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四孔法完全腹腔镜下完成全直肠系膜切除(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直肠拖出低位或超低位行结肠-直肠、结肠-肛管吻合治疗直肠癌的可行性。方法2008年4月~2009年5月,按TME原则,四孔法完全腹腔镜下对29例低位直肠癌实施低位或超低位结肠-直肠、结肠-肛管吻合术,全系膜游离后拖出肛门外切除并手工吻合或吻合器吻合。结果29例均完全在腹腔镜下完成,无辅助切口,保肛率100%。手术时间150~310min,平均185min。术中出血20~120ml,平均50ml。术后2~3d恢复胃肠功能并下床活动,住院时间12~35d,平均15d。术后28例应用止痛剂。1例直肠阴道瘘。29例随访3~13个月,平均8个月,未发现穿刺口种植和局部复发。结论四孔法完全腹腔镜下行TME低位或超低位结肠-直肠、结肠-肛管吻合术治疗直肠癌安全可行,具有创伤小、出血少、保肛率高、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错配修复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安阳市肿瘤医院2016-01—2017-05间行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287例,按错配修复蛋白的表达情况分为缺失组和正常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287例结直肠癌中,dMMR蛋白表达的共42例(14.6%),其中右半结肠肿瘤16例(33.3%)、直肠癌21例(11.4%)、乙状结肠及左半结肠肿瘤5例(9.3%),其余均为pMMR。不同位置肿瘤间的dMMR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病理特征方面,中、晚期患者中dMMR蛋白表达率(19.0%)高于早期患者(10.3%),分化程度较差患者dMMR表达率(20.7%)高于分化程度较好的患者(1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Ki-67指数、CEA、术后辅助化疗及术后3 a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半结肠肿瘤、分化较差及晚期结直肠癌中dMMR表达率较高,但dMMR对肿瘤预后评估的作用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染色体1q31.1-32.1区域进行杂合缺失(LOH)精细定位分析,探讨更为精确的高频LOH区域并筛选可能与结直肠癌相关的抑癌基因.方法 在1q31.1-32.1区域选择6对微卫星引物与83例结直肠癌的肿瘤和正常组织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产物在ABI Prism 377自动荧光测序仪进行电泳,以GeneScan 3.1和Genotyper 2.1软件进行扫描以及LOH分析.LOH结果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1q 31.1-32.1区域平均LOH率是22.98%.以D1S2622位点最高,为36.73%(18/49),最低是D1S412,为16.42%(11/67).结果 显示,更精确的缺失范围定位应该在D1S413和D1S2622之间(1q 31.3-32.1),约2 cM的遗传距离范围内.该区域各位点的LOH率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生长方式以及肿瘤Dukes分期无明显相关.结论 将1q31.1-32.1区域高频等位基因缺失精细定位于D1S413和D1S2622位点之间,遗传学距离约2cM的区域内,提示在该区域存在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相关的抑癌基因.  相似文献   

4.
吻合器在中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吻合器械的广泛应用,中低位直肠癌手术的保肛率大幅上升,使传统被认为是中低位直肠癌手术金标准的Mile手术变为最后一个选择的术式.吻合器的合理应用较传统手工吻合有手术时间短、吻合可靠、保肛率高、并发症少及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等优点.本文就中低位直肠癌手术中应用吻合器的一些细节问题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5.
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保肛治疗低位直肠癌(附42例报告)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完成全直肠系膜切除 (TME)、低位 /超低位 /行结肠 -肛管吻合治疗低位直肠癌的可行性。 方法 按TME原则 ,在腹腔镜下对 4 2例低位直肠癌患者实施低位 /超低位 /结-肛吻合术。 结果  4 2例腹腔镜TME、低位 /超低位 /结肠 -肛管吻合术均获成功 ,保肛率 10 0 %。手术时间 (110~ 2 10 )分钟 ,平均 12 5分钟 ;术中出血 (5~ 80 )ml,平均 2 0ml;术后 1~ 2天恢复胃肠功能并下床活动 ,住院时间 (5~ 14 )天 ,平均 8天。术后 18例应用了止痛剂 ,术中及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 结论 腹腔镜下行TME低位 /超低位结肠 -肛管吻合术治疗低位直肠癌可行。具有创伤小、出血少、保肛率高、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外 ,对自主神经丛的保护更准确 ,术后肛门括约肌功能、排尿功能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提高结直肠癌手术后患者的随访率方法。方法对1994年8月至2007年12月间收治的2092例结直肠癌手术后患者的随访率进行分析,并将其以2000年1月1日为界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研究。结果结直肠癌术后患者随访率逐年上升,其中第一阶段(1994年8月至1999年12月)结直肠癌术后总的随访率为67.3%,明显低于第二阶段的95.4%(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P0.01)。结论通过落实规范化随访制度和加强各种随访工作的综合措施,可望提高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的随访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候选干细胞标记基因Musashi-1、β1-integrin在结直肠腺瘤及结直肠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生物素-过氧化物酶法(SP法),检测结直肠癌组织芯片(8例正常结直肠黏膜,8例腺瘤,69例腺癌,其中8例为黏液腺癌组织)中Musashi-1和β1-integrin蛋白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结直肠腺癌组织中Musashi-1阳性表达率为66.7%(46/69),腺瘤为50.0%(4/8).结直肠腺瘤和腺癌中β1-integrin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7.5%(3/8)和59.2%(41/69)(P<0.05).腺癌组β1-integrin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腺瘤组(P<0.05).TNMⅢ期腺癌组Musashi-1和β1-integrin蛋白表达显著高于TNM Ⅰ~Ⅱ期组(P<0.05).相关分析显示,Musashi-1与β1-integrin呈正相关(rs=0.631,P<0.01).结论 候选干细胞标记基因Musashi-1、β1-integrin可能在结直肠癌发生、进展中起重要作用.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 of two putative stem cell genes Musashi-1 and β1-integrin in human colorectal carcinomas. Methods Musashi-1 and β1-integrin immunoreactivity was studied immunohistochemically in tissue microarray-based samples containing 69 cases of colorectal adenocarcinomas, 8 cases of normal mucosa, and 8 cases of adenomas. Results Musashi-1 protein expression rate was 66. 7% (46/69) in colorectal adenocarcinomas. The positive rate of βl-integrin protein was59. 2% (41/69) in adenocarcinomas, higher than in the colorectal adenomas tissues (37.5%, 3/8, P <0. 05).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Musashi-1 and β1-integrin protein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samples of TNM stage Ⅲ than in those of TNM stage Ⅰ -Ⅱ (P <0. 05 ). Musashi-1 expression was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β1-integrin (r, =0.631 ,P<0.01). Conclusion Putative intestinal stem cell genes Musashi-1 and β1-integrin may be involved in human colorectal tumor carcinogenesis and progression.  相似文献   

8.
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保肛治疗低位直肠癌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Zhou Z  Li L  Shu Y  Yu Y  Cheng Z  Lei W  Wang T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12):899-901
目的:探索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TME)低位、超低位前切除治疗低位直肠癌的可行性。方法:按TME原则、用双钉合技术(DST),在腹腔镜下对62例低位直肠癌患者实施TME、DST低位、超低位结肠-肛肠吻合术。结果:手术时间11-210min,平均125min;术中出血5-80ml,平均20ml;术后1-2d恢复胃肠功能并下床活动,住院时间5-14d,平均8d。1例患者因凝血障碍中转开腹,其他61例患者手术顺利。术后疼痛剂应用28例,除1例吻合口漏、1例尿潴留外,其余患者未见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论:腹腔镜TME、低位、超低位吻合术治疗低位直肠癌,创伤小、保肛率高、术后疼痛轻、恢复快,是极具应用前景的微创新技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联合脏器切除对浸润邻近脏器的结、直肠癌的意义。方法 1989-1999年我院普外科共进行了926例结、直肠癌切除手术,其中79例行联合脏器切除,68例获得随访,对其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5年生存率达46.6%,手术并发症发生率19.0%,围手术期死亡2例。结论 联合脏器切除对浸润邻近脏器的结、直肠癌患者提供了手术切除的机会,提高了这类患者的生存率。对尚无明显远处转移而局部毗邻脏器浸润的结、直肠癌宜行联合脏器切除,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直肠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呈持续上升的趋势,其发生率已占结直肠癌总数的70%。随着全直肠系膜切除(TME)的推广,直肠癌患者的保肛率和总体生存率得到显著提高。低位直肠癌的解剖学特点决定其预后相对差于中高位直肠癌。对于肿瘤侵犯全层以上、合并淋巴结转移或周边切缘阳性的低位直肠癌患者,即使采用TME标准术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构建靶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可调控活性的小分子门控嵌合抗原受体T(smgCAR-T)细胞系统并在体外验证其抗肿瘤和可调节活性。方法采用基因全长合成和磷酸钙转染法构建smgCAR-T及其阳性(CAR+-T)和阴性(CAR--T)对照细胞。同时构建表达VEGFR2的小鼠结直肠癌细胞(MCA38VEGFR2+)。验证并筛选构建成功的细胞后再体外验证CAR-T细胞靶向结合能力。在不同的效靶比下检测白细胞介素-2和肿瘤坏死因子-γ的浓度来评估CAR-T细胞的体外分泌功能,用乳酸脱氢酶浓度评估CAR-T细胞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组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基因测序和流式细胞术证实CAR-T细胞和靶细胞构建成功。与对照组比较,CAR+-T细胞+MCA38VEGFR2+组具有最强的靶细胞杀伤能力。在smgCAR-T细胞+MCA38VEGFR2+组中,随着C16-(S)-3-甲基吲哚雷帕霉素(Rapalog)滴度升高靶细胞杀伤率逐渐升高;当Rapalog为40 nmol/L时杀伤率达到最大值,为(66.25±13.20)%。分别向smgCAR-T细胞+MCA38VEGFR2+细胞组(A和B组)加入40 nmol/L的Rapalog后,在24 h时可观察到两组杀伤率出现同步升高[(44.25±6.24)%比(49.25±5.56)%,t=1.197,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置换培养基后,再次添加了Rapalog的A组中观察到靶细胞杀伤率升高明显;而未再次添加Rapalog的B组中靶细胞杀伤率升高缓慢;此时,A和B组杀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9.00±3.16)%比(56.50±6.61)%,t=8.873,P<0.01]。结论构建的smgCAR-T细胞在体外展现出一定的抗肿瘤活性,且其活性受小分子化合物Rapalog的可逆调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metry,FTIRS)、核磁共振波谱(magnetic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应用于临床结直肠癌离体标本分析的可行性,探索其用于结直肠癌临床诊断的新途径。方法2007年3月-2008年4月,对47例新鲜、离体的结直肠正常黏膜和癌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并应用FTIRS、MRS进行分析并研究结直肠正常黏膜与癌组织之间的差异。结果以病理学结果作为参照,FTIRS和MRS判定正常黏膜以及癌组织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4.7%(89/94)和97.8%(45/46),敏感率分别为93.6%(44/47)和100%(23/23),特异率分别为95.7%(45/47)和95.7%(22/23),假阳性率4.2%(2/47)和4.3%(1/23),假阴性率6.4%(3/47)和0%(0/23),阳性预测值95.7%(44/46)和95.8%(23/24),阴性预测值93.8%(45/48)和100%(22/22)。结论FTIRS、MRS能够快速、准确地鉴别结直肠组织的良、恶性,有可能发展成为微创、早期、快捷诊断结直肠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p16/MTS1基因结合缺失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及临床病理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对68例结直肠癌组织中p16/MTS1基因纯合缺失进行检测.并用Fisher精确检验的方法,对p16/MTS1基因纯合缺失与临床病理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8例结直肠癌组织,p16/MTS1基因纯合缺失率为35.29%.Duekes C、D期的缺失率明显高于Duckes A、B期(P<0.05).低分化腺癌p16/MTS1基因纯合缺失率(11/16)高于高分化腺癌肿瘤(4/25)(P<0.05).侵犯到浆膜及浆膜外者p16/MTS1基因纯合缺失率高于侵犯在浆膜内者(P<0.05).结论 p16/MTS1基因纯合缺失与结直肠癌的临床分期、病理分化、肌层浸润等生物学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腔镜器械(超声刀和腔镜直线型切割缝合器)在开腹直肠癌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1年6月70例开腹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资料,前35例使用腹腔镜器械,后35例使用开腹器械。观察2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以及低位直肠癌保肛率的差异。结果与开腹器械组相比,腹腔镜器械组手术时间短[(123.9±23.4)min vs.(141.6±33.5)min,t=-2.566,P=0.012],术中出血少[(65.7±30.3)ml vs.(101.7±69.8)ml,t=-2.798,P=0.007],术后住院时间短[(11.7±1.1)d vs.(13.1±1.3)d,t=-4.855,P=0.000],低位直肠癌的保肛率高[85.7%(12/14)vs.23.1%(3/13),P=0.002]。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近[0%(0/35)vs.11.4%(4/35),P=0.114]。结论腹腔镜器械(超声刀和腔镜直线型切割缝合器)在开腹直肠癌根治术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直肠癌组织中碳酸酐酶Ⅸ(CA-Ⅸ)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 应用蛋白免疫印迹方法 (Western blot)检测104例直肠癌、30例正常直肠组织、30例直肠腺瘤中CA-Ⅸ和VEGF的表达.结果 直肠癌组织中CA-Ⅸ和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2.1%和65.4%,高于正常直肠组织和腺瘤组织(P<0.05).CA-Ⅸ的表达与Dukes'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相关,Dukes'分期A至C期CA-Ⅸ阳性率下降(P<0.05),淋巴结转移组CA-Ⅸ阳性率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直肠癌组织和系膜组织VEGF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N2组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1.3%和75.0%,高于NO组的53.7%和25.9%(P<0.05).CA-Ⅸ和癌组织和系膜组织的VEGF的表达无明显相关(r=0.092和r=-0.292).结论 CA-Ⅸ和VEGF表达与直肠癌发生、发展和浸润转移有关,但两者作用机制不同.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SMAD4基因在散发性结直肠癌中的突变,并探讨其对散发性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意义。方法对本院83例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分析癌组织中SMAD4基因各外显子的突变情况,基因突变率与临床病理参数间采用,检验;应用多态性微卫星标记研究SMAD4基因所在18q21区的杂合性缺失。结果SMAD4基因在83例散发性结肠癌的患者中共有9例发生突变,平均突变率为10.8%。经Χ^2检验SMAD4基因突变率在肿瘤的Dukes分期及有无远处转移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发生部位及患者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8q21区的杂合性缺失率为62.71%,其中发生突变的9例均存在18q21区的杂合性缺失。结论SMAD4基因的突变可能介导了散发性结直肠癌后期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基因(FHIT mRNA)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以及与结直肠癌细胞凋亡的相关性。方法应用组织芯片技术制作正常直肠痔组织、腺瘤组织标本各16例及结直肠癌80例石蜡标本,采用原位分子杂交检测FHIT mRNA,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检测结直肠癌细胞的凋亡指数。结果(1)正常直肠组织平均FHIT mRNA阳性细胞率为45.67%±9.39%,腺瘤组织平均阳性细胞率为23.45%±5.06%,结直肠癌组织平均阳性细胞率为15.1%±4.11%,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直肠癌患者不同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大小、血清CEA水平、组织学类型的FHIT mRNA阳性细胞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分化程度、病理分期、淋巴转移的FHIT mRNA阳性细胞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2)FHIT mRNA表达程度不同的结直肠癌细胞凋亡指数(apoptosis index,AI)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3)FHIT mRNA阳性细胞率高患者平均生存期为42.7个月,阳性细胞率低患者为29.8个月,前者的年累计生存率(88.10%,37/42)显著低于阳性细胞率低者(74.19%,23/31)(P<0.01)。结论FHIT基因可能参与结直肠癌细胞凋亡的调节,FHIT基因表达下降可能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应用超声刀在腹腔镜下进行全直肠系膜切除(TME)低位、超低位及结-肛吻合术治疗下段直肠癌的可行性.方法按TME原则,应用超声刀在腹腔镜下对3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实施TME低位、超低位或结-肛吻合术,对其中3例合并慢性萎缩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患者,同时实施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1例合并卵巢囊肿蒂扭转、胆囊结石患者,同时切除了病变胆囊和卵巢囊肿.结果 30例患者手术顺利,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115~320 min,平均155 min; 术中出血5~80 ml,平均20 ml; 术后1~2天恢复胃肠功能并下床活动,住院时间5~14天,平均8天.术后疼痛剂应用14例,术中及术后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超声刀行腹腔镜TME低位、超低位或结-肛吻合术,保肛率高,创伤小,出血少,烟雾少,术后疼痛轻,恢复快,是一极具应用前景的微创外科新技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可旋转3D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手术中的经验,初步探索与2D腹腔镜对比的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6年9月,我院86例行腹腔镜下直肠癌前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D腹腔镜组40例,2D腹腔镜组46例,对比两种方式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淋巴结清扫数量等指标的差异。结果 86例直肠癌前切除术均在腹腔镜下完成。与2D腹腔镜组相比,3D腹腔镜组具有一定优势,如定位准确层次清晰,术中出血更少(35.0±16.8 mL vs.44.3±18.2 mL,t=-2.449,P=0.016)。两组手术时间(126.2±24.2 min vs.131.8±30.2 min,t=-0.939,P=0.350),术后排气时间(2.7±1.2d vs.2.8±0.9 d,t=-0.441,P=0.661),术后住院时间(8.4±2.6 d vs.8.6±2.5 d,t=-0.363,P=0.717),淋巴结清扫数量两组间(16.4±3.4个vs.15.8±5.2个,t=0.623,P=0.535)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可旋转3D腹腔镜应用于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手术是安全可行的,可旋转3D腹腔镜与2D腹腔镜有着一样的操作灵活性,但其空间定位更加准确,解剖层次更加清晰,分离更为精细。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分析机器人与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07-01—2021-03-31在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普通外科接受机器人(151例)及腹腔镜(1021例)直肠癌根治术病人的临床资料。通过倾向性评分后进行1∶1匹配,将病人分为机器人组和腹腔镜组(两组各150例),比较二组病人术后30 d短期结局及术后3年生存结局。结果 两组术后30 d Clvien-Dindo分级(CDC)、总并发症发生率、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机器人组吻合口瘘发生率低于腹腔镜组(6.6% vs. 14.6%,χ2=4.212,P=0.040),其余各种并发症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腹腔镜组相比,机器人组中转开放手术率(2.0% vs. 6.7%,χ2=3.940,P=0.047)和30 d再手术率(2.7% vs. 9.3%,χ2=5.910,P=0.015)更低,且淋巴结检出数目更多[13(10~16)枚vs. 11(8~14)枚,Z=-3.662,P=0.000]、术后住院时间更短[7(6~9)d vs. 8(7~11)d,Z=-4.601,P=0.000]、手术时间更长[(197.0±54.6)vs.(151.3±51.8)min,t=7.386,P=0.000]、住院总费用更高[(94518.3±15670.7)vs. (81358.4±20228.5)元,t=6.229,P=0.000]。两组保肛率等其余短期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3年总生存率及无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分层分析中,Ⅲ期病人中机器人组3年总生存率更高(91.3% vs. 67.9%,χ2=3.988,P=0.046)。结论 与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相比,机器人手术同样安全、有效,而且在改善吻合口瘘发生率等短期结局与提高部分病人的生存率方面有潜在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