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现代汉语"V 到"结构很普遍,根据"V 到"结构所表示的意义可把它们分为四种类型:"V 到"结构表示位移义(包括具体位移义和抽象位移义)、"V 到"结构表示时间义、"V 到"结构表示程度义、"V 到"结构表示获得义。  相似文献   

2.
运用配价语法理论,结合语义特征分析方法,对抽象位移义“V+到”结构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从而把抽象位移义“V+到”结构分为二价和三价两类。“到”字在其中始终保留二价,所以认为它是一个有所虚化的动词。  相似文献   

3.
假设连词“使”产生于先秦,由泛义动词“使”发展而来,经历了“使令动词-泛义动词-假设连词”的演变模式。“使+N+V2”格式中V2所表示事件实现可能性的弱化、事件所在时间的变化以及事件关涉人物的变化是“使”语法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V+到”结构同“V+进”、“V+见”、“V+在”、“V+着”等相关结构的比较,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异同,力求为语言使用者提供最佳选择,同时也对相关问题提供了方言方面的佐证。  相似文献   

5.
副词“就”的三种句式可以用来表示说话人对时间、数量、年龄、范围、程度、逻辑、语气等的主观态度。(X1)+就+X2+(了2)的句式:副词“就”取“较快衔接”义,“就”不重读,在表示数量、年龄、范围、程度等时,有关词语位于x1位置有“趋小”的倾向,处于)(2位置有“趋大”的倾向;“(X1)+就+X2”的句式:副词“就”一般是“限制”义,重读,或和其所“限制”的X2一起重读;“X+就+X”的句式:副词“就”义有双重性—“较快衔接”义和“限制”义。“X+就+X”是一个紧缩式复句,前X相当于一个条件小句,副词“就”“衔接”并“强调”后X的重复出现。  相似文献   

6.
介词“就”在萌生过程中曾处于双动同结构的V1和V2位置。在汉代已出现较多的“就+N(处所)+V”和“V”+就+N(处所)”格式,这两种句法格式提供了“就”虚化的可能性。“就”在虚化过程中的发展线索是──“处所介词──对象介词──范围介词”。动词“就”的虚化始于汉时期,到南北朝时期介词性质已明确。  相似文献   

7.
运用题元理论探讨隐形被动句中N受事+V+ Location一类句式的动词特征及该类句式与其深层结构、存现句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动词语义上的准入条件为:[+致使义]、[+生命体参与]、[+主体控制]、[+位移义].(2)功能上N受事+V+ Location结构中的动词吸收深层结构中的施事题元与标志词”把”,指派能力不变.(3)N受事+V+ Location类句式只能与N受事+Location+V着结构进行转换.  相似文献   

8.
“悖义”结构是一些不合常理但又广泛使用的语言形式。“悖义”结构不同于反问句、反语,也不同于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意思的偏正结构(不坏→好)。 “悖义”结构有两大类型(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意义、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意义),十余种格式(好不 A、难免不 V、差点没V、未 V之前、果不然、差点儿 V、险些 V/A、几乎 V/A、好 A)。这些“悖义”结构都是规范的,分析这些“悖义”结构必须从它们的结构成分、结构关系和表达作用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9.
现代汉语中存在两种不同的“NL+V+着+NM”结构,它们有着不同的变换方式。一种可以变换成“NM+V+在+NL”,另一种则不可。词尾“着”虚化的分期以及虚化过程中对动词要求的限制造成了共时平面两种不同的“NL+V+着+NM”结构。  相似文献   

10.
“V+向+O”和“V+往+O”格式中对动词V、宾语O以及格式所在主谓结构的主语的不同选择,都可以最终归因于介词“向”“往”的语义性质及路径图式。“向”和“往”的路径图式是:“向”对起点有所依赖,并突出其“路径”,有可能要表示终点;“往”的起点是不突出的,凸显的是“终点”,但蕴含着路径。  相似文献   

11.
兼语式的实质是一类结构格局。从甲骨文到现代汉语,兼语结构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表现为兼语名词由V1前位移到V1后,即“S—O S—V1—V2”——“S—V1—O S—V2”。藏语语序古今变化不大,兼语结构格局始终“是S—O S—V1—V2”。藏语兼语的结构格局和甲骨文相同不是偶然的,而是藏汉语同源的凭证。  相似文献   

12.
在“(V+O1)+O2”(动宾组合+宾语)结构中,动宾组合“V+O1”和宾语O2的组合有三种音组模式,其中的“2+2”音组模式已成为优势音节组配方式。“(V+O1)+O2”结构中的宾语O2大部分是体词性宾语,少数是谓词性宾语,体词性宾语是宾语O2的典型性宾语。  相似文献   

13.
“CV+O1)+O2”(动宾组合+宾语)结构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使用日渐增多的一种语法现象,近些年来,研究者们对“(V+O1)+O2”结构展开了积极的探讨,得出了很多颇有价值的见解。本文试图对1999年以前及以后的对“(V+O1)+O2”结构的研究进行总结,以期对此结构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的考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14.
王维民 《湖州师专学报》2012,(3):106-110,133
从认知语法的距离象似性角度来看,“N1+的+N2”结构以领属关系居多,领属关系中,N1有的是对N2的限定,有的是N1的部分属性投射到N2。表示限定时,靠近原型领属,结构中的“的”一般会出现,表示属性投射时,接近边缘性领属,“的”一般不会出现。“的”隐现象似于概念距离。  相似文献   

15.
“给”在现代汉语中表示的义位较多,其“给予”义是“给”字最基本的意义,也是最早产生的义位。通过对清代有代表性文本《醒世姻缘传》、《红楼梦》、《儒林外史》、《儿女英雄传》、《老残游记》的搜索,对表示“给予”和“使役”义的句型结构进行了分析,指出“使役”义的“给”是由表“给予”义的“给”转变而来的。  相似文献   

16.
爱V不V结构是现代汉语中一种常见的口语表达形式。该结构是由一个表示选择关系的一层复句紧缩而成,根据选择复句的结构特征,可将其分为取舍选择和不相容性选择两类。两类结构分别表示随便和不满之义。对于爱V不V结构中的特例爱理不理,在个案分析基础上,指出其已经由句法结构凝固化为词语。  相似文献   

17.
简说“W+的+N”中的“W+的”岳中奇零引言0.1在现代汉语中,以作词性词语为中心、其间加“的”的偏正结构,是一种最基本的句法结构。如果我们把这种结构中的中心语记作“N”,把中心语前面附加的实词或短语记作“W”,那么,这种结构就可以表示为“W+的+N...  相似文献   

18.
"偏偏+VP"格式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论述了现代汉语中的“偏偏+VP”格式在语义方面所表达两种语义:一是表背离性的“结果义”;二是表一致性的“行为义”。该格式在语用功能方面有两种:一是“凸显”的功能;二是“反驳”的功能,同时反驳具有程度差异。另外,表行为义的“偏偏+VP”格式能形成取舍句,而表结果义的“偏偏+VP”格式不都形成取舍句。  相似文献   

19.
动宾结构中常有动词虚化现象,但是从句法学角度检测却没有发现“V+a look ( at)”中动词的语法性虚化,而是与同源动词结构“look ( at)”在词汇序列方面填入词槽时的方式不同,属于“look ( at)”短语的词汇化过程,与同源结构“look (at)”构成霍恩等级关系,并成为强势的表达式,内蕴了“look (at)”。在认知语用方面,引发“V+a loot ( at)”结构中V虚化的最大动因是“体验---认知---语言”。  相似文献   

20.
“V+光”这种动补结构存在的价值是“物”从“场”内离开、消失,而起关键作用的是“场”。同时,“场”对数量也起着限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