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针刺对昏迷患者促醒效果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针灸对重型颅脑外伤致长期昏迷患者的促醒效果。方法:将昏迷时间超过3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分的患者分成观察组(15例)和对照组(14例),两组均予相同的西医治疗。观察组另加用电针治疗,穴取百会、水沟、涌泉等,每次电针刺激30min,再留针30min,每日1次。结果:观察组平均苏醒时间和苏醒比率为40.1天、73.3%(11/15);而对照组分别为51.8天、28.6%(4/14),观察组患者的苏醒时间及苏醒比率均优于对照组。结论:针灸配合西药促醒治疗对重型颅脑外伤所致昏迷患者的神志恢复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菖芩Ⅰ号对重型颅脑外伤昏迷患者的促醒效果。方法:将格拉斯评分(GCS)≤8分的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47例随机分成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23例),两组均予以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菖芩Ⅰ号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1个月的苏醒时间、苏醒率及3个月的苏醒时间和预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菖芩Ⅰ号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神智恢复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电针结合常规西医治疗对颅脑外伤患者促醒作用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常规西医治疗对颅脑外伤所致昏迷患者的促醒效果.方法:将32例颅脑外伤昏迷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组(16例)与西药组(16例),针药组进行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施以电针刺激内关和曲泽,西药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分别于治疗第7次及第30次后进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及促醒率的观察.结果:电针治疗第7次后针药组GCS评分(6.88±1.63)与西药组评分(5.25±1.6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7次治疗后针药组促醒率为25.0%,西药组为0,第30次治疗后针药组促醒率为81.3%,西药组为43.8%,针药组优于西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刺激内关及曲泽结合常规西医治疗对颅脑外伤昏迷患者有良好的促醒效果,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醒脑静注射液治疗颅脑外伤昏迷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颅脑外伤昏迷患者4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4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西医常规对症治疗,治疗组另给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结果:对照组有效率58.33%,治疗组有效率83.3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苏醒时间、苏醒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醒脑静注射液对颅脑外伤昏迷患者具有良好的促醒作用,且能够缩短患者苏醒时间。  相似文献   

5.
持续电针为主促醒重型颅脑外伤昏迷患者疗效观察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彭璠  陈泽奇  罗杰坤 《中国针灸》2010,30(6):465-468
目的:观察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持续电针治疗对重型颅脑外伤昏迷患者的促醒效果。方法:将格拉斯哥评分(GCS)≤8分的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29例)和对照组(27例),两组均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以内关为主穴的持续电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1个月后、3个月后苏醒率、苏醒时间,比较两组不同类型损伤患者的苏醒率及3个月后的整体康复疗效。结果:1个月后,观察组苏醒时间为(18.57±7.14)天、苏醒率为72.4%(21/29),对照组分别为(24.60±5.00)天、37.0%(10/27),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1,P0.05);3个月后,观察组苏醒时间为(25.04±16.68)天,亦短于对照组的(37.90±16.94)天(P0.05)。且观察组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1月后苏醒率显著高于同组非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及对照组同类型患者(均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愈显率为72.4%(21/29)明显高于对照组37.0%(10/27)(P0.05)。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以内关为主的持续电针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尤其是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神志恢复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重型颅脑外伤昏迷患者采用针灸疗法治疗的临床疗较。方法:选取74例颅脑外伤昏迷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灸促醒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促醒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促醒率为83.78%,对照组治疗后促醒率为67.56%,两组患者治疗后促醒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疗法对促进神志恢复起到积极作用,对促醒颅脑外伤昏迷患者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7.
活血芳香开窍醒脑法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昏迷52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建立  张波  李贞杰  史彦芳  方川  崔增学 《河北中医》2010,32(6):816-817,836
目的观察活血芳香开窍醒脑法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昏迷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2例重型颅脑损伤昏迷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2例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活血芳香开窍醒脑法治疗;对照组50例采用单纯西医常规治疗。2组均10d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观察2组临床症状、体征、清醒例数及清醒时间。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0.77%,对照组总有效率52.0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10d中度昏迷、浅昏迷患者苏醒情况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优于治疗前;2组治疗后10d中度昏迷患者苏醒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转醒例数、转醒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活血芳香开窍醒脑法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昏迷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子午流注纳甲法联合康复治疗与单纯康复治疗促醒重型颅脑损伤植物状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均予药物、高压氧、专科护理基础治疗。对照组予以康复治疗,每日1次,每次30 min;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子午流注纳甲法针刺治疗,每日1次,留针30 min,每周治疗5 d,两组均治疗30 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0、20、30 d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改良国际昏迷恢复量表(CRS-R)评分及治疗30 d后的清醒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10、20、30 d后GCS、CRS-R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1),且观察组治疗后各时间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30 d后观察组清醒率为20.0%(10/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2.0%(6/50,P0.01)。结论:子午流注纳甲法联合康复治疗可有效促醒颅脑损伤植物状态患者,改善患者意识水平,疗效优于单纯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三维五感促醒疗法与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促醒作用。方法:2017年8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96例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综合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三维五感促醒疗法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常规综合治疗+三维五感+十二井穴刺络放血。比较两组患者的昏迷时间、苏醒率以及治疗前后的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lasgao Coma Scale,GCS)评分、格拉斯哥结局评分(Glasgao Outcome Scale,GOS)评分、CT脑灌注成像脑损伤区的CBV、CBF。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昏迷时间短于对照组,格评分和GO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脑灌注成像脑损伤区的CBV、CBF均显著升高,观察组患者脑灌注成像脑损伤区的CBV、CBF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联合应用三维五感促醒疗法与十二井穴刺络放血治疗,能促进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苏醒,改善患者受损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和探讨针灸对颅脑外伤后昏迷患者促醒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本院2010年6月-2012年10月收治的颅脑外伤后昏迷患者46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2组,每组23例,2组患者均给予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观察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苏醒率为86.96%,对照组患者的苏醒率为56.52%,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患者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灸治疗颅脑外伤后昏迷患者具有显著的促醒效果.  相似文献   

11.
陈健林  冷雯 《中国针灸》2021,(2):127-130
目的:观察头皮针治疗脑外伤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脑外伤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各脱落5例。对照组给予认知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于百会、四神聪、智三针、颞三针行头皮针治疗,留针6 h。两组治疗均每天1次,每周6次,1个月为一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日常生活能力(ADL)和功能独立性评定(FIM)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MMSE和MoCA评分、两组患者ADL和FIM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各指标升高幅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皮针能有效治疗脑外伤认知功能障碍,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对重度颅脑损伤昏迷患者血清S-100B蛋白(S-100B)、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含量的影响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重度颅脑损伤昏迷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于入院时、治疗后第313、7日、1413进行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GCS)、检测血清S-100B、NSE含量,同时观察治疗7d、14d后苏醒时间、苏醒率,比较苏醒时间、苏醒率、治疗14d后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1)观察组血清S-100B、NSE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观察组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苏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苏醒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GOS预后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更能降低重度颅脑损伤昏迷患者血清S-100B、NSE含量,更有益于脑损伤修复,对患者神志恢复有更好疗效,且预后更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头皮针结合无错性学习对脑外伤患者记忆及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48例脑外伤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2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运动训练及无错性学习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结合头皮针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采用Rivermead行为记忆测试-中文版(RBMT-CV)、洛文斯顿作业疗法认知评定量表(LOTCA)及改良巴氏指数(MBI)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RBMT-CV、LOT-CA及MBI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以治疗组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皮针结合无错性学习能改善脑外伤患者记忆及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4.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意识障碍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并分析早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意识障碍的疗效和临床意义。方法:136倒颅脑外伤后昏迷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随机分为综合组、针刺组、康复组和对照组。综合组早期开展针刺和康复运动治疗;针刺组做针刺治疗;康复纽做康复运动;对照组不针刺、不康复运动,仅接受神经外科常规治疗和护理。在治疗前、后均对其进行Glasgow昏迷量表评定。结果:治疗30天后,综合组GCS评分9分以上有29人。针刺组27人,康复组22人,对照组20人,综合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早期开展针刺及康复训练能明显缩短其昏迷时间,减轻意识障碍程度,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陈兴华  杨娟  孙玮  唐纯志 《中医药研究》2011,(11):1320-1322
目的以针灸气街理论为指导,观察针刺对慢性疲劳综合征(CFS)患者血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及皮质醇(COR)水平的影响。方法将90例CF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与对照组(45例)。观察组针刺人迎、风府、百会;对照组采用5%葡萄糖250mL加参麦注射液20mL静脉输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CFS患者ACTH及COR水平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ACTH及COR水平均有上升,治疗后观察组血ATCH为(51.08±24.29)pg/mL、COR(336.86±242.72)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治疗能提高气阴两虚型CFS患者血ATCH、COR水平,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参麦注射液。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观察"百会透曲鬓"针刺法对脑出血急性期大鼠模型脑组织中白介素-6(IL-6)蛋白表达的影响,研究本针刺法对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的神经保护机制,从而指导临床实践。方法:选用6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西药组(脑复康)。分别于脑出血急性期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6h,2天,7天三个时间点并完成相应治疗,治疗后进行神经功能学评分,然后处死大鼠,取大鼠脑组织,用免疫组化分析法(IHC)检测脑组织中IL-6蛋白表达的平均灰度值,在光镜下观察脑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针刺治疗能减少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造模后2天及7天后,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针刺治疗能降低IL-6阳性细胞平均灰度值,造模后2天及7天后,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光镜下脑组织病理改变结果显示,针刺组与模型组有差异。结论:"百会透曲鬓"针刺法可明显改善大鼠的神经功能学评分,有利于脑出血后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在脑出血急性期,针刺"百会透曲鬓"穴可以通过下调IL-6的蛋白表达,减轻脑出血后炎性反应导致的继发性脑损伤程度,从而改善脑组织缺血缺氧状态及保护受损伤的神经元细胞。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凝血及纤溶指标评估脑外伤伤情的价值。方法选择80例脑外伤患者作为观察组,分别于入院时、伤后第4天、第8天测定其血浆组织因子(TF)、D-二聚体(D-D)水平,再按伤情及有无迟发性颅内血肿或血肿增大进行组间比较。另选20例年龄及性别与观察组相匹配的健康者作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患者TF、D-D水平入院时显著升高,此后水平逐渐下降。GCS〉8分患者及血肿无变化患者TF、D-D水平下降较快,第8天接近正常范围,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GCS≤8分患者TF、D-D水平持续高于对照组和GCS〉8分患者。血肿无变化组入院时最高,伤后8 d时TF接近正常上限值;血肿变化组的TF、D-D水平均持续高于对照组和血肿无变化组。结论早期检测脑外伤患者凝血及纤溶功能指标对伤情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刘鹏  王强  陈志 《上海针灸杂志》2013,(10):841-843
目的 比较浮针疗法和常规毫针刺法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差异,从而找到更有效、更快捷的治疗方法,以减轻患者的痛苦。方法 将76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浮针组和毫针组,每组38例。浮针组采用浮针疗法对环枕线上相应的肌筋膜触发点(MTrP点)进行浮针操作,并留置6 h;毫针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针刺风府、风池、列缺、百会等穴及相应的夹脊穴,留针30 min。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每治疗5 d休息2 d,7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结果 浮针组治愈率为60.5%,总有效率为97.4%;毫针组治愈率为39.5%,总有效率为89.5%,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减轻眩晕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个疗程后浮针组3项评分均低于毫针组(P<0.01)。结论 浮针治疗颈性眩晕效果优于常规针刺法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小茴香加味外敷对重度颅脑损伤病人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经验和帮助.方法:将本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87名重度颅脑损伤的术后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n=43)和对照组(n=44),治疗组予鼻饲吗丁啉混悬液,脐周外敷炒制小茴香复剂;对照组仅鼻饲吗丁啉悬液,余治疗均相同.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肠鸣音均在36小时内闻及,绝大部分48小时恢复正常,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炒制小茴香复剂外敷脐周可明显加快重度颅脑损伤术后病人的胃肠功能恢复,并有效减少消化道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梁燕 《中医临床研究》2014,(30):116-117
目的:观察头针结合体针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给予头针结合体针治疗,对照组给予体针治疗,针刺30天后观察疗效.结果:依据神经功能缺损和分值的减少(功能改善)和患者总的生活能力状态的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2.5%(P﹤0.05).依据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标准及ADL量表(Barthel指数)评定分级标准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针结合体针治疗中风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