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观察施氏砭术综合疗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1例颈源性眩晕患者随机分成砭术治疗组(40例)、电针对照组(37例)和西药对照组(34例),治疗组采用"施氏砭术综合疗法"治疗,电针对照组采用颈夹脊穴电针治疗,西药对照组采用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三组治疗均每日1次,7次为1疗程。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法在1个疗程治疗前后进行评分,观察患者症状及体征的缓解情况。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后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提高(P0.01),临床疗效总有效率砭术组为95.00%,电针组为78.38%,西药组为70.59%,砭术治疗组与电针组比较,χ2=4.699(P0.05),与西药组比较,χ2=8.061(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施氏砭术综合疗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优于电针组和药物组。结论:"施氏砭术综合疗法"治疗颈源性眩晕临床疗效显著,对临床治疗颈源性眩晕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透刺电针、夹脊电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CSR)透刺电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影像学的影响。方法:将120例CSR患者随机分为2组,透刺电针组60例,采用透刺电针治疗;夹脊电针60例,采用电针颈夹脊治疗。患者于治疗前后分别拍摄颈椎正侧位片,测定颈椎活动度及椎体位移。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颈椎曲度均有不同程度的矫正,但是透刺电针组效果更显著,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椎体角度位移(AD)及椎体水平位移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与电针夹脊组比较,透刺电针组改善更显著,特别是对椎体水平位移改善上,明显优于电针夹脊组(P〈O.05)。结论:透刺电针对CSR患者颈椎曲度及小关节紊乱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夹脊电针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电针颈夹脊配合推拿对颈椎病曲度变直的临床疗效。方法:68例颈椎病颈椎曲度变直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口服药物及中药外敷治疗,治疗组采用电针颈夹脊配合推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颈椎曲度变化。结果:2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00%,对照组为82.3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颈椎曲度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纠正颈椎病患者的曲度变直,是快速缓解颈椎病疼痛症状和获得远期疗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龙氏正骨手法加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颈源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龙氏正骨手法+星状神经节阻滞组)38例和对照组(常规推拿手法+针灸组)38例。完成疗程后,评估两组患者临床有效率、VAS值、颈椎DR片参数、椎-基底动脉TCD参数和随访1年内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4.5%)高于对照组(8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测定结果,观察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照VAS评分将两组患者的眩晕程度分为4个等级,以便于临床应对;颈椎DR片颈椎生理弧度和颈椎屈伸度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基底动脉TCD检查结果,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舒张期血流速度,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LVA,RVA和BA血流速度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1年后总复发率(24.3%)低于对照组(63.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龙氏正骨手法加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源性眩晕,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和较低的复发率,其主要机制与改善颈椎结构异常和相应椎动脉灌注有关,是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治疗颈源性眩晕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电针、游走罐加牵引治疗颈椎曲度异常的改善情况。方法: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35例)和药物组(35例)。电针组采用电针风池、供血、颈百劳为主穴,配合颈胸夹脊穴游走罐、颈部牵引综合治疗,药物组通过口服颈复康颗粒进行治疗。电针组10天为1个疗程,药物组5天1个疗程,均以3个疗程后判定治疗结果。结果:电针组有效率为97.1%,药物组有效率为68.6%,电针组与药物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电针、走罐加牵引不仅对颈椎曲度异常所致的头痛、头晕、颈项僵硬疼痛、上肢麻木等临床症状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而且对颈椎曲度异常亦具有明显的改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35例。治疗组采用电针治疗,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疼痛强度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疼痛强度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为62.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配合手法是一种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电针夹脊穴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予以颈椎功能锻炼作为基础治疗,治疗组采用电针夹脊穴治疗,对照组采用电脑中频治疗仪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颈椎病治疗成绩评分、目测类比疼痛评分及血浆β-内啡肽(β-EP)含量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愈显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80.0%和100.0%,对照组分别为53.3%和93.3%,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颈椎病治疗成绩评分、目测类比疼痛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组治疗后颈椎病治疗成绩评分、目测类比疼痛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浆β-EP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治疗组治疗后血浆β-EP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电针夹脊穴是一种治疗颈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其机制可能与提高血浆β-EP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热敏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08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热敏灸组37例、电针组37例和药物组34例。热敏灸组取双侧天柱、C6夹脊穴进行热敏灸治疗,电针组取百会及双侧天柱、C6夹脊穴进行治疗,药物组采用口服中成药治疗。观察三组治疗后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液流动变化情况。结果热敏灸组总有效率为91.9%,电针组为62.2%,药物组为61.8%,热敏灸组与电针组和药物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热敏灸组治疗后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和血管搏动指数与电针组和药物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热敏灸是一种治疗颈性眩晕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刃针联合美式脊椎矫正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符合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的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6例采用刃针联合美式脊椎矫正疗法,对照组36例采用电针颈夹脊联合推拿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疗效、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及TCD检测指标。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1.7%,治愈率为58.3%;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治愈率为87.1%。两组患者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两组组内比较分值均有提高(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平均血流速度Vm检测指标,对照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组内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刃针联合美式脊椎矫正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小针刀配合手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小针刀配合手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60例颈源性眩晕患者随机分小针刀配合手法治疗组、针刺对照组两组,每组30例。小针刀配合手法治疗组用小针刀松解头枕部及颈部阿是穴后,行颈椎复位手法。每周治疗1次,2次为一疗程。针刺对照组用毫针针刺太阳、印堂、百会、风池、风府、颈夹脊等穴,每日1次,每周治疗5次,10次为一疗程,两组均治疗1个疗程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总有效率87.7%,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针刀配合手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疗效优于针刺对照组,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采用电针治疗,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为60.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基底动脉、两侧椎动脉的血流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电针是一种治疗颈性眩晕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古法针刺、夹脊电针及口服颈舒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疗效差异,探讨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将160例CSR患者随机分成古法针刺组60例、夹脊电针组60例和颈舒颗粒组40例。古法针刺组采用古法针刺操作手法治疗,取腕骨、昆仑、外关、曲池、肩井、风池;夹脊电针组采用电针C4-7夹脊穴治疗;颈舒颗粒组采用口服颈舒颗粒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采用国际公认的描述与测量疼痛的简化MPQ(SF-MPQ)量表评定疼痛改善情况。结果 3组治疗后各项PRI评分(PRI感觉分、PRI情绪分及PRI总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古法针刺组治疗后各项PRI评分与夹脊电针组和颈舒颗粒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夹脊电针组治疗后PRI感觉分与颈舒颗粒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VAS评分、疼痛强度(PPI)评分及总积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古法针刺组治疗后VAS评分、PPI评分及总积分与夹脊电针组和颈舒颗粒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夹脊电针组治疗后VAS评分、PPI评分及总积分与颈舒颗粒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古法针刺是一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能迅速缓解疼痛。  相似文献   

13.
针刺夹脊穴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针刺夹脊穴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痉挛型脑瘫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采用针刺夹脊穴,对照组采用假针刺,每日针刺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6个疗程,所有病例均配合常规的康复治疗。同时以修订的Ashworth量表(MAS)、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儿童功能独立检查(WeeFIM)作观察指标,观察评定两组的治疗结果。结果:治疗后两组M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且治疗组M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GMFM评分、WeeFIM评分均明显提高(P<0.01),且治疗组GMFM评分、WeeFIM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夹脊穴治疗痉挛型脑瘫患者的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4.
刘鹏  王强  陈志 《上海针灸杂志》2013,(10):841-843
目的 比较浮针疗法和常规毫针刺法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差异,从而找到更有效、更快捷的治疗方法,以减轻患者的痛苦。方法 将76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浮针组和毫针组,每组38例。浮针组采用浮针疗法对环枕线上相应的肌筋膜触发点(MTrP点)进行浮针操作,并留置6 h;毫针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针刺风府、风池、列缺、百会等穴及相应的夹脊穴,留针30 min。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每治疗5 d休息2 d,7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结果 浮针组治愈率为60.5%,总有效率为97.4%;毫针组治愈率为39.5%,总有效率为89.5%,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减轻眩晕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个疗程后浮针组3项评分均低于毫针组(P<0.01)。结论 浮针治疗颈性眩晕效果优于常规针刺法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颈夹脊穴温针灸配合坐位拔伸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疗效。方法将200例CS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治疗组在颈夹脊穴和风池穴温针灸后,配合坐位拔伸手法治疗。对照组口服盐酸氟桂嗪胶囊。采用CSA症状评分标准和眩晕问卷调查表(DHI)在治疗前后进行记录,获得治疗前后眩晕、头痛、视物模糊、耳鸣、颈痛、旋颈试验等症状评分及DHI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眩晕、头痛、视物模糊、耳鸣、旋颈试验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治疗后DHI评分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P<0.01,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颈痛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但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眩晕、头痛、视物模糊、旋颈试验、颈痛评分及DHI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P<0.01)。结论颈夹脊穴温针灸配合坐位拔伸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电针加悬灸百会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治疗组采用电针结合悬灸百会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电针治疗,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为84.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加悬灸百会是一种治疗颈性眩晕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穴位注射对后循环系统短暂性脑缺血患者脑血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颈夹脊穴对后循环系统短暂性脑缺血患者脑血流的影响。方法选择后循环系统短暂性脑缺血患者60例,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当归注射液穴位注射颈夹脊穴治疗,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和丹红注射液治疗。两组治疗前后均采用TCD检测双侧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和椎-基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基底动脉及双侧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椎动脉血流速度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基底动脉及双侧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椎动脉血流速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注射颈夹脊穴可以增加短暂性脑缺血患者的脑血流量,预防脑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不同针刺方法治疗脊髓疾病继发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脊髓疾病继发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头针丛刺长留针组(A组)、夹脊电针组(B组)、夹脊电针配合头针丛刺长留针组(C组),每组20例。3组治疗1星期、2星期、4星期、3个月采用日常生活能力测定和简化麦克吉尔疼痛问卷对比疗效。结果3组自身对照,疼痛减轻效果明显(P〈0.01,P〈0.05),组间对照夹脊电针配合头针丛刺长留针组明显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针刺治疗脊髓疾病继发神经病理性疼痛效果肯定,夹脊电针配合头针丛刺长留针治疗优于夹脊电针和头针丛刺长留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电针与传统针刺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和分析各自疗效特点。方法将144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药物组54例(单纯SSRIs药物治疗)、针刺组44例(针刺+SSRIs药物)、电针组46例(电针+SSRIs药物)。分别观察三组治疗前和治疗后1、2、4、6星期及随访4星期HAMD量表总评分以及各因子分的变化情况。结果针刺组、电针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和愈显率与药物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针刺组、电针组从治疗1星期起HAMD总分改善明显优于药物组(P<0.05,P<0.01),这种优势持续至治疗6星期后,到随访4星期时,电针组与药物组之间仍有差异(P<0.01)。HAMD因子分电针组与针刺组在焦虑/躯体化症状、睡眠障碍、认知和阻滞4个方面第1星期起与药物组即存在差异(P<0.05,P<0.01),其中针刺组与药物组在认知方面只在第1星期有差异(P<0.05),而电针组在第2星期认知方面比针刺组存在优势(P<0.05);随访4星期,电针组、针刺组在焦虑/躯体化症状因子方面与药物组比较仍有差异(P<0.01)。结论针药并用治疗抑郁症疗效优于单用药物治疗。与针刺组相比,电针在改善某些因子分、远期疗效方面存在一定优势,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