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海龙 《科学通报》1993,38(22):2082-2082
硬骨鱼的视网膜,视锥系统在长时间暗适应后受到强烈的压抑.Raynauld 等(1979)发现,金鱼视网膜中双拮抗型神经节细胞在暗适应2h 后,对光完全没有反应.杨雄里等报道,仅接受视锥输入的水平细胞(视锥水平细胞)的光反应性在长时间(>2h)暗适应后受到强烈的压抑.双极细胞处于自光感受器至神经节细胞的信息传递的直接通路上,长时间暗适应对双极细胞反应性的影响迄今未见报道.本工作应用完整的在位眼杯标本,发现接受视锥信号的超极化双极细胞,其感受野周围的对光去极化反应在长时间(>2h)暗适应后受到强烈压抑,连续闪光使之增大.  相似文献   

2.
R. Stoop 《科学通报》1989,34(3):214-214
在鸟类视顶盖中,谷氨酸(Glu)可能是兴奋性递质;而甘氨酸(Gly)和γ-氨基丁酸(GABA)可能是抑制性递质。在家鸽视顶盖注射~3H-甘氨酸,使峡核小细胞部(Ⅰ_(PC))细胞体被标记。电刺激Ⅰ_(PC),可使外源和内源甘氨酸释放到顶盖灌注液中。由此推测,Ⅰ_(PC)-顶盖通路用甘氨酸作递质。将~3H-GABA注射到视顶盖,Ⅰ_(PC)细胞体被标记,表明Ⅰ_(PC)-顶盖投射含有GABA能纤维。  相似文献   

3.
杨雄里 《科学通报》1986,31(11):865-865
在鲤属鱼(Cyprinidae)视网膜水平细胞排列成两个亚层,分别称为外水平细胞(LEHC)和中间水平细胞(IHC)。IHC伸出长树突与杆细胞末端发生突触联系。进而,只有在暗适应的视网膜才能记录到其反应;它的光谱敏感曲线和鲤鱼杆细胞的视色素——视紫质(λ_(max)=523nm)的吸收光谱相似。这些结果提示IHC可能仅接收来自杆细胞的输入。  相似文献   

4.
重建视网膜     
正失去视力者重获光明可能成为现实,对眼部最为复杂结构——视网膜的实验室重建在研究者的努力下或将柳暗花明。奇特结构视网膜位于眼球后部,由一薄层光敏组织组成,其复杂结构对获得视力举足轻重细胞环路视网膜中,感光细胞、双极细胞、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水平细胞和无长突细胞等5种细胞之间形成神经环路,组成了自然界最为复杂的回路之一。当光线到达视网膜,刺激感光细胞  相似文献   

5.
提出中心凹相邻两视锥细胞的外纤维和内段形成了强耦合区,构成光纤耦合器,我们的计算结果证实了这一点.发现红光和绿光在相邻视锥细胞交叉传输,黄光跑到相邻细胞而蓝光能量是在两细胞中接近均匀分配.根据中心凹相邻视锥细胞构成光纤耦合器的理论,我们统一了争论138年的两个重要色觉学说——三原色说和对立色学说,找到了对立色学说在视网膜光感受器水平一级的解剖学光学基础,解决了这个138年的世界性难题.同时在前人的颜色视觉三阶段学说基础上,提出了四阶段学说,发现在两相邻视锥细胞的外纤维和内段形成的强耦合区对不同波长的光进行了选择性预处理,称之为颜色预处理.根据红光和绿光在相邻视锥细胞交叉传输的现象,发现在视网膜的中心凹的外段成正像(即视网膜进行光电转换时为正像),颠覆了通常认为的眼睛成反像(即视网膜进行光电转换时为反像)的理论.最后,解释了中心凹的最中心区(蓝色盲15′视角区)无S视锥细胞的原因是提高空间分辨率.  相似文献   

6.
谢来华 《科学通报》1989,34(16):1279-1279
触发性活动(triggered activity)是近年来提出的心律失常发生机制的新概念,包括早期后去极化(early afterdepolarization,EAD),延时性后去极化(delayed afterdepolarization,DAD)等后电位及其所  相似文献   

7.
蹇骞  马毅 《科学通报》2023,(10):1192-1202
器官移植是治疗器官终末期疾病的最有效手段,诱导特异性移植免疫耐受是移植免疫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黑色素瘤缺乏因子2(absent in melanoma 2, AIM2)是一种位于细胞内的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PRR), AIM2识别异常双链DNA(double-stranded DNA, dsDNA)并对多种免疫细胞发挥调控作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AIM2的激活与移植排斥的发生密切相关.移植物细胞损伤时会释放包括dsDNA在内的多种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age-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 DAMPs), AIM2识别移植物来源的dsDNA后激活固有免疫反应并协调适应性免疫反应, AIM2可能对诱导移植免疫耐受有重要影响.本文总结了移植物来源的dsDNA进入细胞质并激活AIM2的过程以及AIM2激活所受到的多层次调控,并从固有免疫系统及适应性免疫系统两个方面探讨了AIM2在移植免疫中的作用,并对后续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激活机体的适应性免疫反应是提升长期抗肿瘤疗效的关键因素.化学治疗、放射治疗、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 therapy, PDT)等方法可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并伴随着免疫原性死亡(immunogenic cell death, ICD). ICD引起的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age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 DAMPs)分子的暴露或释放可刺激免疫系统发挥抗肿瘤免疫作用,招募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 APC),激活T细胞适应性免疫应答.因此,在肿瘤免疫治疗中ICD诱导剂可以改善其治疗效果,从而提高患者生存率.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基于纳米材料的癌症治疗平台不仅可以实现特定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 TME)刺激响应的药物控制释放,并且其可以调节TME进而诱导肿瘤细胞发生ICD,这撞击出了癌症纳米医学的新火花.自此以后,设计和构建增强肿瘤ICD效应的生物医用材料的相关研究受到了极大关注.基于此背景,本文首先介绍了肿瘤ICD的成因以及纳米材料在诱导肿瘤ICD中发挥的多重功能.其次...  相似文献   

9.
杨雄里  沈颖  韩明虎 《科学通报》1999,44(13):1369-1377
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GABA)是视网膜神经回路中的重要神经递质,利用膜片钳技术和快速灌流系统,对视网膜中谷氨酸受体和GABA受体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取得了若干重要进展,实验表明,水平细胞上的谷氨酸体为AMPA亚型,主要由flop型的剪接变异体组成,在双极细胞上,GABAA和GABAC两处受体亚型共存,并且首次发现GABAC受体显示明显的失敏,对受体动力学的分析表明,GABAC受体的激活、失活和失敏  相似文献   

10.
抑癌因子ARF可以激活p53诱导细胞周期的阻断或凋亡.为阐明ARF在促进细胞凋亡作用中的分子机理,建立了高表达p14~(ARF)的人黑色素瘤A375细胞模型.实验表明,p14~(ARF)高表达能促进p53富集在细胞核.经γ射线照射后,发现pI4~(ARF)高表达能促进A375细胞凋亡,促使Smac从线粒体释放到胞质中,p53,Bax,Caspase-3,Caspase-9,p21~(cipl)和p27~(kipl)蛋白水平明显提高,而Bcl-2和磷酸化的ERK蛋白水平下降.提示γ射线辐照下,p14~(ARF)促进A375细胞凋亡是ERK介入的依赖p53的以线粒体为核心的凋亡途径.  相似文献   

11.
大鼠膈肌β-银环蛇毒素结合蛋白的部分纯化及其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沈国光 《科学通报》1995,40(23):2181-2181
β-银环蛇神经毒素(β-bungarotoxin;β-BuTX)是从银环蛇毒分离得到的一种由两个亚基构成的碱性蛋白.与其它β-神经毒素一样,它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选择地抑制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释放.在中枢神经系统,这种毒素表现出既作用于胆碱能也作用于GABA能等神经元的细胞毒性.电生理研究资料表明,β-BuTX可能结合并阻断突触前的A型K~+通道,因此我们利用这种毒素作为探针,进行毒素结合蛋白的分离纯化工作,将可能有益于对突触前的离子通道结构与功能的探索,以增进有关突触递质释放机制的知识.文献报道,从小鸡  相似文献   

12.
赵志奇  魏锋  杨焕乔 《科学通报》1996,41(5):464-467
近年来免疫细胞化学显示脊髓背角浅层(Ⅰ~Ⅱ层)内含有大量的神经递质和调质,其中大部分存在于初级传入C类纤维末梢,如P物质(SP)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等.应用抗体微电极技术,我们曾观察到辣椒素作为一种化学性的伤害性刺激急性处理外周神经时,可特异地兴奋C纤维引起SP在胶状质(Ⅱ层)内释放.电生理实验表明微电泳SP可兴奋背角内伤害性感受神经元.这些结果明确提示SP介导痛觉信息的传入.γ-氨基丁酸(GABA)作为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抑制性递质大量分布在背角浅层.参与对脊髓痛觉的调制,基于GABA与SP在背角浅层分布的高度重迭,以及GABA受体拮抗剂Bicuculline可翻转微电泳  相似文献   

13.
细胞周期     
显微技术的出现使区分细胞周期成为可能。如按形态学分期,可将细胞周期分成后期、中期及间期。在增殖细胞中,周期的中断意味着细胞死亡;在成熟细胞、增殖失控则形成肿瘤。细胞周期根据合成DNA时间可分为G_1(DNA合成前期),S(DNA合成期),G_2(DNA合成后期),M(丝裂期)。基因和生物化学的研究表明有两种控制细胞周期的类型。一种是直接控制——前一步为后一步制造重要的底物;另一种是间接控制——前一步释放了后一步的抑制物,而后一步反馈控制先一步。G_1期为S期制备了核苷酸、组蛋白和聚合酶等所需物质。通过调节分子能使G_1细胞转变为G_0期,或激活静止期细胞转变为活跃增殖期。如静止期持续过长相当有害,增殖失控可能致癌。其关键在于调节G_1期的启动和启动点。如营养恰当、控制信息畅通,则细胞会顺利地通过启动点,并由此点有序地激发整个长链。  相似文献   

14.
翟青竹 《科学通报》1984,29(14):887-887
中枢神经系统中的r-氨基丁酸(GABA)从神经末梢释出后主要是在GABA氨基转移酶(GABA-T)作用下被降解失活。r-乙烯基GABA(r-vinyl GABA,GVG)是近年发现的一种专一性较强的GABA-T抑制剂。由于GABA-T受到抑制,脑内GABA含量可大幅度提高,而且能持续数十小时之久。本实验采用GVG作脑室注射,在脑内GABA含量提高的同时观察电针和吗啡镇痛效果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鞠文君 《科学通报》1995,40(17):1605-1605
细胞内第二信使双酰甘油(DG)和环腺苷酸(cAMP),在对外界信号的应答反应中起重要作用.DG激活蛋白激酶 C(PKC),cAMP激活蛋白激酶A(PKA),引起一系列靶蛋白磷酸化级联反应,调节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其它生理功能.我们曾发现,细胞松弛素B(CB)不仅改变微丝(MF)组装,并能刺激DG-PKC信号通路.有文献报道,在 G_0至S期早期,cAMP-PKA信号通路的激活对肝细胞的增殖具有促进作用,而这两种信号通路可能通过PKC的作用加以偶联,即PKC可通过磷酸化Gi蛋白激活cAMP-PKA信号通路.MF组装  相似文献   

16.
大鼠胚胎视网膜内RGNTF及其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明华 《科学通报》1992,37(13):1220-1220
我们已从顶盖脑组织提取液中分离出30kD分子量的蛋白质,并证明它对新生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具有维持存活、促进生长的作用,将其命名为视网膜节细胞神经诱向因子(RGNTF)。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制备了抗RGNTF单克隆抗体和RGNTF抗独特型单克隆抗体。本文用以上两种抗体,对大鼠胚胎视网膜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反应,观察RGNTF及其受体在视网膜的分布,为探讨RGNTF对发生中视网膜节细胞的功能意义提供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徐红 《科学通报》1987,32(20):1600-1600
本实验研究了在急性失血性低血压时,中枢GABA对血压的调节作用。 Wester大鼠(180—220g雌性),以乌拉坦麻醉(1g/kg),侧脑室注射GABA受体阻断剂荷包牡丹碱(Bicuculline,2μg/20μl)可引起血压升高。以颈动脉放血(3—6ml)造成低血压模型。血压的高低可由放血瓶的位置进行调节。在不同程度低血压的条件下,再注射同样剂量的荷包牡丹碱,发现基础血  相似文献   

18.
视网膜是视觉的基础, 结构十分精细复杂, 视网膜的功能完全依赖于视网膜的结构. 鉴于目前人们对视网膜发生的调控基因和机理了解很少, 利用含16361个基因的芯片分别检测了12~16周、22~26周胎儿及20~40岁成人视网膜中基因的表达水平, 发现814个基因在1或2个时间点表达水平相差3倍以上, 其中表达强度值在1个以上的时间点超过100的差异表达基因共106个, 依次是发育、分化、信号传导、蛋白质合成翻译、代谢、DNA合成修复重组等相关基因. 基因表达模式和聚类分析揭示随视网膜发育成熟呈下调趋势的基因最多, 而呈上调趋势的基因较少. 在上述106个差异表达基因中, 有46个目前在美国国立卫生院(NIH)眼科研究所(NEI)的视网膜cDNA或EST数据库中尚找不到, 它们在视网膜中的作用和功能也不清楚. 为了进一步确定基因芯片结果的可靠性, 采用荧光定量 RT-PCR和常规RT-PCR检测分析了上述46个差异表达基因及另外6个已知的视网膜特异表达基因的表达量, 其中27个基因的表达谱与芯片检测结果完全一致. 另外, 还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了NNAT基因在视网膜内的表达量及表达产物的细胞和亚细胞分布. 此外, 对106个差异表达基因的染色体定位进行检索揭示, 其中1个基因位于已知的视网膜锥体或锥-杆体营养不良基因位点处, 并与该病的发病有关. 此结果为阐明视网膜发育的调控机理、为视网膜疾病候选基因的确定提供了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19.
沈钧贤 《科学通报》1993,38(18):1701-1701
昆虫的中枢神经系统内有相当量的γ-氨基丁酸(GABA)分布.电生理学实验结果表明,GABA 为抑制性突触的兴奋剂,在突触传递中主要起抑制性神经递质的作用.Suga和 Katsuki(1961)用外加 GABA 溶液的方法,观察到 GABA 对螽斯(Gampsocleis buer-geri)神经连索中的听觉 T-形大纤维声反应脉冲发放有抑制作用.至于 GABA 对其它听觉神经元的影响及其在听觉信息加工中的作用,则至今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20.
在“免疫监视”体组织的细胞的探索中,免疫学家已发现种类繁多的淋巴细胞,每一种具有特殊的功能。在正确的培养条件下某些类型的细胞可以杀死其他类型的的细胞(包括肿瘤细胞)。这些细胞包括T淋巴细胞子集和“天然”杀伤细胞。现代免疫学研究已揭示,淋巴细胞是通过释放出类似激素的物质(总称为淋巴激活素)来联系的,这种激活素可固着在细胞表面并“激活”细胞。一种熟知的淋巴激活素是由被抗原激活的T淋巴细胞释放出的间白细胞素-2(IL-2)。1980年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S.Rosenberg组注意到,当正常人或动物的淋巴细胞用IL-2培养时可获得杀死培养物中肿瘤细胞的能力。在84年完成的一系列实验中已表明,把淋巴激活素激活的杀伤细胞(LAK)注入肺部患转移瘤的小鼠,肿瘤即消失;将IL-2和LAK细胞同时注入亦同样有效。在新近的一系列实验中他们发现,如将IL-2注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