积)、MPV(血小板平均体积)、PLT(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指标和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TT(凝血活酶时间)、FIB(纤维蛋白原)4项凝血检测。结果 PT、APTT、FIB、PLT、PCT、MPV、PDW8项指标中,PT、APTT明显延长,TT稍延长,FIB、PLT、PCT显著减少,MPV、PDW增大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异常程度与肝硬化的严重程度相关。结论凝血4项和血小板参数联合检验,对观察肝硬化患者肝脏功能损害程度、判断预后,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张莹 《中国医药指南》2023,(15):102-104
目的 深入分析血小板参数、凝血功能相关指标与孕晚期妊娠高血压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关系。方法 将于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50例孕晚期妊娠高血压患者为对象和同时期接受正常检查的50例孕晚期孕妇为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孕妇六项凝血指标(PT、APTT、TT、FIB、FDP、D-D)及血小板参数(MPV、PLT、PDW)情况,分析观察组不同疾病严重程度孕妇六项凝血指标和血小板参数的情况,另外采用Pearson相关法分析疾病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PT、APTT、TT、PLT水平较对照组低,FIB、FDP、D-D、MPV、PDW水平较对照组高(P <0.05)。与妊娠高血压组相比,子痫前期组PT、APTT、TT、PLT水平较低,FIB、FDP、D-D、MPV、PDW水平较高(P <0.05)。PT、APTT、TT、PLT水平与妊娠高血压疾病呈负相关(P <0.05),FIB、FDP、D-D、MPV、PDW水平与妊娠高血压疾病呈正相关(P <0.05)。结论 血小板参数、凝血功能指标与孕晚期妊娠高血压疾病严重程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孕晚...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指标和血小板参数的临床变化。方法选取2009年5月到2011年5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肝硬化患者85例为观察组,取在我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人为对照组,分别分析两组在血小板参数(PLT、PCT、MPV、PDW)、凝血指标(TT、PT、APTT、FIB)的情况。结果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PCT、PLT明显减少,PDW、MPV明显增加;TT、PT、APTT均明显延长,FIB明显降低,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血指标和血小板参数可以明显反映肝硬化患者肝损伤程度和凝血功能异常情况,可以做为肝硬化患者预后判断及出血倾向的重要指标,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肝病患者凝血、纤溶指标及血小板参数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凝血、纤溶指标和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使用贝克曼ElitePro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和迈瑞BC-5500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分别检测40例健康体检人员为对照组和90例肝病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以及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分布体积(MPV),并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肝硬化、肝癌患者的PT、APTT、TT延长,FIB降低,D-二聚体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与代偿期相比,肝硬化失代偿期也存在PT、APTT、TT显著延长,FIB降低,D-dimer升高现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肝硬化失代偿期和原发性肝癌中PLT、PCT显著减少,MPV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肝病患者凝血、纤溶及血小板参数,对病情判断、出血抢救,治疗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替格瑞洛联合氯吡格雷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中的临床价值及对凝血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 80例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介入治疗前后采用氯吡格雷治疗,实验组患者介入治疗前后采用替格瑞洛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的凝血功能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5.00%高于对照组的7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APTT、PT、TT、Fbg、D-D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PTT、PT、TT长于本组治疗前, Fbg、D-D低于本组治疗前,且实验组患者的APTT(34.13±2.62)s、PT(12.20±2.39)s、TT(13.01±2.43)s长于对照组的(22.76±2.72)、(10.31±1.67)、(11.62±2.59)s,Fbg(3.57±0.83)g/L、D-D(449...  相似文献   

9.
刘师平 《首都医药》2007,(14):17-17
目的探讨PT、APTT、FIB、TT、PLT含量检测对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状况及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本文对70例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及其参数、凝血功能相关指标与30例健康对照组比较,肝硬化患者血小板计数(PL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血小板和凝血功能的相关指标(PT、APTT、TT、FIB)可作为临床判定肝硬化损害程度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270例肝硬化患者凝血4项及血小板参数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凝血4项和血小板参数指标在肝硬化患者病情中的变化。方法采用德国美创公司AMAX190型凝血仪和日本SYSMEX公司XT-1800i型血液分析仪,对270例肝硬化患者与48例健康对照组进行凝血4项凝血活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指标检测。结果 PT、APTT、FIB、PLT、PCT、MPV、PDW8项指标中,PT、APTT明显延长,TT稍延长,FIB、PLT、PCT显著减少,MPV、PDW增大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异常程度与肝硬化的严重程度相关。结论凝血4项和血小板参数联合检验,对观察肝硬化患者肝脏功能损害程度、判断预后,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梗死采用阿托伐他汀钙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92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6例。给予对照组硫酸氢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运用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治疗后血脂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1.30%高于对照组的71.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美国国立研究所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为(6.05±1.02)分,低于对照组的(9.67±1.3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血小板计数(PLT)低于对照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运用阿托伐他汀钙与硫酸氢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可以减轻神经功能损伤,改善凝血功能,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参数、凝血功能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按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入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87例脑梗死患者分为轻度缺损组、中度缺损组和重度缺损,另选取我院同期健康志愿者50名。测定所有研究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红细胞比容。结果随着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加重,患者PLT持续降低,MPV、PDW、Fib及D-D持续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T、PT、APTT及TT在健康对照组及脑梗死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加重,患者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红细胞比容均持续上升,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参数、凝血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检测有助于脑梗死患者的病情预测和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凝血功能与血小板参数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15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在我院体检的11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及血小板参数,凝血功能指标包括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参数包括大血小板比例(P-LCR)、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计数(PLT)等,凝血功能指标采用法国STA-COMPACT全自动凝血仪进行检测;血小板参数检测采用XE-2100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检测。结果原发性肝癌患者的TT、APTT、PT均明显长于健康对照组,FIB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LCR、PCT、MPV、PLT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均有P<0.05;2组患者的PDW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会出现血小板参数及凝血功能指标的异常,血小板参数及凝血功能指标的异常对肝癌肝功能受损程度及避免患者出血倾向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Child-Pugh分级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血小板参数、网织红细胞参数的变化.方法150例肝硬化患者,根据Child-Pugh分级标准分为A组(A级)、B组(B级)、C组(C级),每组50例.检测并比较三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g)、凝血酶时间(TT)]、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和网织红细胞参数[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G)含量、网织红细胞绝对数(RET#)、网织红细胞百分数(RET%)].结果B组和C组患者的PT、APTT、TT水平均高于A组,Fig水平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的PT、APTT、TT水平均高于B组,Fig水平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Child-Pugh等级升高,PT、APTT、TT水平逐渐升高,Fig水平逐渐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的PLT、RBC、HBG、MPV、PDW、RET#、RET%水平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Child-Pugh等级升高,PLT、RBC、HBG水平逐渐降低,MPV、PDW、RET#、RET%水平逐渐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凝血功能、血小板参数及网织红细胞参数异常,并且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有关.  相似文献   

15.
章丁华 《药品评价》2021,(3):166-169
目的:探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间于新余市第四医院治疗的80例冠心病老年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分析两组间的治疗效果,分析比较其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时间、次数与间隔时间,血小板计数和聚集率以及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时间(TT),记录在治疗期间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心绞痛发作时间、次数与血小板聚集率低于对照组(P<0.05),且发作间隔时间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PT、APTT、TT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高龄冠心病时,可发挥抗血小板作用,缓解患者心绞痛,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发挥良好的疗效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6.
陈慧春  徐元宏 《中国基层医药》2010,18(21):1649-1650
目的 探讨病毒性肝炎患者血小板及凝血功能指标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31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分为急性肝炎组、慢性肝炎组、重度肝炎组和肝炎后肝硬化组.另外选择正常体检的健康人80例作为对照组.联合检测其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型血小板比率(P-LCR)、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FTT)、纤维蛋白原浓度(Fbg).结果 慢性肝炎组、重度肝炎组和肝炎后肝硬化组的PLT、MPV和Fbg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PDW、P-LCR、PT、TT、APTT)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血小板及凝血功能指标的联合检测有助于观察病毒性肝炎的病程进展程度,对于临床治疗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老年冠心病患者应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106例老年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1组(34例)、试验2组(35例)、试验3组(37例).试验1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试验2组采用氯吡格雷治疗,试验3组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三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活...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口服阿司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法将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就诊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福鼎医院的152例脑梗死患者分为参照组和病例组,每组各76例,其中参照组口服阿司匹林治疗,病例组口服阿司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炎症因子水平、凝血功能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病例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4.74%,高于参照组的78.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后IL-6、hs-CRP、TNF-α、FIB均较治疗前降低,PT、APTT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病例组治疗后IL-6、hs-CRP、TNF-α均较参照组低,PT、APTT更高,FIB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病例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6.58%,参照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5.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脑梗死患者口服阿司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可以修复神经功能损伤,减轻炎症反应,改善凝血功能,且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凝血功能和血小板活化标志物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全自动血凝仪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健康非妊娠妇女60名、健康晚期妊娠60名和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58例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抗凝血酶-Ⅲ(AT-Ⅲ)、CD62p和血小板激活复合物(PAC)-1。全自动血凝仪采用凝固法检测PT、APTT、TT、FIB,免疫比浊法检测D-dimer,发色底物法检测AT-Ⅲ。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62p和PAC-1。结果与健康非孕组比较,健康晚孕组及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各组PT、APTT明显缩短、AT-Ⅲ明显降低、FIB和D-dimer明显升高,CD62和PAC-1表达明显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健康晚期妊娠组比较,妊娠期高血压组、轻度子痫前期组和重度子痫前期组PT、APTT明显缩短、AT-Ⅲ明显降低、FIB和D-dimer明显升高,CD62和PAC-1表达明显增加,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妊娠高血压综合征随病情加重,FIB、AT-Ⅲ、D-dimer、CD62p和PAC-1有增高趋势。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凝血功能指标和血小板活化标志物检测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病情监测,早期防治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老年冠心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就诊的90例符合入组标准的老年冠心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Ⅰ组30例、Ⅱ组30例、Ⅲ组30例,Ⅰ组患者单纯口服阿司匹林1次75mg,1日1次,Ⅱ组单纯口服氯吡格雷1次50mg,1日1次,Ⅲ组口服阿司匹林1次75mg,1日1次,氯吡格雷1次50mg,1日1次,3组均治疗4周,疗程结束后评估心绞痛治疗效果,空腹抽血检测后血小板聚集率PAG及凝血3项(部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A、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结果Ⅰ组、Ⅱ组、Ⅲ组治疗后APTT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AG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Ⅲ组治疗后APTT明显高于Ⅰ组、Ⅱ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AG明显低于Ⅰ组、Ⅱ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Ⅲ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Ⅰ组、Ⅱ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Ⅰ组、Ⅱ组、Ⅲ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是治疗老年冠心病的安全、有效的方法,抗血小板聚集效果及抑制凝血作用优于单一抗血小板治疗,短期应用未增加不良反应,可在临床上进一步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