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疏通矫正手法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通过观察疏通矫正手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肌张力、肌肉硬度、运动发育、异常姿势、腱反射、Vojta姿势反射等的影响,明确其临床疗效,为进一步规范和扩大临床应用提供更确切的依据。方法:将5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采用疏通矫正手法治疗,一组采用Bobath法治疗。结果:疏通矫正手法治疗组在肌肉痉挛程度、腱反射、肌肉硬度、运动发育、异常姿势、Vojta姿势反射自身前后对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肌肉痉挛程度、运动发育、异常姿势及总疗效同Bobath法治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腱反射、Vojta姿势反射、肌肉硬度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疏通矫正手法可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2.
踝足矫形器对脑瘫患儿步行周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是指出生前到生后1个月内发生的、由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以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为特征的综合征。目前尚无有效的根治方法,只有采取综合康复治疗措施,才能促进其运动、智力、心理等方面的发育和改善,姿势异常是脑瘫运动障碍的主要表现之一。脑瘫患儿采用矫形器治疗,主要是抑制异常姿势反射,促进正常姿势运动,刺激浅表的感受器和固有感受器,从而促进患儿内在因素的提高。同时,通过踝足矫形器(ankle foot orthoses,AFO)限制踝关节的跖屈或者背屈角度,利用人体力学原理,纠正患儿站立姿势(如轻度的膝过伸)和促进行走。我院于1994年开始将踝足矫形器用于脑瘫患儿的跟腱挛缩治疗及姿势纠正,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韩雪 《中国临床康复》2003,7(10):1614-1615
侧弯反射为原始反射,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侧弯反射残存,会阻碍正常抗重力伸肌发展,躯干不能稳定,影响患儿翻身及坐立,使患儿运动及姿势发育异常,此反射消失与否,直接关系新脑瘫患儿康复疗效,利用梅花针叩刺项背腰低部约督脉和夹脊穴结合穴位注射治疗脑瘫患儿侧弯反射残存58例,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脑性瘫痪(脑瘫)儿童头颅核磁共振成像(MRI)与脑瘫分型、粗大运动功能分级、脑瘫合并症间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3月期间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童康复科诊治的325例脑瘫儿童作为研究对象,上述患儿均给予头颅MRI检查,并采用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对其粗大运动功能水平进行评级。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对患儿头颅MRI异常表现与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分析MRI异常结果与脑瘫合并症间的关系。 结果 本研究入选脑瘫患儿的头颅MRI呈现多种异常改变,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脑发育不良(OR=8.530,95%CI:5.031-14.330)、脑室扩大(OR=4.611,95%CI:1.327-10.297)、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PVL)(OR=4.313,95%CI:2.084-8.153)、丘脑异常信号(OR=6.372,95%CI:3.160-11.175)、缺血缺氧性脑病后变化(OR=7.249,95%CI:2.354-13.642)均与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损伤严重程度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通过卡方检验发现PVL患儿多合并视力障碍(62.1%),胼胝体变薄患儿多合并智力低下(14.0%),丘脑异常信号患儿多合并听力障碍(66.7%)及语言障碍(30.8%)。 结论 本研究入选患儿头颅MRI结果与其脑瘫分型、粗大运动功能评级、脑瘫合并症间均具有显著相关性,可用于脑瘫儿童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为临床制订康复计划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5.
小儿脑性瘫痪独立步行功能获得的早期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运动功能、姿势反应和原始反射来探讨预测脑瘫患儿独立步行的可能性。方法:对90例4个月~5岁的脑瘫患儿作治疗前、治疗后及随访中主要运动功能获得、部分原始反射残存及降落伞反应建立时间进行动态观察,并以同期620例正常儿童为对照。结果:痉挛性脑瘫疗效较好,多数以后能独立行走(P<0.01);18个月前能翻身、24个月前能坐、30个月前能膝爬是脑瘫患儿以后能独立步行的非常有价值的早期预测指标。其他包括生后12个月前ATNR、STNR、TLR、MORO等部分原始反射消失,24个月前降落伞反应建立。结论:脑瘫患儿的主要运动功能获得、姿势反应建立及原始反射消失时间是预测以后能否独立步行的极有价值的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6.
侧弯反射为原始反射,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侧弯反射残存,会阻碍正常抗重力伸肌发展,躯干不能稳定,影响患儿翻身及坐立,使患儿运动及姿势发育异常,此反射消失与否,直接关系着脑瘫患儿康复疗效,利用梅花针叩刺项背腰骶部的督脉和夹脊穴结合穴位注射治疗脑瘫患儿侧弯反射残存58例,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综合康复治疗脑瘫患儿的临床效果   总被引:11,自引:10,他引:11  
刘蓓  范晓华 《中国康复》2005,20(4):224-225
目的:探讨脑瘫儿童接受不同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并观察年龄、瘫痪程度和智力对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81例脑瘫患儿分为2组,综合组58例采用以Bobath技术为主的综合康复治疗;传统组23例采用针灸、按摩等传统康复技术治疗。治疗前后依据脑瘫儿童综合功能评定表进行疗效评定。结果:康复训练6个月后,2组患儿综合功能均显著提高(P〈0.01),综合组优于传统组(P〈0.05)。年龄、瘫痪程度、智力水平对疗效有负性影响。结论:采用综合康复治疗脑瘫优于传统治疗;患儿的年龄、瘫痪程度和智力对功能恢复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脑瘫患儿社会生活能力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178例脑瘫患儿,采用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进行脑瘫分级,采用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评估患儿社会生活能力。观察社会生活能力优和社会能力差的患儿一般资料差异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对患儿社会生活能力的影响因素。结果:脑瘫患儿中痉挛型占59.55%,手足徐动型占28.65%,其他类型占11.80%。社会生活能力优105例(58.99%),社会生活能力差73例(41.01%)。社会生活能力优和社会生活能力差的患儿在年龄、脑瘫严重程度、脑瘫类型、母亲文化程度、户口类型及家庭收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脑瘫严重程度、脑瘫类型、母亲文化程度、户口类型以及家庭收入均是脑瘫患儿社会生活能力的影响因素。结论:年龄偏小、脑瘫严重程度高、手足徐动型脑瘫、母亲文化程度偏低、农村户口及家庭收入较低的脑瘫患儿生活能力较差。  相似文献   

9.
中西医结合治疗104例小儿脑瘫的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小儿脑瘫的疗效。方法:104例小儿脑瘫患儿均采用以运动功能训练、推拿、穴位注射为主,同时配合作业治疗、感觉统合训练、低频电刺激疗法等综合治疗,并以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EM)进行疗效评定。结果:104例患儿经过(3.3±0.8)个月治疗后,其智力障碍及肢体瘫痪与治疗前比较明显改善,异常姿势减少,肌力增强,整体运动发育水平提高;98例患儿GMFM88项及GMFM66项分值均明显上升(P〈0.001)。结论:中西医综合治疗小儿脑瘫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0.
低频电刺激对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据报道,我国儿童脑性瘫痪(脑瘫)的患病率为1.8‰~6.0‰,患者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康复治疗学提倡采用早期多途径、综合治疗。近年国内外报道,仿生物电刺激不同脑区可改变局部脑血流(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改善脑循环,使正常或脑缺血动物脑组织灌流量增加。针对有不同程度脑损伤的脑瘫患儿,如何尽快修复脑损伤,笔者对2004年5月至2005年7月在我院治疗的脑瘫患儿采用低频电刺激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1455例脑瘫患儿的综合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小儿脑瘫的病因主要是出生前、出生时及出生后3个时期的各种高危因素引起的脑损伤而导致患儿姿势异常与运动障碍[1],在我国的发病率约为1.8%。~4%。。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今天,研究小儿脑瘫的诊断和治疗,减少伤残,提高中国的人口素质已经成为我国儿科医生的紧迫任务。我中心10余年来致力于小儿脑瘫的临床与科研,已治疗来自全国各地的患儿2000余例。本文对我中心1996年以前收治的1455例脑瘫进行了各项指标的综合分析。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脑瘫患儿1455例,男1001例(68.8%),女444例(31.2%);年龄0~12个月366例(252%…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以低频脉冲电磁场为主治疗骨质疏松症疼痛的影响因素,为减轻患者痛苦和提高临床疗效提供依据。 方法应用低频脉冲电磁场、超短波、健康教育及口服维生素D钙咀嚼片等方法综合治疗106例骨质疏松症患者。于治疗前、后,采用视觉类比量表(VAS)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估,并按“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骨质疏松症疗效判定标准评定疗效,对可能影响其疼痛缓解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以低频脉冲电磁场为主的综合疗法治疗骨质疏松症疼痛的近期缓解率为74.5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患者体质、是否合并偏(截)瘫等是其影响因素。 结论性别、患者体质、是否合并偏(截)瘫等因素对骨质疏松症患者疼痛的缓解有重要影响,应尽早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以提高临床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赵艺  陈强 《大医生》2024,(5):80-82
目的 评估肾积水患儿应用腹腔镜肾盂成形术(LP)的近期疗效,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21年7月至2023年6月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4例肾积水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疗效分为疗效欠佳组(29例)和疗效良好组(75例)。所有患儿均接受LP治疗并于术后3个月进行复查,根据复查结果评估近期疗效,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04例患儿中,疗效良好者75例,占比72.12%;疗效欠佳者29例,占比27.8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儿年龄、肾积水程度、肾功能分级(DRF)、肾图曲线分型、吻合口张力、术前肾小球滤过率(GF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1岁)、肾积水程度达到Ⅳ级、DRF达到4级、吻合口存在张力、术前GFR(<35.1 mL/min)是LP手术近期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肾积水患儿应用LP治疗仍存在疗效欠佳的风险,年龄(≥1岁)、肾积水程度达到Ⅳ级、吻合口存在张力及术前GFR水平(<35.1 mL/min)是影响肾积水患儿LP近期疗效的独立危险因...  相似文献   

14.
小儿脑性瘫痪的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小儿脑性瘫痪是小儿神经系统残疾的主要疾患之一。 1998年我国“九五”攻关课题报道 ,全国 0— 6岁脑瘫患儿有 31万 (患病率为 1.86‰ ) ,并以每年 4 .6万的速度递增。所以 ,小儿脑瘫康复治疗所面临的形势越来越紧迫。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使脑瘫患儿获得理想康复疗效的关键。1脑性瘫痪定义脑性瘫痪简称脑瘫 ,是指小儿出生前至出生后 1个月内发育时期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 ,同时伴有智力、语言、视、听觉等障碍[1] 。2高危因素[2— 6]小儿脑瘫的主要高危因素有 :①早产、低出生体重 ,尤以胎龄 …  相似文献   

15.
由于脑性瘫痪(脑瘫)患儿的运动发育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各种动作会有各种各样的困难和缺陷,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的护理实践中,指导保持患儿各种姿势的训练,来促进患儿正常运动的发育,避免或纠正异常姿势的出现或加重。通过对38例脑瘫患儿日常生活动作训练及观察,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该组38例,男21例,女12例;年龄3个月~3岁;其中痉挛型18例,手足徐动型8例,混合型12例。1.2方法(1)正确的抱姿而易见:要注意抑制患儿的异常姿势,使其头、躯干尽量处于或接近…  相似文献   

16.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胎儿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因各种原因脑损伤所致的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其中以锥体系损伤引起的痉挛型脑瘫最为常见,约占60%~70%。痉挛的发生机制比较复杂,一般认为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造成高位中枢对脊髓牵张反射的调控障碍或异常,使牵张反射过强或过于敏感。长期严重的肌肉痉挛会导致固定化的运动模式与姿势异常,使关节变形、挛缩,加重残疾程度。  相似文献   

17.
脑瘫即脑性瘫痪,是指出生前至出生后1个月多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主要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1],脑瘫是儿科难治之症,目前还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2],婴儿期大脑发育的可塑性强,故本病发现越早,治疗越及时,症状改善越明显[3],治疗应采取综合措施(如针灸、按摩、高压氧及功能锻炼等),以改善残存的运动功能,抑制异常的姿势反射,诱导正常的运动发育,促进患儿正常运动模式形成[1].我们在临床的康复治疗过程中发现按摩配合速刺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痉挛的缓解有明显的作用,大多数患儿经过10 d左右的治疗,痉挛肌肉群即有明显缓解,今将其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小儿脑性瘫痪(CP)是出生前后大脑发育期间造成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主要临床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和姿势异常。发病率1.5‰~5‰。近年来我国治疗脑瘫的着眼点及治疗方法不尽相同,疗效评估无统一标准。脑瘫的治疗由于大脑受损的原因、部位和程度各不相同,所以脑瘫的...  相似文献   

19.
运动疗法促进偏大龄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运动功能恢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娟娟 《中国临床康复》2003,7(27):3744-3744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主要临床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运用以运动疗法为主的综合康复训练法对6例偏大龄痉挛型脑瘫患儿进行干预治疗,结果6例患儿经治疗后运动指数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说明运动疗法能有效地促进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影响持续性植物状态(PVS)患儿意识恢复的重要因素。 方法 本研究共选取43例PVS患儿并给予综合康复治疗,包括物理干预(如Rood技术、关节活动度训练等)、药物治疗以及头部水针穴位注射等。于治疗3个月后对其意识恢复情况进行评定,并将其意识恢复与否作为结局指标,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各个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将有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分析,从而探讨影响PVS患儿意识恢复的重要因素。 结果 本研究入选43例PVS患儿经综合康复治疗3个月后,共有29例患儿恢复意识,其意识恢复率为67.44%;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发病时年龄、入院时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评分、治疗前PVS评分与PVS患儿意识恢复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而性别、损伤类型、脑电评分、发病后开始康复时间与PVS患儿意识恢复无明显相关性(P>0.05)。 结论 PVS患儿年龄越大、入院时BAEP评分、治疗前PVS评分越高,则患儿意识恢复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