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翟振娟 《中国新医药》2003,2(8):117-118
血液安全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如何提高血液质量,确保输血安全、有效,是广大输血工作者研究的课题。我市临床用血基本得到了保障,成分输血比率已上升到80%,血液质量明显提高,血液管理工作得到了稳步发展。现就我站从血液管理、来源、检测、采集、分离、储存及临床输血等方面探讨血液安全的质量控制管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如何加强血液质量管理,确保临床用血安全。方法从血液的来源、采集、分离、检测、运输、贮存以及输注等众多环节入手,加强每一环节的质量控制和管理,避免任何差错的发生。结果通过加强血液采集过程中各环节的质量管理,在上级有关部门进行血液质量安全监测时,未发现有质量问题。结论血站要加强血液采集整个过程的质量管理,建立健全的质量控制体系,才能保证血液质量的明显提高,确保临床用血安全。  相似文献   

3.
在日本血液中心的研修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 0 0年 11月 2 0日 ,我受日本琦玉县赤十字社的邀请参加山西省红十字会组织的赴日医疗研修团 ,前往日本琦玉县赤十字血液中心进行研修学习。以下就我这次研修的主要内容和感受总结汇报如下。1 日本的血液事业日本的血液事业统一由日本赤十字社管理。各县的血液在满足本辖区内医疗机构使用的前提下 ,可以互相调配 ,计算机的网络化使管理层很详细地掌握着各血液中心的采供血情况 ,绝对没有过期报废血液的现象。 196 5年琦玉县赤十字血液中心开始业务工作 ,迄今已有 36 a了 ,目前设有事务、技术、研究三个部 14个科室及 3个采血屋 (固定 )。…  相似文献   

4.
血液和血液制品的微生物污染是影响输血安全的因素之一,它不仅造成临床治疗失败,甚至导致接受输血患的死亡及医疗纠纷,因此,血液和血液制品的微生物污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输血或注射血制品传播的病原微生物种类很多,有细菌、病毒、真菌、立克次体、螺旋体和寄生虫等,其中以病毒为多见。  相似文献   

5.
血液流变学(hemorheology)是近年来随着物理学的一门分支科学——流变学(Rheology)向生物学(包括医学)渗透与交叉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科学。其基本任务是研究循环血液的流动性和黏滞性,其范围包括血液流量、流速、流态和血液凝固性;血液有形成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聚集性和变形性;血浆的流动性和黏滞性;各种因素对血液流动性和黏滞性的影响;血液与血管和心脏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包括血管变形性与弹性,微循环、微血管的血液流变性等。  相似文献   

6.
彭玉红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7):2635-2636
目的:探讨手术中应用血液回收机回收自体血的应用与配合。方法:将手术野出血或体腔出血吸入贮血器内,通过血液回收机的抗凝、过滤、离心、洗涤等自动化程序,将收集浓缩红细胞(RBCs)再回输给患者。结果:本组223例患者术中平均每例回收RBC(s408±238)ml。其中166例(74.4%)未输异体RBCs和其它血制品;有57例(25.5%)因出血量多等原因输入异体RBCs2 ̄5U或其他血制品。本组病例均未发生凝血功能异常。结论:术中使用血液回收机回收自体血可节省大量血资源和减轻患者的医疗费用,避免或减少了手术患者异体输血所致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研究血液涂片检查在血液分析中的重要性。方法 11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给予自动血液分析仪以及血涂片检查,并对其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经血液涂片检查后,发现患有缺铁性贫血的有19例,患有白血病的有1例,其他结果与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查的结果一致。血液涂片检查诊断的准确率为100.00%,明显高于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查诊断的准确率96.6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涂片检查能够促进血液分析准确度的提升,为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具有极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自动化细胞分析仪的校正,室内质量控制的有效方法,确保血液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方法:采用美国亚培公司全血校正物校正CD-1700,用省临检中心的室内质控物在CD-1700上建立的质控系统对另外两台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校正及质量监控,分别用三台细胞分析仪测定30份抗凝血的四项指标,对结果进行统计处理,结果:四项指标在三台仪器上的分析结果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定期进行仪器校正,建立统一的室内质控系统是保证仪器间结果可比性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我县献血员身体健康情况,我院选用了本地区红细胞压积相同的献血员和正常人50例进行血液流变学10项指标的观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受血输血前血液传染病三项指标检测的体会。方法 用EIA法,检测受血血液中HBsAg、抗HCV、抗HIV。结果 检测阳性率为6.99%,其中HBsAg阳性率5.84%,抗HCV阳性率1.14%,抗HIV阳性率0.01%。结论 开展受血输血前三项指标检测,对减少和杜绝是否为医源性经血液传播疾病而引发的医疗纠纷,保护医患双方利益,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安全输血是产品质量及供血者和受血者安全与服务的复杂过程,它涉及到献血者征募、献血者检查、血液采集、血液运输、血液复查、血液储存、血液发放及血液输注等一系列过程.现就安全输血全程质控过程的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13.
赵敏 《中国实用医药》2012,7(27):266-267
目的 探讨降低献血不合格比例,提高献血者的满意度,提高健康献血者献血的积极性及保障血液安全的措施.方法 选择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市参加无偿献血的121527名人员为观察对象,对采供血流程中的相关数据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06年~2010献血不合格比例逐年下降;献血前ALT、HBsAg初筛可显著降低两者的报废率(P<0.05),且献血者对采供血流程工作的满意度逐年提高.结论 采供血流程中严密的组织、精湛的技术、优雅的环境及人文关怀是保障血液安全、提高献血者满意度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天津市血液中心2008—2010年全血及成分血报废的原因,寻找减少血液报废的途径,在确保血液安全的基础上避免血液资源浪费。方法:对本血液中心2008—2010年所采集的全血及成分血报废的各种原因进行统计并分析原因。结果:2008—2010年本中心共采集全血及成分血1 068 705.8 U,报废43 742.9 U,报废率4.1%。报废主要原因依次为实验室检测不合格、乳糜血、非标量、破袋、凝块、析出、溶血和黄疸。实验室检测不合格和乳糜血是全血及成分血报废主要原因,占报废总数的88.4%。结论:为降低血液报废率,需要加强献血者尤其是初次献血者招募时的教育宣传和病史征询,同时加强与临床沟通,制定实施血液采集计划,必要时对初次献血前加做胶体金法检测抗-HCV、抗-HIV和抗-TP检查。  相似文献   

15.
胡其珍  张久山 《天津医药》1994,22(4):224-226
观察50例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与对照组80例的血流变学改变,并就前者pH值,PaCO2,PaO2改变及酸碱失衡的类型与血流变学变化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显示: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计数均增高,全血粘度低切变速度(5.75^s-1)的增加更明显,纤维蛋白原,血红蛋白,血沉无显著改变。PaO2下降,PaCO2升高,pH<7.35时,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均升高,缺  相似文献   

16.
182例自体血回输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继兴 《河北医药》1999,21(3):156-157
自1984~1997年,我院共进行自体血回输182例。回输总血量119200mL。在血源紧张、供不应求的情况下,自体血回输是挽救病人生命有效的措施。现分析讨论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182例,男55例,女127例。年龄5~67岁。其中胸外伤胸腔积血16例,胸外伤合并肝破裂2例,外伤性肝破裂24例,脾破裂36例,肝脾破裂4例,宫外孕破裂98例,肠系膜血管破裂2例。入院时严重休克37例。出血至回输血时间最长48h,最短15h。总回输血量119200mL,自体血回输量最多者3200mL,最少者40mL,平均每例6649mL。死亡3例(车祸胸外伤肝破裂1例,肝破裂2例)。2 方 法开…  相似文献   

17.
不同血液分析仪试剂使用的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朱芸  张静 《河北医药》2000,22(11):854-855
近年来随着我国实验室血液分析仪的普及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检验质量。但由于仪器种类不同及试剂质量等问题 ,使各医院间的检测结果差异较大 ,给临床诊断工作造成一定困难 ,使患者增加了精神上和经济上的负担。我市在使用血液分析仪过程中 ,也常出现各医院间差异较大问题。为了解血液分析仪的使用情况 ,分析出现结果差异的原因 ,我们应用全血质控物对石家庄市 13台日本东亚F系列仪器进行调查 ,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调查单位 石家庄省级、市级及部队医院共 13个单位。1 2 使用仪器 全部为日本东亚SysmexF 80 0或F 8…  相似文献   

18.
对44例急性脑梗塞患进行血液流变学中七项指标观察并于相近年龄健康人对照分析,发现患的几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并有显差异(P值<0.01),提示临床中血液粘滞性增多与脑梗塞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