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代中国尚武思潮发生的原因、理论主张和理论来源,及其传播途径和具体实践活动的展开,均与近代日本有着很大关系,留日知识分子是这一文化思潮的主要发动者、传播者和实践者.近代中国尚武思潮的出现与近代日本国内的国民性讨论和抨击中国国民性弊端的言论有密切关系.近代中国留日人士萌发"以武强国"、"铁血救亡"的想法,与他们对日本社会和文化的特殊体验有着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2.
20世纪30年代的"全盘西化"思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太原 《学术研究》2001,2(12):30-35
在20世纪30年代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中国兴起了一股"全盘西化"思潮.这一思潮在当时不但有着广泛的社会性,而且有着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它是五四之后激进主义思想潮流的一支,在当时消解了国民党的专制统治,表达了中国人希图赶上西方国家的强烈愿望.但是由于它关于文化认识的局限性以及没有找到实现这一主张的现实力量,致使它在中国仅仅是昙花一现.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文化语境下的鲁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化"文化语境中,鲁迅大致遭到以下几种文化思潮的消解颠覆其一是后现代文化思潮,其二是后殖民文化思潮,其三是全球华人区域中兴起的以"新儒学"为标志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但鲁迅终究是无法被解构的,其原因一是鲁迅文学已经成为一种跨民族、跨区域、跨文化的"世界性文学经典";二是鲁迅不仅仅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现代作家,更重要的是他已经成为一种独异的具有生命力的"精神资源主体",永远具有当下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开拓学术史研究的更大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明 《云梦学刊》2008,29(4):10-12
一、学术史研究的背景和对象 学术史研究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北京学者提出的,这里有两个特殊的背景. 第一,80年代以来.重思想重文化重观点的学术思潮盛行十年之久,国外思潮大量的翻译和涌进中国,在中国学术舞台出现走马灯式的景象.思潮发展是如此变化多端,以至人们对它调侃."各领风骚三五天".80年代末期,学术界对此普遍感到疲惫.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一百年来中国对西方哲学的研究作了反思.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具有启蒙倾向的西方思潮、特别是近现代哲学思潮与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发生大碰撞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和实用主义在"五四"时期一传入,其分歧不在是否应当,而在怎样使中国走上民主科学的道路,后来的对峙,主要是由于中国现实的政治斗争发生了重要变化,二者之政治背景不同所致;而科玄论战是现当代西方哲学中科学哲学和人文哲学这两种最主要思潮的论争在中国特殊条件下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晚清文化保守思潮与"近代文化"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清文化保守思潮深刻地影响了近代中国的文化走向,这主要表现在其对"近代文化"--新学构建所起的作用上.为使中国文化重新焕发活力,文化保守者们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改造,结果恰恰起到了突破传统藩篱的作用;其引进西学、中体西用的文化活动和思路客观上规定了"近代文化"的大致格局;而其具体的学术实践则促进了儒学、哲学、史学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7.
"学衡派"的文化理路得自美国思想家、文学批评家欧文*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并在现代中国引发了一场人文主义文化思潮.这一思潮对于五四时期的传统文化批判具有一定的理性反思,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参与世界文化对话中,具备了一定的合理性内核.但"学衡派"文化取向上的非政治化法则与过分注重道德规范的建设,使其在现实中仅辗转于理论层面的论证,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20世纪中国所面临的内忧外患局面.  相似文献   

8.
一 较为宽泛的人文主义是一种源远流长、卓有影响的社会文化思潮.在西方,人们普遍注意到,类似于人文主义原生态的"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是"古希腊思想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1];在中国,人们也不约而同地从<周易·彖传>中的"文明以止,人文也"以及"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经典论述中确认人文主义思想元素的古悠与深邃,以至于在西方人看来"中国传统文化是人文主义的".[2]在长期的迁延和交异中,特别是经过西方的文艺复兴和中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人文主义黏附上了几乎所有时代的正面价值,成为种类繁多、内涵驳杂而歧异的社会文化思潮.  相似文献   

9.
文化传统主义,或称文化保守主义和国粹主义,是近代中国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化思潮,也是近代中西文化冲突过程中,中国士大夫对西方文化的一种最初的本能反应模式.在文化传统主义者看来,中国文化优于他种文化,近代文化的进化必须以传统为本位,因而它排斥或轻视西方文化,具有一种保守主义的价值取向.在近代中国的不同时期,文化传统主义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对这一文化思潮进行系统的剖析,对在新的条件下借鉴和继承文化传统,建构中国新文化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晚清文化保守思潮述论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晚清文化保守思潮是一种在中西文化交融过程中 ,力图维护中国文化主体地位的社会思潮。自道咸以降 ,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陷入危机之中 ,在这种情况下 ,文化保守思潮乘势崛起 ,以中体西用论为滥觞 ,经康有为的孔教活动、章太炎的国粹派而形成一个明显的思想流程。文化保守者们主张发扬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 ,借鉴西方文化的若干长处 ,希望以此使传统文化重焕生机 ,从而达到文化保守的目的。这一思潮影响了近代中国文化的走向 ,其关于文化建设的一些设想及其对现代化的认识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弥沙  李育红 《北方论丛》2008,46(3):34-38
审美主义是中国当代文艺的主潮,它以审美为文艺的最高价值和本质,确立了一种审美主义的文艺观.不仅如此,它还将审美主义从一种文学观念提升为一种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它既是我国当代文艺潮流的一种转变,也是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一部分和重要表征.它带来的文艺转型和文化转型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一是粉碎"四人帮"之后对极左文艺思潮的反拨,一是改革开放后西方审美现代性的制导.这两种历史文化语境深深嵌入当代审美主义文艺思潮的机体,使它表现出巨大的历史合理性,但同时也存在较为严重的历史局限.  相似文献   

12.
先秦学术文化思潮直接影响着战国诸子士辩景观的形成,盛行于战国时代的理性、人本和名辩三大思潮为战国诸子士辩的形成、发展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学术背景和论辩平台.正是在这三大学术思潮的辉映之下,战国诸子士辩才得以景观化、风气化,对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以及思想解放的影响,学术界和思想界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广泛深入地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在研究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思想偏向,甚至有的人借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为名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这就直接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健康发展.如在20世纪80年代所谓的"文化热"中出现了一股肓目否定中国传统文化、鼓吹全盘西化的民族文化虚无主义思潮,而到了90年代又出现一股所谓批判激进主义、向传统回归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这两股思潮都曾在社会上造成一定的思想混乱,直接影响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文化研究:走向后学科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研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传入中国学术界.作为一种以"跨学科"研究方法见长的现代学术思潮,文化研究在中国文学理论界致力于建设现代性学术体制和学科独立性的历史语境中来到中国,它以文化社会学为知识依据并运用批判性话语分析诠释大众文化,对建立在审美意识形态论基础之上的文学理论话语体系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15.
作为晚明时期一部重要的文言笔记小说集,冯梦龙的<情史>评辑贯穿其对"情"之审美性格的把握,对"情"之理想世界的愿景.简而言之,贯穿于<情史>评辑中的,是以"情"为本体、以"情"、"理"相融为旨归、以"真善美"相统一为最终理想境界的"情"审美体系.从先秦至晚明的思想文化发展背景来看,<情史>评辑的这一"情美学"创建,不仅与晚明"情文化"思潮一脉相承,体现了对秦汉以来久已断绝的重"情"文化精神的接续,而且对理学思潮及"情文化"的偏至发展,呈现出双重的纠偏意旨.  相似文献   

16.
"汉字革命"和世界语运动中产生的文化世界主义思潮,是在求富求强的民族主义和"开启民智"的启蒙主义双重推动之下产生的,其理论根据是无政府主义、科学主义、工具主义以及进化主义等西方学说.在近代科技文化落后的时代语境中,从"汉字革命"和世界语运动中抽绎而出的以实力决定文化、以科学剪裁文化、以文化的普适性消泯文化的民族性的文化世界主义思潮,对于现代中国思想的正反影响都是十分巨大的.  相似文献   

17.
"民族形式"是在抗日战争特殊形势下耦合而成的一个概念,以往学界往往将其与文学的"大众化"、"民族化"问题联系在一起。实际上,"民族形式"问题具有自己的意识形态背景和理论谱系,是毛泽东等共产党人在"民族主义"思潮兴起的背景下,为应对党外和党内的理论对手,获取文化领导权而提出的,是马克思主义者对晚清以来逐渐形成的中国社会民族主义正义伦理的合理发挥和有效利用。文艺的"民族形式"论争运动成为延安左翼思想界重新整合民族主义文化资源的重要途径,为建立新的国家政权提供了文化意识形态储备。  相似文献   

18.
自1959年至新世纪初,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可分为四个阶段.198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主体已明显分化为"史性研究"与"当下批评"两部分;中国当代文学史经典的指认与重释活动,不仅贯穿于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的四个阶段之中,而且各个时期对经典指认的主导思维与其时的文化思潮、学术思潮的启迪和制约密不可分;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方法的更移,具体体现为从"主题本位论"到"审美本位论",再到"价值多元性体认"等方面的梯次置换.  相似文献   

19.
尹强 《学术探索》2015,(1):88-92
随着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伴随西方文明思潮的影响,志愿者活动在中国逐步兴起和发展。"volunteers"虽然是舶来品,然其核心精神"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墨、道、佛所蕴含的"仁爱""兼爱""行善""布施"相呼应。志愿文化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巨大精神力量,志愿者活动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但是,当下志愿者活动的发展面临一些困惑和挑战,如何实现传统文化与西方进步文化的融通,丰富当下中国志愿文化的内涵,具有现实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论近代中国的文化折衷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折衷主义在近代中国盛行一时,且影响深远.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中体西用”,可以说是19世纪后半期的一种重要文化思潮.“中体西用”是近代中国人对西方文化从闭拒(文化传统主义)到融合汇通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中间环节,反映了西方文化在中国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的嬗变轨迹.对这一思潮进行剖析,对理解中国文化在近代的演变以及对当代中国文化的建构,无疑具有学术理论和现实借鉴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