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群密钥协商协议ID-AGKA的分析与改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指出用Pairings实现的基于身份的具有常数轮可扩展的认证群密钥协商协议ID—AGKA不能抵抗外部攻击,即攻击者A能使群中用户在运行完该协议后所产生的会话密钥不一致,且不会被群中成员发现。针对该安全缺陷,给出改进方案,并对其安全性进行分析,改进方案在原方案安全性的基础上能抵挡外部攻击。  相似文献   

2.
在参加会议的各方共同协商会议密钥时,为了确保用于构造密钥的协商信息的真实性,通常需要对协商信息进行认证。数字签名和共享秘密是两种常用的认证方法。介绍了利用椭圆曲线上Weil配对构造的基于身份的公钥密码体制。分别利用基于身份的数字签名方案和基于身份的长期共享密钥设计了两个可认证会议密钥协商协议。协议具有较强的安全性和较高的效率,可应用于各种需要多方共同协商会话密钥的环境。  相似文献   

3.
针对无线mesh网络现有的密钥生成机制中,无法实现双向认证、会话密钥协商以及过度消耗节点资源的问题,结合基于椭圆曲线的密码体制和基于自验证公钥的密钥生成方法,提出一种可用于无线mesh网络的密钥生成机制.这种机制避免了密钥托管,可实现通信双方身份认证和会话密钥协商,具有抵抗常见攻击的安全属性.实验及分析表明,相比同类协议,具有更低的计算和通信代价.  相似文献   

4.
群密钥协商(GKA)协议在构建安全多播信道中扮演着主要角色。由于公钥管理的简洁性和高效性,基于身份的认证群密钥协商协议密码系统近年来成为热门研究方向。提出了一个基于Weil对和完全三叉树结构的群密钥协商协议,同时提出了成员加入和离开子协议。对新方案的安全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新方案可以抵抗常见的攻击。在性能方面,新方案在参与者较多时有较明显的计算优势。  相似文献   

5.
基于无证书的两方认证密钥协商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孟波  徐秋亮  郭山清 《软件学报》2009,20(Z1):321-329
两方认证密钥协商协议的设计主要基于传统公钥密码体制和基于身份的公钥密码体制.基于无证书的认证密钥协商方案避免了基于传统公钥证书方案存在的身份管理复杂性,同时也消除了基于身份方案中所固有的密钥托管问题.Park等人在2007年提出了选择身份安全模型下抗选择明文攻击(IND-sID-CPA)的无证书加密方案,在该方案的启发下提出了基于无证书体制的两方认证密钥协商方案,并与其他方案进行了安全性和有效性比较.该方案满足目前已知的绝大多数安全属性要求,特别是完美前向安全性,PKG前向安全性,已知会话相关临时秘密信息安全性以及无密钥托管等安全特性,同时保持了良好的计算效率.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点对点会话初始协议(P2PSIP)的安全性问题,根据其分布式特点,结合身份公钥密码,提出一种可认证密钥协商方案。分析其安全性、运算效率和密钥托管等问题。该方案可以实现P2PSIP呼叫过程的双向身份认证和密钥协商,抵抗中间人攻击、重放攻击和离线密码攻击,防止消息体篡改、会话劫持和身份欺骗。  相似文献   

7.
提出一种新的基于身份的群认证密钥协商协议,并基于决策双线性Diffie-Hellman问题的难解性,在标准模型下对协议的安全性进行形式化证明。该协议考虑群会话中成员的动态性问题,从而解决群密钥协商中成员的流动问题。安全性性能分析结果表明,该协议用较低的计算量实现了参与者的安全会话密钥协商。  相似文献   

8.
魏振宇  芦翔  史庭俊 《计算机科学》2017,44(1):155-158, 182
基于口令的跨域密钥协商协议和Kerberos协议无法抵抗口令猜测攻击,在金融、航天等通信安全需求高的场所,需要一种更有效的协议来保证通信安全。给出一种新的基于PKI体系的跨域密钥协商协议,采用公钥算法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结合使用Diffie-Hellman协议生成会话密钥。协议有效地解决了利用预置共享密钥参与加/解密实施中间人攻击,以及Kerberos弱口令导致的攻击者可以实施口令猜测攻击的问题。跨域通信的公钥信息仅存储在各自域认证服务器,域内用户不需要配置跨域服务器的公钥信息,降低了配置复杂度、域内用户和域认证服务器之间密钥管理的复杂性,同时提高了域服务器鉴别身份的能力和信息机密性,使其免疫多种攻击,具有良好的前向安全性和扩展性。  相似文献   

9.
P2P中基于无证书的认证及密钥协商协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前P2P网络得到了迅猛发展,但由于其本身的结构特点使之面临很多的安全问题.网络安全极大地阻碍了P2P系统的发展.文中在比较传统公钥基础设施(PKI),基于身份的公钥密码系统(ID-PKC)和无证书公钥密码系统(CL-PKC)各自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混合P2P中一种基于CL-PKC的域内和跨域双向认证和密钥协商协议,并进行了安全性分析.本方案克服了P2P网络中PKI繁琐的证书管理和ID-PKC的密钥托管等问题,提高了双向认证和密钥协商的速度,具有较高的效率,能较好地解决混合P2P网络的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0.
对无线局域网国家标准WAPI的认证模块WAI进行了分析,指出其存在的缺陷-没有安全地实现身份认证和密钥协商;而导致该缺陷的根本原因是密钥协商部分不安全以及身份认证和密钥协商没有实现有机的结合.针对该安全缺陷,在不改变WAI的框架下对该模块中密钥协商部分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协议不仅是会话密钥安全的(SK-secure),而且是通用可组合的安全(UC-secure),同时也实现了身份认证和密钥协商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1.
A recent primitive known as asymmetric group key agreement (AGKA) allows a group of users to negotiate a common encryption key which is accessible to any entities and corresponds to different decryption keys, each of which is only computable by one group member. This concept makes it easy to construct distributed and one-round group key agreement protocols. However, this existing instantiation depends on 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 (PKI) associated with certificate management, or it is only secure against passive adversaries. This paper addresses this concern by designing a certificateless authenticated AGKA scheme, which does not require certificates to guarantee the authenticity of public keys yet avoids the inherent escrow problem of identity-based cryptosystems. Using simple binding techniques, the proposed scheme can be raised to the same trust level as that using the traditional PKI. We show that the proposed protocol is secure provided that the underlying k-bilinear Diffie–Hellman exponent problem is hard.  相似文献   

12.
Group key agreement (GKA) is one of the traditional ways to guarantee the subsequent secure group communications. However, conventional GKA protocols face two limitations, i.e., they require two or more rounds to establish secure channels and are sender restricted. Asymmetric group key agreement (AGKA) eliminates above two limitations of GKA. It allows a group of users to establish a public group encryption key and a different secret decryption key of each group member in one round. Any user who knows the group encryption key can encrypt to the group members. This paper studies authenticated AGKA in certificateless and identity-based public key cryptosystems. We formalize the security model of certificateless authenticated asymmetric group key agreement and realize a one-round certificateless authenticated asymmetric group key agreement protocol to resist active attacks in the real world. We als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 between certificateless authenticated AGKA and identity-based authenticated AGKA. We propose a concrete conversion from certificateless authenticated AGKA to session key escrow-free identity-based authenticated AGKA.  相似文献   

13.
曹爱霞  赵一鸣 《计算机工程》2007,33(10):150-152
Ad Hoc网络是一种由移动节点组成的临时性自治系统,不依赖于任何固定的网络设施,因此存在着安全隐患,而基于身份的认证密钥交换虽然可以在Ad Hoc网络中实现认证并解决秘密通信问题,但由于在无线Ad Hoc中没有可信第三方结点,密钥成为比较难解决的问题。该文利用多项式秘密共享的思想,提出了一种应用于无线Ad Hoc网络中的基于身份的认证密钥交换协议,此协议是在公钥基础体制下基于身份的密钥交换协议的基础上实现的。  相似文献   

14.
15.
提出了一种具有私钥产生中心(private key generator,PKG)前向安全性的基于身份的认证密钥协商协议,协议中给出了一种利用用户双方的长期私钥和临时私钥联合计算共享密钥的方法.在标准模型下证明了协议的安全性,并且分析得出,即使攻击者能够同时获得双方的临时私钥或同时获得双方的长期私钥,共享密钥仍然是安全的.性能分析表明,该协议较好地平衡了计算复杂度和安全性这两个协议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6.
群认证密钥协商协议可以使多个参与者在公开信道中建立会话密钥。提出了一种高效的基于PKC的无证书群认证密钥协商协议,由于采用了无证书机制,简化了基于证书的协议中复杂的证书管理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基于身份的协议中密钥托管问题。还对新协议进行了严格的形式化证明和计算量的横向比较,结果显示,新协议是安全且高效的。  相似文献   

17.
可认证的无证书密钥协商协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向新银 《计算机应用》2008,28(12):3165-3167
无证书公钥密码体制能有效地克服基于身份密码体制中密钥托管的限制,结合基于身份密码体制和可认证密钥协商的优点,提出了一个新的可认证无证书密钥协商协议。经过分析,该协议不仅满足一般密钥协商的安全特性,而且与已有的密钥协商相比,具有更少的对数运算。  相似文献   

18.
身份基认证密钥协商协议的分析与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三个标准模型下可证明安全的身份基认证密钥协商协议进行了安全属性缺陷分析,在原方案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安全增强的新方案。新方案满足目前已知的绝大多数安全属性要求,包括已知会话密钥安全性、抗密钥泄露伪装、抗未知密钥共享、无密钥控制以及消息独立性,特别是满足完美前向安全性、PKG前向安全性、已知会话相关临时秘密信息安全性,同时保持了良好的计算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