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根据已建矿井水处理工程设计及运行经验,对新建的矿井水处理工程的设计进行了改进。实践表明,改进后的矿井水处理系统的抗冲击负荷能力增强,大大减轻后续工艺的负荷,适应了进水水质变化大的要求,使后续的预处理工艺(包括絮凝沉淀及快滤)及反渗透脱盐工艺的运行更加稳定。矿井水中加入50 mg/L PAC和1 mg/L PAM后,絮凝沉淀效果能满足后续工艺水质要求。预处理后再经反渗透工艺处理,出水的电导率稳定在15~20μS/cm,可直接用于饮用水及配乳液用水。  相似文献   

2.
采用絮凝沉淀加BAF工艺处理某大型煤矿废水,使出水水质优于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CJ 25.1-89,COD稳定在30 mg·L-1以下,SS质量浓度稳定在10 mg·L-1以下,水回用率达100%。运行结果表明,采用该工艺处理煤矿废水并回用,在技术和经济上可行。  相似文献   

3.
采用改良型A2/O工艺处理陕西科技大学西安校区生活污水,对整个工艺及调试运行过程进行了详细介绍.实际运行结果表明,该工艺设计合理,运行稳定可靠,总排放口出水COD≤60 mg· L-1、ρ(TN)≤20 mg· L-1、ρ(TP)≤1.0mg·L-1、ρ(SS)≤20 mg·L-1、BOD5≤20 mg·L-1,出水水...  相似文献   

4.
BIOLAK工艺在处理皮革废水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混凝沉淀-水解酸化-BIOLAK工艺处理皮革废水.运行结果表明,设计为COD 2000 mg·L-1,NH3-N180mg·L-1的废水经处理后达到了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8918-2002)中规定的污水厂二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5.
采用石灰软化-絮凝法处理华南地区部分地下水水样。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正交实验,考察了Ca(OH)2投加量、PAC投加量、石灰反应时间及沉淀时间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确定最佳处理条件为:Ca(OH)2投加量220mg·L-1、PAC投加量15mg·L-1、石灰反应时间10min、沉淀时间30min。Ca(OH)2投加量是影响石灰软化-絮凝处理地下水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采用组合式气浮反应器-接触氧化池工艺处理某发制品废水,并介绍了各处理构筑物、运行参数及经济技术指标.运行结果表明,用该工艺处理发制品废水,最终出水水质为COD 97.8 mg·L-1、BOD527.5mg·L-1、ρ(SS)78.9mg·L-1、ρ(NH3-N)25mg·L-1、色度72倍,出水水质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二级标准.  相似文献   

7.
采用FeCl3对高浓度、高色度及可生化性差酵母废水进行了絮凝沉淀预处理,考察废水组成的变化,发现体系在初始pH为7.5,FeCl3用量为8g·L-1,搅拌速度及时间为300 r·min-1(1min),80 r·min-1(20 min),沉降时间为30 min时废水COD从6244 mg·L-1降低到4058 mg·L-1,废水的可生化性BOD58/COD值从0.28升高到0.46.GPC,GC-MS分析结果表明,废水经FeCl3絮凝预处理后,有机物浓度明显降低,极性类物质分子减少,主要是脂肪醇类、脂肪酸类、含有多个基团的苯环化合物、含氧杂环醇类等生物难降解物质,从而提高废水可生化性.  相似文献   

8.
煤矿在采掘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矿井水。由于镇城底矿井水处理系统采用传统的絮凝-沉淀-过滤联合处理工艺,经过滤处理后的水质不稳定,达不到排放标准。经研究采用超滤(UF)-反渗透(RO)双膜法对原有的处理系统进行技术改造,该工艺主要以絮凝沉淀池和相互冲洗滤池作为矿井水净化系统的主体,采用超滤-反渗透双膜法作为核心对矿井水进行脱盐处理,并使用污泥浓缩池联合带式压滤机对矿井水中的污泥进行脱泥,通过改造后的矿井水处理系统达到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9.
膜技术处理烟草薄片抄造废水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组合的膜技术工艺对造纸法制造烟草薄片产生的抄造废水进行处理研究.采用如下的工艺流程处理废水:废水→预处理→微滤膜处理→纳滤膜处理→反渗透处理.实验结果表明,当废水的COD为2400 mg·L-1、电导率为793μS·cm一、悬浮物为580rag·L-1及色度为85倍时,经过上述组合膜工艺流程处理,相应的出水指标分别为66 mg·L-1、46μS·cm-1、lmg·L--1及1倍.经过处理后的废水可以回用于生产.  相似文献   

10.
以生活污水为研究对象,采用新型复合聚硅酸镁盐絮凝剂( CSM),探讨了化学生物絮凝工艺的影响因素及最佳运行条件,考察了化学生物絮凝工艺对pH、水温的适应能力.结果表明,在污水水温为14~16℃情况下,化学-絮凝工艺最佳运行条件为:污泥活化时间2.0h,MLSS/COD =1.5~2.0,曝气强度为0.04m3·h-1,反应时间为40 min,絮凝剂投量为60 mg·L-1.在利用CSM为絮凝剂的条件下,化学生物絮凝工艺对原水pH适应范围较宽.原水水温对SS和PO43--p去除效果影响不大,而COD和NH4+-N的去除率则随着水温的下降而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