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陌生化"是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奠定了西方现代戏剧的基础。李渔是中国明末清初的剧作家和戏剧理论家,他初步建立起系统完善的中国传统戏剧理论体系。李渔提出来的剧作立意追求新奇、戏剧情节强调虚构、戏剧语言突出机趣等观念,具有明显的陌生化思维特征。探讨李渔戏剧理论中的"陌生化"思维,在全面把握李渔的戏剧美学思想、推动中西艺术观念的深入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清初的戏剧家李渔的戏剧理论是一个戏剧学的理论体系,是中国古典戏剧理论的高峰,因此一向受到高度的重视,其中的戏剧结构理论尤为人们反复探讨。但恰恰是其结构理论总有解说未畅之感。思其原因,大约历来的研究都着眼于阐发与肯定,未能采取批判与反思的立场。把李渔的结构理论放到中西戏剧美学比较的视野和明清戏剧创作的视野中,采取批判的立场,能使其内涵充分显露,其价值得到新的评定。  相似文献   

3.
徐晓钟是继焦菊隐、黄佐临之后的著名戏剧家和导演艺术家,是新时期最具影响的戏剧革新家,他以开拓的精神从理论到实践继承并超越了世界三大戏剧体系,继承并超越了焦菊隐和黄佐临,创造了从"再现美学"向"表现美学"拓宽的戏剧艺术,创造了既民族化又现代化的戏剧理论.具体表现为:唤醒戏剧本性的复归;导演创造意识的觉醒;强调表演艺术的提高与融合;重视舞台美术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4.
李渔和高乃伊是17世纪中西戏剧界的艺术巨匠,在剧本创作和理论建设方面都有突出的贡献。二人戏剧功用论的内涵都很丰富,然而就此作比较研究是迄今学界注意不多的内容。李渔和高乃伊对娱乐的理解虽不尽一致,但都持娱乐和教化归一的观点,认为戏剧要通过娱乐而发挥教育、风化作用,使观众在娱乐中受到教益。就如何实现寓教于乐的问题,李渔和高乃伊的观点也呈趋同之势。李渔和高乃伊的戏剧功用论是各自社会文化和艺术传统的产物,都带有自己民族、时代的鲜明烙印,但仍体现出共同的文心。  相似文献   

5.
李渔的戏剧美学引言杜书瀛当我们撰文阐述李渔戏剧美学思想的时候,正是这位杰出的戏剧理论家逝世316周年。——他在清康熙十九年(1680)死于杭州①。李渔在世时,已经名扬四海;而他去世后的数百年间直至今日,更是不断有人从各种不同的角度、用各种不同的观点评...  相似文献   

6.
本文阐述了李渔戏剧美学论著《闲情偶寄》中关于戏剧艺术的教育功用,并从其教育的主旨和“寓教于乐”的手段上给予深层次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李渔的<闲情偶寄>是一部内容厚实、力戒陈言、寓"庄论"于"闲情"的书,是我国第一部富有民族特点的古典戏剧美学剧作,在中国古典戏剧美学史上具有突出地位.李渔在中国美学史尤其是戏剧美学史取得的成就,得益于他世界观上一些积极的、进步因素的影响,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8.
人性是李健吾戏剧美学的灵魂,李健吾以独特审美视角为现代文学提供了崭新的文学经验和文学想象,在功利文艺观主流之外坚持了戏剧艺术自足性,与功利性文艺构成互补格局,这是他对现代戏剧美学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中医学的整体观方法论和形象整体思维模式,赋予故障诊断学深厚的文化根底和哲学内涵。李渔运用中医学的系统观念和辩证方法研究戏剧,在复杂的戏剧系统中对戏剧结构作出科学的诊断,使他的戏剧结构美学明显地体现出故障诊断学的系统诊断、专家系统领域知识理论、框架式知识结构表示法等现代科学方法与理论色彩,既表明了中国文化的现代价值,又揭示了李渔之所以能走出研究误区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0.
含泪的笑——论迪伦马特的戏剧美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迪伦马特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美学思潮中的许多特点,熔铸成自己独特的戏剧艺术与戏剧美学.创作上他拒绝从现成的理论原则出发,强调"瞬间直觉";他痴迷于怪诞风格,喜欢"即兴奇想";他推崇悖谬思维,并使之成为他的艺术秘诀;他将悲情隐于笑闹之中,以其构成"含泪的笑"的、黑色幽默式的悲喜剧艺术.他的戏剧既具艺术性,又具哲理性;既具现代性,又具大众性.  相似文献   

11.
方守金 《东方论坛》2007,3(5):63-68
戏剧关键词的增减与内涵的变化,既反映了戏剧艺术的发展,也表现出人们戏剧观念的深化。结合戏剧的创作和观赏实践,对戏剧关键词作新的解析,有助于清晰认识戏剧审美的本质与特征。  相似文献   

12.
贵州省有着丰富多彩、种类繁多的傩戏,并有一条从原始神巫之戏到有现代人文性、审美性内容的傩戏的完整链条,并且有多样的平行表现,所以,这样的傩戏文化表现,是阳戏类型学,以及贵州傩戏类型学的坚实基础。我们在贵州省傩戏类型丰富表现的背景下,展开了阳戏的类型学研究。贵州有六种大类的傩戏,而阳戏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种,它的意义是有着与“傩堂戏”系统完全不同的神性背景,是贵州省学界关注得比较少的一种傩戏。也是一种处于中间发展状态的傩戏。  相似文献   

13.
中华各民族戏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真实形象的艺术写照。中国少数民族在缔造华夏乐舞戏剧文化、中外戏剧文学与表演艺术交流的过程中,曾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建立过非常卓越的功勋。对中国少数民族戏剧的研究,不能单纯套用西方戏剧与中国汉族戏曲研究固定模式,而应该以先进的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文化人类学与民族学的实证考察,即理论联系实际的田野调查法,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背景、研究意义与学术价值进行较为详细的实证以及全面、系统、科学、务实的研究。从民族文化、戏剧艺术的视角,以翔实可考的文献资料与理论知识,对中华文明史作出科学描述和总结。以国内外民族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的丰富资料、先进的科研方法,来佐证中国少数民族戏剧艺术在世界戏剧文化体系中所具有的学术地位与价值。  相似文献   

14.
早期话剧是在西方话剧影响下的产物,但从戏剧审美观、编剧方法、演出形式诸方面来看,却与传统戏曲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与当时急剧动荡的社会现实、传统文化的巨大惯性、观众的审美要求和欣赏习惯有着直接的关系.早期话剧的草创者虽然没有意识到话剧创作、演出的民族化与现代化,但却以他们最早的话剧活动提出了这一戏剧理论和戏剧实践领域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5.
如果以表演作为戏剧的本质特征,仪式与戏剧这两个概念就出现了交叉甚至重叠,仪式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戏剧。对仪式与戏剧关系的把握不能建立在表演形式的相似性上,而应该建立在内容或功能的差异性上。区分仪式与戏剧内容或功能差异的是仪式与戏剧体现的情感,仪式与戏剧情感的差异是集体性情感与个体性情感的差异,而集体性情感与个体性情感的差异是仪式与艺术的差异,这样,以表演为特征的戏剧实际上就包括作为仪式的戏剧与作为艺术的戏剧。  相似文献   

16.
中国话剧从春柳社的生硬移植到左联话剧的粗糙雷同 ,走过了一条艰难跋涉的探索之路。经过二十多年的披荆斩棘 ,在中国话剧舞台上终于出现了曹禺这样大师级的剧作家 ,为中国话剧的成熟 ,矗立起一块高大的纪念碑。曹禺对中国话剧的建树及意义表现在 :首先 ,伦理批判与精神反叛的思想体系 ;其次 ,卓越的悲剧美学价值 ;第三 ,话剧文学样式的杰出发展。  相似文献   

17.
贝克特化简了戏剧的物质外衣,以强烈的人文关怀审视生命体验的终极样态,用怀疑精神、批判精神、超越精神去追求戏剧的人学内涵与艺术高度,将人学与审美融合于戏剧创作,探求人性价值与戏剧精神的恢复与重建。贝克特的戏剧精神扩大了人类的精神空间,使人能够在自由狂欢中进行灵魂对话,藉此抵达诗意的存在与艺术的超越。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绘画和戏曲,虽属不同门类的艺术,但所体现的"观物取象"的审美观照,"写意"摹情"的艺术观,"传神"的审美追求,"意象"的形象思维,"虚实相生"的手法等民族美学思想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9.
滑稽辨说     
滑稽历来是“模糊”美学:本体不明,界限不清。它缺乏戏剧的实体性、幽默的高雅性和丑的内蕴性。它其实只是人的一种特殊审美心理模式。它异常活跃,无处不在。大众化使它失去高品位意义;喜剧化使它获得审美价值。滑稽是一种荒谬悖理的现象,亦即人类嘲笑自身不足的一种审美愉悦心理现象。  相似文献   

20.
张彭春是中国话剧创作的第一人,他于1915年创作的三幕话剧《外侮》,比现代文学史上认定的中国第一部话剧作品提前了四年;张彭春是中国话剧的第一任导演,自从他1916年回国加入南开新剧团后,便实行欧美现代戏剧流行的导演制;在中外戏剧双向交流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张彭春也是第一人。或许是由于他“所务太广”的原因,或许是由于他的国民党政府官员的特殊身份,使他对中国话剧的杰出贡献,始终没能引起有关学者、专家的关注和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