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超越知识的智慧更是能够使人的思想与行为保持必要的张力和达到奥妙的平衡 ,以实现人与世界的和谐 ,超越现实的理想 ,则使人类永葆自我超越的活力去追求对人类来说是更加美好的未来 ,这就是人类的超越意识所构成的五彩缤纷的人的精神世界。唯有通过教育才能将人类关于自身的理想对象化 ,才能将人类自我超越的价值转化为每个人现实的行动基础。可见 ,教学就是要组织和引导学生尽可能地去重新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在过程中体验和领悟、探究和发现、把握和发展创造 ,教育使学生获得了解放 ,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就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
自然界是一个整体,人在本质上是一种自然物,生态环境同人类社会的发展密切关联。目前理论界对平等性的探讨多局限于人类社会,并没有以平等性的视角对自然世界展开系统的学术探究。马克思主义的平等理论从含义、权利平等、机会平等、结果平等方面论述了人类社会的平等,由人类社会扩展至整个自然界,生态意识中的平等性则强调万物共生的权利,注重发展提升的机会,追求众生平等的结果。针对全球生态危机的社会现实,以平等性为切入点,探讨生态意识的整体追求、持续取向和价值定位。  相似文献   

3.
体育赛事是社会发展的文化产物,文化价值是诸多价值中最基本的价值,体育赛事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体育赛事对个体和社会不同层面文化需求的满足。文章采用文献法,将体育赛事作为人类情感输出、意识形成的媒介,从体育赛事与自我价值意识、体育赛事与社会价值意识两个层面,探讨体育赛事在人的心理机制上发生的作用,及其在人类社会中存在的价值。另一方面,体育赛事在历史变迁中也对社会价值意识的整合造成负面影响。正确认识体育赛事的文化价值,对促进体育赛事健康发展和优化人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环境意识体现了人们对良好环境状况的愿望,良好的环境质量是人类本性的追求,应该说环境意识很早就存在于人类天性中,但环境意识的普遍觉醒却不是从来就有的。当今的环境问题根源于人,是人对自然的作用产生的不良后果.因此,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提高人的素质,是协调人、自然环境、社会关系的关键一环。本文主要探讨如何立足现实、超越现实,实现公众环境意识的升华。  相似文献   

5.
精神家园是文化凝缩和升华的表现形式,是人类的精神归属和人之为人的基础和表现,也是现代人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而现代化极度发展的同时精神家园变得遥远而虚无,人类深陷精神失落的危机,高校人才因面临同样的险境而缺失责任感、价值感和归属感,因此,关注并帮助大学生构建精神家园是提高人才质量的应然需求。文化认同、理性意识觉醒和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是精神家园的构建前提,高校需要从此前提出发帮助大学生构建精神家园,恢复精神生态和谐。  相似文献   

6.
叶俭 《现代农业》2004,(9):36-37
“人以食为天”,食物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物质基础。在环境污染威胁人类生存的今天,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文化素质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健康意识的驱使下,食品状况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食品的需求不再仅仅是多样化,而且普遍追求营养丰富、优质、有安全保证、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食品。对这一新型消费观的追求,使得绿色食品  相似文献   

7.
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提出是以习近平为首的党中央正确分析把握世界大势,顺应世界人民的共同期待而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倡导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构建总体稳定均衡的大国关系;秉持正确义利观和亲、诚、惠、容的理念,着力构建与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国家的团结协作;促进与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的交流与合作,推进中国的国际关系向更高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8.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类是自然环境的改造者,人类活动对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提高人民大众的环保意识是当务之急.而环境教育则能提高人们对环境价值的认识,增强环境意识,普及环境知识.环境教育必须树立明确的目标和创新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9.
环境问题已越来越为全世界各国人民和政府所重视,环境意识已经成为当代人类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化学污染物对环境、对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的危害,越来越受到全社会、全人类的共同关注,保护生存环境成为人类共同的呼声。因此,化学工作者和化学教师义不容辞地将环境保护教育贯穿于化学教育之中,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用先进的科学知识指导工业生产,优化产业结构,变废为宝,保护环境,美化地球。  相似文献   

10.
人类已经或者正在经历着深刻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文化精神的冲突:一方面,现代工业文明的高速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增强了人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性;但是,另一方面,西方工业文明的发达又带来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和人的异化等负面效应,使现代人面临着受自己的造物之统治的困境和危机。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技术批判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哲学和文化思潮对现代人的这一生存境遇和文化危机进行了多方面的剖析和批判,从不同视角建构了各种文化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以人的存在和人的命运为自己的哲学主题,致力于批判和超越现代人的文化危机和生存困境,以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为依据,建立起关于现代工业社会的独特的文化批判理论。我国应借鉴法兰克福学派视域下大众文化观的积极部分,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健康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化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吕爱清  李慧玲  卞新民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6):1078-1079,1127
生态文化必将成为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流文化。生态文化是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人类精神和社会制度,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方式。分析了农业发展进程中的文化演替规律;阐明了生态文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为了应对近代农业现代化出现的农业发展可持续性减弱的趋势,提出了持续发展农业必须生态化,实现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加强制度创新;提高全民环境意识,全民生态友好行为的形成是生态文化的重要体现,是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2.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是生态环境的根本问题,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人与自然界既对立又统一,人们改造与利用自然界必须遵循客观发展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对实现我国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建设美丽生态中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要以恩格斯生态自然观为指导,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树立环保意识;大力倡导绿色消费模式,推动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3.
周毅  宗刚  赵子壮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713-1714,1720
生态环境保护是人类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内容,如何更好地协调人类经济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的迫切需要。西藏普兰县经济发展紧迫、地理位置特殊,生态环境极度脆弱和敏感,并带有很强的宗教色彩,实现该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基于生态文明与旅游业的密切关系,发展生态旅游成为体现保护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生态旅游发展的形式多样,开发潜力巨大。为推动城市生态旅游的发展,我国应积极开展生态价值观的宣传,改革旅游景区的经营模式,加强技术创新,在此过程中,政府部门应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引导。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不仅关怀着人类的现在,而且关怀着人类的未来。生态文明的主体是人,生态文明归根到底不是生态的文明,而是人的文明,是人类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根本转变。人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还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主体力量。在我国发展绿色农业,倡导绿色文明,对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条件,满足日益增长的绿色消费需求,建设绿色家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实现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目标,促进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冯璇  严俊霞  薛占金  李洪建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9):14448-14452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近年来,城市城镇化发展造成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为了使山西省的生态环境能更好地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以山西省为例,借鉴已有成果,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法,构建山西省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山西省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为优,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应加大对自然环境的投入以确保生态环境能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恢复生态学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恢复生态学是当前科学界乃至各国政府关注的前沿学科。本文阐述了国内外恢复生态学的研究概况、基本概念、内涵及今后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恢复生态学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探讨了国内外生态恢复重建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武汉市生态用地变化驱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研究武汉市2002—2008年生态用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发现,研究中所选10个驱动因素均表现出与生态用地变化的显著相关性,并且均可归为一个主成分,即人类的需求。人类的需求决定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反过来制约着人类的需求,并共同导致生态用地面积和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赵景柱 《勤云标准版测试》2013,33(15):4552-4555
基于近代人类社会发展的主线,本文认为生态文明是指具有保持和改善生态系统服务,并能够为民众提供可持续福利的文明形态。进一步可以认为,生态文明是指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文明形态。基于这样的理解,本文阐述了生态文明的内涵,分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建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评价框架和趋善化模型评价框架,探讨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20.
全球范围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继之而来的是人口、粮食、自然资源和环境污染的压力,直接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通过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的比较,从生态价值观、可持续利用的资源观、动态的经济优势观、竞争优势观、建设生态文明的物质技术基础和制度体系等方面深入探讨构建现代生态文明的重要性。论证不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人类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