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首先将老子的“有无相生”分为“有中生无”“无中生有”两个部分,结合朗格的观点,得出两个学说具有相通之处的结论。而后,又将朗格“虚幻的力”单独罗列,因为朗格“虚幻的力”这一观点在舞蹈方面是解开老子学说中“有”与“无”相互转化的关键要素,更加诠释了老子学说与朗格美学思想的契合之处。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中期,现代音乐迅速发展,自由低音手风琴的诞生为作曲家们提供了新的领域,被越来越多的作曲家纳入自己的创作中。古拜杜丽娜,就是一位这样的作曲家。本文通过对她的手风琴原创作品进行研究,在现代音乐美学领域中给音乐表演者极大的启迪。  相似文献   

3.
格式塔心理学作为20世纪西方心理学界的重要流派之一,以其强调知觉“整体性”的观点,在西方的许多学术领域里都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的近20年里,其影响也是巨大的,尤其是应用于对艺术的分析与研究,其理论内核与方法途径等,更显示出极大的生命力。本文将观察视角投向格式塔心理学在中国音乐美学领域中的运用,以近二十年来诸多与此有关的国内外的专著、学术论文为观察对象,希图通过评述与思考来探讨格式塔心理学对中国音乐美学研究所起到的重要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音乐治疗学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音乐治疗学集音乐、医学、美学、音乐心理学、特殊教育为一体,是音乐作用在传统的艺术欣赏和审美领域之外的应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苏珊·朗格的情感论力图超越自律音乐美学观念的狭隘与片面性,同时又借鉴现代心理学研究的新成果,将其理论与经验相结合,这一做法代表了西方哲学、美学思想发展的新趋向.为我们研究音乐美学的情感理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研究了20世纪中国的音乐美学现代部分,对当前的研究资料进行了大量的阅读与分析,并从音乐的本质上对音乐的美学进一步理解,分析了近代音乐美学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对近代音乐美学的参考文献进行了讨论与分析,希望能够对我国的音乐美学有进一步的理解与认识,并推动我国音乐美学研究领域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以卡西尔、苏珊·朗格为代表的符号论美学,是现代西方美学中很有影响的三种重要理论之一。它与科林伍德的表现说、贝尔的形式说相比,理论更深刻,更有创见,是一种片面性较少的西方现代美学思想。“从最初的系统地阐述移情说开始到恩斯特、卡西尔和苏珊·朗格的符号说,可以说是美学和艺术心理学发展的主线。现在,艺术心理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初,印度现代文论进入复杂而微妙的转型期,这一特殊动态也反映在文艺或美学领域。A.K.库马拉斯瓦米和M.希利亚南对传统美学进行现代阐释,也对当时轻视印度艺术、美学的某些西方中心论者予以驳斥。他们为殖民时期印度思想的西方传播做出了贡献,但其某些论述也带有强烈的"反话语"痕迹或民族主义色彩,值得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9.
朗格的情感符号理论在20世纪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她站在哲学前沿的制高点上,运用辩证原理对音乐的情感、音乐的虚幻性质、音乐的直觉顿悟及音乐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等一系列的问题作了深刻地论述,显示了她深厚的理论功底和音乐哲学的独特见解.  相似文献   

10.
今年63岁的艾伦·朗格教授,是第一位在哈佛大学心理学系获得教授席位的女性。前不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朗格教授这样解释她的研究与传统心理学之间的差异:传统心理学研究的是“什么”,而她所研究的是“可能是什么”。她将自己的研究称为“可能性心理学”,即不是描述普遍真相,而是寻找个别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将"新史学"与音乐人类学的方法结合运用于中国本土化的音乐美学学科建设中不失为补充应对中国音乐美学不断出现的学科自身困境与外部其他各种学说的挑战.面对中国音乐美学学科自身发展的出路问题,本文在梳理学科的基础上,将最开始出现于历史领域的'新史学'研究方法与音乐人类学方法引入与借鉴到中国音乐美学的学科发展中,不仅有利于学科自身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启发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方法联系与交流,从而实现学科互融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新现实主义小说是20世纪末中国文坛的一个重要文学现象.对这种文学现象,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有的论者认为是“现实主义冲击波”,有的论者将其认定为“现实主义的回归”或“回流”或“回潮”,有的论者称之为“新现实主义小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创作的深入和发展,这种论争一直没有止息。在新的历史语境中,对关于新现实主义小说的论争进行综述,厘清其优劣,对发展21世纪文学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在音乐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不仅表现在音乐表演艺术上,也表现在音乐美学的研究上。只有将二者有效融合,才能更好的推动我国音乐事业的稳步发展。本文将就现代音乐美学与音乐表演艺术的关系展开讨论,探索现代音乐美学研究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孔子是中国古代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艺术家.他在音乐美学上所取得的成就与“百家争鸣”时期的其他学派是不一样的.孔子一生都在致力于音乐美学理论体系的建设.本文从孔子的生平和“仁”的思想、“尽善尽美”思想的提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审美准则的制定这三个方面来论述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以他的理论来反应先秦时期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现代中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早期美学理论为研究内容,探讨了其以“心物统一论”为特征的美学思想体系形成、发展的内在逻辑,提出:朱光潜主要是从审美的非功利性和绝对静观两方面来把握审美感受与“形象的直觉”的同一性,并以强调“审美心理距离”、“审美移情作用”来保证这种同一性的实现;在此基础上,他从直觉出发,在心理学意义上把美的本质归结为心与物、主体与对象的统一,确立了他的“美的双重统一”的观点。朱光潜早期美学思想的根源,并不象有的学者所认为的那样,是简单而直接来自于克罗齐学说,事实上,他同克罗齐主义的联系是很形式化的,相反,朱光潜站在儒家精神起点上,与尼采主义却有许多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民间文学发轫于20世纪上半叶,滥觞于20世纪上半叶,并在20世纪上半叶迎来其研究的第一个高潮。中国现代民间文学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除了其自身发展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来自西方理论学说的影响。学者们通过翻译西方理论著作、介绍其理论学说、以及运用其理论和研究方法研究中国的神话、传说、歌谣、民间故事等这三种途径,将进化论人类学派神话学说、社会人类学学派功能理论学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学说引入中国,推动了中国民间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方音乐的传入,中国“新音乐”开始萌芽,音乐人根据自己的音乐思想进行各类音乐实践活动,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新音乐”初步成型。“新音乐”是中外思想文化交流、碰撞与冲突的产物,也是中国音乐人音乐实践的结果。研究20世纪前期各阶段中国音乐人对“新音乐”的实践,有助于厘清音乐教育思想发展的脉络,明确各阶段音乐教育的思想内涵及其影响,促进当今音乐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的美学研究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传统美学中那种玄而又玄的哲学思辩精神日渐淡薄,新兴的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柱的心理学美学和科学主义美学。在这种“走向科学的美学”倾向影响之下,美学理论也在向心理研究转移,美学家们也都渴望能够打开人类审美心理这个“黑箱”,希望揭示审美心理的奥秘。《审美心理学导引》(以下简称《导引》)就是皮朝纲与钟世伦两位同志在这一方面辛勤耕耘的成果。这是一本以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主义的美学思想为主要依据,跳出  相似文献   

19.
关于儿童青少年审美心理的发展研究起始于19世纪末的欧洲.费希纳在19世纪60年代就曾开展了审美心理的实验,开创了实验美学和审美心理学的研究,之后迅速扩展到欧美文化系统的许多国家.审美心理学最初的研究是按艺术门类分领域进行的,如儿童青少年音乐能力的发展研究,儿童青少年绘画的发展研究以及审美欣赏的发展研究等.进入20世纪中叶以来,这方面的研究日渐增多,其中尤以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主持的"零点项目"计划中的艺术审美教育著名.这些研究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儿童青少年审美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其教育的规律.  相似文献   

20.
中国民族文学关注人生、教化社会的强大思想传统与西方近代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交汇.使得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历程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决定着新时代中国民族文学的基本风貌。现代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滥觞于19世纪末科学主义语境中的“写实”风潮。“五四”十年中,鲁迅、文学研究会及乡土文学作家群引领风潮的小说创作完成了现实主义文学“经典化”模式的历史性铸造。标志着20世纪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美学精神的凝成.经30—40年代的多元化发展.50—70年代的政治蜕化,世纪末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大潮浸润下,现实主义文学重新恢复她应有的美学品格。直面人生、以积极干预社会一政治文明构建为历史使命。成为中国民族文学标志性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