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锥颅引流术在急诊抢救高血压性脑出血中的应用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至2009年8月应用锥颅引流术及锥颅后行开颅手术的134例(治疗组)与非手术内科保守治疗的87例(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治疗组根据CT定位确定穿刺点、脑出血量、是否合并脑疝等选择单纯锥颅术或锥颅后行开颅手术的术式,血肿量<30 mL单行锥颅引流术,血肿量>30 mL并有脑中线移位>5 mm者,锥颅后再行开颅手术;对照组仅采用内科保守治疗.结果:治疗组病人生存率、出院时ADL ⅠⅡ级生活能力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锥颅引流术对急诊抢救高血压性脑出血是一种有效的措施,能提高病人的生存率及愈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锥颅置管加尿激酶灌注持续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方法:根据CT示血肿部位,选择血肿最厚层面中心点,局麻下锥颅,置入带导丝硅胶管,注入尿激酶(国产)4~5万U,闭管2h后开放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40例。结果:40例患者中血肿消失32例,残留的血肿〈10ml6例,死亡2例。结论:锥颅置管加尿激酶灌注持续引流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简便易行、花费少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在CT引导下颅骨锥孔置管引流治疗亚急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安全性、疗效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80例亚急性、慢性硬膜下血肿,出血量约70-110ml,平均90 ml,出血时间4天-3周以上,平均21天。根据术前CT平扫、增强扫描、MRI图像分析,采用治疗计划系统制定引流管置入计划,按计划在CT引导下颅骨锥孔准确置入引流管。置入后即刻及术后1、5、15天CT平扫复查观察引流管在血肿内分布位置,有无并发症发生及疗效。结果:80例亚急性、慢性硬膜下血肿颅骨锥孔置管引流均顺利完成,76例引流管置入部位、深度均满意,2例引流管置入较浅,于置管3天后病人不小心引流管外脱于血肿外,2例置入的引流管偏离血肿中心,发现后在CT机房即对引流管位置、角度调整为满意位置,8例合并血肿腔积气,经保守治疗积气吸收。80例亚急性、慢性硬膜下血肿完全吸收78例,2例血肿延迟吸收好转。总有效率100%(80/80)。结论:在CT引导下颅骨锥孔置管引流治疗亚急性、慢性硬膜下血肿是一种简便、易行、安全有效微创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和预后,并与传统大骨瓣开颅术的疗效和预后进行比较.方法:2007年7月-2010年7月9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其中行大骨瓣开颅术30例、锥颅引流术30例、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30例,比较3组患者平均住院费用、平均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及近期疗效等指标.结果:锥颅引流组、小骨窗开颅组患者的平均住院费用、平均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均小于大骨瓣开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Glasgow预后评分(GOS)对患者进行预后评估,小骨窗开颅组、锥颅引流组、大骨瓣开颅组愈后良好率分别为46.7%、43.3%、26.7%,其中小骨窗开颅组和锥颅引流组的愈后良好率均优于大骨瓣开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小骨窗开颅组和锥颅引流组的平均住院费用、平均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愈后良好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锥颅引流术、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均优于大骨瓣开颅,而锥颅引流术与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分析微创血肿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死亡原因。方法:对1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锥颅血肿引流术,其中10例血液破人脑室的合并腰穿脑脊液排放治疗。结果:术后1天死亡3例,2天死亡5例。5天死亡4例,7天死亡2例。结论:微创血肿引流术合并腰穿脑脊液排放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应掌握手术适应症。注意手术方法,以及手术后处理。  相似文献   

6.
不同微创术对脑出血血肿周围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锥颅血肿抽吸术及抽吸引流术后对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缺血区的再灌注损伤。方法将117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锥颅血肿抽吸组60例和抽吸引流组57例,分别于术后3d及1、2、3周通过CT动态观察其血肿周围缺血半暗区的变化,以此来评定其再灌注损伤的程度。结果血肿抽吸组术后血肿明显缩小,但血肿周围缺血半暗区术后3d明显增大,1周迭高峰,2周开始稳定,3周明显下降;抽吸引流组术后血肿及血肿周围缺血半暗区逐渐缩小;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锥颅血肿抽吸术后血肿周围出现明显缺血再灌注损伤,原因可能是血肿腔减压后血肿周围血供改善,血肿腔内血管活性物质的吸收引发炎症和免疫反应所致;抽吸引流术可较快而持续引流出大量水肿液及血肿腔内血管活性物质,因而出现血肿周围缺血再灌注损伤不明显,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锥颅血肿抽吸脑室引流治疗老年人高血压脑出血继发脑室出血的疗效。方法:采用锥颅血 肿抽吸脑室引流治疗破入脑室的老年人高血压脑出血42例,并与同期内科保守治疗的51例对比分析。结果:手术组病死率显著低于保守组(P<0.01),日常生活能力(ADL Ⅰ~Ⅲ)比较,手术组明显优于保守组(P<0.01)。结论:锥颅血肿抽吸脑室引流治疗破入脑室的老年人高血压脑出血,手术创伤小,适应症广泛,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8.
CT定位下锥颅抽吸血肿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观察在CT简易定位下锥颅抽吸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在内科治疗基础上,对89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结合头颅CT定位行锥颅血肿抽吸治疗,并与71例单纯内科保守治疗做对照。结果 术后20d及6个月治疗组生存率、死亡率及神经功能恢复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锥颅抽吸血肿是一种简易有效、安全实用的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方法,适宜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在CT简易定位下 ,锥颅抽吸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在内科治疗基础上 ,对 89例高血压脑出血结合头颅CT定位 ,行锥颅血肿抽吸治疗 ,并与 71例单纯内科保守治疗对照。结果术后 2 0天及 6个月治疗组生存率 死亡率及神经功能恢复均优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锥颅抽吸血肿是一种简易有效 安全实用的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正高血压脑出血在中国的发病率急剧上升,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1]),而基底节区是高血压脑出血的好发部位。本研究比较锥颅血肿抽吸引流术与保守治疗在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12年7月—2014年9月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84例,其中男44例,女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和治疗组42例。治疗组采取锥颅血肿抽吸引流术,对照组采取保守治疗。2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锥颅免冲洗单纯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并与传统钻孔引流术进行疗效对比分析。方法将109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4例和对照组55例,治疗组行锥颅免冲洗单纯引流术,对照组行传统钻孔引流术,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8.1%和87.3%,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7%和10.9%,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锥颅免冲洗单纯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疗效佳,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早期应用水蛭素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在贵  程方敏 《临床荟萃》2010,25(15):1311-1313
目的 观察水蛭素注射液对自发性脑出血血肿吸收、血肿周围低密度区改变及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425例入选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8例和对照组117例.治疗组给予水蛭素注射液6 ml加入5%葡萄糖液25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4、10、21天利用CT测量血肿体积及血肿周围低密度区,采用欧洲卒中量表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 治疗组第10、21天血肿体积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1±10)ml vs(27±8)ml,(14±7)ml vs (25±9)ml(P<0.01);治疗组21天时血肿周围低密度区小于对照组,(1.5±0.4)mm vs(3.0±0.7)mm(P<0.01);治疗组第10、21天欧洲卒中量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ESS)均明显高于对照组,(62±19)分vs(46±16)分、(66±24)分vc(51±14)分(P<0.01).结论 早期应用水蛭素注射液能促进脑出血血肿的吸收,使血肿周围低密度区缩小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用白眉蛇毒血凝酶(邦亭)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方法上消化道出血患者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所有病例均给予扩容及调整水电解质紊乱,静滴奥美拉唑42.6 mg,每日1次;静滴卡络磺钠60 mg,每日1次,重度贫血者予输血。治疗组再应用邦亭4 KU加生理盐水20 mL口服,每日2次,对照组用去甲肾上腺素8 mg加生理盐水90 mL,每日分3次口服。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75%,对照组总有效率80.95%,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眉蛇毒血凝酶是一种有效的、安全的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药物,在临床止血治疗中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李冀 《华西医学》2009,(9):2302-2303
目的:比较两种胸腔积液引流方法的效果。方法:统计210例(A组)使用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胸腔积液患者的引流胸水量、胸水消失天数、胸水完全吸收率,并与182例(B组)使用传统抽液引流胸腔积液患者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平均胸水量A组(4682±1235)mL,B组(2470±1040)mL;胸水消失天数:A组(6.5±2.6)d,B组(23.6±9.3)d;胸水完全吸收率:A组73.8%,B组25.8%,两组各指标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胸腔积液较传统穿刺方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于海娜  李艳华  刘刚 《临床荟萃》2012,27(17):1486-1487,149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脑出血后迟发性脑水肿(DCE)的相关危险因素,总结其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出血患者276例,分为迟发性脑水肿组(DCE组,31例)及非迟发性脑水肿组(非DCE组,24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高血压痛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出血量、出血部位.迟发性脑水肿患者采用白蛋白联合应用甘油果糖,呋塞米治疗.结果 DCE组患者有高血压病史者较非DCE多见,25(80.6%) vs 147(60.0%)(P<0.05),两组患者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出血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CE组患者较非DCE组患者出血量大,(32.5±4.6) ml vs(22.3±2.8) ml(P<0.01),两组患者出血部位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CE组患者28例病情好转,3例行手术治疗.结论 高血压痛史及出血量与迟发性脑水肿的发生相关,白蛋白联合应用甘油果糖,呋塞米治疗迟发性脑水肿疗效好,可以采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中少量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出血量在20~30ml、有明确神经功能障碍的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显微手术组和保守治疗组,显微手术组27例采用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清除血肿,对照组35例采用保守治疗。术后6个月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两组患者预后差异。结果显微手术组治愈率明显高于保守治疗组,病残率明显低于保守治疗组,再出血率及病死率与保守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神经功能障碍症状明确的中少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实施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能显著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7.
背景:医用生物蛋白胶具有封闭组织创面、减少渗出、止血、促进伤口愈合和防止粘连等功能。目的:系统评价医用生物蛋白胶在甲状腺手术中应用的效果。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网络版2000年1月至2013年4月公开发表的医用生物蛋白胶在甲状腺手术中应用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文献,对纳入的研究采用Rev Man 5.2统计学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6项研究,合计79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使用医用生物蛋白胶组术后第1天引流量[比值比为-27.36,95%可信区间(-33.86,-20.87),P〈0.00001]和术后总引流管引流量[加权均数差为-38.73,95%可信区间(-44.78,-32.67),P 〈0.00001]低于未使用医用生物蛋白胶组,术后切口拆线时间短于未使用医用生物蛋白胶组[比值比为-2.00,95%可信区间(-2.17,-1.83),P 〈0.00001]。两组术后3 d发热[比值比为1.53,95%可信区间(0.59,3.96),P=0.38]、切口感染[比值比为0.86,95%可信区间(0.12,6.15),P=0.88]及术后血肿[比值比为0.86,95%可信区间(0.21,3.48),P=0.83]等并发症无差异。说明在甲状腺手术应用医用生物蛋白胶在不增加术后并发症的情况下,可明显减少引流液的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影响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血肿吸收速度相关因素,提出脑出血血肿吸收速度模型,协助临床医师进行脑出血患者住院时间的判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78例脑出血患者的病史、入院时生命体征、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根据血肿吸收的速度将患者分为两组:血肿吸收慢组(R〈0.67 ml/d)、血肿吸收快组(R≥0.67 ml/d),应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探讨影响自发性脑出血血肿吸收速度的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下列因素与血肿吸收速度显著相关:年龄、糖尿病病史、入院时空腹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及胆固醇水平、出血体积、出血部位、破入脑室、中线移位、Glasgow 昏迷指数、NIHSS评分。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血体积、Glasgow昏迷指数、糖化血红蛋白与血肿吸收速度明显相关。进而,构建血肿吸收速度预测模型,该模型预测吸收慢(R〈0.67 ml/d)敏感性88.2%,特异性89.8%。结论出血体积、Glasgow昏迷指数、糖化血红蛋白可用于预测脑出血患者血肿吸收快慢,该预测模型对于急性脑出血血肿吸收速度具有一定的预测效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