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脓毒症是由严重感染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易发展为脓毒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目前认为,严重感染所诱发的全身炎症反应及器官功能损害并不是细菌或毒素直接作用的结果,而是由于细菌和(或)毒素刺激机体释放过量的炎性介质形成“瀑布样”连锁反应所致。  相似文献   

2.
我们对重型肝炎临床表现及其血清中相关炎症介质进行了研究,以期了解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在其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全身性炎症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研究显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不仅是肺部疾病,而且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它的病理生理改变主要是由于肺部炎症引起全身性炎症,继而引起COPD患者的肺外表现,包括营养不良、体重下降、骨骼肌损耗、骨质疏松以及对心血管、神经系统等全身影响。认识COPD全身性炎症的改变,可能对临床评估患者病情和治疗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急性胰腺炎(AP)的特征是可能从局部炎症发展至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最后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尽管目前提出了多种AP病理生理机制,但未完全明确。对NF-kB、ROS及细胞信号途径等信号调节的分子机制的研究,将为AP的治疗提供新的靶向和策略。  相似文献   

5.
肥胖、代谢综合征与全身性炎症和围产期发病率增高相关.二甲双胍(MET)可改善非妊娠成人的代谢和炎症标记物.美国Hofstra北岸医学院的研究者利用体内、外模型探讨MET对母亲及胎儿炎症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炎症与急性冠脉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浩  王晓明  李源 《心脏杂志》2003,15(6):567-569
随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 ,证明炎症在 ACS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中起重要作用 ,冠状动脉局部的炎症浸润、全身性炎症活动以及某些炎性指标的变化与 ACS的发生及预后关系十分密切  相似文献   

7.
贲素琴  沈华浩 《中华内科杂志》2006,45(12):1043-1045
过敏性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气道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炎性细胞尤其是嗜酸性粒细胞(Eos)是哮喘气道炎症反应的主要效应细胞。激活的Eos通过释放主碱性蛋白、阳离子蛋白、白三烯(LTs)等有害物质在哮喘的组织损伤及临床症状的发生中发挥关键作用。Eos是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传统的观点认为,个体发育成熟后造血干细胞的分化与成熟仅局限于骨髓。但近年的研究发现,造血干细胞在特定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协同作用下也可由骨髓释放出来,定位到各种组织与器官,然后在局部生长因子的调控下,再分化与成熟为特定的成熟细胞,即所谓“原位造血”。现就过敏性哮喘气道炎症与骨髓造血及原位造血Eos产生的关系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8.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抵抗素水平与血糖和炎症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DM)患者血清抵抗素水平与血糖及炎症因子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35例初诊2型DM患者、27例血糖控制良好2型DM患者(HbA1C〈7%)、22例呼吸道感染患者及20名糖耐量正常的健康对照者空腹血清抵抗素、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同时监测空腹血糖、胰岛素、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体重指数(BMI)。结果初诊2型DM组血清抵抗素、胰岛素、各炎症因子及血糖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1),而血糖控制良好2型DM组抵抗素和IL-6水平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感染组抵抗素、各炎症因子水平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1)。相关分析显示抵抗素水平与性别、BMI和空腹胰岛素等均不相关,但与空腹血糖(r=0.38,P=0.03)及炎症因子IL-6(r=0.31,P=0.02)、TNF—α(r=0.48,P=0.03)、CRP(r=0.70,P=0.01)呈显著正相关,与总胆固醇呈显著负相关(r=-0.19,P=0.04)。结论人类空腹血清抵抗素水平在2型DM患者中明显升高,其与血糖浓度有关,并可能受炎症因子的影响,藉此参与2型DM炎症发病机制,但与肥胖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前关于代谢综合征,尽管存在着不同版本的工作定义,尽管ADA和EASD的联合声明对是否确实存在这样一个“综合征”提出质疑,但超重或肥胖、胰岛索抵抗或高胰岛素血症、糖调节受损或2型糖尿病、高血压、脂代谢紊乱、动脉粥样硬化等几种临床异常间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却是不争的事实。IDF的专家们仍然认为该“综合征”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概念”,特别在防治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发展中,并于2005年4月提出了首个“全球共识定义”。代谢综合征从1988年Reaven发表其基本观点以来,一直把病理机制的焦点聚在“胰岛索抵抗”上,所以最流行的名称曾是“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直到1997年IDF大会上接受了Zimmet的建议,才使得“代谢综合征”一词广泛使用起来。近几年随着本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低度系统性慢性炎症反应才是该综合征的核心点和几项组成成份的连接点,有人直接将此称为“炎性综合征(inflammator ysyndrome)”。本人认为,一个命名越能反映事物的本质越好。从本综合征名称的衍变,也可反映人们对其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入过程。目前普遍认为,正是以内脏脂肪为主的组织细胞所释放的前炎症细胞因子,以及其它相关生物活性分子的旁分泌、自分泌与内分泌的作用,启动、泛化并维持了胰岛索抵抗、糖脂代谢紊乱、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临床异常,所以将此称为“炎症综合征”或“慢性炎症综合征(chronic inflammation syndrome)”似乎更确切。[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张春生  张克伟 《山东医药》2007,47(21):13-13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是机体对各种严重创伤所产生的一种保护性的全身性炎症反应。SIRS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与手术及创伤的严重程度存在着密切相关性。2005年2月。2007年2月,我们对腹腔镜和开腹胆囊切除术患者SIRS发生情况进行了比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炎症反应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全过程。炎症标志物C反应蛋白(CRP)与冠心病(CHD)的危险度密切相关,对糖尿病(DM)未来风险预测也具有一定的价值。近年来研究认为CHD合并DM存在更为严重的慢性炎症反应,再发心血管事件明显增高。此类患者以老年人居多,血清CRP水平可随年龄增长而递增,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为此,本研究旨在探讨短期使用氟伐他汀与阿司匹林对老年CHD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脂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田莉  张清华  蒋知新  陈东 《心脏杂志》2007,19(2):208-208
近年来研究表明在动脉硬化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及进展过程中,血管壁的炎症性变化发挥着非常大的作用,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慢性炎症性疾病。本研究旨在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和Ⅱa型磷脂酶A2(Ⅱa phospholipase A2,Ⅱa sPLA2)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中的变化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进一步认识“炎症型”肺癌的CT表现,减少临床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临床证实以实变为主要表现的“炎症型”肺癌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探讨CT对“炎症型”肺癌的诊断价值。结果46例患者中多发肺实变20例(43.5%),单发肺实变26例(56.5%),其中位于上叶6例、中叶4例、下叶16例;密度均匀29例(63.O%),合并单发或多发含气囊腔样病变14例(30.4%),局限低密度液化3例(6.5%);实变内充气支气管征41例(89.1%),其中充气支气管狭窄25例(61.0%);实变周围磨玻璃征40例(87.O%),边界模糊或清晰;15例(32.6%)可见多发结节及斑片,沿小叶中心及细支气管中心分布。30例行CT增强扫描,23例(76.7%)强化明显,7例强化不明显并出现“血管造影”征。结论实变密度均匀、以下叶分布为主、实变内充气支气管狭窄、边界清楚的“磨玻璃”征、血管造影征等特点有助于炎症型肺癌的诊断,但一部分炎症型肺癌的CT表现不具有特征性,仍需结合临床特征进行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全身性代谢疾病,但病因迄今未阐明。1999年Schmidt等首次提出炎症介质可预测2型糖尿病的发生,后续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一步支持了糖尿病的炎症病因学理论,形成2型糖尿病发病的炎症学说。此学说认为糖尿病是由炎症因子介导的慢性低度炎症性疾病,系一种慢性、亚临床性、非特异性免疫介导的炎症,包括非特异性的炎症细胞、炎症细胞分泌的炎症因子和肝脏产生的急性反应物质,这种慢性炎症不同于感染、损伤等应激因素作用下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5.
TNF-α、IL-10、MMPs与MODS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冠兰  刘先哲  余旻 《山东医药》2007,47(14):77-78
目前认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为宿主全身炎症过度免疫应答的结果。研究证实,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为重要的促炎症细胞因子,而白细胞介素.10(IL-10)在临床上主要作为抗炎因子介导补偿性炎症反应综合征(CARS)的发生,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已被认为是许多炎性疾病中组织损伤的中介,与全身性炎症有关。现将TNF-α、IL-10、MMPs与MODS关系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2001年发表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COPD)球防治创议(GOLD)”和2002年我国发表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为COPD制定了新的定义,认为COPD是一种以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气流受限通常呈进行性发展,不完全可逆,多与肺部对有害颗粒或有害气体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该定义突出了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和气道的炎症特征,当各种有害颗粒或气体进入气道后,首先引发气道上皮的防御反应,导致多种炎症细胞的集聚活化,并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方式释放各种炎性介质,作用于各种气道结构细胞,包括上皮细胞、平滑肌细胞。  相似文献   

17.
急性胰腺炎(AP)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约25%发展为急性重症胰腺炎(SAP),其病死率高达20%~30%。目前认识到AP是一种全身性炎症反应,由于巨噬细胞过度刺激中性粒细胞,导致炎症介质及细胞因子的产生和释放,造成不同程度的全身性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8.
朱辟疆 《内科》2007,2(5):715-717
近年来,微炎症概念引起了临床重视,发现在许多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代谢综合征、心力衰竭及慢性肾脏病等体内炎症标志蛋白(如C反应蛋白)、炎性细胞因子等轻度增高,从而提出了“微炎症状态”的学说。研究发现,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renalfailure,CRF)普遍存在微炎症状态,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发生率更高,而且是维持性血透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病死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现就微炎症状态对CRF的病理意义作简要介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据Medscape.com10月10日报道(原载Circulation 2006),新的研究表明。一种能够促使脂质过氧化反应中衍生的醛还原的酶--醛糖还原酶抑制剂,能够阻止败血症鼠模型中内毒素诱导的全身性炎症反应和心肌病。  相似文献   

20.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是临床常见的急重症,常伴有明显的全身炎症反应及并发多器官损伤。在SAP早期,胰酶的活化、炎症介质细胞因子和氧自由基的诱生以及机体高凝状态引发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是造成人体器官损害和死亡的第一个“高峰”,而来自肠道细菌的严重感染和内毒素血症对细胞因子的诱生导致了后期病理生理的恶性循环,引起发热、休克、DIC等一系列临床症状,形成第二个死亡“高峰”。本实验在犬SAP模型上探讨结肠灌洗对血浆内毒素水平及肠道细菌易位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