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通过观察骨癌痛小鼠疼痛行为学变化和脊髓背角与背根神经节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2B亚基(the 2B subunits of 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s,NR2B)的表达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探讨NR2B在癌性痛产生和维持中的作用。方法:选用45只成年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n=15):于小鼠股骨远端骨髓腔内接种Lewis肺癌细胞2×106个,接种体积为10 μL;假手术组(n=15):接种等体积的D-Hank’s液;正常对照组(n=15):不予任何处理。术后第3天始隔日观察小鼠自发痛行为及测定机械性触诱发痛。术后第7,15,23天,各组任选5只取小鼠术侧后肢,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肿瘤生长及骨质破坏的程度;取腰段脊髓膨大(L2-4)和L4背根神经节行NR2B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通过小鼠行为学测定和组织学检测证实骨癌痛模型制备成功。NR2B在模型组术侧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免疫反应阳性指数各时间点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模型组中术侧第7与15,23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小鼠术后第23天,术侧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NR2B免疫反应阳性指数与小鼠术侧后爪累计抬足时间明显正相关(分别为r=0.976,P<0.001;r=0.882,P<0.001);与小鼠术侧机械性缩足阈值明显负相关(分别为r=-0.879,P<0.001;r=-0.760,P=0.001)。结论:骨癌痛小鼠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中NR2B受体表达均增加,且与行为学表现有明显的相关性,推测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的NR2B受体在小鼠骨癌痛产生和维持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褪黑素MT2受体激动剂IIK-7对骨癌疼痛(bone cancer pain,BCP)大鼠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的影响。方法:将30只180~220 g清洁级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n=6):空白对照组(CONT组)、假手术组(Sham组)、骨癌痛组(BCP组)、IIK-7组及DMSO组。CONT组不做任何处理;Sham组大鼠左后肢胫骨骨髓腔内注射10 μL PBS液,鞘内置管,术后第3天开始鞘内连续输注DMSO(1 μL/h,10 h);BCP组大鼠左后肢胫骨骨髓腔内注射10 μL Walker256大鼠乳腺癌细胞PBS混悬液,连续输注DMSO(1 μL/h,10 h);IIK-7组大鼠左后肢胫骨骨髓腔内注射10 μL Walker256大鼠乳腺癌细胞PBS混悬液,术后第3天开始鞘内连续输注IIK-7(1 μL/h,0.5 μg/μL,10 h);DMSO组大鼠左侧后肢胫骨骨髓腔内注射10 μL Walker256大鼠乳腺癌细胞PBS混悬液,术后第3天开始鞘内连续输注DMSO(1 μL/h,10 h)。用Von Frey纤毛测痛仪测定术前及术后第7、14、21天各组大鼠左后肢MWT;X线拍摄检测大鼠左后肢骨癌模型建立情况。结果:影像学结果显示,骨癌痛大鼠(BCP组)术侧胫骨骨皮质不连续,骨小梁缺失,周围组织明显肿胀。术前,各组大鼠术侧后肢MW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14、21天,CONT组与Sham组术侧后肢MWT较术前均无明显变化(P0.05),但BCP组大鼠术侧后肢MWT均较CONT组明显降低(P0.05);术后第7天,IIK-7组大鼠术侧后肢MWT与BC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4、21天,IIK-7组大鼠术侧后肢MWT较BCP组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褪黑素MT2受体激动剂IIK-7可以提高骨癌痛大鼠MWT,缓解骨癌大鼠的疼痛。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大鼠Walker-256乳腺癌细胞骨癌痛模型,探讨身痛逐瘀汤对骨癌痛的镇痛作用及其安全性。方法右后肢胫骨注射Walker-256乳腺癌细胞建立骨癌痛模型。观察大鼠胫骨接种Walker-256乳腺癌细胞后右后肢机械痛觉缩足阈值、热痛觉缩足潜伏期、自发痛评分变化和骨密度变化。检测大鼠HE病理染色、血常规、肝肾功能,对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骨癌痛+身痛逐瘀汤组的缩足阈值小于假手术+生理盐水组(P0.05),造模后第21天,与生理盐水组比较,身痛逐瘀汤能够显著延长骨癌痛大鼠机械痛觉缩足阈值、热痛觉缩足潜伏期并减轻自发痛评分(P0.01);身痛逐瘀汤对骨癌痛大鼠模型侧胫骨骨密度无明显影响。安全性评价提示身痛逐瘀汤内服安全、无明显毒副反应。结论中药身痛逐瘀汤能够显著改善胫骨骨癌痛,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艾芬地尔重复鞘内注射对小鼠骨癌痛的影响.方法 96只雄性C3H/HeJ小鼠随机分为肿瘤给药组(T组)、肿瘤对照组(C组)和假手术组(S组).将含2 ×105个纤维肉瘤NCTC2472细胞的最小必需培养基(α-MEM)注射到小鼠右侧股骨远端骨髓腔内,制作骨癌痛模型.假手术组注入不含肿瘤细胞的α-MEM.T组在术后第14天开始,鞘内注射艾芬地尔5μl(10μg),每天1次,连续3天.C组和S组在相同时间点分别给予相同体积的溶媒.各组于接种前l天,接种后第3天、第5天、第7天、第10天、第14天、第17天、第19天和第23天检测痛行为学指标,包括小鼠的自发抬足次数、机械性缩足反射阈值(PWM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PWTL).按照分组在相应时间点处死小鼠,用Western-blotting方法检测脊髓腰膨大NR2B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肿瘤细胞接种后第14天,和S组及术前基础值相比,T组小鼠自发性抬足[ (12.88 ±1.64)次]显著增加,PWMT(0.39 ±0.17)g和PWTL( 11.59±1.67)s明显下降(P<0.05).脊髓NR2B蛋白(2.12 ±0.13)显著增加(P<0.05).肿瘤细胞接种后第17天,第19天,第23天,和第14天及C组相比,T组自发性抬足[(5.13±1.38)次,(4.70±1.58)次,(5.64±1.17)次]明显减少,PWMT[ (1.10 ±0.65)g,(0.95 ±0.56) g,(1.05 ±0.26)g]和PWTL[ (15.17±1.27)s,(15.93 ±2.18)s,(16.28±1.48)s]显著增加(P<0.05).脊髓NR2B蛋白[(1.42±0.17),(1.67±0.53),(1.14±0.79)]显著减少(P<0.05).结论 重复鞘内注射艾芬地尔能显著改善骨癌痛小鼠的痛行为,降低脊髓NR2B蛋白.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腹腔注射沙利度胺对骨癌痛小鼠痛行为的影响.方法 36只C3H/HeJ小鼠随机分为肿瘤组(n=18)和假手术组(n=18),每组抽取6只小鼠用于观察肿瘤细胞接种后小鼠痛行为学的变化.将含2×105个纤维肉瘤NCTC2472细胞的最小必需培养基(α-MEM)注射到小鼠右侧股骨远端骨髓腔内,制作骨癌痛模型,假手术组注入不含肿瘤细胞的α-MEM.在接种前1 d,肿瘤组再分为两组(n=6):肿瘤+Thalidomide组,肿瘤+Vehicle组;假手术组相应分为假手术+Thalidomide组,假手术+Vehicle组.肿瘤+Thalidomide组和假手术+Thalidomide组在术后第1天到第7天,每天腹腔注射50 mg/kg的沙利度胺;肿瘤+Vehicle组和假手术+Vehicle组于同一时间注射等量体积的溶剂.各组于接种前1 d,接种后第3天、5天、7天、10天、14天检测痛行为学指标,包括机械缩足阈值(PWMT)和热缩足潜伏期(PWTL).结果 (1)接种肿瘤细胞后第7天,肿瘤组小鼠PWMT(1.07±0.30)g与假手术组(1.70±0.33)g相比,显著降低(P<0.05);接种后第10天,肿瘤小鼠的PWTL(12.60±1.69)s较假手术小鼠(17.70±1.54)s明显缩短(P<0.05),肿瘤小鼠的痛行为学随时间逐渐加重;(2)接种肿瘤细胞后第7天,肿瘤+Thalidomide组小鼠PWMT(1.53±0.39)g与肿瘤+Vehicle组(1.07±0.39)g相比,显著升高(P<0.05);接种后第10天,肿瘤+Thalidomide组小鼠的PWTL(16.48±1.13)s较肿瘤+Vehicle组小鼠(12.64±1.56)s明显延长(P<0.05).结论 腹腔注射沙利度胺能够显著改善骨癌痛小鼠的痛行为.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钙/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MKⅡ)在骨癌痛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雄性C3H/HeN小鼠40只分为5组:假手对照Sham组(S组n=8),癌痛模型对照Control组(C组n=8)和KN93 Treat组(T1组n=8、T2组n=8、T3组n=8).C组和T组(T1、T2、T3)小鼠左侧股骨远端骨髓腔接种溶于α-MEM的NCTC 2472纤维肉瘤细胞,建立骨癌痛模型;S组小鼠骨髓腔注入不含NCTC 2472细胞的α-MEM.在术后的第14天S组和C组鞘内注射20%DMSO 5μl,T1、T2、T3组分别鞘内注射溶于20%DMSO的KN93 15 nmol/5μl、30nmol/5μl、60nmol/5μl.各组于给药前及给药后的0.5 h、2h、4h、8 h检测小鼠的自发抬足次数、机械性缩足反射阈值(PWM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PWTL).结果 鞘内给予KN9315 nmol对骨癌痛小鼠痛行为无影响,鞘内给予KN93 30nmol、60nmol能剂量依赖性减轻小鼠痛行为反应,给药后0.5 h 2组小鼠自发抬足次数[(7.25±1.49)次、(4.12±1.36)次]比C组[(11.62±1.92)次]降低,PWMT[(1.28±0.14)g、(1.75+0.46)g]、PWTL[(14.64±2.12)s、(16.85±1.61)s]比C组[(0.47±0.16)g、(11.32±1.68)s]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作用2h达到高峰,维持到4h左右,8 h后基本消失.结论 CaMKⅡ在骨癌痛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鞘内注射KN93能够剂量依赖性改善骨癌痛小鼠的痛行为.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小鼠Lewis肺癌皮下移植瘤的影响.方法 自C57BL/6小鼠骨髓分离MSCs,制备单细胞悬液并于体外传代培养,取第4~5代细胞用于实验.56只C57BL/6小鼠经Lewis肺癌细胞皮下接种建立小鼠肺癌皮下移植瘤模型,根据MSCs给予时间分为D0组(接种同时给予MSCs)和D10组(接种后第10天给予MSCs),其中D0组分为3个亚组(n=8):组1单纯接种肿瘤细胞,组2肿瘤细胞和MSCs共同接种,组3肿瘤细胞接种及尾静脉注射MSCs;D10组分为4个亚组(n=8):组4(肿瘤细胞接种及瘤体内注射MSCs)及其等量PBS对照组(组5),组6(肿瘤细胞接种及尾静脉注射MSCs)及其等量PBS对照组(组7).观察各组移植肿瘤的生长情况,包括肿瘤形成时间及不同时间点的瘤体大小,并进行组间分析比较.结果 与组1和组3比较,组2的肿瘤形成时间明显缩短(P<0.05);而各时间点三组瘤体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4的瘤体显著大于其对照组(P<0.05);而组6与其对照组的瘤体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s与Lewis细胞同时接种可加速小鼠肺癌皮下移植瘤形成,而成瘤后MSCs瘤体内注射具有促进移植瘤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Yao M  Yang JP  Wang LN  Cheng H  Zhang YB  Xu QN  Wu YW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13):880-884
目的 探讨腹水传代与体外培养Walker 256细胞接种建立SD大鼠骨癌痛模型的可行性并验证其可靠性.方法 体外培养细胞与大鼠腹水传代培养Walker 256细胞,种植于SD大鼠左胫骨上端.大鼠分为Hank's液对照组(N组)、热杀死肿瘤细胞组(K组)、体外培养的肿瘤细胞种植组(V组)和腹水肿瘤细胞种植组(A组),每组8只.通过疼痛行为学、镇痛药效学、影像学、病理组织学等检查评估肿瘤及疼痛发生发展情况.结果 大鼠接种后肛温无明显变化.A组与V组大鼠术后第6天开始左侧后肢活动度开始下降,X线摄片可见左胫骨上端骨小梁小缺损;第12天X线摄片示骨皮质有破坏,放射性核素显像可见接种区反应性骨形成活跃;第14天增重开始减缓;第18天X线摄片显示大片骨质缺损,软组织肿块形成,左胫骨病理切片示骨癌细胞生长.模型大鼠接种后第6~18天,机械性压爪缩爪阈值、触痛觉超敏von Frey阈值、左侧后肢负重进行性下降(P<0.01).术后第15天注射吗啡后,模型大鼠机械性压爪缩爪阈值呈剂量依赖性增高,而纳洛酮可拮抗此效应.结论 经腹水传代与体外培养Walker 256细胞均可用于SD大鼠骨癌痛模型的建立;经腹水传代建模更为简便.  相似文献   

9.
H22肝癌与Lewis肺癌荷瘤小鼠证候特征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比较H22肝癌与Lewis肺癌C57BL/6N荷瘤小鼠证候及其差异。方法分别在雄性C57BL/6N小鼠右腋下接种H22肝癌腹水和Lewis肺癌瘤组织单细胞悬液,并设立正常对照组,采用小鼠四诊工作站平台与方法收集小鼠四诊信息,并进行计量辨证。结果接种第11~21天,Lewis肺癌小鼠肿瘤增长与小鼠死亡速度较H22肝癌小鼠速度快,第21天H22肝癌与Lewis肺癌小鼠存活比例分别为43.75%(7/16)和25.0%(5/20)。H22肝癌与Lewis肺癌荷瘤小鼠均自发形成了常见虚证,其中Lewis肺癌小鼠证候出现早,程度重,发展快。结论H22肝癌与Lewis肺癌C57BL/6N荷瘤小鼠与人类类似,存在着证候的自然发生与演变,可模拟临床肿瘤证候的发生与演变,用于辨证论治的实验研究;而本文所采用的计量化辨证有助于荷瘤小鼠个体化辨证论治,以及疾病和辨证论治客观化、计量化的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在小鼠骨癌痛模型上观察鞘内注射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2B亚基(NR2B)拮抗剂艾芬地尔的镇痛效果.方法 将含2×105个纤维肉瘤细胞NCTC 2472的最小必需培养基(α-MEM)注射到C3H/HeJ小鼠右侧股骨远端骨髓腔,制作骨癌痛模型(T组).同时设假手术组(S组,n =10),注入不含肿瘤细胞的α-MEM.所有小鼠均于接种前1 d,接种后第3,5,7,10,14天检测痛行为学指标,包括自发性抬足次数、机械痛缩足阈值(PWMT)和热痛缩足潜伏期(PWTL).骨癌痛模型制作成功的T组小鼠在接种后第14天,进一步分为艾芬地尔 2.5 μg、5.0 μg、10.0 μg组(I1、I2、I3 组,n =10)和对照组(C组,n =10),I1~I3组鞘内注射相应剂量的艾芬地尔,C组及S组给予溶媒,注药体积均为5.0 μl,鞘内注射后2 h、12 h、24 h再进行行为学检测.结果 与S组[(2.44±0.79)次]和术前基础值[(2.20±0.85)次]相比,肿瘤细胞接种后第14天T组小鼠自发性抬足[(13.16±1.78)次]显著增多( P <0.05),PWMT[(0.47±0.19)g]较S组[(1.70±0.31)g]和基础值[(1.83±0.23)g]降低( P <0.05),PWTL[(10.01±1.42)s]较S组[(17.62±1.07)s]和基础值[(18.32±1.57)s]缩短( P <0.05);给药后2 h、12 h,与C组及14 d 给药前比较,I2和I3组自发性抬足次数减少( P <0.05),PWMT增高( P <0.05),PWTL延长( P <0.05),且I3组比I2组对痛行为学的改善更显著( P <0.05);I1组给药后痛行为学无明显变化( P >0.05).结论 鞘内注射艾芬地尔有效改善骨癌痛小鼠的痛行为学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选择性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对Lewis肺癌细胞株增殖及小鼠皮下移植瘤的影响。方法:常规培养Lewis肺癌细胞,实验分为对照组和塞来昔布用药组。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水平,损伤修复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将Lewis肺癌细胞接种于12只C57BL/6小鼠皮下,对照组隔日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塞来昔布用药组隔日腹腔注射塞来昔布30 mg/kg,24 d后处死,计算抑瘤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移植瘤组织中VEGF mRNA表达水平,同时酶联免疫检测小鼠血清中MMP-9浓度。结果:塞来昔布对Lewis肺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呈时间-剂量依赖性效应(P<0.05)。20μmol/L塞来昔布组细胞迁移速度(0.37±0.03)μm/h明显减慢,与对照组(3.17±0.22)μm/h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体实验显示,塞来昔布具有明显的抑制Lewis肺癌移植瘤增殖的作用,同时能抑制移植瘤组织中VEGF表达、降低血清MMP-9浓度。结论:塞来昔布可以显著抑制Lewis肺癌细胞的增殖与迁移能力,且对Lewis肺癌移植瘤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小鼠Lewis肺癌皮下移植瘤的影响。方法 自C57BL/6小鼠骨髓分离MSCs,制备单细胞悬液并于体外传代培养,取第4~5代细胞用于实验。56只C57BL/6小鼠经Lewis肺癌细胞皮下接种建立小鼠肺癌皮下移植瘤模型,根据MSCs给予时间分为D0组(接种同时给予MSCs)和D10组(接种后第10天给予MSCs),其中D0组分为3个亚组(n=8):组1单纯接种肿瘤细胞,组2肿瘤细胞和MSCs共同接种,组3肿瘤细胞接种及尾静脉注射MSCs;D10组分为4个亚组(n=8):组4(肿瘤细胞接种及瘤体内注射MSCs)及其等量PBS对照组(组5),组6(肿瘤细胞接种及尾静脉注射MSCs)及其等量PBS对照组(组7)。观察各组移植肿瘤的生长情况,包括肿瘤形成时间及不同时间点的瘤体大小,并进行组间分析比较。结果 在D0组,组1、2、3肿瘤形成时间分别为(9.37±1.41)d、(7.62±1.40)d和(9.25±1.49)d,与组1和组3比较,组2的肿瘤形成时间明显缩短(P<0.05);而各时间点三组瘤体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4的瘤体显著大于其对照组(P<0.05);而组6与其对照组的瘤体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s与Lewis细胞同时接种可加速小鼠肺癌皮下移植瘤形成,而成瘤后MSCs瘤体内注射具有促进移植瘤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CIK(cytokine induced killer)细胞对Lewis肺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探讨其抑瘤机制。方法常规方法培养CIK细胞,以CIK细胞为效应细胞,Lewis肺癌细胞为靶细胞,检测Lewis肺癌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电镜观察CIK细胞能促进Lewis肺癌细胞凋亡超微结构的改变;流式细胞仪检测CIK细胞组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CIK细胞可在体内及体外抑制Lewis肺癌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对Lewis肺癌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MTT法检测不同剂量不同时间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对Lewis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建立Lewis肺癌自发转移模型,将40只荷瘤小鼠随机分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小、中、大剂量组(5、15、30 mg.kg-1.d-1)及对照组各10只,连续给药14 d,停药1周后处死小鼠,绘制肿瘤生长曲线,计算原发瘤抑瘤率;利用光镜和透射电镜技术,观察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对Lewis肺癌细胞以及对荷瘤小鼠血管内皮细胞和肿瘤细胞的形态学改变。[结果]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对Lewis肺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与浓度和作用时间呈正相关,400 ng处理72 h后的抑制率为(68.4±1.5)%,与处理24 h后的抑制率(21.9±2.1)%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各给药组肿瘤生长均较对照组缓慢,小、中、大剂量组的抑瘤率分别为28.2%、49.7%、52.8%。各给药组小鼠瘤组织内均有大面积坏死,血管内皮细胞和肿瘤细胞均发生早期凋亡的改变,且具有剂量依赖性。[结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对Lewis肺癌的抑制作用可能表现为对肿瘤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双重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胸腔移植的方法建立晚期肺癌的动物模型。方法:经C57BL/6小鼠的腋后线第6肋间胸腔(胸腔模型组)或小鼠腋部皮下(皮下模型组)分别移植鼠源性Lewis肺癌细胞0.2 ml(5×106ml-1),观察小鼠的生存时间、小鼠体重、饲料消耗量、游泳试验、常压耐缺氧试验,大体观察胸腔、纵隔、胸水等肺癌细胞浸润和转移情况。结果:胸腔模型组小鼠中位数生存时间13.5(8~18)d,皮下模型组小鼠中位数生存时间45(25~71)d,胸腔模型组的生存期范围离散程度较皮下模型组小(P<0.05)。病程中胸腔模型组小鼠体重下降、摄食减少等恶病质体征较皮下模型组明显(P<0.01),胸腔模型组小鼠活动减少、睡眠时间缩短、蜷曲、毛发脱落等现象较皮下模型组多见,胸腔模型组小鼠游泳实验及耐缺氧实验时间较皮下模型组明显缩短(P<0.01),胸腔模型组小鼠早期可出现胸水和肿瘤转移,而皮下模型组小鼠早期未见胸水和肿瘤转移。结论:胸腔移植模型可作为晚期肺癌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6.
抗癌膏穴位贴敷抗肺癌作用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抗癌膏穴位贴敷抗肺癌的作用机制。方法:用C57BL/6近交系小鼠,瘤细胞悬液皮下接种法建摸。建模次日开始穴位贴敷治疗,隔日治疗1次,共治疗5次。末次治疗24h后,处死小鼠,测定癌细胞周期、脾淋巴细胞转化率和NK细胞活性。结果:抗癌膏穴位贴敷能使癌细胞G0/G1期细胞比例增多,S期细胞比例减少,细胞增殖指数下降;抗癌膏穴位贴敷对荷瘤鼠脾淋巴细胞转化率和NK细胞活性无显著影响。结论:抗癌膏穴位贴敷的抗癌作用是通过抑制癌细胞的增殖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7.
电针联合西乐葆缓解大鼠胫骨癌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建立大鼠胫骨癌痛模型,观察电针和西乐葆对大鼠胫骨癌痛的缓解作用。方法:采用经皮穿刺技术将大鼠乳腺癌细胞Walker 256接种至雌性Wistar大鼠胫骨骨髓腔内,建立大鼠胫骨癌痛模型。大鼠造模后,采用电针和西乐葆灌胃治疗,观察其对大鼠骨肿瘤引起的机械性痛觉超敏的影响。结果:模型组大鼠后肢逐渐产生机械性痛觉超敏,接种后第16天胫骨近心端可见显著的肿瘤生长。单用电针或西乐葆5 mg/(kg·d)治疗大鼠,与模型组相比其机械性疼痛阈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第22天和第26天,西乐葆10mg/(kg·d)组大鼠后肢机械性疼痛阈值较溶剂对照组提高(P〈0.05);治疗后第10、18和23天,电针合用西乐葆5mg/(kg·d)组大鼠机械性疼痛阈值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与小剂量西乐葆具有协同作用,合用可以增强对大鼠胫骨癌痛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18.
白细胞介素12基因修饰的Lewis肺癌瘤苗的抗肿瘤免疫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2(IL-12)基因修饰的Lewis肺癌瘤苗的抗肿瘤免疫作用。方法:用含IL-12基因的腺病毒载体,在体外以不同感染系数感染Lewis肺癌细胞,并分别接种于C57BL/6小鼠皮下,观察其致瘤性的变化;并用Lewis肺癌细胞及B16黑色素瘤细胞再 次攻击免疫后的C57BL/6小鼠,观察肿瘤发生情况。 结果:以各种感染系数AdCMVIL-12制备的瘤苗,接种于小鼠皮下后,无肿瘤生长,完全消除了Lewis肺癌细胞的致瘤性;瘤苗注射6 d后,用Lewis肺癌细胞再次攻击,仍无肿瘤生长,抑瘤率达100%;用B16黑色素瘤细胞攻击,10~12 d均有肿瘤生长,说明此瘤苗具有肿瘤特异性。结论:AdCMVIL-12能消除Lewis肺癌细胞的致瘤性,并能诱导显著的抗肿瘤免疫反应,对肿 瘤的复发及转移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川芎嗪联合顺铂对小鼠Lewis肺癌生长和转移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40只接种Lewis肺癌的C57BL小鼠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顺铂组、川芎嗪组及联合用药组,每组10只,连续用药20天,于接种后第22天处死全部小鼠,剥离皮下肿瘤称瘤重并计算抑瘤率,取出双肺观察表面肿瘤转移情况,计算肿瘤肺转移发生率、肺表面转移结节数及肺表面结节转移抑制率,采用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VD)及P-选择素的表达水平。结果各用药组肿瘤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瘤重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联合用药组抑瘤率明显高于顺铂组和川芎嗪组(P〈0.05),各用药组肺表面转移结节数及转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联合用药组肺表面结节转移抑制率明显高于顺铂组和川芎嗪组(P〈0.05)。川芎嗪组、联合用药组MVD及P-选择素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川芎嗪可明显抑制Lewis肺癌细胞在小鼠体内的生长和转移,与顺铂联用有协同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微血管生成和降低P-选择素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