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样品采自伊敏褐煤盆地中一个因次火山活动形成的烟煤区,包含了从褐煤到瘦煤的变质系列。红外光谱分析表明,煤的含氧基团在褐煤阶段已开始消失,烷基和芳环同步增加,在R°=1.10%时达最大值。顺磁共振自由基浓度和X-衍射参数La/Lc介于区域变质煤和岩浆接触热变质煤之间,芳核外官能团的热演化超前于芳核骨架及R°的演化。   相似文献   

2.
作者对采自霍林河南露天矿14层、17层褐煤的4个样品粉碎过40~80目分别地处理,经干体系热模拟实验,计算出露林河煤田煤变质作用中温度与R_(0.max)、压力与R_(0,max)自然界的与人工煤变质作用关系。认为经人工处理的褐煤,可在低压条件下,温度达450℃时,就具有焦煤性质。  相似文献   

3.
南票热变煤中不溶有机质的谱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南票热变煤的Ⅰ·R、Rock—eval与XRD的研究,对其成煤母质、煤级、矿物与热变煤的物理化学结构演化等方面有了新的认识:该煤生成有低等生物参与;煤脱矿作用使脂肪结构优先低温氧化,煤中矿物对S2峰影响较大;Tmax、TPI、OPI、d002、Lc等为较好的成熟度参数,而HI、A因子、C因子、脂芳比受成熟度与母质双重因素影响;d002、Lc与温度和有机质受热速度有关;镜质体反射率主要取决于稠环芳香结构规整程度;La、Lc下降与La/Lc>1是热变煤特征;热变煤的物理化学结构演化类似区域变质煤。  相似文献   

4.
用IR-1600系列傅利叶变换红外线分光光度计对腐植煤系列的褐煤、长焰煤、气煤、工、焦煤、瘦煤、贫煤和无烟煤煤样的镜质作了测定,共红外光谱特征反映了它们在变质程度上的区别。得出的镜质体芳核C=C键红外吸收波数随煤级变化曲线,反映腐植煤的芳核C=C键红外吸收波 随煤化程度增加而降低或向低波娄迁移的规律。有理由相信、腐植煤的煤化程度或牌号煤也可以用红我光谱方法精确确定。  相似文献   

5.
伊敏五牧场区煤质特征及变质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冰冰  池海 《中国煤田地质》2005,17(5):34-36,86
伊敏五牧场区存在着从褐煤到贫煤完整的变质系列,其主要煤变质类型为接触变质.在本区煤系地层底部有一酸性侵入岩体,该侵入岩体是引起本区煤变质的直接热源,它提供了褐煤向烟煤转化的热动力.本区出现的隐爆角砾岩也是受热不均匀或热叠加造成煤类复杂多变的原因.区内构造十分发育,构造条件是煤变质的又一主要因素.研究该区煤变质规律对伊敏煤田及海拉尔褐煤盆地烟煤预测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煤的叠加变质作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杨起 《地学前缘》1999,6(Z1):1-8
中国煤变质具有多阶段演化与多热源叠加变质的特点;部分中国煤经历过3个变质演化阶段:以深成变质作用为主的第1演化阶段。以多热源叠加变质作用为特征的第2演化阶段和以奠定煤变质格局为主的第3演化阶段。除煤的深成变质普遍存在外,区域岩浆热变质为另一种中国煤的主要变质模型;多热源叠加变质是中国大多数中、高煤级煤产生的主要原因,其中区域岩浆热变质作用的影响最显著;中国煤的叠加变质作用主要发生在第2演化阶段;文中归纳出5种叠加变质作用类型。  相似文献   

7.
区域岩浆热变质作用及其对我国煤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根据中国煤变质的特点分析了促使煤变质演化的地质条件,阐述了接触变质作用和动力变质作用的局限性,主要是深成变质作用使中国煤演化到低变质阶段,燕山期岩浆活动导致的区域岩浆热变质作用弥补了这一缺点,使很大一部分中国煤增高了煤级,形成了储量丰富,多用途的中、高变质煤。并根据岩浆性质、侵入规模、侵入层位和深度以及沉积盖层的封闭程度对区域岩浆热变质作用进行分类,划分出三个亚型:深成岩浆热变质作用、中深成岩浆热变质作用和浅成岩浆热变质作用,总结了区域岩浆热变质作用的鉴定特征及其对中国煤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应用固体^13C-NMR技术对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干酪根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征进行研究,提出应用该技术所测算的干酪结构参数“芳核平均结构尺寸”能较准确地反映碳酸盐岩的热成熟度。首次提出芳核平均结构尺寸与镜质体反射率之间的关系在干酪根的热演化过程中具有“三段式”特征。利用这一成果对华北地区下古生界成熟度进行了测定,与地质背影甚为吻合。  相似文献   

9.
杨起教授     
杨起院士长期从事煤地质学、煤沉积环境、煤变质作用、盆地热史演化、煤聚积规律等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近期又拓宽至煤中有害物质、燃煤污染和煤层气温地质的研究。他和课题组针对我国一些煤层的盖层较而煤胡却高的特征,提出了中国煤的多阶段演化与多热源叠加变质的理论,提出中国部分煤的煤胡高是深成变质煤叠加了以区域岩浆热变质为主或其它类型变质作用的结果,并认为中国煤极总估自北向南自西向东增高的规律主要是太平洋板块古向俯冲的影响。上述理论对我国煤田预测、煤盆地有机质热演化、煤层气选区评价、煤成烃成困和赋存规律的古代有…  相似文献   

10.
华北晚古生代煤变质演化及煤质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北晚古生代煤具有中部和南部变质程度较高而南部边缘和北部低的特点。这是华北晚古生代经历了3个阶段变质演化的结果。华北地台稳定阶段除个别地区外,深成变质作用使绝大多数晚古生代煤只演化到低变质阶段;地台活化早期叠加的区域岩浆热变质作用造成部分低煤级媒提高到中、高变质阶段;地台活化晚期紫荆关断裂的右旋移动奠定了华北晚古生代煤变质分布的格局。根据岩浆性质、侵入规模等特点将区域岩浆热变质作用划分为3个亚型。区域岩浆热变质煤的分布受燕山期岩浆沿一定方向断续侵入的控制。从成因上阐述区域岩浆热变质作用的主要特点。基于地质因素分析和煤变质作用类型预测华北晚古生代煤级分布,新的预测增加了炼焦煤的储量,且部分已被钻探证实。  相似文献   

11.
伊敏盆地五牧场煤变质作用及煤层气地质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伊敏盆地五牧场区大磨拐图河组煤变质梯度△R°m/100=0.54%,从褐煤到贫煤均有发育。地震资料和围岩蚀变证实在大磨拐图河组之下发育一小型岩株,其埋深为2000m左右。岩浆热力引起的高温低压变质条件导致煤中孔隙裂隙的充分发育。含煤段之上厚300m的泥岩有效阻止煤层气的逸散,煤储层可具有较高的含气饱和度。五牧场区烟煤储量丰富,单层煤厚度多在2m以上,煤累计厚度达30m以上,富煤带与中变质煤区大部分重叠。煤层埋深350m~1000m,倾角在15°以内,具备较好的煤层气勘探开发条件。  相似文献   

12.
煤型气碳同位素演化二阶段分馏模式及机理   总被引:59,自引:4,他引:55  
刘文汇  徐永昌 《地球化学》1999,28(4):359-366
天然气中甲烷C同位素组成是判识其母质类型和演化程度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国内外学者对煤型气δ^13C1与演化程度(R^0)之间的关系做过大量的工作,取得了重要成果,但由于其研究对象的局限性,对其完整的同位素汪化分馏特征洞需进一步完善。由于我国含煤盆地广布,源岩的成烃演化完整而系统,使得系统研究其演化成为可能。本文通过我国不同盆地、不同时代和不同成烃演化的煤型气甲烷C同位素组成和源岩演化程度(R^0)的  相似文献   

13.
湖南中生代岩浆活动与晚二叠世煤变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春光  龚玉红 《现代地质》1996,10(4):470-477
岩体同位素年龄和空间展布分析表明,中生代岩浆活动受多期活动的深大断裂控制且具有多阶段和多期次演化特征。根据X 射线衍射分析、包体测温、热液矿点的分布以及煤质参数等特征可以证明,除了深成变质作用外,岩浆热变质作用是该区主要的煤变质作用类型。岩浆热变质作用可进一步划分为区域岩浆热变质作用和接触变质作用。通过对湖南的煤类、岩浆活动、构造特征及地球物理特征的比较,可划分出4个煤变质区,其变质程度自北西向南东逐渐增高,这是中、新生代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临沧超大型锗矿床有机质与锗矿化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庄汉平  刘金钟 《地球化学》1997,26(4):44-52,T002
临沧锗矿床是一产于第三系含煤岩系中的超大型矿床。矿床的最初锗源与盆地西缘的二云母花岗岩有关。主矿体产于下煤组沉积旋回的早期地层中,每一沉积阶段早期形成的褐煤和碳质泥岩中富含锗,最高含量达1470×10^-6。褐煤和碳质泥岩在矿化过程中平均富集了164-169倍。根据锗含量,褐煤和碳质泥岩可分为锗含量小于12×10^-6的低锗煤(泥岩)和大于90×10^-6的高锗煤(泥岩)。高锗煤中有机质富含氧官能  相似文献   

15.
构造煤的动力变质作用及其演化规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电子顺磁共振等方法研究了构造煤的动力变质作用特征和演化规律。构造煤与煤层的变形变质历史有关,动力变质作用形成的构造煤,其结构特征与其它变质类型煤不同,演化途径也不同,但它们的演化规律一致。  相似文献   

16.
湘赣中南部地区煤的岩浆热变质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潘伟尔  杨起 《现代地质》1993,7(3):326-336,T002
湘赣中南部地区的煤主要是高变质煤。虽然深成变质作用存在,但煤本身变化显著,煤与石墨、天然焦同层异矿,煤层围岩蚀变和煤变质带展布与侵入岩体及火山岩的分布密切相关等,都证明岩浆热变质作用是湘赣中南部地区煤变质作用的主要类型。印支—燕山期的岩浆活动形成广阔的高温区,从而形成这一地区大量的高变质烟煤和无烟煤。侵入岩体周围形成煤变质正向环带,岩体群之间则形成反向环带;接触带煤变质呈现向石墨或天然焦两个不同的演化方向;叠加在深成变质作用基础上的岩浆热变质作用控制了这一地区煤变质带展布的格局。  相似文献   

17.
泥炭藓煤热模拟系列二阶导数红外光谱研究彭文世,陈德玉(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510640)关键词泥炭藓煤,热模拟,二阶导数红外光谱许多科学家曾用红外光谱技术研究过煤和干酪根的热演化问题:详细讨论了不同变质程度的煤和沥青的红外光谱[1];利...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喀喇沁变质核杂岩及其隆升机制探讨   总被引:17,自引:11,他引:17  
内蒙古喀喇沁地区的变质核杂岩是由韧性变形的太古宙、元古宙变质岩素组成的核;由脆-韧性变形和经受了低压变质的中侏罗统地层组成的中间层;由少量脆性变形和未变质的上侏罗-下白垩统地层和岩体组成盖层。变质核杂岩的组成与结构显示了它对称伸展和不对称隆升的特征,130-100Ma是其快速隆升的时期。从该区长期的热演化历史以及同构造的岩浆活动来看,可以认为喀喇沁变质核杂岩是地幔热隆及岩浆侵入引起地壳伸展的典型实例。喀喇沁地区可以作为研究华北岩石圈结构和演化的窗口地区。  相似文献   

19.
我国煤的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了煤及其煤化作用产物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成果。煤的δ^13C值主要在-22.5‰~-25.5‰之间,中值为-24.4‰。煤化作用及地质年代影响极微,但煤岩显微组分对δ^13C值有明显影响,壳质组含量增加,煤的δ^13C值变轻。煤的热模拟演化产物δ^13C值;甲烷在液态烃产出峰值处有最烃的碳同位素组成,液态烃与煤有相似的δ^13C值,其族组分中烷烃部分随温度增高,δ^13C值有变重的趋势。煤的  相似文献   

20.
为系统研究河南省石炭-二叠纪煤的变质作用类型及变质演化规律,采用野外钻探、测试分析、统计、计算机模拟等方法,对石炭-二叠纪煤类、煤的变质程度、变质作用类型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石炭-二叠纪煤变质程度总体较高,以焦煤-无烟煤为主,可采煤层的变质程度以及煤类在平面上近似呈环带状分布。煤的变质作用主要为深成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接触变质作用和区域岩浆热变质作用。深成变质作用对石炭-二叠纪煤的变质具有普遍控制作用。煤的变质演化历程表明,经历了印支期三叠纪深成变质作用;燕山期侏罗纪,煤系处于高温低压带环境,岩浆活动强烈,区域岩浆变质作用使煤级剧增,叠加动力变质作用、接触变质作用后,局部煤级进一步增加,形成了现今石炭-二叠纪煤变质分带,其后不同时期各类变质作用对煤级的影响已经非常微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