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脐血检测HBIG免疫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免疫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 .方法对孕妇HBV阳性者进一步进行HBV DNA检测,根据病情分别采用乙肝疫苗和HBIG免疫阻断,并对新生儿脐血进行HBV M及HBV DNA检测,以了解新生儿感染情况.结果采用HBIG 阻断HBV新生儿发生HBV感染率显著降低.结论孕期及时检测HBV M,早诊断、早干预和早治疗,是阻止HBV母婴垂直传播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123例HBV携带者孕妇母婴垂直传播阻断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123例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孕妇及新生儿应用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乙肝母婴垂直传播的情况分析。方法治疗组61例于孕28w、32w、36w分别注射HBIG200U,对照组62例未注射HBIG,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法)检测新生儿脐血及外周血乙肝标志物(HBVM)。结果治疗组61例检出脐血HBV阳性5例,新生儿外周血阳性1例;对照组62例,检出脐血HBV阳性30例,新生儿外周血阳性22例。两组比较P〈0.01,有极显著差异。结论对HBV阳性孕妇于孕晚期应用HBIG,新生儿出生后24h内和15天应用HBIG和常规0、1、6个月乙肝疫苗(HBVac)联合免疫是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母体HBV传染性与宫内感染的探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母体HBV传染性与宫内感染的关系.方法于1999年12月~2002年6月,将我院HBsAg阳性孕妇122例,分为3组:HBIG组49例;拉米夫定组45例;对照组28例.HBIG组孕妇自孕28w起肌内注射HBIG 200U,每4w一次至分娩;拉米夫定组自孕28w始每日口服拉米夫定100mg直至分娩后4w;对照组未予用药.三组孕妇均于孕28w用药前及分娩前行血乙肝两对半及HBV DNA定量检测,新生儿出生后24h内予HBIG 100U注射,并予HBVac 0,1,6方案接种,新生儿出生后24h内免疫接种前采静脉血检测血乙肝两对半及HBV DNA定量.结果孕28w时孕妇不同的HBV DNA水平其宫内感染率差异无显著性(P >0.1);而胎儿宫内感染率随着孕妇分娩前血清HBV DNA含量的增加呈增高趋势(P<0.01).结论宫内感染的发生率与孕妇孕期HBV传染性相关,孕期高病毒血症(即HBVDNA≥108copies/ml)与宫内感染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不同方法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对HBsAg伴HBeAg双阳性孕妇的乙肝病毒(HBV)宫内感染阻断作用。方法将137例双阳性孕妇分为4组:A组从孕16周起注射HBIG,B组从孕20周起注射HBIG,C组从孕28周起注射HBIG,A、B、C 3组孕妇每次均注射HBIG200IU,并间隔4周1次,直至临产;D组作为对照组,不注射HBIG;出生后4组所有新生儿均于16h内和生后2周注射HBIG200IU,满月起按1、2、7月龄分别接种乙肝疫苗,并定期随访。结果新生儿出生时外周血测得HBsAg,A组与B组无显著性差别(P>0.05),A、B 2组与C组、D组以及C组与D组均有显著性差别(P均<0.05);经随访A、B、C、D 4组HBV宫内感染率分别为5.6%、5.3%、19.4%和48.5%,母婴传播阻断率A组与B组无显著差异(P>0.05),A组和B组均显著高于C组和D组、C组显著高于D组(P均<0.05)。结论对HBsAg伴HBeAg双阳性孕妇,选择孕20周开始注射HBIG比较合适,阻断率最高,能有效减少HBV宫内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乙肝免疫球蛋白免疫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乙肝免疫球蛋白免疫阻断HBV母婴垂立传播。方法 对孕妇HBsAg( )者进一步检测HBV M及HBV DNA,根据病情分别采用乙肝疫苗和HBIG免疫阻断,并对新生儿脐血进行HBVM及HBV DNA检测以了解新生儿感染情况。结果 采用HBIG阻断HBV新生儿无l例发生感染。结论 孕早期检测HBV M,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和早治疗,是阻止患儿出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HBIG联合HBVac阻断HBV宫内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孕期多次联合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HBIG)和乙型肝炎疫苗(HBVac )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效果.方法对30例HBsAg阳性孕妇从孕20周开始联合注射HBIG和HBVac,另23 例未行注射的HBsAg阳性孕妇作对照.采用敏感特异的套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孕妇及新生儿血清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HBV DNA.结果阻断组和对照组新生儿血清HBV DNA检出率分别为10%(3/30)和34.8%(8/23),二组差异显著,而PBMC中HBV DNA检出率二组无显著性差异;阻断组孕妇血清 HBV DNA水平下降率38.5 %(10/26),而对照组10.5%(2/19),差异显著, PBMC中HBV DNA水平二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孕期多次联合注射HBIG 和 HBVac 可有效降低孕妇体内HBV DNA水平,从而降低HBV宫内感染率,但对孕妇PBMC中 HBV 影响不大, 并不降低新生儿 PBMC 中HBV DNA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与乙肝疫苗联合免疫对HbsAg、HbeAg单阳性及双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预后的影响。方法试验组孕妇自怀孕28w起每4w注射HBIG 200IU,新生儿出生8h内、15天各注射HBIG 200IU,同时按0、1、6月顺序接种乙肝疫苗(每次剂量5μg)。对照组新生儿仅按0、1、6月顺序接种乙肝疫苗。观察两组中新生儿HBV感染情况。结果HBV病毒携带者中,HbeAg阴性的试验组与对照组新生儿HBV感染差异无显著性;HbeAg阳性的试验组与对照组新生儿HBV感染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与乙肝疫苗联合免疫能有效阻断HBV母婴传播的产前和产后感染,并降低宫内感染率,对新生儿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8.
孕妇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HBV宫内传播的研究   总被引:57,自引:8,他引:57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HBIG)对HBsAg阳性孕妇的乙肝病毒 (HBV)宫内阻断作用及孕妇血清中HBVDNA水平与宫内感染的关系。方法 :HBIG组 5 6例 ,孕 2 8周起肌注HBIG ,每 4周一次至分娩 ;对照组 5 2例 ,未予用药。两组孕妇均于孕 2 8周、分娩前 ,其新生儿于生后 2 4小时内免疫接种前抽静脉血检测HBsAg ,HBeAg及HBVDNA定量。结果 :HBIG组孕妇HBVDNA水平显著下降 (P <0 .0 5 ) ,其新生儿宫内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分别为 16 .1%和 32 .7% ) ,P <0 .0 5。胎儿宫内感染率随着孕妇血清中HBVDNA含量增加而呈现增高趋势 (P <0 .0 5 )。两组孕妇及其新生儿未发现有不良反应。结论 :携带HBV孕妇产前多次注射HBIG可有效减少HBV宫内感染发生率 ;孕妇血清HBVDNA水平增高是胎儿发生HBV宫内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评价外源性注射HBIG对HBV母婴垂直传播的阻断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06年7月2007年7月在我院产前检查和分娩的阳性孕妇200例作为对象。根据知情同意原则,分为三组,HBIG 1组:同意孕期及产后注射HBIG者75例;HBIG 2组,同意产后注射HBIG者85例;非HBIG组不同意或因经济原因无法注射HBIG者40例。凡新生儿HBV-DNA(+),即表示胎儿宫内感染HBV;婴儿出生后6个月HBV-DNA(+),亦表示母婴垂直传播HBV。结果:孕28周时孕妇乙肝标志物各指标检测结果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HBIG1组经过产前3次HBIG注射之后,HBsAg、HBeAg、HBsAb阳性率与HBIG2组和非HBIG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三组孕妇在孕28周和产前血清中的HBV-DNA阳性率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产后乳汁中HBV-DNA阳性率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新生儿和6个月婴儿HBV感染率HBIG 1组〈HBIG 2组〈非HBIG组(P〈0.05,P〈0.01)。结论:肌注HBIG可对HBV母婴垂直传播的阻断效果明显,并可降低母乳喂养感染的风险,且孕晚期孕妇和新生儿均使用HBIG优于仅产后新生儿肌注。孕晚期孕妇肌注HBIG可降低HBV的传染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孕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对阻断HBV母婴传播有无作用。方法选取538例孕晚期注射HBIG和817例未注射HBIG的孕妇及其婴儿,比较两组的宫内感染率。结果(1)HBIG组和对照组的宫内感染率分别为2.2%和1.1%,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当母亲同为HBeAg阳性时,两组的宫内感染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14%VS.4.92%,P〉0.05);当母亲同为HBVDNA阳性时,两组的宫内感染率相比,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3.14%vs.3.10%,P〉0.05);(3)进一步将孕妇血清HBVDNA按浓度高低进行分层分析,当HBVDNA浓度相同时,两组的宫内感染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期注射HBIG对阻断HBV母婴传播无明显作用,不推荐孕期使用HBIG。  相似文献   

11.
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方案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有效方法。方法将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孕妇,根据她们的不同情况和就诊的不同时期分为6组,Ms组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乙肝e抗原阴性的孕妇,根据就诊的不同时期分为Ms1组、Ms2组、Ms3组。Mse组为乙肝表面抗原和乙肝e抗原双阳性孕妇。MF组为孕妇与配偶均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F组为孕妇为非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配偶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孕妇。各组采用不同的方法阻断乙型肝炎病毒的垂直传播。结果 Ms1组230例中有22例母亲孕期用过乙肝免疫球蛋白(占本组总数9.6%)。Ms2组:372例中有37例母亲孕期用过乙肝免疫球蛋白(占本组总数9.9%)。Ms3组287例中有4例母亲孕期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阳性用过HBIG(占本组总数1.4%),与Ms1组和Ms2组母亲用乙肝免疫球蛋白率9.6%和9.9%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都非常显著(χ2=17.850,P=0.000);(χ2=20.311,P=0.000)。Mse组32例母亲在孕期都用过乙肝免疫球蛋白(占本组总数100%)。MF组72例中有20例母亲在孕期用过乙肝免疫球蛋白(占本组总数27.7%)。F组:48例中3例母亲在孕期用过乙肝免疫球蛋白(占本组总数6.2%);32例母亲在孕期用过乙肝疫苗接种(占本组总数66.6%)。各组共1041例新生儿生后24h内静脉血乙肝抗原抗体定性检测:乙肝表面抗原和乙肝e抗原均为阴性。生后3个月至1岁随访检测婴儿静脉血1041例乙肝抗原定性乙肝表面抗原和乙肝e抗原仍均为阴性。结论孕妇或配偶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如乙肝e抗原阳性或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阳性孕妇孕期需要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型肝炎病毒传播,否则不需要。父母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如新生儿生后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抗原检测阳性需要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否则不需要。所有新生儿必须接种乙肝疫苗。  相似文献   

12.
乙肝免疫球蛋白不能阻断乙肝病毒感染人绒毛膜癌细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在体外对乙肝病毒(HBV)感染人绒毛膜癌细胞系JAR细胞的影响。方法: 实验分为HBIG实验组、空白对照组(胎牛血清)、阴性对照组(健康人血清)。HBIG实验组又分为高浓度HBIG组(HBV+103IU/L HBIG、HBV+102 IU/L HBIG)、最低保护浓度HBIG组(HBV+10 IU/L HBIG)、低浓度HBIG组(HBV+1IU/L、HBV+0.1 IU/L)和HBV组;采用MTT法检测HBIG对细胞生长的影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内HBV-DNA的表达;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细胞内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表达变化。结果: (1) 不同浓度的HBIG对JAR细胞生长无影响;(2) 不同浓度HBIG组的细胞内HBsAg的荧光强度无显著差异(P>0.05);(3)不同浓度HBIG组的细胞内HBV-DNA无显著差异(P> 0.05)。结论: HBIG不能阻断HBV感染体外培养的JAR细胞。  相似文献   

13.
不同方案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随访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方法.方法将488例HBsAg阳性孕妇分成四组,单纯HBVac治疗组116例,单纯HBIG治疗组116例,左旋咪唑涂布剂加两者联合应用120例,未治疗组136例.治疗组均在孕26周起开始注射,孕妇和新生儿血清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检测采用ELISA法.随访产妇及新生儿的乙肝标志物(HBVM)变化.结果脐血中HBsAg阳性率:HBVaC治疗组为18.10%,HBIG治疗组为9%,联合治疗组为3.33%,未治疗组为24.26%.随访母亲HBVM多数转为HBSAg、抗-HBC、抗-HBc阳性,所生儿童抗-HBs>70%.结论携带HBV孕妇于孕晚期给予HBVac、HBIG和左旋咪唑涂布剂联合两者治疗后,可有效阻断HBV母婴之间传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的高危因素或保护因素。方法对2006年6月至2008年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产科分娩的417例血清HBsAg阳性孕妇的新生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HBV宫内感染组33例,非感染组384例,感染组的母亲HBeAg阳性率、HBV DNA阳性率和非感染组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母亲孕晚期注射HBIG在2组中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母亲各HBV DNA水平级上分析,新生儿HBV宫内感染和母亲使用HBIG均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1.HBV DNA阳性是HBV宫内感染的高危因素。2.HBsAg阳性孕妇晚孕期间肌注HBIG对HBV宫内感染未见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孕妇产前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与乙型肝炎疫苗联合免疫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将504例HBsAg(+)孕妇分为A(预防组),B(对照组)两组。A组:246名HBsAg阳性孕妇孕晚期每月分别注射基因重组型乙肝疫苗10μg、HBIG200IU(200IU/ml),新生儿出生后采股静脉血,同时在出生后24h内注射HBIG200IU,然后在0、1、6月龄接种基因重组型乙肝疫苗,每次10μg。B组:258例产前未注射HBIG和基因重组型乙肝疫苗的HBsAg阳性孕妇,其所生新生儿在0、1、6(30μg、30μg、30μg)月龄只用基因重组型乙肝疫苗免疫。A、B两组婴儿都分别在0、3、6、9、12、24月龄静脉采血,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V标志物,同时随访。结果A组的宫内感染率为3.25%,B组为4.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3,P〉0.05)。A组没有发生慢性HBV感染的婴儿,而B组中有7例婴儿发生慢性HBV感染,B组婴儿发生慢性HBV的感染率显著高于A组(χ^2=4.41,P〈0.05)。结论产前用HBIG和新生儿HBIG联合免疫可降低慢性HBV感染率,阻断宫内感染的慢性化,提高产程感染的阻断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晚孕期注射HBIG行宫内阻断的HBV—DNA阳性孕妇的新生儿的宫内阻断失败发生情况进行研究,分析母婴宫内阻断失败的相关因素。方法将250例HBV—DNA阳性孕妇及其子女随访至1月龄,根据母血HBV—DNA定量(copies/ml)分为4组:1组〈10^6级、2组10^6级、3组10^6级、4组≥10^8级,研究HBV—DNA含量与宫内阻断失败的关系。选择高病毒载量孕妇(HBV—DNA≥106copies/ml)及其所生子女各114例分为宫内阻断成功组和失败组两组进行其他原因分析。结果随母血HBV—DNA含量增高,宫内阻断失败率随之增加,四组失败率分别为0.74%、8.33%、15.38%、41.67%,P〈0.05;HBeAg定量分析成功组与失败组比较t=3.223,P〈0.05;两组孕妇年龄、孕次产次、分娩时胎龄、分娩方式、先兆流产、先兆早产发生情况、新生儿性别等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HbcAb定量两组下降幅度比较t=5.437,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HBV宫内阻断失败的相关因素主要为母体HBV—DNA浓度.宫内感染可能与胎儿血清HBcAb量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