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与瘤大小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6年12月在我科行全脑血管造影并经手术证实有动脉瘤的患者264例,分别研究〈5nm和≥5mm的破裂动脉瘤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分析动脉瘤的位置、患者的血压、年龄、性别、血糖以及瘤体长径/宽径比值与瘤体大小之间的关系。结果:264例患者共发生动脉瘤302个,其中破裂动脉瘤273个,未破裂动脉瘤29个,9例患者同时患有2个破裂动脉瘤,〈5mm的动脉瘤87个,≥5mm的动脉瘤186个。动脉瘤的部位、患者的血压、年龄、性别以及血糖与破裂动脉瘤的大小无明显关系(P〉0.05)。瘤体长径/宽径比值与动脉瘤大小之间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02)。位于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起始处以及50~60岁年龄段的患者,其破裂的颅内小动脉瘤分别为33个(37.93%)、27个(31.03%)和38个(43.68%),要多于其它部位及其它年龄段。结论:动脉瘤的部位、患者的血压、年龄、性别以及血糖对动脉瘤的大小无明显影响;最大径〈5mm的颅内动脉瘤也有一定的破裂风险,其数目也达到一定的比例;瘤体长径与宽径比值或许可用来预测颅内不同大小动脉瘤的破裂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评价内脏动脉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MSCTA诊断为内脏动脉瘤患者的原始及后处理图像的影像表现.后处理包括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显示(VR)和曲面重组(CPR).18例患者中有4例行DSA检查并同期栓塞治疗,5例行手术切除.结果:18例共检出内脏动脉瘤20枚,单发16例,多发2例.其中脾动脉12枚(60%),肾动脉5枚(25%),肠系膜上动脉3枚(15%).20枚动脉瘤中,发生于动脉起始段7枚,中间段8枚,动脉分叉处5枚.9例经手术或DSA确诊的内脏动脉瘤患者,其MSCTA图像对瘤体部位、大小、形状、瘤壁钙化、附壁血栓及载瘤动脉的显示均与术中所见或DSA一致.结论:MSCTA能清晰地显示内脏动脉瘤及其特征性表现,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 CT angiography,MSCTA)在周围动脉瘤破裂出血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11例经手术证实为周围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的MSCTA影像学资料,利用多平面重组(MRP)、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组(CPR)等后处理技术并结合原始薄层轴位图像对病变进行分析诊断。结果11例周围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中,真性动脉瘤3例,假性动脉瘤8裂,其中左侧甲状颈干动脉真性动脉瘤1例,左侧颈外动脉真性动脉瘤1例,支气管动脉真性动脉瘤1例,左桡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右肱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右髂外动脉分叉处假性动脉瘤2例,左髂外动脉分叉处假性动脉瘤1例,右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左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2例。结论 MSCTA对周围动脉瘤破裂出血有很好的诊断价值,可为临床确定诊断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4.
脑动脉瘤发病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据报道脑动脉瘤的人群发病率从 0 .4 %~ 3.6 %到 3.7%~ 6 %不等。动脉瘤破裂的发生率 (占动脉瘤人群 )为 1%~ 2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年发生率为 6 / 10 5~ 10 .5 / 10 5。在未经治疗的破裂动脉瘤 ,第 1个 2 4h内再次破裂出血的发生率为 3%~ 4 % ,第 1个月内再次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成像(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以数字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回顾性分析47例经DSA诊断为颅内动脉瘤患者的MRA、CTA影像资料,对比两者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及瘤体大小的差异。结果47例DSA诊断颅内动脉瘤52个;MRA诊断42例共检出46个动脉瘤,阳性率为88.5%(46/52);CTA诊断44例共检出49个动脉瘤,阳性率为94.2%(49/52)。二者检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MRA显示瘤体直径为5~23mm,平均(9.72土5.68)mm,而CTA显示瘤体直径为3-25mm,平均(9.85土5.81)mm,瘤体直径的差值无统计学意义(P=0.17)。结论MRA与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无明显差别,临床可根据实际条件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从而达到最佳诊断和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内脏动脉瘤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内脏动脉瘤系腹主动脉所属各内脏及其分支所产生的动脉瘤,病因尚不清楚。目前报道近3000例,其中国内110多例,中山医院报道 63例,其发病率占动脉瘤的 0 .2%,依次为脾动脉瘤60%,肝动脉瘤20%,肾动脉瘤10%,肠系膜上动脉瘤5.5%,腹腔干主动脉瘤4%,胃十二指肠、胰十二指肠动脉瘤偶有报道,它是一种危及生命的严重疾病,未破裂死亡率8.5%,瘤体破裂的死亡率达75%~80%[1],因此及时而准确的诊断对外科手术方法的选择有重大意义。有关螺旋CT血管造影(Spiral CT angiograph…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多层面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3D-MSCTA)作为脑动脉瘤首选诊断方法的临床价值。方法 32例疑诊脑动脉瘤病例(其中13例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先后行3D-MS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手术治疗。Toshiba多层面螺旋CT-AQUILION采集原始数据,扫描速度0.5s/每转,层厚1.0mm,螺距3.0/5.0mm;对比剂安其格纳芬:1.0-2.0ml/kg体重,注射速度:2.5-3.0ml/s,延迟时间:15-23s;SGI 02图像后处理工作站,后处理软件为:ALATOVIEW版本1.21,采用遮盖容积重建(S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CT仿真内窥镜(Fly-through)3种后处理技术。所得图像分别由3位放射科医生和2位脑外科医生评价。结果 3D-MSCTA检出动脉瘤25个,显示瘤体、瘤颈、载瘤动脉与周围血管及颅骨的关系清晰、确切。DSA检出动脉瘤22个,漏检1个前交通动脉瘤2个左中动脉瘤。23例病人中16例接受手术治疗,3D-MSCTA诊断与术后诊断一致。瘤体最大直径14.0mm,最小直径1.7mm,与DSA 测量结果经t检验无显著性差异(t=1.46,P>0.05)。结论 3D-MSCTA检出脑动脉瘤敏感性高、快速、无创,可以作为诊断脑动脉瘤的首选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8.
颅内动脉瘤与眼科疾病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魏世辉  孙堂胜 《武警医学》2008,19(2):101-104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血管系统常见疾病,其年发病率为(6—35.3)/10万人口,普通人群尸检可以发现1%-6%的个体存在单发性动脉瘤。颅内动脉瘤的潜在危险是破裂引起颅内出血,年破裂出血率为0.5%-2%。它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第一位原因,占80%,致死率及致残率都较高。该病有20%的患者首诊于眼科,因此,眼科医师认识并掌握此病可以早期诊断,并挽救颅内动脉瘤患者的生命。本研究从颅内动脉瘤的解剖基础出发,分析其与眼部改变的内在联系,以期提高眼科医师诊断和处理此类疾病的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64层M SC T A诊断颅内动脉瘤使用低剂量对比剂的可行性。方法将108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行颅脑MSCTA。使用低剂量对比剂者为A组共54例,对比剂优维显用量0.6ml (370mgI/ml)/kg ;使用常规剂量对比剂者为B组共54例,对比剂优维显用量1.2ml(370mgI/ml)/kg。使用相同的CT图像后处理重建方法、图像评分和评价标准,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手术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A组和B组MSCTA分别使用两种剂量对比剂在图像质量及其对动脉瘤诊断符合率的差别。结果 A组54例患者中31例发现动脉瘤35个,漏诊3个,检出率92.1%,B组54例患者中36例发现动脉瘤37个,漏诊4个,检出率90.3%,两组病例的敏感度、特异度及诊断准确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A组和B组动脉瘤测量的最大径均值分别为5.8mm和6.5mm ,均分别与DSA (手术)有良好的相关关系( r =0.968,0.971,P <0.05)。在动脉腔内各测量点CT 值的比较,A组与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2.978,P>0.05)。按照图像质量评分和颅内静脉污染程度评分标准,A组与B组间两组分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MSCTA对颅内动脉瘤的检测低剂量对比剂具有与常规剂量相似的准确度,但颅内静脉污染发生率降低,适合颅内动脉瘤的初筛、术前及术后评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Hunt-HessⅣ~Ⅴ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早期病因诊断方法及治疗原则,并客观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对31例SAH患者发病后7d内进行CT及DSA检查,寻找SAH的原因,明确SAH均为脑动脉瘤破裂所致。明确病因后,即刻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术后早期处理出血并行有效的对症治疗。对于动脉瘤直径和瘤颈宽度不同患者的疗效和病死率进行比较,结果经X^2检验。结果:31例患者经CT、DSA检查,均明确诊断。SAH均为脑动脉瘤破裂所致,所有动脉瘤均经栓塞治疗。其中动脉瘤腔100%闭塞26例、95%闭塞者3例、90%闭塞者2例。术中并发脑血管痉挛5例,1例动脉瘤复发并经第2次补充GDC栓塞而治愈。29.0%(9/31)出现与SAH有关的永久性后遗症。治疗结果根据Glasgow预后评分:Ⅰ级6例、Ⅱ级9例、Ⅲ级4例、Ⅳ级2例、Ⅴ级10例;病死率32.3%(10/31)。术后随访3~68个月均无再出血。动脉瘤直径11~25mm组7例,死亡5例;5~10mm组21例,死亡4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6.60,P〈0.05)。瘤颈≤4mm组24例,动脉瘤完全栓塞23例,死亡5例;瘤颈〉4mm组7例,动脉瘤完全栓塞3例,死亡5例,2组动脉瘤完全栓塞率和病死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X^2=11.24、P〈0.01,X^2=6.35、P〈0.05)。结论:CT及DSA可对Hunt-HessⅣ~Ⅴ级SAH进行早期病因诊断;对已破裂的动脉瘤早期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囊内栓塞,术后早期处理出血并有效的对症治疗,是提高动脉瘤性SAH治愈率和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破裂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01年1月一2009年12月收治的12例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破裂患者,其中男5例,女7例,年龄21~58岁,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资料、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和结果.结果 9例窄颈动脉瘤行直接栓塞,3例宽颈动脉瘤利用支架辅助栓塞.8例完全栓塞,4例部分...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探讨儿童颅内动脉瘤(PIA)临床特点及血管内栓塞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 年1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10例PIA患儿临床资料。结果 10例PIA患儿中男7例,女3例,年龄为(7.7±4.8)岁。动脉瘤位于椎动脉3例,位于基底动脉、右大脑中动脉、左大脑前动脉、左豆纹动脉、左脉络膜前动脉、左大脑后动脉及左后交通动脉各1例;先天性动脉瘤4例,夹层动脉瘤3例,假性动脉瘤3例;瘤体破裂和未破裂各5例。血管内治疗应用单纯弹簧圈填塞动脉瘤4例,弹簧圈闭塞载瘤动脉4例,Glubran胶栓塞动脉瘤2例。术前、术后3 d、术后3~6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别为(0.90±0.54)分、(0.80±0.60)分、(0.30±0.70)分,术前mRS评分与术后3~6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A多为先天性,好发于椎-基底动脉,血管内栓塞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伴有脑血管痉挛 (CVS)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栓塞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 2 4例脑血管造影显示有CVS的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Hunt&Hess1 5级分别有 2、8、7、4和 3例。前交通动脉瘤 8例、后交通动脉瘤 10例 ,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 3例 ,大脑中动脉动脉瘤 3例。采用全麻下 ,超选动脉瘤囊内弹簧圈 (GDC或EDC)栓塞后 ,动脉内注射 0 .3%罂粟碱 ,部分血管痉挛改善不明显者予行球囊血管成形术 ,术后均给予“三高”治疗。结果 脑血管造影CVS位于动脉瘤近端 9例、远端 5例、两者均有 10例。CVS位于一侧 13例、双侧 6例、弥漫性 5例。 2 2例成功地进行了动脉瘤栓塞和动脉内注射罂粟碱 ,并有 4例行球囊血管成形术 ,动脉瘤 10 0 %闭塞 17例、闭塞 90 %以上 5例。 2例因微导管无法通过载瘤动脉而放弃。本组无栓塞术中动脉瘤破裂和载瘤动脉闭塞 ,球囊成形术者没有出现动脉夹层瘤或破裂。随访无动脉瘤再出血 ,GOS优良 17例、中重残 3例、死亡 2例。结论 伴有CVS的动脉瘤行血管内治疗并不增加危险 ,可同时治疗动脉瘤和伴发的CVS ,可降低因等待手术而发生的院内再出血和改善CVS患者的预后 ,降低病死率和残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128层螺旋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60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分别进行128层螺旋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并对照手术或介入栓塞治疗结果评估其诊断价值。结果DSACTA共发现58例66个动脉瘤,其中52例为单个动脉瘤,4例为两个动脉瘤,2例多发动脉瘤。动脉瘤直径最小2mm,最大30mm。DSA检出60例68个动脉瘤,以DSA检出结果为金标准,128层螺旋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诊断符合率97.1%,2例2个小动脉瘤漏诊,漏诊率2.9%。结论DSACTA诊断颅内动脉瘤有较高准确性,可部分取代DSA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15.
王礼同  李澄  罗志刚  薛贞龙   《放射学实践》2010,25(7):765-76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自发性腹部内脏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次(8例)自发性腹部内脏动脉夹层患者CT原始及后处理图像,观察夹层真假双腔、剥离内膜片、内膜破裂口、累及长度、假腔内血栓、夹层动脉是否瘤样扩张或狭窄、内脏有无缺血及梗死。结果:MSCTA图像清晰,均清楚显示自发性腹部内脏动脉夹层,其中肠系膜上动脉夹层4例,腹腔干夹层累及脾动脉2例,右肾动脉夹层、左肾动脉夹层、脾动脉夹层及腹腔干夹层各1例。横轴面CT、MPR及CPR图像均可显示夹层真假双腔及剥离内膜片,显示内膜破裂口4例、假腔内血栓6例、夹层动脉瘤样扩张7例;MIP、VR图像显示夹层动脉瘤样扩张2例,真腔狭窄5例,剥离内膜片4例,内膜破裂口3例;SSD图像显示夹层动脉瘤样扩张2例,真腔狭窄5例。结论:MSCTA能直观地显示自发性腹部内脏动脉夹层,可作为诊断本病的无创、快速、准确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初步评估并行采集高分辨率下肢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术对下肢动脉的显影和诊断效果。资料与方法80例接受高分辨率下肢动脉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CEMRA)检查。3DCEMRA共分3段采集,通过自动移床分段扫描。扫描覆盖腹主动脉中下段到小腿动脉分支。将显示的动脉分为23段进行分析。首先根据血管和管壁显示清晰度给每段动脉的显示质量评分,其次对3段扫描区域中有无静脉早期显影评分,然后分析血管病变,将其分成:动脉管壁不规则(管腔狭窄〈10%);轻度狭窄(〈50%);严重狭窄(≥50%);闭塞和动脉瘤形成。7例下肢动脉3DCEMRA的显示结果与其他检查结果做了对照。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下肢动脉3DCEMRA检查。下肢动脉3DCEMRA显示了80例患者总共1840支动脉段(100%显示率),平均显示等级为3.78。所有病例3个扫描段内静脉均未显影或显影很淡,不影响诊断,平均等级为0.25。本组结果显示了1458段动脉病变,包括608段动脉管壁不规则;498段动脉轻度狭窄;312段严重狭窄;38段闭塞;2段腹主动脉下段动脉瘤形成。69例下肢动脉闭塞症(PAOD)患者中发现有19例同时伴有肾动脉狭窄。3DCEMRA还能显示搭桥血管是否通畅。下肢动脉3DCEMRA的检查结果与其他血管成像技术完全符合。结论并行采集高分辨率下肢动脉3DCEMRA扫描范围大,成像时间短,空间分辨率高,能清楚显示下肢动脉及分支,它能在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38岁。体检发现右肾动脉瘤1年余,右侧腰部隐痛2周。高血压病史2年余。尿常规检查示潜血阳性。CT检查:右肾上极肿胀,其内见团片状高密度灶,增强呈薄壁环状强化。左肾大小、形态及密度正常。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示右肾门区见一圆形动脉瘤与右肾动脉一分支相连,直径为1.0cm×1.3cm(图1,2)。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分析动脉瘤颈部形态对颅内破裂动脉瘤夹闭术后脑梗死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203例经显微夹闭术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术前通过CTA确定动脉瘤体形态和颈部形态。据动脉瘤颈部形态是否规则将动脉瘤分为两组,然后据术后是否出现脑梗死将动脉瘤分为两组,分别将两组间的动脉瘤形态和临床指标进行分析,其中术后相关脑梗死的预后因素使用单变量和多变量统计分析确定。结果:203例破裂动脉瘤中动脉瘤形态不规则81例,规则122例。动脉瘤颈部形态不规则65例,形态规则138例。发生术后相关脑梗死40例,总的脑梗死发生率19.7%。动脉瘤颈部形态不规则的动脉瘤伴有较高的瘤体形态不规则出现率(χ2 =37.494,P<0.001)、术中破裂率(χ2=11.604,P=0.001)、临时载瘤动脉使用率(χ2=59.286,P<0.001)和术后脑梗死发生率(χ2 =21.262,P<0.001)。多变量分析中不规则颈部形态(OR=3.023,95%CI=1.291~7.075,P=0.011)和术中载瘤动脉瘤临时阻断(OR=2.762,95%CI=1.152~6.622,P=0.023)是术后发生脑梗死的相关预后因素。结论:显微手术夹闭颅内破裂动脉瘤中动脉瘤颈部形态不规则和术中载瘤动脉瘤临时阻断是发生术后相关脑梗死的相关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Solitaire AB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初中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至2012年期间采用Solitaire AB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49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49个动脉瘤,其中41例患者41个动脉瘤(26个破裂出血,15个未破裂)术后随访12~48个月,根据改良Rankin评分、DSA、CTA或MRA检查评价颅内动脉瘤影像学及临床结果。结果栓塞术后有2例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3例脑梗死,1例载瘤动脉闭塞,死亡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4.2%。栓塞术后12个月DSA、MRA或CTA检查显示,32个动脉瘤(32/41,78.0%)完全栓塞,明显高于术后即刻(21个,42.9%)(P=0.02);瘤颈残留7个(17.1%),部分栓塞2个(4.9%),均较术后即刻有改善。24个动脉瘤(58.5%)稳定而无变化,复发4个(9.7%)。末次随访时改良Rankin评分显示0分18例(43.9%),1分10例(24.4%),2分5例(12.2%),3分4例(9.8%),4分2例(4.85%),5分2例(4.85%)。患者日常活动能力自理率为80.5%,预后良好。结论 Solitaire AB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有助于提高完全栓塞率,降低操作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破裂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与DSA和手术对照,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对33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脑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33例均使用16层螺旋CT进行了CTA检查,其中18例行DSA检查;6例DSA下介入治疗,27例开颅行动脉瘤颈夹闭术;将CTA与DSA和术中所见对照。结果33例中,CTA共发现动脉瘤36个,其中18例行DSA检查者中,CTA发现动脉瘤20个,DSA发现动脉瘤21个;CTA能够清晰显示动脉瘤瘤体(形态、指向、轮廓)、瘤颈的宽度、载瘤动脉及与颅骨之间的关系;与DSA和手术对照,CTA对动脉瘤的检出率为95.2%,对破裂动脉瘤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结论16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重组图像质量高,安全、快速、无创,可以作为颅内动脉瘤破裂首选的筛检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