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1 楚雄州蚕桑产业发展现状 2008年,全州除元谋县外的其余9县(市)均有栽桑养蚕,主要产区分布在姚安、大姚、楚雄、永仁4县(市),4县(市)的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之和均占全州总量的90%以上.全州现有桑园面积0.74万hm2,投产面积4 555.3 hm2(2008年新发展面积1 806.7 hm2).全年养种68 139张,全年产茧2 212 t,鲜茧总产值4 089万元;收购蚕茧1 700 t,全州有桑农33 325户,其中养蚕农户22 175户,当年户均养蚕收入1 844元,比2007年减少76元.  相似文献   

2.
惠民县的桑蚕生产经历了两起两落,到1990年,全县桑树刨光,蚕茧颗粒无收,专业技术人员纷纷改行。然而,时过3年,这个县的桑蚕生产却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化,去年全县桑园面积达2.7万亩,蚕茧产量100.6万公斤,平均单产、茧质跨入全省先进行列;今年,全县蚕茧产量预计可达180万公斤。惠民县的蚕茧生产何以能在短短的三年内迅速崛起、重振雄风呢? ——夯实发展基础。惠民县蚕茧生产中断以后,县丝绸公司借经营棉短绒过活,结果仍难以摆脱困境。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惠民县丝绸公司的决策者们在认真反思、分析恢复发展桑蚕生产的主客观条件之后,认定挑战与机遇同在,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出路在于抓住机遇,发挥所长搞好第三次起  相似文献   

3.
1 大理州蚕桑产业发展现状 1.1 发展概况 通过6年(2002年至2007年)的快速发展,全州蚕桑产业化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至2007年,全州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由2001年的2 473.3 hm2和1154 t发展到18 586.7 hm2和7 215 t,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分别是2001年的7.5倍和6.3倍.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海阳县走科技兴蚕之路,致力于优质、高产、高效蚕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去年全县桑园面积达到19989.7亩,蚕茧产量280万公斤,茧质进入全省先进行列,蚕农每养一张蚕种平均收入366元。今年桑园面积达到2.4万亩,春、夏、中秋三季蚕农平均每张蚕种收入较去年同期增加98.79元。 在发展“三高”蚕业中,海阳县丝绸公司的主要做法为: 一是组织保证。该公司及时制定转换机制、强化管理、依靠科技、保证产量质量、多创经济效益的生产发展思路。特别是把科技工作放在突出位置,紧密结合蚕桑生产实际,以应用技术为主,抓住重点,全力攻关,全面发展。建立健全县、站、村三级科技网络,加强领导。县丝绸公司成立科技领导小组和蚕技科,统一领导全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我市把蚕茧生产作为发展高效农业的重点,通过建立桑园基地、完善服务体系、推广科学技术、实行规范化管理等措施,有效地推动了全市蚕茧生产的快速发展。全市桑园面积由1989年715亩发展到16700亩,增长22.4倍。1994年饲养蚕种4.2万张,收购桑蚕鲜茧121.8万公斤,是1989年的22.6倍,蚕农收入1680.5万元,是1989年的31.1倍。 一、因地制宜,不断扩大蚕茧生产规模 在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中,全市把蚕茧生产列为全市优先发展的十二大主导产业之一,进行重点扶持。一是进一步加强了对蚕茧生产的组织领导。市里成立了蚕茧生产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农业和蚕茧的两名副市长任副组长,计委、经委、农行、农委、工商、财  相似文献   

6.
蚕茧这种商品具有特殊性,做好蚕茧的收烘十分重要。多年来,蚕茧行业的发展,虽然在桑园的管理与饲养过程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但是对于蚕茧的收烘却重视不足,导致蚕茧的质量有所下降。那么就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规范蚕茧的收烘工作,以确保蚕茧的质量。  相似文献   

7.
我省蚕丝生产和丝绸纺织工业在迅速发展,预计到一九六七年桑园将发展刮三百万亩以上,蚕茧发展到一百五十万担以上。为此,谨对家蚕茧生产发展中的几个问题,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意见,供各地参考。一、多次养蚕的安排与品种问题在大跃进中,群众创造的一年多次养蚕,是增加蚕茧生产的有力措施,它能够提高桑园和蚕室蚕具的利用率,争取时间增加蚕茧生产。是符合多快好省精神的。但在生产安排上要因地制宜,选用蚕品种  相似文献   

8.
张洪建 《油气储运》2006,(10):52-52
今年以来,山东省平邑县魏庄乡东明村在乡人大、蚕茧站等部门的扶持下,发展桑园20公顷。第1茬206张蚕,所产蚕茧全部以每千克25.6元的价格被蚕茧站收购,收入20余万元。1年可养4茬蚕,仅此一项,全村收入超过80万元,  相似文献   

9.
郧西县位于鄂西北边塞顶点,集"老、少、边、穷、库"为一体的国家级贫困县。2007年被国家商务部列为"东桑西移"工程蚕茧基地,现有桑园面积1 333hm2。在桑蚕发展过程中,由于桑园管理不科学,造成产叶量低、质量差,从而影响桑蚕产业效益的提高。为此,我们结合贫困山区种桑实际,就如何加强桑园田间管理做简要介绍,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磐安县蚕桑专业合作社由县供销合作社牵头,组建于1998年4月。四年来,合作社格守章程,规范运行,强化管理,优化服务,带动了该县蚕桑产业的发展。全县桑园面积增加了1.6倍,蚕种饲养量增长了49%,2001年蚕茧产量达223吨,产值达到481万元,分别比1998年增长了45%和68%。合作社  相似文献   

11.
2016年,陆良县借助省级蚕桑项目发展培育了5户蚕桑大户,带头改变了传统蚕桑产业"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模式,克服蚕桑产业受大农业效益竞争的不良影响,在稳定桑园面积、提升蚕茧质量、提高蚕桑经济、社会效益方面取得成效,为陆良县蚕桑产业家庭农场化、规模化发展提供思路和经验,促进蚕桑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2.
正湖南属于栽桑养蚕最佳生态区之一,在栽桑养蚕方面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且蚕桑产业是一个单位面积收益相对较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收益高、一次性投资长期受益等特点。根据有关数据统计,湖南省每667平方米成林桑园可生产蚕茧150公斤,若发展4000公顷桑园,年产鲜茧9000吨,桑蚕相关企业年增值:蚕茧收烘企业0.22亿元、蚕药生产企业0.2亿元、丝绸加  相似文献   

13.
一、全国蚕业形势回暖转机 2007年以来,由于全国性的桑蚕茧供大于求,再加上2008年的金融危机影响,导致蚕茧价格大幅度下跌,挫伤了农民养蚕积极性,不少地区出现桑园弃养、挖桑毁园现象,致使去年秋季以来全国养蚕量减少、蚕茧产量严重减产,特别是今春蚕茧产量比去年同期减少30%以上.  相似文献   

14.
一、全国蚕业形势回暖转机 2007年以来。由于全国性的桑蚕茧供大于求。再加上2008年的金融危机影响,导致蚕茧价格大幅度下跌。挫伤了农民养蚕积极性。不少地区出现桑园弃养、挖桑毁园现象,致使去年秋季以来全国养蚕量减少、蚕茧产量严重减产,特别是今春蚕茧产量比去年同期减少30%以上。  相似文献   

15.
为积极承接东部桑蚕产业转移,广西宜州市桑园面积由2000年的0.23万hm2增加至2007年的1.76万hm2,蚕茧产量也由2000年的0.390万t增加至2007年的4.200万t。宜州市桑蚕业得到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如经营规模小、技术落后、蚕茧质量不高、劳动生产力不高、种桑养蚕经济效益低等。提出树立品牌、完善土地转租,推广省力化养蚕、延长产业链,发展蚕茧加工等措施。  相似文献   

16.
<正> 宁阳县是山东省的桑蚕茧重点县之一。1984年以来,在抓好桑园建设的同时,研究和推广了小蚕共育技术,促进了全县蚕桑事业的发展。到1992年,全县共有238处共育室,拥有共育人员2500人,一期共育蚕种达17000张,占总发种量的90.2%。桑园面积1989年6314亩,1992年达到2万亩,蚕茧量由58万公斤增加到158万公斤,生产上茧率由83.72%提高到85%。小蚕共育技术的推广,全县增产蚕茧50万公斤,蚕农、茧站和国家分别增加收入500万元、1000万元和1800万元。  相似文献   

17.
云南是全国重要的优质原料茧生产基地和良种繁育基地,桑园面积、发种量、蚕茧产量稳居全国第三,在国家蚕丝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十三五”期间,云南省政府出台桑蚕产业发展的意见,制订蚕桑产业发展规划,通过财政资金支持,加大家蚕新品种和饲养新技术的推广力度和高标准桑园基地的建设,力争将云南建成国内一流的优质蚕茧和生丝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18.
<正>田间管理是桑园增产增效的重要措施,本文对桑园田间低产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且提出提高桑园产量和质量的措施,旨在提高桑园年单位面积的产叶量、增产蚕茧。随着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国家加大了对粮食作物和其他经济作物的补贴扶持力度,蚕桑产业逐步转移到了山区和半山区。在巧家县白鹤滩镇海拔1650米以下的地区适合种植桑树,镇党委、政府以市场为导向,群众增收为目的,有效结合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不断扩大桑树种植面积,桑树种植规模越来越大,但  相似文献   

19.
1995年裕安区蚕桑生产发展到高峰,桑园面积达2000公顷,此后,由于市场因素的影响,桑园面积逐年下降,到2000年底,全区桑园面积仅700公顷,蚕业生产日趋萎缩.为此,我区蚕业办及时向区政府提出了重点加强蚕桑基地建设的建议.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市场为导向,以调整结构布局为重点,以提高质量和经济效益为中心,坚持在提高单产和茧质的前提下,适度恢复发展桑园的战略方针.在区政府的支持下,区蚕业办选择了新安镇石塘村建立了"蚕桑高产高效示范基地".基地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配套系统工程,重点以新技术推广为依托,加大科技投入,积极推进蚕茧收烘经营体制改革,从2001年起,力争几年内把基地蚕桑生产建成比较效益高、充满生机、富有竞争力的示范产业.  相似文献   

20.
四川蚕桑业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近20年蚕桑产业发展数据,分析了四川省蚕桑产量变化、区域分布和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灰色关联方法对蚕桑产业发展的驱动机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省桑园面积逐步稳定,蚕茧总量保持稳定增长,南充市、绵阳市、凉山州、宜宾市是蚕桑优势产区;攀西、川南、川中北三大优势蚕桑产业带已基本形成,蚕桑产业中心南移趋势明显;劳动力数量、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进步影响蚕桑产业发展,桑园面积、养蚕户数、发种量、蚕桑比较效益对蚕茧产量分布表现为正向相关;转变产业发展方式、进行机制体制创新和构建多元化产业体系成为四川省未来蚕桑产业发展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