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近10年有关针灸临床治疗颈性眩晕文献的检索和查阅,就针灸处方中主穴、配穴的选穴情况进行统计和归纳,得到主穴77个,配穴80个,主穴选用频率最高的是风池,选用频率达81.63%,但只有夹脊、百会的选用频率达到50%以上;配穴的选用频率最高的是足三里,其次为丰隆、太冲、三阴交.临床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选穴存在规律性,即辨经、辨证、辨病相结合、以局部循经配合远端辨证取穴.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近10年有关针灸临床治疗三叉神经痛文献的检索和查阅,就针灸处方中主穴、配穴的选穴情况进行统计和归纳,得到主穴72个。配穴76个。主穴选用频率最高的是合谷,选用频率达60.66%,其次为下关、扳机点、风池。配穴的选用第一支选用频率最高的是阳白,第二支选用频率最高的是四白,第三支选用频率最高的是颊车。临床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选穴存在规律性。即以辨病为主,结合辨经、辨证,以局部循经配合远端辨证取穴。  相似文献   

3.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方法研究现代文献中针灸治疗耳鸣的选穴规律,为临床治疗耳鸣提供更为有效、科学的针灸处方思路参考。  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相关数据库中1960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针灸治疗耳鸣的相关文献,统计分析所选腧穴出现的频次、归经、部位、特性及证型适用情况,并进一步采用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及神经网络模型挖掘分析其中的选穴规律。  结果:①共得到220篇符合要求的文献,其中中文文献214篇,英文文献6篇。②研究文献中作为主穴使用的腧穴共69个,选用频率较高(>20%)的穴位依次为听会、听宫、翳风、耳门、中渚、风池、百会。针灸治疗耳鸣根据患者的证型不同,配穴各异,如肝肾亏虚类证型(肝肾不足、肾精亏虚、肾虚)选用频次较高的配穴依次为太溪、肾俞、关元。③针灸治疗耳鸣的选穴涉及部位主要包括头颈、四肢、背部和腹部;其中主穴集中在头部,约占68.91%,且耳周是选穴最集中的部位;配穴多集中在下肢,约占59.32%。④针灸治疗耳鸣的主穴中三焦经选用频次最高,其次是胆经、小肠经;配穴中胃经选用频次最高,其次是肝经、胆经。⑤针灸治疗耳鸣的腧穴(包括主穴、配穴)重视特定穴的运用,占比达52.17%,其中五输穴的运用最多,且配穴多为特定穴。⑥聚类分析发现,听宫、翳风、听会是针灸治疗耳鸣的核心主穴组合。⑦关联规则分析表明,关联性最强的两主穴组合为风池-听会,关联性最强的三主穴组合为中渚、听会-耳门,关联性最强的四主穴组合为中渚、翳风、听会-耳门。⑧神经网络模型图可见,“听宫、听会、中渚、翳风、耳门”5个腧穴间的关联程度比较强。  结论:针灸治疗耳鸣的处方中多为主穴与配穴相结合,主穴多为耳周局部循经取穴,配穴为远端循经取穴及辨证取穴相结合,同时耳鸣针灸处方重视对特定穴的选用;临床取穴时,应辨病、辨经、辨证相结合,才能取得佳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数据挖掘技术在针灸治疗头痛的文献研究中的应用,总结头痛中医辨证与选穴配穴关系的规律。方法:整理1950~2008年国内公开发表的针灸治疗头痛的临床文献,采用频数分析法对文献中的选穴数量、用穴频数、辨证分型中主穴选择规律和频数、主穴及配穴的归经关系、常用穴体表的分布规律等进行研究。结果:针灸治疗头痛的主穴以头部穴、阳经特定穴为主,不同证型配穴以经脉辩证为原则进行配穴。结论:通过数据挖掘对针灸治疗头痛的用穴规律进行分析,可以获取其中的新规律。  相似文献   

5.
针灸临床治疗失眠选穴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近10年有关针灸临床治疗失眠文献的检索和查阅,就针灸处方中主穴、配穴的选穴情况进行统计和归纳。得到主穴68个,配穴88个。主穴选用频率最高的是神门,配穴是心俞。认为产生主穴、配穴选用上的差异的根源在于中医对失眠理论认识的不同把握。临床针灸治疗失眠的选穴存在规律性,主要继承了传统中医学的"宁心安神"、"辨证论治"的基本治疗思想。  相似文献   

6.
《山东中医杂志》2016,(5):420-423
目的 :总结近15年来针灸治疗荨麻疹的选穴规律。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2000~2015年有关针灸治疗荨麻疹的相关文献,对其中的选穴、配穴以及归经进行了统计、归纳和分析,并对其中规律进行总结和讨论。结果:共涉及14条经脉以及1个奇穴,每条经脉的选穴比例以大肠经最高,其次为任脉、脾经、膀胱经;涉及主穴35个,配穴20个,主穴使用频次前5位为曲池、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合谷,配穴使用频次前5位为足三里、合谷、曲池、大椎、三阴交,主配穴总频次前5位为曲池、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合谷。结论:手阳明大肠经和足太阴脾经为最常选用经络,曲池穴与血海穴为使用频次最高的腧穴,临床一般遵循辨证取穴、循经取穴及使用特定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偏头痛的选穴特点及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针灸治疗偏头痛的RCT文献,提取中医四诊信息,经过数据标准化处理并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 20.0系统挖掘其选穴规律。结果共纳入文献94篇,其中涉及配穴方案48例。主穴取穴主要在头部,以胆经穴为多,通过系统聚类得到5组腧穴组合;配穴的选穴主在四肢,以脾经、胃经、肝经、胆经穴为多,通过系统聚类得到6组腧穴组合。结论针灸治疗偏头痛的主穴取穴注重局部取穴与辨经取穴的有机结合,而重在治痛;配穴取穴强调远部辨经、辨证取穴,而重在扶正祛邪。针灸治疗偏头痛的选穴重在培本祛邪,标本兼顾,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肱骨外上髁炎的针灸治疗为例,来验证同名经配穴法在针灸治疗中的重要作用。方法:选取肱骨外上髁炎患者73例做单纯的针灸治疗,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治疗组37例。对照组:经络辨证选穴;治疗组:经络辨证选穴合同名经配穴。均为针灸治疗,1次/3d,15次为1个疗程,观察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100%;治愈率分别为72.97%、52.78%;组间临床疗效比较,总有效率无差异,治愈率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名经配穴法,辨证全面,标本兼治,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也是针灸治疗的临床优势病种之一。针灸治疗颈椎病方法多样,各有特色,本文主要从辨证配穴、局部配穴和特殊配穴三个方面梳理总结了针刺治疗颈椎病的特色针法。辨证配穴针法主要包括醒神通督配穴针法、通督养神配穴针法、心肾同调配穴针法;局部配穴针法主要包括颈三针、颈五针、颈六针、项八针及颈十针;特殊配穴针法主要包括颈腰同治针法、平衡针法、腹针法等。以期为临床针灸治疗颈椎病提供了选穴指导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现代数据挖掘技术,研究清代医家李学川的著作《针灸逢源》中所提及治疗中风及其后遗症的处方选穴规律及配伍意义。方法:利用Excel软件建立《针灸逢源》中风及其后遗症针灸治疗处方数据库,用IBM SPSS modeler 18.0、SPSS 24.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收集《针灸逢源》中的中风及其后遗症针灸治疗条文48条,分析得出共涉经络14条,穴位80个,使用频次最高的腧穴为合谷、风市、百会、曲池、水沟,使用频次最多的经脉为手阳明大肠经、督脉、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部位集中在头面颈、上下肢,特定穴多为五输穴、交会穴,配伍关联结果支持度、置信度排名前2位的是合谷→阳陵泉、曲池→足三里。结论:《针灸逢源》中针灸治疗中风及其后遗症的选穴、配穴规律有近部选穴、对症选穴、辨证选穴、循经选穴、按部配穴、上下配穴、远近配穴、同名经配穴,临证注意发挥特定穴的作用,注重经络辨证,辨证运用厥阴阳明转枢气机、醒脑开窍、疏通经络、启闭固脱等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现代针灸文献治疗鼻渊临床选穴配伍规律。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的方式,对1959—2016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F)和维普数据库中针灸治疗鼻渊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及梳理,得到相关文献38篇,分析现代针灸治疗鼻渊临床选穴配伍规律。结果分析发现,现代文献针灸治疗鼻渊有着以本经配穴法、局部配穴法、前后配穴法和三部配穴法为主的规律。结论针灸治疗鼻渊,应在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将辨证选穴与对症选穴有机结合起来,选取以位于鼻部周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的腧穴为主进行配伍,起到协同增效作用,增强针灸治疗鼻渊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腧穴配伍与配穴的概念含糊不清,使用上有混淆之嫌。鉴于此,通过查阅古今文献并结合临床研究,笔者认为腧穴配伍的概念是基于中医理论,在针灸选穴原则的指导下,结合临床和腧穴主治特性,选择2个或2个以上作用相同的腧穴进行配伍,发挥腧穴的协同增效作用,以达到特定治疗效果,提高临床疗效;而配穴的概念是相对主穴而言,是针对辨证或兼症选取的腧穴,与主穴共同构成针灸处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近15年针灸治疗青光眼的选穴规律。方法笔者通过检索CNKI 2000年至今的关于针灸治疗青光眼的相关文献,对其中的选穴、配穴以及归经进行了统计、归纳和分析,并对其中规律进行了总结和讨论。结果本研究中青光眼涉及11条经脉,5个奇穴和2个特定穴,其中每条经脉的选穴个数占本经穴位数量比例最大为肝经(21.4%),其次为脾经(14.3%);胆经(11.4%);心包经(11.1%),通过数量统计得出治疗青光眼的所有经脉以及奇穴、特定穴的主穴总频数为117次,配穴总频数为39次,主配穴总频数为156次,其中奇穴的主穴频数占所有经脉以及奇穴、特定穴主穴总频数百分比最高(27.4%),其次为膀胱经(18.8%);胆经经(15.4%);胃经(10.3%),肝经的配穴频数占所有经脉配穴总数百分比最高为(20.5%),其次脾经(15.4)、奇穴、胆经、大肠经(均为12.8%),主配穴频数占所穴位总数百分比以奇穴(23.7%)位列第一,第二是胆经(14.7%),第三是膀胱经(14.1%),第四是肝经(12.2%)。共统计主穴23个,配穴15个,其中主穴使用频次最高的前三个依次分别为:睛明穴17次(14.5%);球后穴14次(12.0%);太阳穴13次(11.1%)。配穴使用频次较高者为:合谷穴和太冲穴5次(12.8%);足三里、风池、三阴交、太阳穴均4次(10.2%),主配穴总频次前五名为:睛明穴和太阳穴均为17次(11.0%),风池15次(9.6%),球后穴11次(9.0%),合谷12次(7.7%),太冲穴11次,(7.1%)。结论选穴最多的是奇穴,膀胱经次之,睛明穴为运用频次最高腧穴其次为球后穴和太阳穴,一般遵局部取穴,辩证取穴和特定穴的选穴规律。  相似文献   

14.
《百症赋》是一篇以症状论治为主的歌赋。经络辨证是《百症赋》主要的辨证方法,经络辨证又有辨证归经和辨位归经2种。除了经络辨证之外,还用脏腑辨证和气血津液辨证作为补充。该赋的选穴处方大体可分为4大类:按经络选穴,按病位选穴,按部位选穴和按经筋选穴。《百症赋》的配穴方法有2大类,即按经脉配穴和按部位配穴。其中按经脉配穴的处方以本经配穴和交会经配穴为主,其次是表里经配穴和同名经配穴;按部位配穴方式以上下配穴为主。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现代针灸文献治疗咽喉肿痛临床选穴配伍规律。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的方式,对1957-2016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F)和维普数据库中针灸治疗咽喉肿痛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及梳理,得到相关文献72篇,分析现代针灸治疗咽喉肿痛临床选穴配伍规律。结果现代文献针灸治疗咽喉肿痛有着以表里经配穴法,特定穴中五输穴与原穴配穴法和局部配穴法为主的规律。结论针灸治疗咽喉肿痛应在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选取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太阴肺经为主的腧穴进行配伍,疏通两经经气,注重选取咽喉病变局部的阿是穴等痛点,疏调局部经络之气,同时配合治疗原发病,将辨证选穴与对症选穴有机结合起来,起到协同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6.
史坚鸣 《四川中医》2013,(7):120-122
目的:以桡骨茎突腱鞘炎的针灸治疗为例,来验证同名经配穴法在针灸治疗中的重要作用。方法:选取桡骨茎突腱鞘炎患者69例做单纯的针灸治疗,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治疗组35例,对照组经络辨证选穴;治疗组经络辨证选穴合同名经配穴。均为针灸治疗3日1次,15次为1疗程,观察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100%;治愈率分别为74.29%、52.94%;组间临床疗效比较,总有效率无差异,治愈率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名经配穴法,辨证全面,标本兼治,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针灸临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文献报道进行分析,总结其用穴规律,为针灸治疗心绞痛的临床运用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2013年以前公开发表的针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相关文献,对符合纳入标准的96篇文献的腧穴选用规律、经脉选用规律、常用刺灸方法等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结果针灸治疗心绞痛选穴共涉及72个腧穴,主穴使用频次最高的依次为:内关、膻中、心俞、厥阴俞、神门、巨阙、郄门。最常用的经脉为足太阳膀胱经、任脉和手厥阴心包经。结论针灸治疗心绞痛的临床用穴以心经及心包经相关的特定穴为主穴,配穴以辨证取穴为主。  相似文献   

18.
姜曼  刘颖  邵明璐  谭奇纹 《河南中医》2014,(7):1396-1397
针灸治疗呃逆常用的主穴有中脘、内关、足三里、攒竹、膻中,辨证配穴的证型多分为胃寒积滞证、胃火上逆证、气机郁滞证、脾胃阳虚证、胃阴不足证。针灸治疗呃逆的临床取穴多以任脉、胃经和膀胱经为主,主穴多以特定穴为主,配穴以脏腑辨证取穴为主。  相似文献   

19.
《针灸甲乙经》中处方用穴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灸甲乙经》(下面简称《甲乙经》)中多为单穴处方,文中从腧穴的发现形式、配穴理论的发展及实用性分析了单穴处方存在的主、客观原因;病变部位的局部取穴及循经取穴是《甲乙经》中临证选穴的主要规律,并重视特定穴的应用,其理论根源是《内经》中已有记载的腧穴理论和经络理论;临床辨证分类细致,强调辨证选穴。  相似文献   

20.
针灸治疗心绞痛临床与实验用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绞痛是冠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暂时缺血、缺氧所引起的以胸痛为突出表现的疾病.针灸治疗本病历史悠久,大量临床研究和试验研究证实,针灸治疗冠心病疗效肯定.然而临床上选穴和试验上用穴却有很大的差异.临床上选穴一般较多,并有主穴与配穴之分;也有辨证组穴的.临床实验选穴相对较少,而在动物实验选穴常常为1个,且常为内关穴,在研究与心脏有关脏腑经络相关性研究中,有效穴位常为2~3个.以下从临床疗效报道、临床研究和相关实验的选穴上来看选穴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