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花儿这种民间歌曲之所以能一代又一代地传承、沿袭不断,靠的就是那些勤劳、质朴而又默默无闻地生活在民间的歌唱者——花儿歌手。在文化转型期中花儿歌手及其传承也陷入了窘境。文章基于音乐人类学的视角对花儿歌手的生存环境、花儿歌手的传承方式等方面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2.
党彩娟 《社科纵横》2011,26(6):106-108
在我们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化遗产中,"花儿"以其独特的演唱形式、广阔的流传范围和受人民大众喜爱的程度占有重要的位置,从内容上来说",花儿"中有很多重复出现的语言现象,我们称之为"程式",这是一个由西方民间文学研究者提出并且运用十分广泛的概念,将"花儿"的研究与"口头程式理论"结合起来,可以在新的领域对"花儿"进行更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社科纵横》2019,(4):114-116
西北"花儿"作为中国西部多民族共同创造、共同享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西部诸多民歌乃至世界民歌艺术宝库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地方性口承文艺,也是最富有民间艺术生命力的文化瑰宝。2009年申遗成功以来,对于中国西北"花儿"的传承保护,依然要首先抢救、保护和挖掘那些濒于消失的真正的传承人及其众多"花儿会场"等等原生态的活态资料,特别是深藏于西北民间沃土田野的"花儿"老歌手、老唱把式,以及那些来自基层田野的一线民间文艺工作者等等。  相似文献   

4.
康红英 《社科纵横》2007,22(5):98-99
洮岷花儿是流行在甘肃洮河流域的一种民歌形式,又叫"野曲"、"野花儿",本文从花儿的演唱地点、歌词内容以及"花儿会"中的某些风俗等方面论述了花儿的"野".  相似文献   

5.
魏素萍 《社科纵横》2005,20(2):180-180
“花儿”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文化财富,但花儿的发展正面临消亡的险境。本文通过对花儿特别是“洮岷花儿”现状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发展措施,以唤起人们对花儿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汪海峰 《社科纵横》2012,(11):71-73
西北“花儿”按地域可分为“河湟花儿”、“洮岷花儿”、“陇中花儿”三大类。不同于“河湟花儿”、“洮岷花儿”较为热闹固定的民间展演活动,“陇中花儿”现在没有演唱会,“陇中花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因传唱的人日渐稀少而濒临失传。近几年,在陇西县搜集到的陇西山歌就有两百多首,不但证明了“陇中花儿”大量存在于民间,也以此证明了陇西是“陇中花儿”的重要传唱地。陇西山歌使用当地方言、用口传心授的方式在民间流传了下来。同所有的山歌一样,陇西山歌与陇西方言也是密不可分的。限于篇幅,这篇文章不专门讨论陇西方言,只想以陇西山歌里常见的方言土语为例,分析这些词汇所传达的特殊情感以及民俗生活点滴,至于整体陇西方言背后的民族民俗文化内容,则有待于方言学者来考证研究了。  相似文献   

7.
周亮 《社科纵横》2012,(4):94-96
花儿是文学与音乐两种不同艺术形式的统一体,花儿的情感主线构成了文学歌词与音乐旋律的内在联系,歌词与曲令沿着这条主线在互为补充完善的过程中,情感表达随之获得拓展和延伸,产生出超越文学或音乐本身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8.
周亮 《社科纵横》2012,(5):73-75
河湟花儿由歌词和曲令共同即兴编创而成,歌词与曲令之间互为条件,二者的结合程度决定了其艺术价值和功能。歌词与曲令在平衡中实现融合,既是花儿内在生长要求,也是花儿艺术特质得以形成的基础,其艺术生命绵延不息正缘于此。  相似文献   

9.
《社科纵横》2015,(8):169-174
本文对河湟花儿传统演唱和现代演绎的形式、方法和风格进行了比较研究,并结合高校声乐教学从传承的角度进行了评价,以说明花儿的演唱对其传承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0.
韩磊下凡     
万佳欢 《东西南北》2014,(13):60-62
从"帝王之音"到"全能歌王",《我是歌手》中所呈现的,某种程度上成为了韩磊人生循环和找回音乐自由表达的一个微缩过程。困在"大歌"里的韩磊深圳《音乐风云榜》颁奖典礼现场,主办方这次给韩磊的奖项是"最具影响力音乐人物"。韩磊在一群衣着鲜亮的80后、90后歌手中间稳稳坐下。灯光晃眼,他习惯性地眯起眼睛,额头上堆起一些皱纹。他不喜欢化妆,临上台前,化妆师才死活把他按在凳子上,简单画了画眉毛。  相似文献   

11.
春光洒向人间之时,万物复苏。翠绿的芽儿,含苞待放的花儿,通身仿佛带了一层光晕,或者,春光下的它们,本就是精灵,顽皮、善良、快乐、漂亮……就像置身仙境的爱丽丝,人们看到的,是一个让业已成年的我们打心底里感动的童话王国。  相似文献   

12.
即使再爱黑白灰的女人,在春天,也按捺不住心里的小冲动,拼命让自己鲜亮起来,把欲望叫醒,花儿朵朵开,开在衣裙上,更开在你我的心里。要花得有层次、有格调,你需懂得花语。它是热烈大气,还是含蓄内敛,她是小家碧玉,还是江湖儿女,她是通身散发法国风情,还是英式摇滚的变种产物,不同的花语,属于不同的主人,找对属于你的那一款,你才能真正做到花气袭人!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转运汉巧遇洞庭红》入话、正话及其"本事"中的民间故事类型和母题的研究,辨析了学术界之前对这篇小说"本事"的种种分歧;同时且探讨了古代拟话本小说中的"本事"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作家如何创造性地利用民间故事的"三迭式"叙事技巧,安排自己的篇章结构。最后,借助对入话"命运"故事类型和正话"运气"故事类型的比较,本文认为,该小说的主题仍然是传统的民间叙事主题,并非以前认为的反映了明代商人阶层的崛起和他们的冒险精神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和赵树理《小二黑结婚》中的三仙姑具有很多共性。她们都情欲旺盛,却都遭遇了不幸的婚姻,感情受到压抑,以至于性格扭曲,做出了种种不合常理的事情。不同的是,张爱玲在描写曹七巧种种"恶"的同时,还描写了她独自一人时的垂泪,而赵树理只看到了三仙姑的"恶"以及在这"恶"的背后三仙姑的脸红。可以说,张爱玲对曹七巧流泪的描写,说明作者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而赵树理对三仙姑脸红的描写,只能说明赵树理对三仙姑仅是远远围观,尚未进入三仙姑丰富的内心世界。对三仙姑的塑造反映了赵树理伦理本位的中国传统思想,对曹七巧垂泪的描写则体现了张爱玲对个体生命的尊重。  相似文献   

15.
针对近年学者提出的铜车马"祭祀"性质,通过对吉礼、凶礼内容及特点的分析,首先否定了铜车马是"秦始皇奉献给天帝的祭品"之说。又根据文献关于葬毕前后的"奠祭"和"祭奠",结合覆土对遗迹的叠压层位关系,从秦始皇帝陵园覆土工序完成与否进行双重分析,认为铜车马遗迹属于秦始皇陵葬仪中的"奠祭"行为,目的为"事死如生",而祭奠的"事神致福"应在寝殿举行。列举了铜车马某些部位的刻文属于计数方式和含义,同时强调了文化发展、融合当为古今文明之原始。  相似文献   

16.
生态意识的培育是当前中国欠发达民族地区"生态文明社会"建设中迫切而长期的任务。结合欠发达民族地区现实,生态意识的普及与全面提高可以通过"标示""、通识""、警示"及"社会化"几种教育层面及其创新来实现。同时,欠发达民族地区传统生态文化中的合理成分的传承与内化,以及全社会"限量供应、绿色消费"制度的推行,对于推进欠发达民族地区生态意识的培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中和”文化在中国钢琴音乐中的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昌逵 《社科纵横》2009,(7):134-136
"中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又是美学的范畴。就像西部丝绸之路打开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一样,中国的钢琴文化也是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互映射的结果,中国钢琴音乐文化始终与西方钢琴音乐文化和睦相处,"中和"融合,"和而不同";在中西音乐文化融合选择的同时,中国钢琴音乐家始终清醒地保持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自觉。从文化的视野审视中国钢琴音乐,"中和"文化在中国钢琴音乐中的传承尤其显得重要。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告朔"礼仪为研究切入点,通过对中日古典文献史料的考证,深入探讨和考证了"告朔"礼仪在中国的产生、发展的变化轨迹,同时通过对中国《论语》等古典文献史料的考证,对比日本《续日本纪》等古典文献,试图探讨中国"告朔"礼仪传入日本的方式、途径、日本"告朔"礼仪的变化以及其变化的实质和深刻内涵。并通过对日本"告朔"礼仪同中国"告朔"礼仪的不同,来进一步探讨了日本"告朔"礼仪变化中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19.
人物     
1黄圣依:天价唱片七款封面在歌手发片争夺战打响的岁末,特立独行的80后不寻常女生黄圣依再度抛出杀手锏,隆重推出同时拥有七款封面的第二张全新大碟《选美everyday》,赚爆众人眼球。一连七款封面同时上市,大面积占领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以政府主导牵头组织的"花儿文化节"在西北各地大量出现。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花儿文化节"在"非遗"保护和民众生活中产生的双重影响进行理论反思,以期对花儿会非遗保护提供些许科学积极的决策建议和"正能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