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正>心肌病是指心肌的运动或电活动异常产生的心肌结构和(或)功能异常的一类器质性疾病。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心脏病学会(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International Society and Federafion of Cardiology,WHO/ISFC)将心肌病定义为伴心功能不全的心肌疾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1]。2006年,美国心脏病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对心肌病的分类、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发表新的专家共识,心肌病定义为由各种病因导致的一类非均质的心肌病变,强调遗传基因在病因学上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闻碧玛 《临床医学》1998,18(3):44-45
扩张型心肌病(DCM)一直被认为是中青年人的疾病,近年来随着诊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发现老年人DCM并不少见,而且长期误诊误治率较中青年高。因此,本文总结了我院近12年中误诊误治的病例,分析其误诊原因,以从中吸取教训。 1 临床资料 本文收集了我院从1984年~1996年住院临床诊断为DCM病例共118例,其中中青年组74例,误  相似文献   

3.
扩张型心肌病为中青年常见的心肌疾病 ,近年来发现老年人并非少见 ,本文对 5 4例老年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与同期 <60岁的扩张型心肌病进行对照 ,旨在探讨老年性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特点。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990年~ 2 0 0 1年我院收治的扩张型心肌病15 2例 ,分老年组和  相似文献   

4.
张永珍 《临床荟萃》1990,5(3):99-101
1905年Osler首次描述以右心室肌受累为主的疾病以来,1950年Segall,1962年Uhl,1971年Sosman和1977年Fontaine先后报道了羊皮纸心脏、Uhls畸形、右室发育不良和心律失常源性右室发育不良。由于这些疾病均以右室心肌受累为主,病因和发生机理不清楚,1988年Thiene把他们统称为右心室心肌病(RVC)。RVC是一种独立疾病,以不明原因的室性心律失常和右室壁弥漫性或节段性运动异常为特征。  相似文献   

5.
李洪顺  谢爱君 《新医学》1999,30(10):592-592
1 病例报告男,43岁。因胸闷、腹胀、活动后气喘3年,加重伴下肢浮肿半个月,于1998年6月10日入院。患者1995年5月开始出现胸闷、腹胀,活动后心悸、气喘,按心肌炎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体力逐年下降,活动受限。半个月前劳累后症状加重,并出现上腹胀痛,双下肢浮肿而来诊,发病后无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既往身体健康,家族中无同类发病史。入院查体:体温36.6℃,脉搏88次/分,呼吸22次/分,血压17.33/12kPa,神志清晰,自动体位。颜面浮肿,口唇紫绀,颈静脉怒张。右下肺少量湿性啰音。心尖搏动在…  相似文献   

6.
张光征  朱孔荣 《临床荟萃》1997,12(7):316-317
生脉注射液系根据中医古验方“生脉散”研制的一种中药制剂,其主要成分有人参皂甙等.1993年12月~1995年12月我们应用生脉注射液治疗40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 40例扩张型心肌病均符合WHO心肌病专家会议诊断标准,全部为住院患者.男36例,女4例,年龄34~72岁,平均58.5岁.病程3月~6年,平均3.5年.心功能(NYHA分级法)Ⅲ级36例,Ⅳ级4例,心律失常34例,其中室内阻滞24例,室性早搏23例,心房纤颤4例(一个患者可并存多种心律失常).1.2 治疗观察方法 患者入院后在应用利尿剂、能量合剂、极化液、扩血管药物治疗3天后心功能仍未改善者,加用生脉注射液治疗.首先用生脉注射液20~40ml稀释后缓慢静推,每日1次,连用3~4天.静推后再用  相似文献   

7.
老年缺血性心肌病与扩张型心肌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性分析我院 1992~ 1998年收治的缺血性心肌病 (ICM)及疑诊为 ICM后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SCA)确诊为扩张型心肌病 (DCM)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 ,探讨两者的鉴别诊断要点。1 病例与方法1.1 病例 :2 2例 ICM患者诊断符合文献〔1〕的标准 ,其中男 2 1例 ,女 1例 ;年龄 6 0~  相似文献   

8.
β受体阻滞剂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少云 《临床荟萃》1997,12(8):F002-F002,338
扩张型心肌病(DCM)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清楚,也无针对性的治疗方法.患者一旦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则示预后不良.一般认为症状出现后的5年生存率在40%,10年生存率在22%左右.因此,如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人们普遍关注的课题.近年来有资料表明β-受体阻滞剂对DCM患者的血流动力学、运动耐量和临床症状等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现将这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李永洪  赵红 《临床荟萃》1997,12(8):345-346
近年来Q-T离散度(Q-Tcd)作为心肌复极状况的无创性指标,日益受到关注.但目前国内尚未见到对肥厚型心肌病Q-Tcd进行检测和分析的报道.本院检测30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Q-Tcd,资料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 30例患者系本院1994年10月~1996年4月间收治的病例.诊断符合1982年WHO制定的标准.主要表现为劳累性呼吸困难22例(73.3%),心前区闷痛19例(63.3%),心悸17例(56.7%),发作性晕厥3例(10%),无症状6例(20%).超声检查室间隔厚度均≥15mm,平均厚度17±6.28mm((?)±s).肥厚梗阻型〔左室流出道(LOVT)≤20mm〕16例(53.3%),非梗阻型(LOVT>20mm)14例(46.7%).平均年龄42.8(23~58)岁.男性22例,女性8例.摒除继发性心肌病、心脏瓣膜病、预激综合征及电解质紊乱病例.正常对照组30例,均为健康体检者,无心脏病史,性别、年龄与患者组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0.
周林  陈锦明 《临床医学》1996,16(7):9-10
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以下简称DCM)并非少见,其预后不良。病程难以预测,易致猝死。我们从1992年6月至1994年6月对30例DCM患者进行左室质量分析,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按世界卫生组织诊断标准,30例均系我院住院病人,其中男18,女12例,年龄19~63  相似文献   

11.
左室心肌病     
卓柳安 《临床荟萃》1999,14(8):354-355
右室心肌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病变主要累及或单纯累及右室心肌的心肌疾病。1996~1997年在我院治疗2例,现结合文献复习,报道如下。 1 病例报告 例1 男,28岁。因头晕、胸闷、气促1周于1996年7月10日入院。患者7月初劳累后出现胸闷、气促、头晕,后发展至上一楼或行走10米即出现上症,双下肢水肿。入院查体:BP 90/60mmHg(1mmHg=0.133kPa),肥胖体型,颈静脉怒张,双肺无啰音,心界不大,心率100次/分,胸骨左缘4、5肋间闻及Ⅱ/6级收缩吹风样杂音,无传导。肝右肋下3cm,质中偏软,无触痛。双下肢中度水肿。心电图:①窦性心律,②V_1~V_4导联T波倒置,③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④心电轴右偏。超声心动图:室间隔厚度9mm,左室后壁厚度10mm,左室舒张末径49mm,左室收缩末径32mm,左房径34mm,射血分数63%,右室径36mm,肺主动脉内径21mm。彩色多普勒示:收缩期见过三尖瓣口兰五彩返流束,提示相对性三尖瓣关闭不全。腹部B超:瘀血性肝肿大。经强心、利尿、血管扩张剂等治疗,症状消失,心功能改善至Ⅰ级出院。  相似文献   

12.
张振荣  曹黎红 《临床荟萃》1996,11(7):292-293
扩张型心肌病(DCM)是原发性心肌病中最常见的,居心肌病之首位,近年来国内外发病率有增加趋势。心内膜心肌活检术(EMB)虽能提供特异性病理改变的根据,但因阳性率低,可出现伪迹,技术原因等均不尽如人意。且国内又主要用于心肌炎的诊断,故DCM仍采用排他性诊断。为探讨其临床特点,提高临床诊断符合率,将我院自1987年以来,按罗得诚标准收住的DCM中,择其在心衰纠正后X线示心脏明显缩小(横径缩小>1.5cm)或恢复正常30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公永明  张兴华 《临床荟萃》1997,12(8):372-373
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肌疾病,特征为室间隔、心尖及左室游离壁呈非对称性肥厚.无特征性临床表现.故常误诊为其他心脏病.由于本病治疗特殊,故正确诊断至关重要.我院心内科近3年来共收治肥厚型心肌病16例,其中11例被误诊(包括在院外),误诊的疾病有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1例,陈旧性心肌梗塞1例,心绞痛3例,扩张型心肌病2例,风心病二尖瓣关闭不全2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例,还有1例病毒性心肌炎误诊为本病.现将误诊的情况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4.
杨秀丽 《临床医学》1998,18(9):38-38
黄芪注射液是以先进的工艺从黄芪中提取的有效成分精制而成,经动物实验证明其有强心、利尿、扩血管、降低血小板粘附率、抗病毒、抗缺氧、增强免疫等作用,我院自1995年11月起应用此药治疗扩张型心肌病60例,获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60例均为住院病人,根据WHO/ISFC1980年诊断标准确诊为扩张型心肌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另一组为对照组,两组间病情、年龄作配对比较均属匹配,两组心功能按NYHA标准分级。  相似文献   

15.
63例围产期心肌病患者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2002年1月-2005年4月我院收治的63例围产期心肌病患者临床特点如下。  相似文献   

16.
老年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以往认为多发于中青年,近年来发现老年人并不少见。且老年人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临床表现及治疗有其特殊性。本文总结我院近5年来诊断的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并114例,按年龄分老年组和中青年组进行对比分析,以探讨老年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特点。1临床资料1.1诊断标准:按198O年WHO/ISFC诊断标准:(1)经体征、X线和/或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心脏扩大;(2)有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3)心电图有各种类型心律失常、ST-T改变或异常Q波(除外心肌梗塞所致);(4)有晕厥或栓塞发作史;(5)除外其它心脏…  相似文献   

17.
肥厚型心肌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特点及病理所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肥厚型心肌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特点及病理所见苏雁欣①田家玮王素梅孙丽②本文将我科5年来检查的56例肥厚型心肌病(HCM)人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所见,部分病例结合病理检查结果作一下回顾性分析。1资料与方法本组56例,男35例,女21例。年龄8~70岁,平均3...  相似文献   

18.
马希贤  梁金平 《临床荟萃》1995,10(18):854-855
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是一组原因不明的以心脏扩大和心肌收缩功能减退为主要特征的心脏病,预后不佳,且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现将我院自1990年以来应用美托洛尔治疗扩张型心肌病(DCM)的疗效报道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对象 本组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22~63岁,平均38.4岁.均为住院患者.心功能(NYHA标准)Ⅲ级8例,Ⅵ级12例.全部病例均符合以下诊断标准:①心脏增大及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②超声心动图示心脏各房室明显扩张,空间隔及室壁运动幅度普遍减低,二尖瓣开放幅度变小;③除外其它心脏病及特异性心肌病.1.2 方法 本组患者均经卧床休息、限盐及吸氧,常规应用洋地黄及利尿剂等治疗2周以上,病情不缓解或加  相似文献   

19.
右室心肌病(RVCM)是青年人辞死的重要原因之一。以往诊断主要依靠尸检证实[1,2]。随着超声心动图(UCG)、心室造影、核磁共振、心脏核素等技术广泛应用,本病发现日趋增多,并引起人们重视。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院1985~1996年UCG发现右室扩大,经多项检查排除先天性、获得性有心负荷加重的心脏疾病,并结合临床资料确诊为RVCM25例。男13例,女12例;年龄7~62岁,平均32岁。其中20~40岁青壮年20例。1.2仪器与方法采用美国ATL公司超8和超9型多功能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2.25MHZ、SMHZ。于标准长轴切面测量左、右室内…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17例诊治体会成桂莲1986~1995年,我院收治扩张型心肌病(DCM)17例,经抗心衰,抗心律失常等治疗后,收效较显著,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1诊断标准,17例均符合下列诊断标准:111体查:X线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