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探讨治疗咽异感症治疗方法,采用耳穴压迫神门、心肝、咽喉、扁桃体、食道等穴,同时给予环甲膜针刺1-3次,共治疗咽异感症63例,总有效率达89%.结果表明耳穴压迫加环甲膜针刺是治疗功能性咽异感症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尿潴留是肛门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笔者在临床用耳穴压迫法治疗15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9例,压迫后半小时内自行排尿者11例,无效者4例。取穴和刺激方法:在耳穴的泌尿区(肾、膀胱)找到最明显的压痛点,以火柴棍的火药端压迫之,并捻转火柴,强刺激,两耳交替进行,约5分钟病案举例吴××女56岁于84年10月8日上午局麻下行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加肛瘘及肛裂切开术,术后于当日下午2点诉小腹憋胀,小便不通。给予新斯的明1毫克肌注后,小便未解。约晚9点患者诉小腹胀痛。  相似文献   

3.
磁珠压迫耳穴加服中药治疗胆道蛔虫残体30例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磁珠压迫耳穴加服中药治疗胆道蛔虫残体30例观察万稚保,徐娜华(江西省商业职工医院330007)关键词胆道蛔虫残体,耳压治疗,中药治疗,磁珠几年来,我们用磁珠压迫耳穴加服中药治疗胆石症的同时,用此法治疗了30例胆道蛔虫残体患者,收到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  相似文献   

4.
明目增视合剂配合耳穴压迫治疗屈光不正性弱视21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运明  陈玉华 《河南中医》2009,29(7):683-684
目的:观察明目增视合剂配合耳穴压迫治疗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确诊病例212例(412眼),采用以下方法治疗:①全部病例经1%阿托品扩瞳验光配镜;②口服明目增视合剂;③运用耳穴压迫治疗:主穴取肝、脾、肾,配穴取眼、目1、目2;④配合家庭近距离作业或使用家庭型增视仪治疗。结果:412眼治愈173眼,基本治愈118眼,进步95眼,无效26眼,有效率为93.69%。结论:明目增视合剂配合耳穴压迫治疗屈光不正性弱视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耳穴压豆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效果。方法:自2006年1月1日开始,采用耳穴压豆的方法,对10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按随机的原则分为耳穴组和常规组,进行观察治疗。结果:耳穴组与常规组在治疗原发性三又神经痛比较中具有高度显著性意义。结论:建议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给于辨证取穴、耳穴贴压并根据疼痛规律及个体差异,预防性耳穴压迫,以加强疗效,减少疼痛发作次数和缓解症状。  相似文献   

6.
耳穴贴压治疗经期偏头痛1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耳穴贴压治疗经期偏头痛13例(236200)安徽省颍上县城关医院王传道经期偏头痛,在中医针灸门诊中较为常见,而临床用耳穴贴“王不留行子”压迫耳穴治疗该病较为满意。现就1994年以来门诊治疗13例患者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门诊病人13例,年龄30~45岁...  相似文献   

7.
高血压病是临床常见病,在中医属于"眩晕、头痛"范畴,而肝阳上亢是一个常见证型.中药天麻钩藤饮是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的一个经典方,具有平肝潜阳、补益肝肾和清热活血的作用.耳穴埋豆用王不留行籽在耳部相应穴位压迫的方法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调节脏腑经络气血平衡,达到降压效果.本研究探讨天麻钩藤饮联合耳穴埋豆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Ⅰ期的疗效,为高血压的中医结合治疗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8.
耳穴压豆治疗外伤性癫痫4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贝  王欢  张勇  肖亚菲  唐亚娟  李敏 《光明中医》2013,28(2):323-324
目的观察耳穴压豆治疗外伤性癫痫的效果。方法自2010年3月至2012年8月其间入住我院神经外科的80例外伤性癫痫病人按随机的原则分为耳穴组和常规组。分别进行观察治疗,分析比较。结果耳穴组与常规组在治疗外伤性癫痫比较中具有高度显著性意义。结论建议对外伤性癫痫病人给于辨证取穴、耳穴贴压并根据癫痫发作规律及个体差异,预防性耳穴压迫,以加强疗效,减少癫痫发作次数和缓解症状。  相似文献   

9.
耳穴电疗及压迫法治疗胆石症32例李全,朱堃山(魏县县医院056800)自1988年~1992年,我们以耳穴电疗及压迫法,治疗胆石症3Z例,效果尚可,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32例中,男6例,女26例;最大年龄65岁,最小15岁;胆囊结石21例,肝管结石3...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耳穴压豆不同时间点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面肌痉挛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各40例。其中观察组采用固定时间点耳穴压豆治疗,对照组采用任意时间耳穴压豆治疗。结果比较2组治疗效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5%,2组治疗后面肌痉挛发作症状改善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固定时间点耳穴按压治疗效果优于任意时间耳穴压豆治疗,且操作方便,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11.
笔者于1987~1997年间采用压迫耳穴治疗膈肌痉挛43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1临床资料本组70例均系我院偏瘫专科1997年1月至5月住院病人。其中男42例,女28例;年龄56岁~72岁;病程3天~几天;头颅CT检查属出血性中风者20例,缺血性中风者46例,混合性中风者4例;既往有便秘病史者18例;主要症状是大便于结,临圄努争,腹胀,排便时间3天~7天不等。2治疗方法在对中风采取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针对便秘症状,采用耳穴压丸法。即在患者外耳廓部位,用探针以轻、慢、均匀的压力寻找压痛点,找到压痛点后,用王不留行压迫痛名,然后用事先剪好的IcmXIcm的追风青粘贴固定。再用同样的方法压迫胃、大肠、内分泌等耳穴。…  相似文献   

13.
高血压病是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我们发现门诊病人若降压过快,头晕症状更明显,若用药量小又起不到作用,我们在临床实践中,采用耳穴放置王不留行籽进行耳穴压迫(以下简称耳压),观察治疗9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人,有一定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耳穴压迫及中药粉末喷鼻治疗慢性鼻炎382例四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136000)李宝源,刘利,于桂兰,李向明[关键词]慢性鼻炎,耳穴,中药粉末慢性鼻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既往多采用麻黄素、滴鼻净等酉药滴鼻治疗,只能解决临时通气,维持时间短,不能根除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耳穴内分泌点及耳尖点刺放血治疗痤疮的疗效。方法:45例痤疮患者均采用耳穴内分泌点及耳尖点刺放血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治愈38例,好转6例,未愈1例,总有效率为97.7%。结论:耳穴内分泌点及耳尖点刺放血治疗痤疮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信息5     
有机磷迟发神经中毒综合征是有机磷中毒常见的并发症,笔者运用王不留籽压迫耳穴治疗该证2例.疗效颇佳,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关于耳穴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关于耳穴分布规律的研究 耳穴是指耳廓上的特定反应点,中国耳穴分布规律的形成,明显受经络理论的影响,因此中国耳穴图谱上存在着与体穴相同的耳穴点,其定位、定名主要是长期医疗实践的结晶。近代国内外专家也在不断研究。1956年法国外科医师诺基应用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和胚胎学的观点,提出了耳穴分布规律大致如一个倒置胎儿的“耳针治疗点图”。山东中医学院张氏认为生物全息律和生  相似文献   

18.
氦氖激光照射治疗小儿遗尿症87例——附对照组7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 1 59例小儿遗尿症病例随机分为氦氖激光照射治疗组 ( 87例 ) 和口服中药加耳穴压迫对照组 ( 72例 ) 进行比较观察。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6 .6 % ,对照组总有效率 72 .2 % ,治疗效果有显著差异 ( P<0 .0 1) 。有效病例中 ,激光组平均治疗时间 2 2± 0 .4 3天(隔日 1次 ) ,对照组平均治疗时间为 4 8± 0 .8天 ,两组治疗时间有显著差异 ( P<0 .0 1) 。结论 ,氦氖激光照射治疗小儿遗尿明显优于口服中药加耳穴压迫治疗。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很多文献报道了压迫或针刺耳穴治疗胆道系统疾病疗效确切[1-2],也有一些实验研究证实了针刺或压迫耳穴对胆囊收缩功能确有影响[3-4],但对耳穴特异性研究尚不多见.本文在B超监视下,采用数字显示的方法对29例胆系疾病患者(异常组),及15例健康人(健康组)耳胰胆穴及相邻相关的肝、脾穴电阻抗进行了对比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中频电刺激联合耳穴贴压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和阳性反应点。方法:选取74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为观察组,74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观察组和对照组均给予常规体检,中频电刺激联合耳穴贴压仅对观察组进行治疗。结果:(1)治疗前观察组耳穴阳性反应点个数多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耳穴阳性反应点个数较治疗前减少(P0.05)。(2)治疗前观察组颈椎、枕、心、神门、肾、交感、皮质下等7个耳穴出现频数和电位变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上述反应点出现的频数和电位变量均呈下降趋势(P0.05)。(3)治疗后观察组较治疗前ESCV评分上升显著(P0.05),PSQI评分下降显著(P0.05)。结论:(1)颈椎、枕、心、神门、肾、交感、皮质下等7个耳穴与椎动脉型颈椎病存在相关性。(2)中频电刺激联合耳穴贴压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