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2 毫秒
1.
对高温热管及超高温热管的相容性和实验件的传热性能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微电池腐蚀的机理,说明了材料、工质的选择匹配要求等相容性要求。设计、加工了钠高温热管及锂超高温热管,并对热管的传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高温及超高温热管工作时应注意要远离声速传热极限;超高温热管的传热极限结果表明,超高温热管应工作在更高的温度和更大的热通量。  相似文献   

2.
具有特殊结构特点的高温热管翅的出现推动了高温热管技术的发展。高温热管翅至今还处于开发研究阶段。对高温热管翅的结构、特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概括高温热管翅的研究状况,并通过实例说明高温热管翅的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3.
张延静  江楠  李毅 《广州化工》2013,41(6):138-141
以水和柴油为换热对象,利用三维模型对2种不同规格的直针翅管以及30°,45°和60°的斜针翅管换热器的壳程温度场、压降和传热性能进行了模拟;并将斜针翅管、直针翅管与光滑管进行了比较。模拟结果表明,斜针翅管的压降是光滑管的1.06~1.4倍,是直针翅管的0.96~1倍,其总传热系数约是光滑管的1.7~3倍,以及直针翅管的0.85~0.93倍。从模拟结果看,β在大约30°存在一个合适的倾斜角,其综合换热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4.
花瓣状翅片管套管间润滑油强化传热性能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邓先和  王世平 《化工学报》1994,45(2):253-256
<正> 1 引言 润滑油在管外环隙间轴向流动时,由于流体粘度大,雷诺数小,一般为层流,光滑管的传热膜系数很低,在本实验范围,Re=300~1000,Pr≈200,油冷却时传热膜系数仅为240~360W/(m~2·℃)。本研究采用花瓣状翅片管强化环隙间润滑油的冷却传热,可有效地扩大传热表面积,并使高粘流体在翅片管三角齿形翅片间轴向绕流到达翅根部,翅间流动死角较小,在本实验范围内,以光坯管面积计的传热膜系数在较好的管参数时可达800~3500W/(m~2·℃)。花瓣状翅片管是对高粘流体较好的一种传热管型。  相似文献   

5.
油冷器强化传热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邓先和  王世平 《化工学报》1995,46(2):245-249
<正>1 引言 广泛用于机械设备的润滑油冷却器,由于油的粘度大,操作流速低,若使用光滑管设计制造,其传热性能差,一般总传热系数为350W/(m~2·℃)左右。近年来,螺纹翅片管已在工业油冷器中应用,因其肋化系数可达2.5~3,能有效地扩展传热面,故对油冷器的紧凑化起到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螺纹翅片间距小,翅间湍流度低,按实际翅片面积计算的总传热系数常仅180~200W/(m~2·℃),当取肋化系数2.7,以光坯管面积计算油冷器总传热系数可达520W/(m~2·℃),比光滑管油冷器节省光坯管面积约33%,但因加工螺纹翅片需增大管壁厚度,加工后单位管长比光滑管增重约30%,故一般只比光滑管油冷器节省管材百分之几。因此,仅凭加大翅片肋化系数,用扩展传热面强化传热,其节材效果不够明显,提高翅片利用效率,关键在于提高翅间流体湍流度,强化翅面上流体传热。花瓣状翅片管在周向翅片上开  相似文献   

6.
沈妍  张红  许辉  于萍 《化工学报》2014,65(10):3829-3837
针对高温热管在交变功率下的传热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考虑功率的变化周期、振幅和热管的倾角等因素,分析了热管的温度、热阻及其热响应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恒定加热功率启动的时间与温度,和平均功率与之相等的周期交变功率启动时基本相等。交变功率的周期越长、功率振幅越大,温度波动越大,对热管的影响越大。三角沟槽高温热管在交变热通量下运行良好,性能稳定,能承受6 min内功率变化3000 W(760~3800 W)的恶劣工况。三角沟槽热管在交变功率下水平运行较45°倾角时均温性更好。高温热管具有较好的热响应和热缓冲作用,可显著提高所在系统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7.
应用热管理论和自然循环流体动力学理论,对分离式热管内的传热极限作了分析,指出了分离式热管的传热极限与传热过程中的热流密度和热管内的充液量有关,在高热流密度传热和充液量偏多或偏少的情况下,会存在以下几种传热极限:(1)蒸发段的干涸传热极限;(2)蒸发段的沸腾传热极限;(3)冷凝段的凝结传热极限;(4)循环回路的流动传热极限。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高温热管太阳能接收器的传热性能,研究了其基本传热元件——高温热管在相应工作条件下的导热性能.基于高温热管半周向加热条件下传热特性试验的结论,研究了高温热管接收器工作时太阳辐射与热管温差的对应关系,从而得出太阳直射辐射与高温热管当量导热系数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太阳辐射强度对高温热管的当量导热系数具有重要影响,随着太阳辐射的增强,高温热管当量导热系数不断增大,当太阳辐照度1 000 W/m^2时,当量导热系数达11 400 W/(m.K).表明高温热管太阳能接收器在工作环境中,太阳辐射越强,传热性能越好.  相似文献   

9.
对两种不同规格的新型整体针翅管进行了传热和压降试验。试验表明 ,2号管的传热效果远比 1号管为佳 ,而压降则比 1号管稍大 ,是较为理想的管型。该针翅管可应用于溴化锂制冷机的强化传热 ,亦可广泛应用于其它换热设备  相似文献   

10.
对国内新开发研制的SiC内直肋管的传热及流阻性能进行了实验测试,拟合出传热Nu数和摩擦系数f的关联式;并针对高温热能回收,以Yong分析方法对SiC内直肋管及其相对于SiC空管的强化传热性能和能耗比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为SiC内肋管应用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在高壁温条件下,空气为自然对流时,水平基面上的竖直矩形散热片组的传热性能,探讨了散热片的几何参数对流动和传热的影响。通过因次分析的方法,建立了以散热片间距为特征尺寸的自然对流传热准数关系式:Nu=01314(Gr’sPr)037  相似文献   

12.
高温反应塔内换热翅片尺寸对其传热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某反应塔内翅片的传热特性建立了物理数学模型,获得了相应的适用于工程设计使用的计算方法,研究分析了翅片尺寸及其加工精度对反应塔水冷壁最高温度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管外周向低翅片翅形对纵向流传热性能的影响邓先和,王世平,林培森,邓颂九(华南理工大学化工研究所,广州510641)关键词传热管周向翅片,轴向流,强化传热1前言当流体纵向冲刷管外周向低翅片时,翅形对传热管传热性能的影响很大。以往常用的螺纹翅片管的周向低...  相似文献   

14.
开缝翅片换热器三维流动传热特性数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开缝翅片换热器三维流动传热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针对不同开缝位置的换热单元进行数值计算。并应用场协同理论分析了不同入口速度对换热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对翅片进行开缝能够有效提高翅片管的换热性能、强化传热,且下游开缝比上游开缝换热效果好,全部开缝换热效果最好。随着入口速度的增大4种翅片换热量明显增强,增加入口流速也可提高换热效率,但压力损失较大。计算结果可为工程实际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5.
高青  卓宁 《化工机械》1994,21(2):63-66
本文对纵肋管束换热器的传热、阻力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得出传热特性和阻力特性关系式,并着重分析梯形纵肋管束换热器的特性。进一步探讨了管束节距、肋片高度对传热及流阻的影响情况。与相同结构的光管管束比较,换热增加10%-35%,而流阻最高增加48%,最低情况下,低于光管。文中指出具有梯形纵肋的管束呈现出一种特殊的传热及流阻规律,它不但可获得较低的流动阻力,而且传热得以进一步强化。  相似文献   

16.
纪强  王娜  李猛  崔石磊 《当代化工》2016,(12):2821-2823
针对热管换热器及重力型热管,研究了其在涡流发生器及翅片加热管对换热器的换热影响,对换热器的热管结构进行了优化,最后通过实验对各种结构的换热管进行传热特性研究,并对理论部分进行了验证,通过横向翅片和裸管的换热效果,在对热管加装翅片的基础上,加装涡流发生器,通过对没有安装涡流发生器的翅片热管与之进行对比,并应用温度场与速度场对换热增强机理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17.
水平矩形散热片的流动特性及传热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平矩形散热片的流动特性及传热性能沈文生陈烈强(华南理工大学,广州510641)梁振华梁天培(香港理工大学)关键词散热片速度分布传热系数1前言作为强化传热元件之一的散热片因制造方便、结构简单及传热效率高而广泛地应用于许多工程系统,例如电子设备、热电设...  相似文献   

18.
In present work, a stepping optimization algorithm is proposed for the geometric optimization of conical fin, and the heat transfer rate of the fin is treated as the objective function in the optimization algorithm. The conical fin is divided into finite elements which have different generatrix slopes, and the geometry of the conical fin is finally determined by ensuring that every divided element can maintain the maximum heat transfer rate. Based on the actual condition of every element of the fin, the heat conduction equation is solved step by step. The present result shows that the optimized conical fin has more heat transfer quantity and higher fin efficiency compared with those of some typical fins. Furthermore, the theoretical feasibility and the error analysis of present optimization algorithm have been performed as well.  相似文献   

19.
李东东  赵蔚琳  李金凯  刘宗明 《化工机械》2010,37(6):684-686,725
对Al2O3-水、CuO-水和SiO2-水3种纳米流体热管进行测试,给出了这3种纳米流体热管启动过程的温度分布,并与水热管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纳米流体热管启动方式为均匀启动;与水热管相比,其加热段启动温度降低,启动时间缩短;加热段和冷凝段的温差相比水热管降低了2~5℃;加热段长度对其启动过程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0.
刘炳成  黄亮  李庆领 《化工机械》2009,36(6):529-530,561
通过实验对异形定距柱螺旋板式换热器的传热特性进行了研究,利用热质比拟萘升华技术,测量了Re=4200-7000范围内的圆形定距柱和两种椭圆形定距柱柱面及通道底面的对流换热系数,得出了椭圆形定距柱螺旋通道的传热规律,并对其综合性能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