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中医证型与治疗后胃黏膜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患者70例,按照中医辨证分型,分为脾胃虚弱证19例、脾胃湿热证11例、肝胃气滞证9例、肝胃郁热证15例、胃阴不足证10例、胃络瘀血证6例,对所有患者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比较治疗前后胃黏膜的变化情况,分析不同中医证型与胃黏膜变化的关系。结果:中医辨证治疗后,脾胃虚弱证患者胃黏膜萎缩缩小程度最大,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络瘀血证患者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程度最大,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湿热证患者胃黏膜糜烂变化程度最明显,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患者中医证型与其治疗后胃黏膜变化情况密切相关,临床可根据辨证分型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与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及胃黏膜癌前病理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统计17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Hp感染情况及胃黏膜病理表现,分析证型分布与Hp感染、腺体萎缩程度、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不同证型间HP感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证型Hp感染阳性率从高到低为: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胃阴不足证脾胃虚弱证胃络瘀血证;各证型间腺体萎缩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胃不和证轻度萎缩所占比例最高,胃络瘀血证的重度萎缩所占比例高于其他证型;各个证型间存在肠化生、异型增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与Hp感染、胃黏膜萎缩程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hronic Non-Atrophic Gastritis,CNAG)内镜下黏膜改变与中医辨证分型相关性进行调查研究、总结规律,使内镜下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拓展中医四诊合参内涵,更好地明确疾病分型,提高临床诊断水平,并指导临床治疗用药。方法临床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CNAG患者275例,记录患者内镜下胃黏膜表现与临床资料,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分析。结果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内镜下胃黏膜表现在各中医证型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本次研究的275例患者主要以脾胃虚弱证患者最多,其次为肝郁气滞、脾胃湿热、肝胃郁热、胃阴不足;胃络瘀阻证患者最少。脾胃虚弱证以胃镜下粘膜水肿为主要表现,肝郁气滞证主要表现为黏膜红斑,脾胃湿热证及肝胃郁热证则以充血及出血点或糜烂为主,胃阴不足证以黏膜粗糙为主。结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内镜下胃黏膜表现与各中医证型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和规律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表现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抽样选取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20例,依靠中医望闻问切情况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然后进行胃镜检查及病理诊断,分析胃镜表现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结果中医辨证分为肝胃不和型26例,脾胃湿热型29例,脾胃虚寒型37例,胃阴不足型25例,胃络瘀血型3例。胃络瘀血型例数太少,故不参与组间比较。肝胃不和型中男女比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脾胃湿热型、脾胃虚寒型、胃阴不足型男女比例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胃镜表现伴增生、伴糜烂所占比例均显著高于同证型的单纯性、伴出血、伴胆汁反流、伴肥厚所占比例(P均<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表现与中医辨证分型存在关联,合理运用胃镜检查及病理诊断有助于帮助临床正确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与胃黏膜病理改变程度、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将431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辨证分为6个证型:肝胃气滞证59例,肝胃郁热证35例,脾胃虚弱证168例,脾胃湿热证52例,胃阴不足证24例,胃络瘀血证93例。分析各证型与胃黏膜病理改变程度、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结果 (1)各中医证型在不同程度胃粘膜萎缩分布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肝胃气滞证与脾胃虚弱证、胃络瘀血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33);(2)各中医证型在不同程度肠化生分布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肝胃气滞证与胃络瘀血证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33);(3)各中医证型在不同程度异型增生分布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中医证型分布与胃黏膜病理改变程度、H.pylori感染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胃黏膜病理变化情况。方法收集33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相关资料,分析中医证型分布及Hp感染、胃黏膜病理变化情况。结果①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以脾胃虚弱证最为多见(23.4%),其余依次为脾胃湿热证(20.7%)、肝胃气滞证(19.2%)、胃阴不足证(13.3%)、肝胃郁热证(12.1%)、胃络瘀血证(11.2%)。②33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Hp阳性率为55.3%,各中医证型中脾胃湿热证患者Hp阳性率最高(72.9%);不同中医证型Hp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在胃黏膜活动性炎症方面,总检出率为53.8%,各中医证型中脾胃湿热证患者活动性炎症检出率最高(71.4%),其中中度、重度活动性炎症占比分别为37.1%和27.1%;不同证型患者胃黏膜组织活动性炎症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在胃黏膜组织萎缩方面,脾胃虚弱证患者胃黏膜组织中度、重度萎缩占比最高,分别为43.0%和27.8%;不同证型患者胃黏膜组织萎缩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不同证型患者胃黏膜组织慢性炎症、肠化生程度及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最常见的中医证型为脾胃虚弱,脾胃虚弱型患者胃黏膜组织中度、重度萎缩发生率较高;脾胃湿热与Hp感染密切相关,脾胃湿热型患者胃黏膜活动性炎症程度较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病理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将胃镜及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06例中医辨证分为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肝胃不和证、胃络瘀血证,观察比较各证型的中医证候分布与H.pylori感染、萎缩程度、肠化、异型增生程度的关系。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按所占比例由高到低分别是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H.pylori的阳性感染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胃络瘀血证、脾胃虚弱证、胃阴不足证,总感染率为58.49%。肝胃不和证中轻度萎缩所占比例偏高。脾胃湿热证、胃络瘀血证、胃阴不足证中重度萎缩所占比例较脾胃虚弱证、肝胃不和证高。5组证型中度萎缩、轻中度肠化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胃络瘀血证、脾胃湿热证中轻度异型增生所占比例较脾胃虚弱证、肝胃不和证、胃阴不足证比例高。胃络瘀血证胃癌前病变程度最高,其次为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证胃癌前病变程度最低。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与H.pylori感染、胃黏膜的病理改变及病理分级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比较慢性胃炎5种常见中医证型患者的胃黏膜病理情况。方法:对脾胃湿热型、脾虚气滞型、脾胃虚弱型、肝胃不和型、胃阴不足型慢性胃炎患者进行常规胃镜检查,均行胃黏膜活检作出病理诊断与分析,且不同证型间进行比较。结果:慢性胃炎中医分型与病理类型有一定相关性,浅表性胃炎中脾虚气滞型比例最高(83.33%),萎缩性胃炎中胃阴不足型比例最高(24.00%),肠上皮化生中脾胃湿热型比例最高(28.57%)。结论: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与慢性胃炎病理改变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采用中医辨证论治,逆转慢性胃炎病理发展趋势,减少癌前病变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NAG)中医证型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胃镜像及病理的关系。方法选取CNAG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Hp感染情况、胃镜下胃黏膜表现、病理学结果,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进一步分析不同证型与Hp感染、胃镜像、病理的相关性。结果脾胃湿热证患者Hp感染率最高。98例患者不同证型间Hp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气虚证患者伴糜烂及黏膜水肿、渗出检出率最高,肝胃不和证患者伴胆汁反流、黏膜红斑检出率最高。98例患者胃镜下伴糜烂、伴胆汁反流、黏膜红斑及黏膜水肿、渗出4种胃镜像证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胃不和证患者活动性百分率最高,脾气虚证患者慢性炎症百分率最高。98例患者病理结果中,活动性及慢性炎症证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NAG不同中医证型与Hp感染、胃镜像、病理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可作为中医辨证的参考依据,并用于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与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中医证型的关系,探讨中医证型的实质,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经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的200例CAG患者,进行了中医辨证分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不同证型CAG胃黏膜PCNA的表达水平.结果:脾胃虚弱证72例,肝胃不和证43例,脾虚气滞证32例,胃阴不足证24例.脾胃湿热证14例,胃络瘀阻证5例.肝胃不和证PCNA的表达水平与脾胃虚弱证、脾虚气滞证、胃阴不足证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CAG以脾胃虚弱证和肝胃不和证居多,PCNA的高表达可能是肝胃不和证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肠化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及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将200例经胃镜、病理诊断为肠化型萎缩性胃炎的病例,按中医辨证分为脾胃湿热、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胃阴不足、胃络瘀血证型,同时观察患者性别、年龄、胃黏膜萎缩程度、有无局部淋巴增生和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结果:肠化型慢性萎缩性胃炎各中医证型的百分比依次为脾胃湿热证42.50%,脾胃虚弱证29.50%,肝胃不和证21.00%,胃络瘀血证4.00%,胃阴不足证3.00%;其中脾胃湿热证胃黏膜中、重度萎缩显著高于轻度萎缩(P〈0.05);各证型Hp检出率显示,脾胃湿热证、脾胃虚热证、肝胃不和证,分别为56.47%、52.54%、30.95%,脾胃湿热证与脾胃虚弱证、肝胃不和证3种证型间有显著性差异即(X^2=7.65,P〈0.05),脾胃湿热证患者Hp检出率显著高于肝胃不和证患者(P〈0.05);脾胃虚弱证患者Hp检出率显著高于肝胃不和证患者(P〈0.05);脾胃湿热证与脾胃虚弱证患者Hp检出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肠化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以脾胃湿热证最多见。  相似文献   

12.
李靖  曾斌芳  史红 《陕西中医》2010,31(11):1473-1476
目的:运用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临床证候规律,将"胃镜象"病理象"引入中医对本病的辨证领域内,探讨微观表现特点与传统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发展四诊的内涵。方法: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从中医症状调查入手,应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对202例符合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标准的临床病例资料通过发病因素、症状体征、胃镜和病理诊断的调查,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及定量资料χ2检验。结果:随年龄的增长CAG发病率明显升高,且发病率与嗜好有关。与此同时,中医辨证分型按照概率排序为:脾胃虚弱型>肝胃不和型>脾胃湿热型>胃阴不足型>胃络瘀血型。脾胃虚弱型其黏膜萎缩程度多较轻;胃镜下见胆汁返流者,临床证型多为肝胃不和型;胃镜下黏膜糜烂者,临床证型多为脾胃湿热型。结论:经因子分析方法得出20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存在5种证型:脾胃虚弱兼肾虚、肝胃不合、胃阴虚、脾胃湿热、肝郁脾虚。  相似文献   

13.
262例慢性胃炎胃黏膜病变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慢性胃炎的胃黏膜病变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为临床观察慢性胃炎病情变化、判断疗效以及调整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依据慢性胃炎的中医病因病机、西医发病机制等理论,通过对262例慢性胃炎患者的胃镜下胃黏膜改变和病理组织学改变的观察,比较不同证型之间各种胃黏膜病变的构成比和发生率。结果肝胃气滞证和脾胃虚寒证占慢性胃炎的大部分(66.8%);肝胃气滞证和胃热炽盛证以浅表性胃炎为主(P<0.01),脾胃虚寒证和胃阴亏虚证以萎缩性胃炎为主(P<0.01)。伴有肠上皮化生的胃炎多见于胃阴亏虚证(P<0.01),出现胆汁反流的胃炎中绝大部分见于肝胃气滞证(P<0.01),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在各证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慢性胃炎的不同证型与胃黏膜病变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可参考辨证分型评估胃黏膜病变的情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中医微观辨证法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组织发生癌变的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7年2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不同中医微观辨证证型分布规律,比较不同证型萎缩性胃炎患者肠上皮化生率、上皮瘤变率和Ki67阳性表达率的差异。结果:10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肝郁气滞型占14.0%、肝胃郁热型占13.0%、脾胃湿热型占9.0%、胃络瘀阻型占15.0%、脾胃虚寒型占17.0%、胃阴不足型占32.0%;不同证型萎缩性胃炎患者肠上皮化生率最高者为脾胃湿热型(88.9%)、其次为肝郁气滞型(85.7%),最低为胃阴不足型(40.6%),脾胃湿热型、肝郁气滞型与胃阴不足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证型萎缩性胃炎患者上皮瘤变率最高为肝郁气滞型(71.4%)、其次为脾胃湿热型(66.7%),最低为胃阴不足型(25.0%),肝郁气滞型、脾胃湿热型与胃阴不足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证型萎缩性胃炎患者Ki67阳性表达率最高者为肝郁气滞型(78.6%)、其次为脾胃湿热型(77.8%),最低者为胃阴不足型,肝郁气滞型、脾胃湿热型与胃阴不足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脾胃湿热型、肝郁气滞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肠上皮化生率和上皮瘤变率均高于其他证型,可作为临床指导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辨为浊毒内蕴证的临床研究。方法:9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利用因子分析法分析患者在临床上的各种症状表现,并对证候学进行科学分类,在此基础上准确的把握该病在中医证型上的基本分布。结果:利用因子分析法得知,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候分类主要包括六大类,其中所占比例较多的当属肝胃不和及浊毒内蕴证;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胃胀满、胃隐痛、烧心、嗳气以及纳差等;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舌脉的征象均有所不同;慢性萎缩性胃炎6种中医证候在Hp感染率上浊毒内蕴证的感染率为87.5%、脾胃湿热的感染率为64.81%、胃阴不足的感染率为31.58%。结论:中医辨为浊毒内蕴证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的过程中发挥着直观重要的作用,基于其本身所具备的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益胃汤加减治疗胃阴亏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分析作用机理。方法:从2015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择取50例中医辨证分型为胃阴亏虚型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行益胃汤加减治疗,对比观察患者治疗后中医临床证候及胃镜病理组织学改善情况。结果:经治疗,患者临床证候治疗有效率为92.0%,胃镜病理治疗有效率为84.0%,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5.6±0.8)分]显著低于治疗前[(21.5±4.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胃汤加减治疗胃阴亏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可有效改善患者中医症状及胃黏膜萎缩病变,效果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病理类型慢性胃炎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特点。方法:根据2009年颁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对200例慢性胃炎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并对调查者胃黏膜进行组织学病理分型,分析不同病理类型慢性胃炎患者的体质分布特点。结果:200例慢性胃炎患者,慢性胃炎以阳虚质为主要体质类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以气虚质为主要体质类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以阴虚质为主要体质类型。慢性萎缩性胃炎萎缩程度在中、重度以上的体质类型主要是湿热质、血瘀质、阳虚质。129例行病理分型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中伴肠化上皮成分组患者主要体质类型为阴虚质,其次为阳虚质。结论:慢性胃炎病理类型与中医体质相关,慢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均与阳虚质关系较密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癌前病变胃黏膜病理变化与中医证型及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CAG伴胃黏膜异型增生(Dys)和/或肠上皮化生(IM)患者305例,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及H.pylori检测,分析CAG癌前病变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以及胃黏膜病理程度与中医证型与H.pylori感染之间的关系。结果 CAG癌前病变的各中医证型分布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脾虚气滞型脾胃湿热型脾胃虚弱型肝胃不和型胃阴不足型胃络瘀阻型;本研究患者H.pylori感染率为24.3%(74/305),不同病理程度的H.pylori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H.pylori感染率与胃黏膜病理程度呈正相关,即病理程度越重H.pylori感染率越高(P均0.05);不同中医证型的不同病理程度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肝胃不和型和脾胃湿热型轻度Dys、IM、腺体萎缩发生率相对较高,胃阴不足型和胃络瘀阻型的中度和重度Dys、IM、腺体萎缩发生率相对较高,与其他各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CAG癌前病变的病理演变与中医证型及H.pylori感染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病理程度为轻度时(病变早期)以实证为主,H.pylori感染率相对较低;中重度时(病变中晚期)以虚实夹杂证为主,H.pylori感染率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9.
孙青  周晓虹 《四川中医》2014,(3):174-176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系指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导致固有腺体的减少,伴或不伴纤维替代、肠腺化生和/或假幽门腺化生的一种慢性胃部疾病,可归属中医"胃痞"、"虚痞"、"痞满"、"胃痛"、"嘈杂"等病范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辨证分型具有多样性。为探究本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现将近10年来中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辨证分型研究概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将244例经胃镜、~(14)C尿素呼气试验诊断为Hp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者,按照中医辨证分型分为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阻证、肝胃不和证,统计比较不同证型感染幽门螺杆菌患者所占比例。结果:经过统计分析后,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阻证所占百分比分别为43.0%、35.7%、16.0%、3.7%、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脾胃湿热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的慢性胃炎有较为紧密的关系,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中医"湿热生虫"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