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太湖悬浮物磷的形态分布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螫合剂分级提取法研究太湖5个湖区悬浮物和表层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分布特征,该方法把磷的形态分为水提取弱吸附态磷(Ex-P)、铁结合态磷(Fe-P)、钙结合态磷(Ga-P)、酸提取有机磷(OrgPac)、碱提取有机磷(Org-Palk)和残渣态磷(Res-P),并对不同形态的磷在沉积物和悬浮物质中的迁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悬浮物和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分布差异很大,悬浮物中磷的主要形态为铁结合态磷和有机态磷,二者的相对含量之和约为80%,而表层沉积物中磷的主要形态是有机态磷,相对含量为50%;悬浮物中铁结合态磷的绝对含量平均值为1 271 mg/kg,表层沉积物中则为190 mg/kg;悬浮物中铁结合态磷相对含量平均值是沉积物中的2.7倍.大量铁结合态磷在悬浮物的沉降过程中可能完成了形态的转化,成为藻类生长的磷营养源.  相似文献   

2.
采用欧洲标准的SMT法(Standards,Measurements and Testing)研究了汕头南澳近岸养殖区及其邻近水域28个位点表层沉积物总氮、总磷及各组分磷的质量比分布特征,探讨了磷的释放能力及来源,并采用单因子标准指数法对沉积物中氮、磷的污染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研究海域沉积物总氮(TN)、总磷(TP)的质量比平均值分别为(663.46±106.06) mg/kg和(467.72±113.00) mg/kg,其中鱼类养殖区TP质量比平均值高达(858.25±20.63) mg/kg,显著高于国内外许多河口海湾.各站点表层沉积物磷的形态以无机磷为主,占TP的比例为63.74% ~ 88.52%.而无机磷的组成均以酸提取磷(HCl -P)为主,占总磷的57.46%~ 71.72%,碱提取磷(NaOH -P)次之,占总磷的4.04% ~ 32.71%.NaOH -P主要包括Fe-P和Al-P,是两种重要的生物可利用性磷,可用于判断沉积物中磷的内源释放能力.污染评价结果表明,南澳近海沉积物TP质量比整体上较低,但是鱼类养殖区沉积物TP质量比超标;而TN的质量比普遍较高,标准指数均大于1,表明南澳近海沉积环境质量受氮污染相对严重.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采自黄河上游11个沿程沉积物及上覆水样品为研究对象,对沉积物的组成、理化参数和各形态磷的分布,以及上覆水的一些理化指标做了定量分析。采用沉积物磷形态标准测试法(SMT分离法)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上游沉积物中总磷(TP)含量在215.05~1200.59μg/g、无机磷(IP)含量在1021.91~1612.39μg/g。IP占TP的77.24%~99.74%,在IP中,钙结合态磷是主要部分,含量范围在96.41~1116.17μg/g。P_(org)浓度是27.73-64.04μg/g占TP的2.32%~22.72%。IP与P_(org)含量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淡水环境磷的生物有效性评估方法的发展动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磷在水体中含量较低,但在淡水生态系统中却是十分活跃的生源要素之一,其生物有效性往往是藻类水华的驱动力.本文对水环境中磷的生物有效性评估方法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综述.目前发展了很多生物有效磷估算方法,但是没有完全认同的标准方法.从实验操作角度来看,藻类培养分析法最适于水样;化学提取法适于沉积物;而氧化铁材料等磷汇方法在水样及沉积物上均比较方便.事实上,生物有效磷概念含糊,是不可准确定量的.然而,为了更有效地评估磷的生物有效性,估算生物有效磷含量又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针对BTEX污染问题,在传统活性炭吸附技术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依托特殊微生物的,能够进行原位再生的生物活性炭并对其处理效率进行研究。从被苯系化合物污染的土壤样本中提取了微生物样品,经过筛选训化后保留了3株菌种B-01、B-02、B-03。利用生物滴滤法将微生物固定在椰壳活性碳上制成生物活性碳(BAC),通过人工模拟的BTEX废气研究BAC再生效应对于处理BTEX废气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3株菌种分别为芽孢杆菌(Bacillus)、芽孢杆菌(Bacillus)和假单胞菌(Pseudomonas),最适反应温度为30℃,通过持续喷淋营养液,活性碳上挂载的菌种能够在35 d内保持活性。所制备的BAC对乙苯的吸附能力最强,乙苯去除率可达98.75%。BAC在低负载情况下BTEX去除率最高可达98%。通过微生物挂膜延长了活性炭的使用寿命,为降低石油加工废气处理成本提供了技术支持,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地下水三氯乙烯原位生物修复及其影响因素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地下水三氯乙烯(TCE)原位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阐述了三氯乙烯(TCE)好氧共代谢和厌氧还原脱氯的降解过程,将地下水TCE原位生物修复的影响因素归结为生物因素和工程因素.其中生物因素是指与TCE生物降解机理相关的因素,工程因素是指与场地修复工程的设计和运行有关的因素.结果表明,目前生物因素研究较为成熟;工程因素的影响更为普遍,建立正确的场地概念模型对其修复的成败有重要作用.因此,TCE原位生物修复设计前应更注重对污染场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和水化学条件的调查,并结合数值模拟方法对污染场地进行更准确的概化.  相似文献   

7.
沉积磷在不同pH水平下的释放与转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探讨沉积磷在不同pH条件下的转化及释放行为,有效控制内源磷向水体释放,一定程度上缓解因内源污染导致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采用室内模拟的方法,考察了pH值对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元素释放与转化的影响.实验研究了在不同pH水平下,沉积物中内源磷的相互转化及向水体释放的总磷(TP)、总溶解磷(TSP)、溶解反应磷(SRP)、总反应磷(TRP)、溶解水解磷(SHP)等5种形态磷的含量.结果表明,受试沉积物样品TP含量为760 mg/kg,属于中等富营养化水平; pH值是影响内源磷释放的重要因素,pH在5~9之间,沉积物中5种形态磷的释放水平较低; 酸性范围内,pH=3的极端酸性条件下,沉积磷释放量最大,在连续38 d的释放时间内,TP最大释放量可达1.47 mg/kg; 在pH=11的极端碱性条件下,能大幅提高沉积磷的释放量,其中TP释放量最高达14.27 mg/kg; 对于同一pH值,除SHP外 ,其余4种形态磷的释放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大体一致,不同pH值对沉积磷形态含量之间的转化影响不明显; SHP受沉积物吸附表面积动态变化影响较明显.  相似文献   

8.
采用序批式反应器(SBR)小型反应装置,以葡萄糖和丙酸为碳源,在厌氧/好氧条件下,对太湖草型区和藻型区的沉积物进行聚磷菌富集培养。探讨了太湖草型区和藻型区沉积物中聚磷菌的存在性和差异性。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实验室模拟条件培养,发现太湖沉积物存在聚磷细菌。两种碳源培养的草型区沉积物厌氧释磷量高于藻型区。以葡萄糖为碳源培养的草型区和藻型区沉积物厌氧释磷现象微弱,好氧磷的超量吸收现象比活性污泥弱,对PO34--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4.95%、38.17%。而在以丙酸为碳源的系统中,有着明显的厌氧释磷和好氧摄磷现象,对PO34--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41.27%、51.35%。  相似文献   

9.
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具有高效、无二次污染和操作管理简便的优点,正逐步成为石油污染治理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本从土壤中石油类物质降解了基本原理出发,总结了近年发展起来的强化生物降解效率的各种技术措施和工程方案及其适用条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生物修复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中首先详细介绍了土壤中降解石油类物质的生物相组成及降解过程的基本生化原理,并指出影响微生物降解速率的因素主要有土壤pH值,温度、湿度、充氧量和各种营养物质及微量元素含量等。接着,重点重点阐述了石油污染土壤的非原位修复技术和原位修复技术并深入探讨了土地处理、生物堆积处理、堆肥处理等非原位修复技术和所采取的技术措施,主要包括应用高效降解微生物、投加氧化剂和表面活性剂等。最后,本还展望了石油类污染土壤生物治理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白洋淀沉积物的理化特性和氮磷营养盐的分布及赋存形态,以便理解营养盐在淀内生态环境中的行为,选取表层沉积物,测定了其物理化学参数及氮磷营养盐的分布。结果表明,白洋淀沉积物组成以黏土为主,属偏碱性钙质土,其阳离子交换量和有机质质量比分别为96.55~306.93 cmol/kg、1.42~21.06 g/kg,总氮和总磷的质量比分别为1 608.04~2 350.68 mg/kg、257.48~563.34 mg/kg。氮主要以有机氮形态存在,磷主要以钙磷形态存在。沉积物中总氮与总磷无显著相关性,表明二者没有同源性,但总磷与有机质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为了确定疏散软件中符合中国人的疏散基本参数,采用现场测量的方法对在校男大学生的肩宽及各种情况下的疏散速度进行统计,并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校男大学生平均肩宽为46.5 cm,正常状态下水平行走速度为1.37m/s,上楼速度为0.66m/s,下楼速度为1.36m/s,上坡速度为1.34m/s,下坡速度为1.59 m/s;在无障碍的情况下,紧急状态的疏散速度要比正常状态下的速度快得多,测量得到肩宽和疏散速度的数据,为疏散软件的改进及进一步研究人员疏散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铀矿通风与降氡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铀矿通风中,风量、风压和风流方向是三个影响降氡技术的重要因素.为了把铀矿井平均氡浓度降到一个合理的可接受水平,必须对这三个因素综合考虑,使铀矿井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和最优的辐射水平.  相似文献   

13.
采煤区覆岩与地表沉陷控制技术研究及展望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煤矿开采引起覆岩及地表沉陷的控制理论与技术研究是涉及全球性灾害学科的研究内容之一。笔者通过对采动覆岩破坏特征的分析,提出了覆岩破坏与移动的“竖四带”的分区模式;并在评述传统控制技术及效果的基础上,介绍了覆岩与地表沉陷控制的新技术——离层注浆技术的原理、特点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鄂钢Consteel电炉除尘系统的设置及其应用,针对Consteel技术——预热与除尘之间的关系,探讨系统设置在保证净化效果好、预热效率高的前提下,降低投资费用和运行成本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利用微生物技术治理煤矿瓦斯的研究展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前,我国的煤矿瓦斯防治技术主要为通风、抽放等物理方法,该类方法仍不能完全满足防治煤矿瓦斯灾害的安全要求。笔者提出一种治理煤矿瓦斯的新思路,采用一种新的控制方法,试图通过生物技术使瓦斯涌出量减少,防治煤矿瓦斯灾害。为此,对应用微生物技术治理煤矿瓦斯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简单介绍了甲烷氧化菌的氧化机理及其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并通过初步试验对甲烷氧化菌降解煤样瓦斯的效果进行了测定,从而对其有了感性的认识,在已有的对甲烷氧化菌的研究和初步试验的基础上,对应用甲烷氧化菌解决煤矿瓦斯危害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瓦斯灾害治理新技术   总被引:22,自引:5,他引:22  
在分析煤矿安全科技工作现状和趋势基础上 ,介绍了近年来我国瓦斯灾害防治技术研究取得的进展和新成果。通过“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的研究 ,提出了瓦斯煤尘爆炸危险性评价方法 ,研究出了基于瓦斯地质、地质动力区划、电磁波探测方法的煤与瓦斯突出区域预测技术和基于AE声发射、电磁辐射和瓦斯涌出等原理的煤与瓦斯突出非接触连续预测技术 ,实验成功了高瓦斯煤层群开采保护层瓦斯灾害综合防治及顺煤层强化抽放等技术 ,开发了矿井通风系统监测、可靠性评价分析及决策控制技术。另外还分析了我国煤矿安全所面临的挑战和急需开展的科技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7.
针对焦炉地下室易发生CO泄漏事故的现状,在深入分析炼焦工艺的机理,煤气和CO的性质和成因后,研制出一套一氧化碳微机监控系统,并较为详细地叙述了控制系统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设计思想和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是在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的,评价的重点放在污染防治设施的规模、资金和性能上,提出的治理措施是通过“三同时”制度保证实施。很明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追求的是“末端治理”设施的功效是否得以实现,污染物是否达标排放,而忽视了主体生产工程本身的环保措施及生产过程中消减污染物的潜力和机会,即清洁生产的机会。基于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上述不足,阐述了清洁生产的概念及实施意义,分析了清洁生产观念对环境影响评价的影响,即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应扩大到项目的立项到实施全过程,对产品设计、原材料选用、工艺设计、技术选择和能源消耗等等方面进行清洁生产审计,发现潜在的清洁生产机会并提出相应的清洁生产措施,同时通过“三同时”制度建立了清洁生产思维下的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发展了立足于清洁生产审计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丙烯腈装置安全预警及控制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丙烯腈生产装置危险性极高,其主要设备大部分为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其原料、中间产物、产品、副产品理化性质复杂,具有易燃、易爆、剧毒的特点。为提高丙烯腈生产企业管理水平,实现丙烯腈生产的远程监控、实时预警、过程控制和应急控制,为装置处于非正常工况下快速有序地实施风险控制,降低事故危害,减少事故损失提供技术支持,达到丙烯腈装置安全平稳生产的目的。在对某炼化企业丙烯腈生产装置风险分析的基础上,确定需监控的重点设备和关键参数,通过OPC通讯技术实时采集DCS操作参数数据并进行多参数趋势预警分析,建立起丙烯腈装置非正常工况下安全预警系统。系统主要包括关键参数安全预警分析、偏差标准操作处置程序、突发事件的应急评估、相关辅助信息等技术内容,涵盖安全保障的预防、预警、应急和处置的各个环节,实现了多参数实时监控、自动预警和应急辅助决策。  相似文献   

20.
企业物流与安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照物流的作用范围 ,可分为社会物流和企业物流。随着物流活动在我国各生产领域不断地推进 ,企业物流合理化、科学化对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及促进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论述了企业物流与安全生产之间的关系 ,强调企业物流系统在进行设计和改善的同时必须进行安全设计 ,提出了企业物流系统中装卸搬运和仓储两个重要环节的安全技术 ,同时 ,又指出从事安全管理的人员 ,可以通过改善企业物流系统来改善企业安全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