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从自然环境中获得棘腹蛙蝌蚪两批共783只,在人工饲养室中,分成8组,用不同饵料饲养74天。发现不同龄期生长速度不同,甲状腺素有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饵料系数则因投饵种类不同而有差别,平均饵料系数为2.79。  相似文献   

2.
降低鱼类饵料系数的技术措施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鱼种质量,水环境,饵料质量,饲养管理等方面对鱼类饵料系数的影响进行剖析并提出降低鱼类饵料系数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3.
鲈鱼人工配合饵料中脂肪的适宜含量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了在鲈鱼人工配合饵料中,蛋白质在43.62%的最适量下,不同脂肪含量对鱼体的生长,饲料系数,鱼体成活率的饵料消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脂肪含量在9.79%以下时,鱼体的相对增重率和体长相对增长率与脂肪含量呈正相关;脂肪含量为7.53%和9.79%的试验组饵料系数最低,为1.73%;  相似文献   

4.
曹鑫磊 《太原科技》2008,168(1):86-87
对26 400尾加州鲈鱼进行试验.目的在于研究试验饲料饵料系数是否符合目前市场上高动物性蛋白加州鲈饲料的饵料系数(0.6-0.9).试验结果表明:此饲料的饵料系数为0.7,饵料转化率较高.采用此饲料进行集约化养殖,可以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青石斑鱼人工配合饵料中脂肪适宜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探讨了不同脂肪含量的配合饵料对青石斑鱼(Epinephlusawoara)生长的影响。试验设五组:配合饵料组中在蛋白质最适含量(52.55%)下分设脂肪梯度为:6.31%、9.87%、13.17%和16.25%;对照组投喂冰冻科鱼类(巴浪鱼)(脂肪约16.56%)。试验期间水温20.0~27.5℃,比重1.0185~1.0220。历经35天的喂养试验得出:在配合饵料中脂肪含量为9.87%的试验组鱼体相对增重率最高(16.20%)、饵料系数最低(3.09)。因此认为,青石斑鱼人工配合饵料中脂肪适宜含量为9.87%左右。  相似文献   

6.
将体质量(6.456±1.868)g的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单尾放入底、面直径为12.1 cm和17.2 cm的圆形容器中,加水300 mL饲养.对照组有3个组,高蛋白饵料H组、低蛋白饵料L组和中蛋白饵料M组分别投喂蛋白含量为42%、12%和27%的饵料.轮转组(Rotation)有4个组分别为R1、R3、R5、R7组,每1 d、3 d、5 d、7 d轮换饵料,轮转投喂蛋白含量为42%和12%的饵料,本实验持续30 d.实验结果表明,仅R5组的体质量增长显著大于H组(P0.05),并且在单尾检验上显著大于R1组(P0.05);R5组体质量增长最快. M组30 d内平均摄食量显著大于轮转组和L组(P0.05),表明对克氏原螯虾而言,中蛋白饵料的适口性最好.比较各组的饵料系数,R3组的饵料系数最低,极显著小于M组(P0.01),显著小于R1组(P0.05). R5组的饵料系数仅次之R3组,显著小于R1组(P0.05).根据本研究的结果,R3组的投喂方式成本最低,R5组产量最高,建议在生产中采用R3组和R5组投喂方式为合适.  相似文献   

7.
点带石斑鱼人工配合饵料中蛋白质适宜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设置4组配合饵料蛋白含量分别为48.23%、51.43%、54.09%和56.22%的试验组研究点带石斑鱼人工配合饵料中蛋白质的适宜含量.经过40 d的试验,得出饵料蛋白含量为51.43%的试验组的日均增重量为0.93±0.06 g.d-1、特定生长率为3.72%±0.12%d-1、饵料系数为0.54±0.01,蛋白质效率为363.0%±3.8%,均为最佳.经回归分析,点带石斑鱼人工配合饵料中蛋白质适宜含量为52.1%.  相似文献   

8.
甜菜碱和二甲亚砜对日本沼虾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了在饵料中加入四个不同浓度的甜菜碱和二甲亚砜对日本沼虾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饵料中一定浓度的甜菜碱和二甲亚砜对日本沼虾有明显的生长促进作用,可显著提高体重和体长的增长率。增长率的变化与这两种诱食剂在饵料中的含量不呈线性关系。在实验采用的饵料基本成份和配比的基础上,甜菜碱在饵料中的适宜添加量为0.75%。二甲亚砜在10 ̄(-3)mol/100g时观察到最大生长量,但此浓度不一定是最适添加量。  相似文献   

9.
饵料对幼海马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幼海马对投喂的饵料具有选择性,不同的饵料对幼海马生长和成活影响很大。幼海马在不同生长阶段摄食不同的饵料,随着幼海马体长增加,捕食对象也逐渐增大。根据幼海马胃内含物的检出率和占胃率发现,刚出生的幼海马适宜饵料为轮虫和单细胞藻类,随后最适饵料逐渐变为枝角类、桡足类。当幼海马能摄食枝角类和桡足类后,生长速度加快,这两类饵料生物在幼海马胃内总占胃率与生长速度的关系式为:y=8.93431n x-18.6628(r=0.9021,r0.05=0.8780,r>r0.05)。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了湘西棘腹蛙人工饲养的初步结果.试验结果表明,成蛙的日食量平均为体重的4.47%;幼蛙的日食量平均为体重的4.86%.成蛙和幼蛙的饵料系数平均为4.1±0.1;蝌蚪的饵料系数平均为3.66.40~50克体重的幼蛙,平均日增重为2%.使用多成分混合性饵料饲养蝌蚪,其体长和体重增长显著.  相似文献   

11.
选用南方鲍养殖业中常用的4种大型海藻细基江蓠、菊花江蓠、龙须菜和海带,研究在单一饵料、混合饵料、轮流饵料3种不同的投喂方式下共12个饵料处理组对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幼鲍生长、存活的影响.实验进行40 d,结果表明:1)不同饵料处理组幼鲍均保持较高的存活率,其中细基江蓠组的存活率最低;2)不同饵料处理组的生长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单一饵料组中,海带组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其他3种单一饵料组(p0.05).在混合饵料组和轮流饵料组中,细基江蓠和菊花江蓠饵料组合的特定生长率明显低于其他的饵料组合(p0.05).而相同的饵料组合在混合、轮流两种投喂方式下特定生长率无明显差异(p0.05).另外常用的表征生长速度的指标如壳长日增长、日增重、壳长增长率、增重率均具有相似的趋势;3)海带组的日摄食率和体质量壳长比显著大于细基江蓠组(p0.05),各饵料处理组的食物转化率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混合饵料和轮流饵料与单一饵料的投喂方式相比,可明显提高鲍的生长速度.  相似文献   

12.
于2003年4—5月开展了鲩鱼幼鱼对配合饲料的气味、颜色、质地等若干性状的选择性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鲵鱼幼鱼对不同气味的饵料有较明显的选择性,对重腥味饵料的摄食率最高;喜食软性饵料;对饵料的颜色几乎没有选择性。  相似文献   

13.
饥饿对花鲈生长效果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2年7月24日至8月23日在福建省海水鱼类苗种繁育科研中试基地室内水泥池进行了继饥饿补偿生长和不同日间隔停饵对花鲈生长效果的比较实验研究.实验结果显示,对体重16.2g、体长10.1cm左右的花鲈在一个月的实验期内,与连续每日喂食相比,无论饥饿处理5d或10d再恢复喂食,花鲈均表现出明显的超补偿生长,不仅生长速度高于所有对比组,而且饵料系数有显著降低;而每日增加喂食次数虽能使生长有所加快,但饵料系数显著提高,结果表明:继饥饿补偿生长现象在花鲈养殖生产中具有较高的参考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进行不同饵料、温度对唇鲋生长影响的初步试验。饵料实验设计为2组饲料(鱼粉组和豆粕组),每组粗蛋白含量为4个梯度33%、36%、39%和42%,分别使用鱼粉和豆粕来调节。结果显示,经40d不同饲料的投喂后,体重增长有了显著性的差异(P〈0.05),表现为随着饲料中鱼粉、豆粕比例的增多,粗蛋白含量增高,其终末体重、特定生长率和日增重都有依次增大的趋势,相对应的饲料系数依次降低。对比投喂相近粗蛋白饲料鱼粉组和豆粕组的增重效果,鱼粉组优于豆粕组饲料(P〈0.05)。配制唇鲋的人工饲料,应以添加动物性蛋白源为主,粗蛋白质含量应达到42%以上。水温实验设计为4个梯度16℃、20℃、24℃和28℃,经56d在不同温度条件的饲养后,体重增长有了显著性的差异(P〈0.05),表现为终末体重、特定生长率和日增重,24℃时最大,16℃时最小。相对应的饲料系数,24℃时最小,16℃时最大。综合比较分析,24℃水温的养殖效果较好,其它依次为28℃、20℃和16℃。  相似文献   

15.
青石斑鱼人工配合饵料中蛋白质适宜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探讨了不同蛋白质含量的配合饵料对青石斑鱼(Epinephelusawoara)增重的影响。试验设五组,配合饵料组的蛋白质梯度分别为42.25%、47.46%、52.55%和56.02%,对照组则投喂鱼类(巴浪鱼)。在水温20.0~27.5℃,比重1.0185~1.0220的条件下,经35天的试验得出:在配合饵料组中,蛋白质含量为52.55%的试验组在鱼体相对增重率(16.20%),蛋白质效率(61.60%)和饵料转化率(32.36%)等试验指标均为最佳。经回归方程分析,青石斑鱼人工配合饵料中蛋白质适宜含量为50.91~54.78%。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海洋红酵母和浓缩小球藻作为轮虫培育饵料的可行性,采用3种不同饵料(小球藻、浓缩小球藻、海洋红酵母)单独或混合对轮虫进行投喂,并测定这3种饵料以及不同试验组轮虫的氨基酸、脂肪酸两项指标来比较评价不同饵料对褶皱臂尾轮虫的营养价值。结果表明:3种饵料的小球藻非必需氨基酸总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种饵料(P0.05),浓缩小球藻的必需氨基酸含量最高;3种饵料中小球藻的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种生物饵料(P0.05),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总量以海洋红酵母为最高,海洋红酵母的顺式油酸含量是小球藻和浓缩小球藻的14.1倍,顺式亚油酸是小球藻和浓缩小球藻的7.11和6.96倍。不同饵料投喂轮虫的氨基酸、脂肪酸比较结果表明,红酵母搭配2种藻类投喂轮虫相比单一饵料投喂轮虫的必需氨基酸含量有明显提高,但对提高轮虫脂肪酸含量效果欠佳。可见海洋红酵母和浓缩小球藻可以作为优良的轮虫培育饵料,这也将为轮虫的营养优化和大规模养殖技术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根据国外对水产动物诱饵物质的研究动向,结合蟹的特性,本文设计了四个系列不同饵料配方,对蟹进行水簇箱模拟笼捕试验,筛选出相对具有引诱效果的几个饵料配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在魁蚶苗种繁育中如何选择合适的饵料,了解魁蚶幼体生物学特性。【方法】选取金藻、角毛藻、海洋酵母、小球藻等4种不同饵料对魁蚶幼体进行为期13d的喂养,测定其壳长、壳高等生物学指标,计算特定生长率,分析不同饵料投喂对魁蚶幼体生长的影响。【结果】从D形幼虫发育到壳顶期这段时期内,混合饵料金藻+海洋酵母较单一饵料投喂魁蚶幼虫的效果好。不同饵料投喂下魁蚶幼虫特定生长率大小依次为金藻+海洋酵母处理组金藻处理组海洋酵母处理组金藻+角毛藻处理组角毛藻处理组小球藻处理组,各处理组间差异极显著(P0.05)。【结论】在魁蚶幼体培育阶段,最佳饵料是金藻+海洋酵母。在没有混合饵料的前提下,金藻效果最好,适合做幼虫的开口饵料;小球藻效果最差,不合适做单一饵料投喂幼虫。  相似文献   

19.
通过在凡纳滨对虾的饵料中添加不同浓度的铜,研究其对血细胞中酶活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饵料中添加铜的含量对凡纳滨对虾酚氧化酶及超氧化物歧化酶都有一定影响,当基础饵料中添加30~45mg·kg-1铜时,二者的活力最高.当饵料铜过量时对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的影响比对酚氧化酶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20.
饵料生物对轮虫培养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硅藻、金藻、微绿球藻、裸藻、小球藻、扁藻分别培养褶皱臂尾轮虫,实验表明,不同藻类对轮虫的繁殖影响不同,在裸藻为饵料抑制轮虫繁殖,以小球藻和扁澡为饵料促进轮虫繁殖。并且投喂不同生理状态的藻类,结果也不同。投喂处于指数增长期的藻类要比投喂衰老期的藻类效果好。实验还表明,轮虫在适宜饵料保障下大量繁殖,低于饵料保障度或饵料保障度过大都不利于轮虫繁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