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难治性肾病综合征(refractory nephotic syndrome,RNS)[1]是指经正规激素治疗,出现经常复发、肾上腺皮质激素依赖和肾上腺皮质激素抵抗之一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rimary nephrotic syndrome,PNS).RNS临床上极为常见,占PNS的30%~50%[2],是目前临床治疗比较棘手[3]、预后较差的肾病.该病经久不愈可诱发严重感染、急性肾衰竭、血栓栓塞等致命的并发症,后期常进展为肾小球硬化和肾间质纤维化,导致慢性肾衰竭,最终发展为终末期肾病[4].其治疗缓解率与肾脏存活率呈正相关性,临床主张中西并用.笔者通过中医学经典文献研究和临床实践,发现把握RNS“阴阳矛盾转化规律性”之病证特点,以“阴阳互根、互用”理论为指导辨证论治,执简驭繁,验之于临床,可明显提高疗效,现作初步探讨,供同道斧正.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并发急性肾衰竭56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56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并发急性肾衰竭(ARF)患者临床特点、病理改变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PNS并发ARF患者临床和病理改变。结果PNS并发ARF发生率约2.9%左右,肾脏病理改变肾小球多以微小病变为主,肾小管上皮细胞浊肿、空泡变性及蛋白管型常见,但肾间质水肿改变并不明显。经及时有效治疗,91.1%患者肾功能可完全恢复正常,其中抗凝治疗和合适透析方式选择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结论PNS并发ARF多发生于肾脏病变轻微患者,其发病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经及时有效的综合治疗,患者多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慢性肾病综合征的治疗历程与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在我国十分常见,治疗方案较多,但复发率较高,如治疗不彻底,多数病人最后发生不可逆性肾衰竭(K/DOQI-5期)。因此,必须早期积极治疗,应从K/DQI-2期~3期抓起。从肾功能储备降低期开始积极治疗,这是上策,这也是我治疗原发性慢性肾病综合征52年的经验和体会。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最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是导致肾衰竭的原因之一,也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据1999年上海市肾脏病登记系统的统计资料,DN约占慢性肾衰竭的14%,既严重危及患者的身心健康,又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DN发病机制复杂,早期以微量白蛋白尿为特征,此期及早采取措施、积极治疗,可延缓或阻止其进入临床蛋白尿期。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M)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DM患者终末期肾衰竭的主要原因。美国2009年的数据显示由DM导致的终末期肾病(end-stagerenaldisease,ESRD)占ESRD需要透析治疗患者的54%。一旦发生DN,其进展至终末期肾衰竭的速度比一般肾脏疾病快14倍之多。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肾病不同疗法疗效对比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DM)的三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多数研究表明30%~60%糖尿病患者合并糖尿病肾病。在欧美,糖尿病已成为导致终末期肾病(ES—RD)的首位病因;国内随着DM患病率每年以0.1%的速度增加,因糖尿病导致的肾衰竭亦逐年增高且已成为影响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和致死的主要原因。同时由于本病伴有代谢紊乱及常合并较严重的心脑血管等并发症,其治疗远较一般肾病复杂。因此,如何控制和治疗DN已成为医学领域一个重要的课题。我们通过临床分组对照分析的方法,探究治疗DN的有效途径,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并急性肾衰竭2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病程中并发急性肾衰竭(ARF),是指肾功能于数小时至数日急骤下降,在原正常肾功能基础上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509/6以上,或血肌酐(SCr)每日上升44.2~88.4μmol/L。本病可由多种原因引起。我院2002至2005年共收治20例,现将其临床特点、病理、治疗及预后作一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是导致终末期肾衰竭的重要原因,其发病机理为临床研究热点。有关DN患者血清Visfatin水平变化与氧化应激(OS)关系及舒血宁对其影响的研究国内尚少报道。  相似文献   

9.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180例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为了探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的治疗措施,提高其疗效,方法:将1995年3月-2000年3月PNS患随机分组,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中西医结合组完全缓解63.89%,部分缓解24.44%,总有效率为88.33%,显高于单纯西药组的42.15%,19.01%和61.16%(P<0.01)。(2)中西医结合组复发率及激素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7.39%和18.33%,明显低于单纯西药组的68.63%和78.51%(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PNS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冬虫夏草制剂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复发的作用。方法:对PNS患142例随机分两组,一组为对照组,另一组为治疗组。治疗组除加用冬虫夏草制剂外,两组其他治疗措施完全相同。对所有患在治疗前,缓解期进行24h尿蛋白,BUN、Scr及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并观察患复发情况,用x^2或μ进行检验。结果:治疗组缓解率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IgG升高高于对照组(P<0.01),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1、P<0.01)。结论:冬虫夏草制剂可提高PNS的缓解率,降低其复发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临床治疗的回顾性研究,评价雷公藤多苷治疗PNS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以2009年01月~2011年01月间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门诊或住院接受雷公藤多苷常规治疗及在此基础上联合中医药治疗的PNS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观察雷公藤多苷(雷公藤组)与雷公藤多苷联合中医药(雷公藤加中药组)治疗对于PNS患者功能学指标、中医证候指标的影响及安全性。结果:雷公藤组、雷公藤加中药组均可有效改善PNS患者功能学指标,降低尿蛋白排泄量,升高血清白蛋白含量,保护肾功能,且雷公藤加中药组对上述指标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雷公藤组。此外,雷公藤加中药组可有效降低中医证候指标积分,对于中医证候的改善,较之雷公藤组具有显著优势。同时,两组在观察时限内,雷公藤制剂的毒副反应均较轻,未见严重损害,且雷公藤加中药组毒副反应亦明显少于雷公藤组。结论:雷公藤多苷治疗可有效干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病情进展,毒副反应轻微,且雷公藤联合中医药治疗对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防治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并发急性肾损伤(AKI)患者甲状腺功能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PNS患者77例,其中PNS并发AKI患者27例为PNS+AKI组;PNS肾功能正常者50例为PNS组;同时设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功能正常组(CGN1组)和CGN肾功能异常组(CGN2组)作为对照组,每组各40例。比较4组患者的血浆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血肌酐(SCr)、甘油三脂(TG)、胆固醇(TC)、24h尿蛋白定量及甲状腺功能指标游离三碘甲腺原胺酸(盯3)、游离四碘甲腺原胺酸(FT4)、促甲状腺素(TSH)。结果(1)PNS+AKl组FT3、FT4值较各组明显降低(P〈0.05);而TSH无明显差异(P〉0.05)。(2)PNS+AKI组和PNS组TP、Alb、SCr有显著差异(P〉0.05)。(3)多元回归分析示Alb、SCr对FT3影响显著(P〈0.05)。结论PNS合并AKI时较PNS患者FT3、FT4明显降低,而TSH无明显变化,这种改变可能与Alb的进一步降低和肾功能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已成为慢性肾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早期给予干预治疗,可以逆转糖尿病肾病的进展。本文联合应用前列地尔(前列腺素E1)和黄芪注射液,以观察其对糖尿病肾病患者早期尿白蛋白和肾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最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Ⅴ期DN是其最终结局。国内报道约30%的1型糖尿病与20%的2型糖尿病发展为DN,死于DNⅤ期(肾衰竭)者占53%[1],是糖尿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中医药治疗DN取得了一定进展,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难治性肾病综合征(refractory nephrotic syndrome,RNS)是指激素抵抗、激素依赖或反复发作且不能耐受激素的副作用,而难以继续用药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rimary nephrotic syndrome,PNS)。该病占PNS的30%~50%,其对药物治疗反应差,肾脏损害进行性加重,预后差,易进展至终末期肾衰竭。因此,加强中西医结合防治RNS的研究,缓解临床症状,减少蛋白尿及并发症,延缓肾损害进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近年来RNS中西医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糖皮质激素(GC)治疗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患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变化,探讨其水平改变对PNS患者骨代谢的影响及意义。 方法 以本院2008年1月至2009年8月临床资料完整的PNS患者39例为对象。口服泼尼松0.8~1.0 mg&#8226;kg-1&#8226;d-1,完全缓解2周后,以每2周减去原剂量的5%~10%的方式减量。最终每日或隔日5~10 mg维持(总疗程>24周)。测定应用激素前、治疗第4、8、12、24周末血白蛋白、24 h尿蛋白量、血清钙、磷、甲状旁腺激素(PTH)、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骨钙素(BGP)、I型胶原吡啶交联C终端肽(CTx)及尿钙/肌酐;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患者骨密度(BMD);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IGF-1水平。使用Pearson 相关分析探讨IGF-1与骨代谢改变的关系。 结果 36例完成随访,并具备完整临床数据。治疗第4、8、12和24周与治疗前比较,患者血钙、25-(OH)D3水平均呈时间依赖性升高(P < 0.05),相关分析提示,与尿蛋白量呈负相关 (r=-0.749,r=-0.831,P < 0.05)。骨形成指标血BGP、IGF-1水平呈时间依赖性降低(P < 0.05),骨吸收指标CTx逐渐升高,至第12周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第4周各部位BMD与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第8周起腰椎(L1~L4)BMD值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 < 0.05);第 24 周,股骨颈和股骨干的BMD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NS患者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IGF-1与BMD和BGP呈正相关(r=0.495和r=0.896,均P < 0.05),与血CTx呈负相关(r=-0.697,P < 0.05)。 结论 糖皮质激素呈时间依赖性导致PNS患者血清IGF-1水平降低。IGF-1下降与患者早期骨形成指标降低、骨吸收指标增高及后期骨密度下降相关。IGF-1途径可能参与GC 引起的PNS患者骨代谢改变。IGF-1有望成为反映或预测糖皮质激素诱导的骨质疏松的新型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患者无症状尿路感染的感染情况。菌谱特点及治疗。方法 对161例PNS住院患者进行清洁中段尿细菌培养,对无症状性菌尿(ABU)进行菌群鉴定及药物敏感分析。并予以抗菌治疗3d-2周。结果 PNS患者ABU发生率9.72%(21/161),以革兰阴性相干菌为主(92.31%),其中以大肠杆菌为优势菌群(65.38%),其次为变形杆菌(11.54%)。大肠杆菌对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及氟哌酸等耐药率较高,但对菌必治,痢特灵耐药率较低。ABU治愈率达95.65%。21例伴ABU的肾病有效率76.19%。结论 ABU是PNS复发的重要因素。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耐药率高,应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血清D二聚体(D-Dimer,简称D-D)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rimary nephrotic syndrome,PNS)临床及病理资料相关性进行分析,探讨血清D-D在PNS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符合肾病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及本研究排除标准的肾病综合征患者为PNS组,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收集一般临床指标和患者的病理资料,进行病例对照研究与临床及病理资料分析.结果 (1)120例PNS患者血清D-D水平较60例正常人的血清D-D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资料显示120例PNS患者中,血清D-D水平与C-反应蛋白(CRP)、24 h尿蛋白之间存在正相关(r=0.429,P=0.000;r=0.481,P=0.000),但与白蛋白(Alb)、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血清三酰甘油(TG)、血清总胆固醇(CHOL)之间无相关性(P>0.05).(3)微小病变型肾病、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及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5种病理类型间血清D-D水平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微小病变型肾病和膜性肾病患者的血清D-D水平均较其他3种病理类型患者的血清D-D水平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微小病变型肾病和膜性肾病患者间及其余3种病理类型患者间的血清D-D水平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NS存在高凝状态,血清D-D水平可间接提示蛋白尿严重程度,并且可能间接预测PNS病理的类型.  相似文献   

19.
我们采用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观察其疗效及患儿免疫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外周血CD4+ T淋巴细胞数量及强的松累积剂量对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重度感染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选择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榆林市星元医院接受治疗的成人PNS患者120例。根据患者入院48 h后感染程度分为轻度感染组(40例)、中度感染组(52例)和重度感染组(48例)。分析不同组别患者感染部位及病原学分布,并比较不同组别PNS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应用单因素、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PNS患者重度感染的的危险因素。 结果PNS患者感染以肺部感染(72.1%)为主,肺炎克雷伯菌(10.7%)及结核分枝杆菌(12.1%)为主要病原微生物。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强的松累积剂量(OR = 1.587、95%CI:0.144~2.687)和CD4+ T淋巴细胞计数(OR = 0.904、95%CI:0.772~0.999)可增加PNS患者重度感染风险(P均< 0.05)。 结论强的松累积剂量较大、CD4+ T淋巴细胞计数较低的患者更易发生成人PNS重度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