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肽(BNP)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中的变化及与冠脉病变范围的关系。方法:6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ACS患者作为研究组,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3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17例,稳定型心绞痛(SAP)14例,32例冠脉造影阴性作为对照组。检测患者血浆BNP浓度,比较各组间BNP的差异。结果:AMI组平均BNP明显高于UAP组、SAP组和对照组(P〈0.01),STEMI组平均BNP明显高于STEMI组和对照组(P〈0.01),NSTEMI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不同临床类型冠心病患者的血浆BNP浓度存在差异,其水平高低与冠心病的病变范围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肌梗塞患者在急性时相反应时血清CRP和血浆Fg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用免疫比浊法测定21例正常人和29例心肌梗塞患者CRP和Fg的水平。结果心肌梗塞组的血清CRP和血浆Fg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陈旧性心梗组和急性心梗组的血清CRP及血浆Fg水平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提示血清CRP和血浆Fg水平变化与心肌梗塞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对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h-FABP检测采用ELISA方法。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h-FABP含量为:23.27±1.77ng/ml;正常人血清h-FABP含量为:5.46±0.19ng/ml。t检验P〈0.01,二者显著性差异。阳性率为85%。结论h-FABP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具有高灵敏性和特异性,是急性心肌梗死较理想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4.
邹宏丽  宋玉强  杨凤 《齐鲁医学杂志》2007,22(5):397-398,401
目的探讨冠心病病人纤维蛋白原(Fg)β基因启动区多态性位点β-148C/T基因多态性频率分布及其与血浆Fg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方法,测定128例冠心病病人(冠心病组)和11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Fgβ-148C/T基因多态性频率分布,凝血酶原时间法测定血浆Fg水平。结果冠心病组Fgβ-148C/T基因多态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12.95,P〈0.01);冠心病组T等位基因的频率为0.309,明显高于对照组(0.209)(χ^2=6.04,P〈0.05)。冠心病组血浆Fg水平高于对照组(t=2.98,P〈0.01);冠心病病人148CC和148CT基因型组Fg水平高于对照组(t=2.231、2.886,P〈0.05),148TT基因型组Fg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0.559,P〉0.05)。结论Fgβ-148C/T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发生有关,可能是通过等位基因T影响血浆Fg水平在冠心病的发生机制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临床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促心肌素-1(CT-1)的浓度变化及意义。方法:ACS患者56例,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27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29例,并纳入同期正常人20例作为对照组。用ELISA方法测定CT-]浓度;同期检测血肌酸磷酸激酶同功酶(CK—MB)与血清肌钙蛋白(cTnD水平。用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血浆CT-1浓度UA组,AMI组与正常对常组对比均有显著差异。AMI组的CT-1浓度[(419.50±166.32)ng/L]明显高于UA组[(180.06±125.05)ng/I。]及正常对照组[(19.05±18.65)ng/L(均P〈0.01),而UA组也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2)AMI患者CT-1浓度与CK—MB峰值(r=0.614,P〈O.01)与cTnI峰值(r=0.555,P〈O.01)存在良好的相关性。结论:血浆CT—1在ACS各组患者中都有升高,其浓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相关性。血浆CT-1在心肌损伤的修复中发挥作用。CT-1可做为ACS严重程度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肠炎(AIC)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g)升高的意义。方法:检测38例AIC患者发病72 h以内Fg水平,与36例正常对照组(N组)比较,分析AIC患者Fg水平升高的意义。AIC根据病变范围分为多结肠组(PC组)及单结肠组(SC组),根据内镜下病变程度分为溃疡组(U组)和非溃疡组(NU组),分析AIC患者Fg水平升高与病变范围及病变程度的关系。发病7~10 d后,15例AIC组患者复查Fg水平,研究Fg水平在AIC病情演变中的意义。结果:纳入研究的38例AIC患者的Fg平均水平为(4.31±1.05)g/L,显著高于36例N组的Fg平均水平(2.94±0.55)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2例PC组Fg平均水平为(4.78±0.20)g/L,显著高于16例SC组的(3.84±0.92)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7例U组Fg平均水平为(4.74±1.17)g/L,显著高于21例NU组的(3.94±0.79)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7~10 d后,15例AIC患者复查Fg水平为(3.41±0.35)g/L,显著低于发病72 h以内的(4.31±1.05)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检测Fg水平可以协助诊断AIC;预测其病变范围以及病变程度,Fg水平可能与AIC病情演变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finogen,Fg)水平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和不同类型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101例CHD患者[其中单支血管病变组46例,双支血管病变组30例,多支血管病变组2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6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28例,稳定性心绞痛(SAP)11例]与37例对照组,采集静脉血,检测血浆Fg等水平,然后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CHD组血浆Fg[(3.75640±1.15034)g/L]均较对照组Fg[(2.85140±0.64145)g/L]显著升高(P〈0.001);并且按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分组后,多支病变组血纤维蛋白原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按疾病类型分组后AMI组血纤维蛋白原均高于UAP组和SAP组(P〈0.05)。结论 血纤维蛋白原在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一定作用,可以作为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和判断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浆基质金属蛋自酶2的表达水平与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之间是否相关。方法应用酶图(SDS-PAG Ezymograph)和Western blotting的方法检测测定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及正常对照组的血浆MMP-2水平。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MMP-2水平明显高于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均P〈0.001);急性冠脉综合征中急性心肌梗死组及不稳定性心绞痛组MMP-2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分别〈0.001和〈0.01);稳定性心绞痛组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急性冠脉综合征中急性心肌梗死组及不稳定性心绞痛组MMP-2水平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P分别〈0.001和〈0.05)。结论血浆MMP-2水平与冠状动脉斑块的稳定性相关。测定血浆MMP-2水平可帮助寻拽具有不稳定性斑块的易患人群。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一氧化氮(NO)、纤维蛋白原(Fg)、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ACS患者110例,入选后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50例,常规治疗组60例;随机选取我院同期的健康体检者50例做对照组。采用比色法测定NO,采用血凝仪法测定Fg,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hsCRP。结果:①阿托伐他汀组和常规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NO水平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g及hsCRP水平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阿托伐他汀组与常规治疗组在治疗前NO、Fg及hs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组治疗后NO水平明显增高,Fg及hsCRP水平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具有保护血管内皮功能、降低血液黏稠度及抑制内皮炎症的作用,从而稳定斑块,抑制病变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血浆HCY、vWF和血清P-选择素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ELISA法对3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血浆HCY、vWF和血清P-选择素水平检测,并与35例正常人进行比较。结果:患者组治疗前血浆HCY、vWF和血清P-选择素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人组(P〈0.01),经溶栓等措施治疗1个月后与正常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血浆HCY、vWF和血清P-选择素水平的变化对了解病情及观察疗效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的变化,了解其变化在急性心肌梗死及冠心病发病中的意义。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1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组(Ua组,10例)及对照组(造影正常的胸痛患者10例)。应用流式细胞分析法和ELISA法检测外周血11117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IL-17A的表达。结果AMI患者外周血Th17百分率(0.99±0.18)%显著高于UA患者(0.63±0.11)%及对照组(0.35±0.08)%(P〈0.05),UA组Th17百分比高于对照组(P〈0.05)。AMI患者IL-17A血浆浓度(182±23.68)pg/mL高于UA患者(114±14.36)pg/mL及对照组(49±10.74)pg/mL(P〈0.05),UA组IL-17A血浆浓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随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加剧,外周血Th17及IL一17A的表达显著增高。Th17可能与斑块的不稳定相关,促进AMI的进展。  相似文献   

12.
赵华  林江  李代渝 《四川医学》2009,30(1):134-135
目的研究心房颤动(房颤)的纤溶系统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测定30例房颤患者和25例正常人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a)活性和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l:a)活性;并测定纤雏蛋白原(Fg)浓度、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房颤患者与正常人相比,血浆t-PA:a降低(P〈0.01);PAl:a升高(P〈0.01);PM:a/t-PA:a比值增高(P〈0.01),而Fg、PT、APTT无统计学意义(P〉0.05)。风湿性心脏病房颤与冠心病房颤之间血浆t-PA:a,PAI:a,PAI:a/t-PA;a比值及PT、APTT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前组血浆№浓度较后组低(P〈0.05)。结论房颤患者血浆存在低纤溶状态,表现为PAI活性增加,t-PA活性降低,房颠的低纤溶状态可能与其高发血栓栓塞并发症有关。  相似文献   

13.
廖继成 《当代医学》2014,(29):63-63
目的分析血浆纤维蛋白原(Fg)和红细胞比容(Hct)检测对II型糖尿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自2010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II型糖尿病患者211例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210例作为对照组,对其血浆Fg和Hct进行检测比较。结果观察组血浆Fg为(4.69±1.84)g/L,Hct为(52.6±5.4)%,对照组血浆Fg为(3.05±0.67)g/L,Hct为(45.6±6.4)%,观察组血浆Fg检测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ct检测结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Fg)和红细胞比容(Hct)的检查可早期评估患者微血管病变情况,给予早期干预,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IL-32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表达及其与各细胞因子间的相关性。方法 运用ELISA法测定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以及30例对照组患者血清的水平,比较急性心肌梗死组与正常组IL-32、IL-1β、IL-6、IL-18、TNF-α和IL-10的表达情况,以及IL-32与各细胞因子间的相关性。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组IL-32升高为(11.5±0.5)a,对照组的为(4.8±0.3),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β、IL-6、IL-18、TNF-α和IL-10表达水平均也升高;提示IL-32与IL-1β、IL-6、IL-18、TNF-α和IL-10水平呈正相关。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后,IL-32表达水平明显升高;IL-32与传统细胞因子IL-1β、IL-6、IL-18、TNF-α和IL-10表达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意义,进一步研究ALT是否为STEMI患者的预测因素.方法:选择心脏科住院患者909例,分为对照组患者(无冠心病患者)355例,急性STEMI患者554例,其亚组分型包括:(1)依据血管病变程度分组(单支组154例,双支组176例,多支组224例);(2)依据心肌梗死发病到空腹抽血时间分组(0~24 h组296例,24~48 h组124例,超过48 h组134例).统计所有入选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生化资料及冠脉造影资料,回顾性分析ALT与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性.结果:急性STEMI组与对照组在年龄、尿素氮、肌酐、天冬氨酸转氨酶、ALT、高密度脂蛋白等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在急性STEMI患者亚组分析中,ALT与急性STEMI患者血管病变的严重程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患者ALT在空腹抽血时间(从心梗发病计算)上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ALT(OR=0.911)、年龄(OR=1.068)、肌酐(OR=1.041)、天冬氨酸转氨酶(OR=1.270)是急性STEMI的危险预测因素.结论:ALT与急性STEMI密切相关,ALT是急性STEMI患者新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6.
郑雪静  马兰 《中外医疗》2010,29(3):34-34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脑钠肽(BNP)浓度差异并探讨其意义。方法患者进行体检和心电检查,冠脉造影,急性心肌梗死组(AMI):包括ST段抬高性心梗(STEMI)50例,非ST段抬高性心梗(NSTEMI)60例。不稳定心绞痛(UAP)54例。胸痛6h内测定血清BNP。和对照组36例(冠脉造影狭窄〈50%)比较,各组间对照。结果STEMI,NSTEMI,UAP,对照组BNP浓度为403.2394±186.95,198.5560±75.5121,101.1079±38.4051,15.024±10.696。AMI组BNP高于UAP组(P〈0.05),UAP组BNP高于对照组(P〈0.05).STEMI组BNP高于NSTEMI组(P〈0.05),且AMI组BNP与肌钙蛋白相关。结论BNP能用于ACS早期诊断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测定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和肽素及肌钙蛋白(cTn)I浓度变化及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疑似冠心病并行冠状动脉造影者(120例)随机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43例)组,心绞痛(AP,37例)组和非心源性胸痛(NCCP,40例)组;又按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为三支(28例)、双支(23例)、单支(21例)及左主干(8例)病变组,另设40例为对照组。用ELISA检测血浆和肽素水平,固定层析免疫法测定cTnI水平。结果:AMI组血浆和肽素及cTnI水平明显高于AP和NCCP组(P〈0.01);三支病变组高于双、单支,左主干病变组和对照组(P〈0.01);双、单支病变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主干病变组高于双、单支病变组和对照组(P〈0.01)。结论:血浆和肽素水平对AMI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其升高程度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及脑梗死患者组织因子途径相关凝血因子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观察分析69例急性心肌梗死、7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以及50名健康老年人组织因子、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因子Ⅶ等指标。血浆中组织因子(TF)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活性测定采用发色底物法,抗原测定用ELISA法;凝血因子Ⅶ(FⅦ)促凝活性测定采用一期凝固法,FⅦa水平测定采用重组可溶性组织因子法。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中TF活性、TF抗原、TFPI活性与TFPI抗原均显著增加(P均〈0.051,而血浆中FⅦ:C无显著变化(P≥0.051,但FⅦa显著增加(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TF活性、TF抗原均升高(P均〈0.05),TFPI活性、TFPI抗原均降低(P均〈0.05),而血浆中FⅦ:C、FⅦa显著增加(P均〈0.05)。两病例组相比,急性心肌梗死组TF活性、抗原升高更为显著俨均〈0.05);急性心肌梗死组TFPI活性、抗原增加,而急性脑梗死组均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均〈0.05);FⅦ:C在急性脑梗死组显著升高(P〈0.05),而FⅦa两组差异并无显著性(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和急性脑梗死患者均存在组织因子途径的启动,血栓形成风险增加,测定上述指标对了解疾病发展趋势具有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9.
何江文 《当代医学》2013,(32):41-41
目的探讨超敏肌钙蛋白检测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2年6月接受治疗的15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发作时间〈3h患者85例,该组作为A组;其余81例患者心肌梗死发作时间≥3h,但是〈6h,该组作为B组;同时选取健康者85例,作为C组。用化学发光法测定受试者血清中高敏心肌肌钙蛋白I(hs-cTnl)的含量。结果A组患者血清中hs—cTnl的含量为(027±0.06)μg/L,B组患者血清中hs-cTnl的含量为(1.9±0.36)μg/L,C组健康者血清中hs-cTnl的含量为(0.08±0.02)μg/L。A组与c组血清中hs—cTni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70,P〈0.01);B组与G组血清中hs—cTnl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54,p〈0.01)。A组与B组血清中hs—cTnl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15,p〈0.01)。结论临床上采用超敏肌钙蛋白检测急性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具有高灵敏、高特异性等特点,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严敏  陆晔  潘湘涛 《中外医疗》2009,28(16):12-13
目的研究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血浆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水平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应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454例心肌梗死和脑梗死患者的血浆D-D水平与纤维蛋白原水平,并与30例对照比较,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①血浆D-D水平:57例心肌梗死患者为(288.04±452.43)μg/L,脑梗死397例为(281.66±310.93)μg/L,30例对照组为(118.10±65.15)μg/L;心肌梗死和脑梗死患者均明显高于对照(P〈0.01),而心肌梗死和脑梗死患者之间则无相撞差异(P〉0.05)。②脑梗死患者的血浆D-D水平在性别和年龄之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③心肌梗死和脑梗死患者的血浆D-D/纤维蛋白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但血浆D-D水平与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无相关关系。结论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血浆D-D水平明显增高,但与性别和年龄无相关。血浆D-D水平与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无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