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5 毫秒
1.
目的探讨髋臼结构植骨在CroweⅢ、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DDH)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R)中应用的短期效果。方法对2008年7月—2011年6月,全髋关节置换术(THR)中采用结构性植骨结合非骨水泥臼杯进行髋臼侧重建治疗的38例43髋Crowe Ⅲ型或Ⅳ型DDH患者的短期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男5例(5髋),女33例(38髋),平均年龄41岁。术前Harris评分平均51分,19髋术中联合行转子下横行短缩截骨,平均1.6cm。结果术后平均随访39个月。末次随访Harris评分平均92分。肢体长度差异由术前的平均4.4cm减少至术后0.7cm。术后髋关节旋转中心平均下移3.2cm,内移2.8cm。所有髋臼假体无松动或感染,髋臼结构植骨块均愈合。术后异位骨化1髋,关节脱位1髋,闭合复位成功。结论自体结构性植骨结合非骨水泥臼杯重建Crowe Ⅲ、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旋转中心,短期效果令人满意,无植骨不愈合、骨块吸收或松动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胶片模板测量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前计划、术后重复测量评估探讨胶片模板测量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前计划中的准确性和重要性。方法:2012年3月至2012年8月,收集我科同一位高年资医师行全髋关节置换病例72例(84髋)作研究对象。术前通过胶片模板测量,决定股骨颈截骨位置,计划髋臼、股骨柄、股骨头假体型号以及植入位置,调整双下肢长度;术后通过重复测量对术前计划进行评估和验证。结果:所有病例股骨颈截骨位置与术前计划相差均在5mm范围内,其中相差小于3mm者占84.5%。术前肢体平均短缩10mm(0~35mm),术后肢体平均短缩3mm(0-1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双下肢长度相差在5mm以内者占90.5%。术前模板测量出的假体型号与实际应用的假体比较,髋臼假体完全符合率65.4%、相差1个型号以内的符合率为94.0%;股骨假体完全符合率为83.3%、相差1个型号以内的符合率为96.4%;股骨头假体完全符合率为63.1%、相差1个型号以内的符合率为98.8%。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前胶片模板测量对于术中假体型号选择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对于假体位置安放以及双下肢长度调整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背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为治疗髋关节发育性不良晚期患者的最佳选择,然而髋关节发育性不良的患者特别是CroweⅣ型因其髋关节解剖结构的显著异常,增加了手术难度且手术方法颇有争议。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CroweⅣ型成人髋关节发育性不良的疗效及髋臼重建与股骨侧处理的方法。 方法:纳入12例(14髋)CroweⅣ型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Harris评分术前平均(35.0±6.8)分,髋臼侧采用小臼杯结合髋臼加深技术安置臼杯假体,股骨侧行转子下短缩截骨放置股骨假体,采用Harris评分评价置换后髋关节功能。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随访1-7年,平均4.6年,2例2髋发生置换过程中股骨大转子不全骨折,予钢丝固定。1例置换后出现坐骨神经刺激症状,1个月后恢复正常,无感染、假体松动及有明显临床表现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股骨侧截骨处均骨性愈合。置换后末次随访Harris评分平均为(84.0±7.0)分,置换后肢体延长4-6 cm,平均5 cm,短缩的肢体得到满意纠正。说明采用小臼杯、髋臼内陷技术、股骨短缩截骨对CroweⅣ型成人髋关节发育性不良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能重建关节功能,恢复下肢长度,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位髋臼、股骨不截骨的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伴骨性关节炎的可行性。方法对18例22髋因髋臼发育不良伴骨性关节炎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其中男6例7髋,女12例15髋;年龄28~72岁,平均53岁。按Crowe分型,I型2例2髋,Ⅱ型10例13髋,Ⅲ型5例6髋,Ⅳ型1例1髋。术前均存在严重的髋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11例下肢短缩3~6cm。术前Harris评分30~65分,平均40分。采用软组织彻底松解、原位髋臼、股骨不截骨的方法行全髋关节置换。结果随访时间12~60个月,平均24个月。术后下肢延长2~6cm,基本恢复双下肢平衡。未出现关节脱位、股骨干骨折、股神经及坐骨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无假体松动的临床和X线征象。术后Harris评分60~95分,与术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全髋置换术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伴骨性关节炎的良好方法,术中彻底松解可以下肢延长4~6cm而无神经麻痹。  相似文献   

5.
随着髋关节假体设计和疗效的不断改善,短柄假体在治疗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方面越来越受到关注。目前非骨水泥型全涂层短柄假体的设计特征及手术技巧报道尚少。文章探讨了非骨水泥型全涂层短柄假体的设计特征及其行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早期临床疗效。对2012年10月至2014年12月因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采用非骨水泥型全涂层短柄假体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成人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共收治38例43髋,男13例,女25例;年龄42-76岁,平均62岁。病理分型采用Crowe分型方法,其中Ⅰ型12例13髋,Ⅱ型15例17髋,Ⅲ型7例8髋,Ⅳ型4例5髋。通过配对设计资料t检验比较术前、术后Harris髋关节评分及影像学检查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显示,随访33例37髋,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15.5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从术前(43.7±10.1)分提高至术后(83.3±6.5)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6.57,P0.05)。术后髋关节疼痛明显改善,双下肢基本等长,骨盆代偿性倾斜基本矫正,无明显跛行步态。3例术后出现大腿轻度疼痛;1例术后并发坐骨神经麻痹,5周后恢复;无感染、翻修病例。非骨水泥型全涂层短柄假体全髋关节置换适用于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治疗,具有初始稳定性好、骨长入快、骨量保留多、应力遮挡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全髋关节置换术肢体不等长的原因和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不等长的原因及预防的方法。方法:2001年1月 ̄2003年12月30例全髋置换术的病人,男17例,女13例,通过术前拍摄高质量的骨盆X线片健侧下肢内旋15°,X线球管距离1m,用模板测量髋臼的旋转中心和偏心距,标志出需切除骨距位置。术中采用比较双侧膝关节是否等长来调节股骨颈的截骨距离和选取人工股骨头的颈长(双膝应平衡),来避免下肢的不等长。结果:1995年6月~2000年7月43例肢体不等长的原因有髋臼位置不良、股骨头的旋转中心的外移、股骨距过长或过短、髋关节屈曲内收挛缩。2001年1月 ̄2003年12月经术前模板测量术中的肢体测量后,肢体延长的只有5例,并且均在0.5 ̄0.7cm,不超过1cm。使下肢不等长的发生率大大降低。结论:通过术前的测量和术中对比双膝的长度,来决定股骨距的截骨平面和选取假体的颈长,从而使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不等长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7.
背景:由于多数伴有下肢短缩的陈旧性股骨颈骨折患者经历过长期牵引或失败的内固定手术,髋部已严重骨质疏松,髋关节周围软组织及关节囊挛缩或股骨头缺血坏死,下肢短缩,临床治疗很困难。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治疗伴有下肢短缩的陈旧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35例伴有下肢短缩的陈旧性股骨颈骨折患者施行全髋关节置换。置换前股骨髁上骨牵引、双下肢和骨盆正位片X射线测量,置换中股骨颈截骨水平及软组织松解程度,调整假体头颈长度等对下肢短缩进行纠正。 结果与结论:置换后6例置换前短缩3.0~4.0 cm,置换后仍然1例短缩在1.0 cm,其余5例及29例短缩在2 cm以内者置换后双下肢等长。置换后1年Harris评分较置换前明显提高(P < 0.05)。说明全髋关节置换后功能恢复快而稳定,优良率高,近期随访效果良好,是治疗伴有下肢短缩的陈旧性股骨颈骨折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背景:双下肢不等长是人工髋关节置换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采取综合措施预防双下肢不等长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目的:评价综合措施预防全髋关节置换后双下肢不等长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对江苏省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128例136侧髋关节置换采用综合措施预防术后双下肢不等长的临床病例进行分析,采用术前肢体长度评估、术前模板计划、术中测量及综合调整的方法预防全髋关节置换后双下肢不等长,并检索国内、外数据库2002至2011年收录人工髋关节置换后双下肢不等长的相关研究文献,基于数据库检索的结果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与结论:128例患者治疗前双下肢不等长在0-4.0 cm,平均1.6 cm,全髋关节置换后7 d进行肢体长度测量,2例患者双下肢长度差距1.0-2.0 cm,12例患者双下肢长度差距0.5-1.0 cm,55例患者双下肢长度差距0.3-0.5 cm,59例患者双下肢长度差距< 0.3 cm。平均差距0.4 cm。临床病例分析可以看出采用综合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全髋关节置换后双下肢不等长。国内、外数据库检索结果分析可以看出,国内、外作者发表该领域相关研究文献均不多,但国外基金资助文献数量明显多于国内基金资助文献数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的疗效和手术时机.方法对因人工髋关节松动而行翻修术患者6例,手术前后Harris评分.结果翻修术后Harris评分较术前增加28分.结论术前人工假体周围骨溶解程度轻,术后优良率高.人工髋关节髋臼边缘和股骨近端出现假体周围骨溶解者可选择清除骨溶解区域纤维肉芽组织和植骨术式,推迟全髋翻修的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的疗效和手术时机 .方法 对因人工髋关节松动而行翻修术患者 6例 ,手术前后Harris评分 .结果 翻修术后Harris评分较术前增加 2 8分 .结论 术前人工假体周围骨溶解程度轻 ,术后优良率高 .人工髋关节髋臼边缘和股骨近端出现假体周围骨溶解者可选择清除骨溶解区域纤维肉芽组织和植骨术式 ,推迟全髋翻修的时间  相似文献   

11.
背景:全髋关节置换已成为老年人创伤性股骨颈骨折常见的治疗方式之一,小切口微创方式可减少手术创伤及患者痛苦,便于老年患者假体置换后早期康复。 目的:探讨经后外侧入路小切口行全髋关节置换后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创伤后股骨颈骨折(Garden Ⅲ、Ⅳ型)患者资料,均行经后外侧入路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 结果与结论:25例患者随访≥6个月。置换后复查X射线示假体位置良好;1例出现脱位,处理后未再发生脱位;1例下肢不等长,不影响行走。置换后9个月Harris评分平均85.7。置换后未发生感染、神经损伤、假体松动、假体周围骨质情况及深静脉血栓形成。说明经后外侧入路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具有创伤小、人工关节稳定性强、患者恢复时间短等优点,适合老年股骨颈骨折(Garden Ⅲ、Ⅳ型)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改良微创SuperCap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和手术技巧。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6 年 9月- 2019年9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单侧股骨颈骨折患者19例(19髋),其中男3例、女16例,年龄65~90(76.32±7.50)岁。患者均采用改良微创SuperCap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术中使用生物型股骨柄与双极股骨头。观察患者围术期一般情况、关节功能稳定性、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60.72±6.03)min,切口长度(8.80±0.87)cm,术中出血量(177.22±37.83)mL。术后第1、5天血红蛋白分别为(105.40±14.64)g/L、(99.87±12.93)g/L,VAS分别为(4.03±1.43)、(2.06±1.93)分;术后第1、5天的血红蛋白水平、VAS均低于手术前,手术后第5天的血红蛋白水平、VAS均低于术后第1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19例患者术后均随访3个月。随访期间患者术侧髋关节活动度正常并稳定,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切口感染,无假体周围骨折、脱位等并发症;术后3个月复查骨盆前后位X线片,见股骨柄假体位于中立位,未见股骨柄下沉及髋关节假体脱位。结论 改良微创SuperCap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尤其是伴有神经系统基础疾病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具有切口小、损伤轻、可以使用常规髋关节生物型假体、完整保留髋关节囊、髋关节稳定性好、术后快速康复等优点,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Total hip replacement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successful surgical operations over the past 25 years. The duration of a total hip prosthesis depends on primary stability, and many studies have tried precisely to evaluate hip joint morphology to obtain excellent contact between bone and prosthetic component. This study performed a morphometric analysis of the human hip joint using, for the first time, the P40 plastination procedure. We cut 42 hip joint compounds into slices 3 mm thick; for exact distance measuring the sections were scanned into the computer. The following mean measurements for hip geometry were obtained: vertical diameter of acetabulum 4.894±0.274 cm, depth of acetabulum 1.643±0.245 cm, femoral head radius 2.268±0.149 cm, femoral neck length 4.3670±0.528 cm, acetabular perimeter 6.711±0.434 cm, vertical diameter of labrum acetabulare 4.759±0.476 cm, depth of labrum acetabulare 2.599±0.395 cm, sum of femoral head and neck lengths 6.759±0.550 cm, hip axis length 11.859±1.007 cm, femoral neck axis length 10.12±0.555 cm, and femoral neck diameter 3.349±0.276 cm. All of these data reveal a significant gender difference. Our aim was to indicate an unconventional and new method of gaining morphometric hip data by using plastination.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髋部骨折内固定治疗失败的原因,并分析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1年3月—2018年7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股骨颈及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失败患者45例,其中男16例、女29例,年龄35~80岁,平均47.5岁;股骨颈骨折33例,股骨粗隆间骨折12例。股骨颈骨折依据Garden分型标准,Ⅱ型6例、Ⅲ型20例、Ⅳ型7例;股骨粗隆间骨折依据改良Evan分型标准,Ⅲ型1例、Ⅳ型4例、Ⅴ型7例。45例患者中,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35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10例。观察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Harris评分评定髋关节功能及疗效,并与术前Harris评分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分析内固定失败原因。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假体周围骨折1例,给予钢丝捆扎固定。手术时间50~150 min,平均72 min。术中失血量150~600 mL,平均260 mL。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5例、浅表感染4例,予相应处理后治愈,肢体不等长(超过2 cm)2例,未给予特殊处理。45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30个月,平均10.5个月。随访期间无感染、假体周围骨折、关节脱位、假体松动等并发症发生。假体周围骨折于术后3个月愈合。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82~94(88±6)分,明显高于术前的32~36(34±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258, P<0.01)。采用Harris评分评定疗效,优16例、良24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88.9%(40/45)。初次手术失败原因:内固定手术技术原因27例,其中螺钉置入位置或长度不理想12例、内固定物选择不当8例、骨折复位不良10例;股骨颈骨折手术时间>伤后72 h 18例,其中>1周9例;术后负重时间过早(<12周)15例;术后再次跌倒或碰撞伤6例;原因不明7例。结论 导致髋部骨折内固定失败的原因包括医源性因素与患者源性因素。对于髋部骨折内固定术失败的患者,依据患者年龄及全身状况,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背景:股骨偏心距作为髋关节置换的一项检测指标,对髋关节置换效率及假体寿命有着重要影响。 目的:分析股骨偏心距和髋关节置换后并发症的相关性。 方法:比较股骨颈骨折患者行髋关节置换后健侧与患侧股骨偏心距,随访61例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病例,根据健侧和患侧股骨偏心距的差值分为D> 4 mm组(患侧股骨偏心距患侧与健侧差值D> 4 mm)、D≤4 mm组(患侧股骨偏心距患侧与健侧差值D≤4 mm)。 结果与结论:D > 4 mm组31例:疼痛4例、脱位0例,跛行2例,双下肢不等长6例,D≤4 mm组30例:疼痛1例、脱位0例,跛行0例,双下肢不等长1例。说明人工髋关节置换股骨偏心距的有效重建与髋关节置换后相关并发症存在密切关系,良好股骨偏心距的恢复可明显减少髋关节置换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股骨偏心距;人工全髋关节置换;脱位;跛行;疼痛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3.007  相似文献   

16.
背景:股骨颈保留型(Collum Femoris Preserving,C.F.P)假体为意大利骨科医生Pipino与德国LINK公司联合设计开发。该假体手术操作手册中推荐截骨平面是否适合国人股骨结构特点以及所采用截骨方式是否会引起假体以及股骨应力发生变化,目前尚未见研究报告。 目的:通过临床病例回顾和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股骨颈保留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临床疗效以及应力分布变化。 方法:①回顾分析36例股骨颈保留型全髋关节置换及36例普通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患者临床资料,通过Harris评分、目测类比评分、置换前后偏心距变化、IDES-Engh放射学及并发症等指标评价疗效。②建立两种不同截骨平面股骨颈保留型全髋关节置换有限元分析模型,分析股骨转子间窝上1.5 cm及头颈交界处为截骨平面带来的偏心距差异、股骨以及假体应力分布变化。 结果与结论:①头颈交界处为截骨平面的股骨颈保留型全髋关节置换,短期随访临床疗效优良,与普通生物型无明显差别。②有限元分析显示:头颈交界为截骨平面与转子间窝上1.5 cm为截骨平面比较,偏心距增大,假体及股骨所受应力增大,但应力分布相同。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SuperPATH微创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2017年6月期间采用SuperPATH微创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51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20例,女31例;左髋19例,右髋32例;平均年龄为(75.6±9.7)岁。观察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及并发症等方面情况。评价术前、术后3 d、6个月及12个月患髋Harris评分。结果51例患者均获12~18个月随访。手术切口长度(6.5±1.7)cm,手术时间(40.9±12.6)min,住院时间(6.5±1.8)d,术中出血量(138.7±30.5)m L,下地行走时间(1.6±0.8)d。随访期间无切口感染、DVT、关节脱位等严重并发症。术后3 d与术前患侧髋关节Harris评分[(67.3±6.3)分,(12.1±4.3)分]比较;术后6个月与术后3 d患侧髋关节Harris评分[(84.7±4.5)分,(67.3±6.3)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uperPATH微创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能有效改善髋关节功能,早期疗效明显;不仅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患者满意度高等优点,还能降低术后关节脱位等风险。  相似文献   

18.
背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脱位是置换后最常见的近期并发症,引起脱位的因素很多。在术者的可控制的因素中,股骨头直径可能是影响脱位发生率的因素之一。一般认为较大的假体头更符合髋关节生物力学特点,能够增加关节稳定性。 目的:观察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不同股骨头直径对髋关节活动度的影响,以期为临床选择理想直径的股骨头假体提供依据。 方法:收集乌兰察布市中心医院骨科自2009年8月至2012年8月采用28 mm及32 mm直径的股骨头假体行初次全髋置换77例(87髋)患者的病历资料。全部髋关节假体由ZIMMER公司提供,髋关节活动界面为聚乙烯对金属。股骨头假体采用28 mm直径51髋,32 mm直径36髋。手术入路均为后侧入路。术中测髋关节屈髋90°时髋关节内、外旋至脱位的活动度,并在不同直径股骨头假体组间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与结论:全部患者术中未更改术式。将两种直径股骨头组间脱位时度数总和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其中股骨颈骨折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两种不同直径人工股骨头假体的术中活动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两种不同直径人工股骨头假体的术中活动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与28 mm股骨头相比,32 mm股骨头未能增加全髋关节置换术中活动度,置换后随访2年两种直径的人工股骨头对于全髋关节置换后脱位无影响。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