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国历史上,法史前是以“德治教化”维持社会秩序的,法律产生后则是依法治理国家的。德治御心,培养人们的德性,防止其思想上不道德邪念的产生;法治防行,要求人们遵纪守法,惩治违法犯罪行为,使不再犯。法治与德治并举,治标与治本相结合,法治御行,德治御心;御行治标,御心治本,标本兼治,是为上策。  相似文献   

2.
在反腐败的过程中,法治手段是不可替代的。法治,不仅仅是要依法对腐败分子进行严惩,更重要的是完善各种制度建设,规范行政行为,从源头上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德治,就是通过加强道德建设,调整和约束人们的思想行为。当前的道德建设必须抓好两个环  相似文献   

3.
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方略 ,如鸟之两翼 ,车之两轮 ,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从人性论出发 ,法治在于止恶 ,德治在于扬善 ;从经济方面说 ,法治导致自由 ,德治导致秩序 ;从民众角度讲 ,法治 (民治 )激发社会活力 ,德治 (教民 )引导人们思想。深度思考法治与德治怎样达到内在统一和从哪些层面实现统一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法治和德治,作为两种最基本最通用的治国方略,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犹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本文从理论上考察二者的兼容,通过分析德治和法治各自的含义、优势及二者结合的必要性,提出法治与德治,都有其独特地位和功能。作为社会调控、国家治理的两种资源,法治强制人的外部行为,德治规范人的内心世界。如果德治不举,人心不稳,法治就会千疮百孔;而法治松弛,惩恶不力,德治也会破堤而溃。因而唯有法德兼治,方能治国平天下。  相似文献   

5.
道德和法律是人类调节自身行为的规范,也是构建社会秩序的基石。"德治社会"和"法治社会"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具有不同的特征。整体性、封闭性、稳定性等是德治社会的基本特征;而法治社会的特征表现为个体性、开放性、变动性等。当群体分化为各个独立个体,当整体利益分解为各个独立的个人利益时,传统道德便失去作用,法治社会必然取代德治社会。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价值观最初重视人治和德治,后来有了礼治和法治,传统治理方式是人治、德治、礼治和法治四种治理方式的有机统一。德治、礼治和法治是人治的三种主要方式。在这三种方式之中,德治是根本,礼治是为了实现德治,而法治则是礼治的补充和保障。传统治理方式从作为人治的德治,逐渐走向了作为人治的非德治(礼治)。导致这种境况的根源则在于人治,而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治理方式,必须变"人治"为现代意义上的法治,形成贯彻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基于"法治"的"法治"和"德治"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7.
让法治阳光普照,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法律准绳;让德治清风吹拂,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道德基石,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法安天下,  相似文献   

8.
法治是德治的升华,德治是法治的思想前提,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9.
法律和道德作为同一社会形态的上层建筑具有协调一致性 ,法治是德治的基础 ,法治的建立健全促进道德的生成和实现。但法治也有自身的局限 ,市场经济不仅需要法津的调节 ,还需要道德的调节。道德调节的利益范围广于法律 ,对人的要求高于法律 ,行为的心理根据优于法律 ,在市场经济的建立过程中要把法治与德治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0.
在论及德治和法治间的关系时,时下舆论往往习惯于将德治看作隐匿于威权政体中的话语,是对法治的破坏和扭曲。这种看法来源于人们的文化"前见"和对现代西方法治理论非理性的崇拜。事实上,法治一语并非纯粹的舶来品,德治也不是毫无争议的"地方性话语"。应当通过对比中西法文化背景下法治和德治的关系,以及各自的合法性、正当性证成路径,发掘西方话语体系下法治中的道德含量,发现东方语境中德治所蕴含的法规则意识。以此为基础,研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作为治国的方略,是在接续传统基础上国家治理合法性和正当性的互洽证成。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1月10日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指出:“法律和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应该相互结合,统一发挥作用。”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领导人第一次提出“德治”问题,这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我们党治理  相似文献   

12.
德治与法治的有机结合,是治国的科学方略。认真研究德治与法治之间的辩证关系,是科学地实施德治与法治相结合治国方略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中国法治与德治辨析——在传统与现代语境之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法治和德治需要澄清“法治”与“德治”二词在传统语境和现代语境下的不同内涵,历史地辨析法治与德治在传统条件和现代条件下的不同关系,以便正确地理解现代法治和现代德治及其相互关系,防止思想和实践因受到语言的异化而走向歧途。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了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强调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深刻理解这一精神实质,对于新形势下提高政法工作水平,努力遏止司法腐败,不断强化政法队伍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和德治观 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感  相似文献   

15.
明确法治与德治的相互关系,在认识到法治的重要性时。也要认识到德治建设的重要性,以达到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德治与法治是统一的社会治理过程,欲致国治,必先治德,这是国家治理进程的基本规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必须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德治与法治统一的规律,大力弘扬科学理性,大力张扬法治权威,大力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大力推进实践创新,把人们的思想意识引导到推进科学发展,实现民族振兴的中国梦上来,使良好的道德风尚成为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动力。  相似文献   

17.
德治与法治是治理国家的两种基本手段,都有其独特治理优势,但也存在各自局限,且互为优势和局限,需要在双向互动的良性关系中促成德治与法治的互补与协调,以二者的最佳配置来确保最优秩序与最高效率。德治与法治的双向互动具体表现为道德与法律在精神上相互吸收、规范上相互转化、实施上相互促进。为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德治法治、完善道德体系与法律体系、推进德治教育与法治教育等措施保障了二者的双向互动,共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步伐。  相似文献   

18.
现代文明社会的治理模式,应该是德治与法治的高度协调、高度融洽的互动。在坚持法治的总体框架下坚持德治-法治互动,既是对历史经验的借鉴,又是社会现实的诉求。当今中国,必须通过道德法律化、加强制度伦理建设、抓好公民道德教育和培育公民法律信仰,才能实现德治-法治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9.
和谐最饱满地概括了社会文明的发展要求,实现和谐历来有法治与德治之争,法治德治的关系不是谁先谁后、谁主谁次的问题,它们的差异正是互补的前提;和谐社会既是法治社会,也是德治社会,法治与德治结合,或“德法并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合力;作为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推行“德法并举”还应放归现实思考。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的法治和德治并举的治国方略,对新世纪统一战线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法治和德治是统一战线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与保障;在统一战线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工作领域,德治和法治的作用各有侧重;在新世纪,法德并举是坚持统一战线基本原则,做好统一战线工作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