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介绍的桌面终端安全防护技术是主动式网络安全管理的重要技术之一,它集成了防病毒、主动威胁防护、网络威胁防护和端点准入控制技术,实现了对所有企业网网络终端的规范化管理和策略准入控制,保证了合法用户进入网络。该方案以安全策略为核心,从控制网络单体入手,通过多方软硬件相结合,从而加强用户终端的主动防御能力,实现了保障整体网络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针对终端操作系统在应用中存在的安全问题,本文研究了基于自动化检测响应的终端安全防护技术,设计了自动化检测响应的硬件,包括控制系统、自动化信号传输、开关单元的测试、通信模块和测试系统5部分.然后利用K-means改进算法对终端的安全进行检测及防护.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研究的终端安全防护技术精确度高,误差值最小为0.2%,并...  相似文献   

3.
娄用够 《信息与电脑》2023,(8):140-142+164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各高校实验室规模不断扩大,实验室数量随之增加,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率也随之上涨。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高校管理实验室的需求,因此提出了一种基于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技术的高校实验室安全防护系统。系统基于物联网技术设计嵌入式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实现了用户考勤、实验室设备实时监控、实验室环境监控以及实验室安全事故预警等功能。研究成果可为高校实验室安全防护系统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随着物联网的快速发展,IoT设备也大量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与此同时,Io T设备安全问题及由此产生的攻击威胁也越来越严重,引起人们高度关注。本文主要在介绍物联网体系架构的基础上,针对IoT设备安全漏洞及危害进行分类阐述,并给出漏洞检测方法及防护技术,帮助人们有效应对物联网中针对IoT设备漏洞利用的攻击。  相似文献   

5.
针对目前内网安全防护策略疏于监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内网安全防护策略.改进后的安全防护策略采用指纹对用户身份的合法性进行认证,对内网用户终端的安全防护策略进行验证,对终端非法外联进行管控,划分了内网可信主机边界、内网可信用户边界、服务器可信使用者边界,有效地增强了内网安全,抵御了网络攻击.  相似文献   

6.
近期披露的信息安全事件表明,工控系统已经成为国外信息安全攻击的主要目标,必须加强工控系统的信息安全防护。工控系统与办公系统不同,系统中使用智能设备、嵌入式操作系统和各种专用协议,尤其是智能设备具有集成度高、行业性强、内核不对外开放、数据交互接口无法进行技术管控等特点,工控系统的安全风险评估方法、标准还在不断探索中。本文介绍工控设备安全保密风险评估模型和评估流程,以数控设备840D为例,进行工控设备的安全保密风险评估,围绕工控设备全生命周期给出了安全保密防护和检测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提高和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移动社交网络已经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给人们带来了极大便利.但是移动社交网络在用户信息泄露和移动支付安全方面的问题,严重威胁着用户的隐私和财产安全.本文从社交网络中用户信息泄漏和移动支付安全两个方面,详细分析了用户隐私泄漏和威胁移动支付安全的主要方式,并给出了相应的防护建议.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信息技术发展速度的加快,网络安全威胁和风险因素愈发突显。终端作为集信息交互、处理和存储为一体的设备,数量繁多,安全问题特别显著。基于此,可从网络准入、硬软件等层面研究终端存在的安全威胁,从接入控制、身份认证、监控与审计三方面提出未来终端安全防护的发展方向和具体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9.
当前人们对于网络安全的关注更多集中在服务器、终端和应用系统上,往往忽视网络设备自身的运行安全上,本文主要从目前网络设备存在的安全隐患、设备自身安全防护手段和几点建议三个部分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0.
物联网终端规模巨大、设备间能力差异大,存在资源受限、安全防护能力较弱、部署环境不安全等问题,容易被攻击者利用安全漏洞入侵,物联网终端安全成为当前物联网安全的薄弱环节。基于可信计算技术,面向物联网资源受限终端场景,提出了以物理不可克隆函数和设备标识符组合技术为基础的轻量化密码应用方案,并设计了信任根、设备标识、设备认证和安全代码更新关键机制,可为后续物联网终端安全防护技术研究及工程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Internet of Things (IoT) has drawn much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However, the image data captured by IoT terminal devic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users’ personal information, which are sensitive and should be protected. Though traditional privacy-preserving outsourced computing solutions such as homomorphic cryptographic primitives can support privacy-preserving computing, they consume a significant amount of computation and storage resources. Thus, it becomes a heavy burden on IoT terminal devices with limited resources. In order to reduce the resource consumption of terminal device, we propose an edge-assisted privacy-preserving outsourced computing framework for image processing, including image retrieval and classification. The edge nodes cooperate with the terminal device to protect data and support privacy-preserving computing on the semitrusted cloud server. Under this framework, edge-assisted privacy-preserving image retrieval and classification schemes are proposed in this paper. The security analysis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how that the proposed schemes greatly reduce the comput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storage burden of IoT terminal device while ensuring image data security.  相似文献   

12.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智能终端设备的普及导致全球数据存储总量持续增长,数据面临的威胁挑战也随着其重要性的凸显而日益增加,但目前部分计算设备和存储设备仍存在缺乏数据保护模块或数据保护能力较弱的问题.现有数据安全存储技术一般通过加密的方式实现对数据的保护,但是数据的加解密操作即数据保护过程通常都在应用设备上执行,导致应用设备遭受各类攻击时会对存储数据的安全造成威胁.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DICE的物联网设备证明存储方案,利用基于轻量级信任根DICE构建的可信物联网设备为通用计算设备(统称为主机)提供安全存储服务,将数据的加解密操作移至可信物联网设备上执行,消除因主机遭受内存攻击等风险对存储数据造成的威胁.本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3方面:(1)利用信任根DICE构建可信物联网设备,为提供可信服务提供安全前提.(2)建立基于信任根DICE的远程证明机制和访问控制机制实现安全认证和安全通信信道的建立.(3)最终利用可信物联网设备为合法主机用户提供可信的安全存储服务,在实现数据安全存储的同时,兼顾隔离性和使用过程的灵活性.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案提供的安全存储服务具有较高的文件传输速率,并具备较高...  相似文献   

13.
物联网下的区块链访问控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锦山  李茹 《软件学报》2019,30(6):1632-1648
随着物联网的不断发展,物联网的隐私保护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而访问控制技术是保护隐私的重要方法之一.物联网访问控制模型多基于中央可信实体的概念构建.去中心化的区块链技术解决了中心化模型带来的安全隐患.从物联网自身环境特点出发,提出物联网终端节点设备轻量级、物联网海量终端节点和物联网动态性这3个物联网下访问控制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然后,以这3个问题为核心,分析、总结了现有物联网中主流访问控制模型以及使用区块链后的访问控制模型分别是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后总结出两类区块链访问控制模型以及将区块链用于物联网访问控制中的优势,并对基于区块链的物联网访问控制在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张建国  胡晓辉 《计算机工程》2021,47(4):32-39,47
当前物联网设备节点动态性强且计算能力弱,导致物联网中的传统访问控制机制存在策略判决与策略权限管理效率较低、安全性不足等问题。提出基于以太坊区块链的物联网设备访问控制机制,结合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模型设计智能合约。对以太坊相关特性进行分析,建立结合用户组的改进RBAC模型。设计基于以太坊区块链技术的物联网设备访问控制架构及算法,通过编写图灵完备的智能合约实现物联网设备访问控制,融合以太坊区块链MPT树存储结构与星际文件系统对访问控制策略进行存储管理。在以太坊测试链上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机制具有较高的策略判决性能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来,随着物联网的快速发展,其应用场景涵盖智慧家庭、智慧城市、智慧医疗、智慧工业以及智慧农业.相比于传统的以太网,物联网能够将各种传感设备与网络结合起来,实现人、电脑和物体的互联互通.形式多样的物联网协议是实现物联网设备互联互通的关键,物联网协议拥有不同的协议栈,这使得物联网协议往往能表现出不同的特性.目前应用较广...  相似文献   

16.
随着物联网的迅速发展,巨量的嵌入式设备广泛应用于现代生活,安全和隐私成为了物联网发展的重要挑战.物联网设备互联构成集群网络,设备集群证明是验证集群环境内所有设备的可信状态的一种安全技术,也是物联网安全研究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传统证明技术主要针对单一证明者的场景,无法满足大规模集群的全局证明需求;而简单扩展的集群证明机制通常难以抵抗合谋攻击,且效率低下.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设备分组的高效集群证明方案.该方案将同构设备分组,并于每组设立一个管理节点负责该组的组内节点验证.当进行远程证明时,由于每个管理节点已经预先获悉该组节点可信性状态,所以只需要对全局集群环境内所有管理节点进行验证,从而提高了效率.该方案不仅高效,还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能够抵抗合谋攻击等.我们实现的原型系统实验测试结果表明,当同构设备越多,管理节点越少的时候,本文方案的证明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17.
边缘计算能够对海量终端设备的请求进行实时性处理,但是边缘计算的分布性和实时性等特点也为信息安全的防护带来了更多的局限,身份认证和隐私保护是边缘计算的应用和数据的安全防护需要面临的挑战问题。阐述了当前边缘计算终端安全接入时的信息安全需求,分析了其可能面临的信息安全威胁,提出了一种边缘计算场景下“云-边-端”三层体系的异构终端接入认证机制,方案能够支持海量终端的接入认证请求,并且通过匿名身份的方式保障了终端设备的隐私性。  相似文献   

18.
在物联网环境下,传统访问控制方法采用集中式的决策实体进行访问控制授权,容易出现单点故障和数据篡改等问题,造成用户隐私数据的丢失及设备被他人非法占用。利用区块链的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及可编程的特性,将区块链技术和访问控制技术相结合,提出一种新的物联网访问控制系统,并为该系统设计一个依托于超级账本的访问控制策略模型FACP。每个物联网设备根据FACP设置访问控制策略,只有符合访问控制策略的用户才可使用该设备,同时系统将用户划分为资源拥有者和资源请求者,以便于更好地区分不同需求的用户。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为物联网设备提供细粒度与动态的访问控制,且具有较高的吞吐量与较低的延迟,能够保证物联网设备访问控制的安全性及可靠性。  相似文献   

19.
本篇论文总结和分析了网络空间物联网信息搜索相关研究工作,作为物联网信息搜索的综述性工作。物联网信息是网络空间中最重要的资产,在各个领域行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探测、发现和识别网络空间中的物联网信息,已经成为了保障网络空间关键基础设施安全的前提和有效手段。本文,首先提出了网络空间物联网信息搜索的基本架构。其次,论文讨论了四类典型物联网信息的相关研究工作,包括操作系统信息、应用服务、设备种类和标识信息。网络空间存在着海量、动态和异构的物联网信息,本文总结和分析了物联网信息搜索关键技术的研究,包括探测技术和识别技术。最后,论文探讨了两类基于物联网信息搜索的应用,包括互联网空间测量和大规模安全事件分析。  相似文献   

20.
The paper proposes the use of Node-RED, a flow-based programming tool targeted to Internet of Things (IoT), along with a series of case studies related to different IoT contexts, which demonstrate Node-RED's potentialities and outcomings toward the realization of well-structured IoT environments. The analyzed applications potentially include a wide range of domains, ranging from smart cities, smart buildings, smart homes/offices, smart retailing, to smart transportation, smart logistics, smart agriculture, smart health, military scenarios, and so on. The motivations behind the presented work are related to the fact that IoT application fields usually involve the same technologies and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which are frequently adopted for totally different purposes. Issues such as systems' interoperabiliy, scalability, security and privacy naturally emerge, due to the huge amount of heterogeneous devices acting in the IoT environment itself and to the wireless nature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s. As a consequence, it is fundamental to dispose of adequate tools for supporting developers in design the network architecture and messages' exchange, in order to realize efficient and effective IoT network infrastructur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