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8 毫秒
1.
为提高安家岭露天矿资源回采率,计划在北端帮组织陡帮开采作业。为加强陡帮开采期间边坡监测工作,保证边坡稳定和人员安全,安家岭露天矿引进了地基合成孔径干涉边坡雷达监测系统。通过研究地基合成孔径干涉边坡雷达原理、技术特点及系统构造,分析陡帮开采期间边坡监测数据,及时发现了边坡变形区域,结合边坡巡视情况,确定变形原因。结果表明,该地基边坡雷达实现了对露天矿边坡大范围、高精度的实时自动化监测,满足露天矿边坡监测要求。  相似文献   

2.
在露天矿边坡岩体变形监测中,岩体内中后期变形监测至今还是空白。因此,研制露天矿边坡岩体中后期变形监测系统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介绍了新研制的监测系统的组成,监测设备的应用原则以及监测数据的处理方法等。  相似文献   

3.
康锋  马道鸣 《中州煤炭》2022,(8):137-142
矿山边坡是露天矿开采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边坡稳定性对煤矿安全有重要的影响。结合实际情况设计研究了边坡变形监测系统,系统基于北斗系统实现监测点的定位及数据信息的传输,整个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由不同的子系统共同构成。系统不仅可以根据以往的监测数据对边坡未来的变形量进行预测,还可以根据实际变形量对边坡的安全性进行预警。根据某露天煤矿具体情况,将设计的监测系统应用到边坡变化监测工程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系统各项功能都能够实现,为煤矿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安全效益。  相似文献   

4.
随着露天矿开采到界,裸露岩体长期受风化、雨水侵蚀影响,边坡岩体结构越来越弱,围岩的支承能力越来越小,加之弱层的存在,更加导致了露天矿边坡处于不稳定状态,随时具有发生大规模滑坡的危险。根据滑坡前边坡变形的外在反映,研究边坡远程位移实时监测预报系统,根据位移-时间曲线对滑坡进行预报,该系统实现了边坡位移全天24 h连续自动监测。并成功预报了平庄西露天矿2013年4月17日滑坡,对其他露天矿边坡监测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高陡边坡的稳定性一直是露天矿开采中倍受关注的重要安全问题之一。本文讨论了露天矿边坡位移传统监测方法的缺陷及新型的基于GPS的自动监测技术所具有的独特优势,介绍了适用于露天矿边坡位移监测的高精度的GPS技术——RTK技术,以及基于GPS的自动监测系统及其实施的基本原则。旨在为相关研究与应用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研究平朔集团公司井工二矿9#煤开采对上方安家岭露天矿北帮边坡的影响,利用合成孔径雷达监测技术对安家岭北帮边坡进行长期地表位移监测,充分考虑采区地质构造、露天矿及井工矿生产进度等条件影响,通过采用数值模拟计算、安全系数计算与边坡地表实际位移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基本确定了该区域井工开采对边坡影响的变形规律。  相似文献   

7.
为及时掌握露天矿边坡变形规律,基于GPS监测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和计算机等技术,建立了一套实时动态反映边坡变形的自动化监测系统。系统采用高精度GPS获取监测点的三维坐标,利用GPRS通讯模块将数据打包发送至计算机,并通过软件处理自行解算成图,实现边坡变形的自动化监测。以海州露天矿北帮为监测对象,经过一段时间的监测,监测结果表明:边坡平均水平位移变形为52.6 mm,平均垂直位移变形为17.3 mm,平均水平位移速率为0.33 mm/d,平均垂直位移速率为0.11 mm/d。边坡变形监测系统的构建实现了边坡变形的高精度、自动化监测,为灾害的动态预警和安全决策的及时制定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露天矿排土场边坡稳定性监测方案,阐述了地表位移监测系统的基本情况、系统结构及布置原则,基于该设备在露天矿外排土场的应用效果,对监测数据进行数学分析,判定所有监测线所在位置的稳定情况,提出了参数反演检验的方案。  相似文献   

9.
深凹露天矿山开采过程中易产生滑坡、泥石流、危岩垮落等地质灾害,为保证露天采场人员及设备安全,需开展深凹露天矿边坡稳定性研究。利用3DMine构建深凹露天矿三维模型,而后导入FLAC3D进行8个分区的露天矿边坡应力应变数值。从竖直方向位移、最大(小)主应力分布状态、剪切应变方面进行分析得出:竖直方向几乎无位移,露天边坡整体稳定性较强;局部台阶坡面存在应力集中现象,应加强监测。在实际工程中,矿山引入边坡智能监测系统,利用雷达扫描及GNSS在线数据集成技术形成三维可视化边坡模型,实时监测边坡空间位移变化数据,实际监测结果表明开采后边坡薄弱面发生位移,与数值模拟结果一致。文章创新点在于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手段与实际工程中的三维智能监测系统相结合,可有效防治露天开采时所面临的地质灾害问题,对同类高大边坡安全稳定性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基于VBA边坡位移监测曲线的自动绘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边坡位移监测数据,通过分析监测曲线的性质,运用AutoCAD的内嵌编程语言VBA,开发出数据图形化转换程序,实现了边坡位移监测曲线的自动绘制.程序应用于平庄西露天矿,提高了边坡监测的工作效率,对类似的工程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露天矿山边坡稳定性是安全可持续开采的关键,且边坡稳定状态随着采动影响不断发生变化,采用先进实用的监测技术对大范围露天边坡稳定性进行不间断监测和实时预警对于保障矿山安全生产意义重大。本文在高寒地区的露采高边坡构建合成孔径雷达监测系统,并对露采高边坡表面位移在线监测预警研究。监测数据表明,合成孔径雷达监测预警技术相对于传统的GNSS等点监测技术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较少受到高寒地区恶劣气候和天气条件的影响,能够实现对边坡表面位移形变的高精度面监测,并且可对边坡形变进程进行不间断持续跟踪,能够准确识别出边坡滑移的重点区域,及时发出预警信息,为高寒地区露采高边坡的安全管理提供准确的数据依据和有益的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2.
基于某露天矿高陡边坡在露天转地下开采过程中的失稳特征,本文了构建了边坡多元信息耦合监测的物联网系统,建立了多层多代理分布式系统拓扑模型,考虑到边坡监测智能终端部署环境的复杂性和时变性,提出了可自适应调整的多代理分层嵌套实现方法,提高了物联网系统数据传输的可靠性,设计了双网络混合通信架构和面向边坡位移、应力和声发射监测的物联网平台。研究结果表明,该物联网系统能够有效地对边坡稳定性状态进行耦合监测,为露天矿高陡边坡结构地质灾害的预测预防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3.
以某露天矿GPS位移监测数据为依据,建立边坡稳定性灰色预报方案,对比监测值表明,通过灰色理论建立GM(1,1)模型,得出时间响应函数进行位移预测是可行的.由此编写相应预报软件,便于根据监测数据预测边坡稳定性,对现阶段位移数据预测表明,边坡稳定性较好,后期应加强监测和预报,对矿山安全生产和施工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通过收集国内外边坡监测技术的相关资料,介绍了露天采场高陡边坡稳定性监测的现有技术手段,总结了包括表面位移监测、深部位移监测和深部滑动力监测等各类技术的主要特点和存在问题。进一步对金属非金属露天矿山采场边坡监测技术的规范要求进行了简要论述。综合分析后提出,未来应基于区域形变和深部滑动力监测技术,以滑坡地质灾害远程实时监测预报技术及装备体系为研究方向。通过采用多源信息融合技术,以滑动力监测和边坡表面位移监测为主导,辅以其他监测方法,构成一个深部和浅部联合监测的立体网络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案,根据现场环境灵活增减监测子系统,可提高露天采场边坡稳定性监测预警的准确性与时效性。  相似文献   

15.
以山西某矿露井联合开采条件下边坡稳定监测预报为例,在ArcView GIS平台上构建的三维模型上对边坡位移监测数据和所提取的相关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及边坡危险性等级划分,并借助GIS的可视化功能将边坡变形及稳定性变化过程及其结果予以展示,直观地反映出露井联合开采条件下边坡的变形及稳定性变化规律,为边坡位移监测数据的保存、管理及稳定性的预警预报提供便捷方法。  相似文献   

16.
因采矿矿权原因白音华三号露天矿东北部形成了三面解除约束的凸台状边坡,凸台边坡的稳定性严重影响并制约着矿山的安全高效生产。论文采用GPS现场监测与三维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开展了采动条件下凸台边坡变形稳定性的现场监测和三维数值模拟对比分析研究,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监测数据吻合较好。进一步探究了凸台边坡南侧回填和北侧开采对凸台边坡变形的影响。研究表明,凸台前端及边坡底部变形较大,凸台边坡没有产生明显的贯通性剪切变形,随着凸台边坡南侧回填和北侧煤炭开采,凸台边坡前端变形量逐渐减小,主要变形区域逐渐向凸台边坡东帮移动。论文研究工作及时有效地对边坡稳定性进行评价并为边坡变形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露天开采因其高效率、低成本、高安全性等特点,一直是我国非煤矿山首选的,也是最为普遍采用的开采方式。然而,随着我国地表优质矿产资源多年来的粗放型高强度开采,露天矿山的矿岩条件日趋复杂,开采深度逐年增加,边坡高度和倾角日益提高,导致边坡滑移、垮塌等岩土灾害频发,严重制约了矿山的开采作业安全,成为限制矿山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基于洛阳富川矿业有限公司上房沟钼矿开采过程中的边坡安全管控实践,系统分析了露天矿山的边坡稳定性并制定了针对性的边坡在线监测方案,进而建成了具备高可靠性、高扩展性和高智能性的边坡在线监测系统。现场应用表明,该系统运行可靠、预警有效,保障了上房沟钼矿的生产作业安全,也为我国同类露天矿山的安全管控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